古樓鄉[湖南省洞口縣]

古樓鄉[湖南省洞口縣]

古樓鄉是老區鄉,在縣境西部,東鄰仙陽鎮,東北與九牧鎮相連,南通永興鎮,東南與蓮塘鎮接壤,西界武夷山市,北界江西省廣豐市,位於東經118°14′—118°24′,北緯27°55′—28°08′之間,東西寬16公里,南北長24公里,面積208.38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福建省南平縣古樓鄉

古樓鄉梅溪瀑布
概述

古樓鄉是老區鄉,在縣境西部,東鄰仙陽鎮,東北與九牧鎮相連,南通永興鎮,東南與蓮塘鎮接壤,西界武夷山市,北界江西省廣豐市,位於東經118°14′—118°24′,北緯27°55′—28°08′之間,東西寬16公里,南北長24公里,面積208.38平方公里。

古樓地處山區,東、北、西三面中山環峙,有1000米以上山峰24座,以銅缽山最高,海拔1534.6米,是浦城縣、武夷山市、江西省廣豐市的界山,其中部、南部為低山及河谷盆地。發源於中部西北山麓的古樓溪北出太平關,注入江西省信江,在境內構成古樓河谷盆地。其西南山麓的坑口溪和東北部的上雲溪壟溪向東流,匯入西溪,注入南浦溪,在境內構成洋溪河谷盆地,境內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近似大陸性氣候,冬季略受高山寒流影響,累年平均氣溫為16.6℃,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5.5℃,極端最低氣溫零下8.8℃,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7℃。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治所駐地古樓在縣城西65公里,海拔420米。境內已發現商周文化遺址2處。

古樓鄉南平縣古樓鄉
境內資源豐富,特產繁多。宋代在境內里山村的潘家山開採銅礦。解放後銅礦、磷石礦開採有一定規模,1970年,省冶金廳在管查建礦采銅。下水洋煤礦探明儲量30萬噸。土紙生產歷史悠久,民國期間有紙槽100多張,生產順泰紙,解放後逐減,至2000年尚存紙槽數張。中潭莧菜洋村,在清代就有種植席草,生產的草蓆暢銷縣內,民國期間年產草蓆最高達1200多領,解放後產量減少,每年只產二三百領。洋溪、崗里2村,有製造簾皮(造紙工具)的技藝,產品銷至縣內外,2000年仍有一戶生產。境內盛產松脂,民國時期年產百多噸,解放後年產幾十噸,居各鄉(鎮)之首。歷史上人文頗盛,有宋代理學家葉家村人葉文炳;有民國時期中國度量衡局局長,解放後任中央技術管理局度量衡處處長、中國化學會秘書長等職的化學家洋溪尾人吳承洛;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古樓村人葉林、崗里人吳森亞等。旅遊資源有銅缽山、石龍山、騰雲尖等景區,有下梅溪瀑布、奶娘寺、鐘鼓等景點,有坑口紅軍標語牆、石村列寧國小遺址、古樓村紅軍炮台等革命紀念遺址等。
古樓鄉古樓鄉
歷史沿革

宋至清為通德里、新興里的屬地。民國期間設古樓、洋溪2鄉。從民國17年(1928)起,古樓人民就開展革命鬥爭,先後建立中共浦西、高(郊)洋、古樓區委,高洋為中共廣(豐)浦(城)縣委駐地,革命基點村有20多個,坑口村至今還保留有紅軍標語牆。解放後,1950年冬,古樓鄉、洋溪鄉分別劃屬第六區和第五區。1951年境內劃分為里源、中潭、上雲、洋溪、大路、廉村6個鄉。1958年5月,撤區並鄉,境內設上洋、洋溪、古樓3個鄉,同年9月屬上游(永興)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設古樓、洋溪2個人民公社。1965年9月,洋溪公社撤銷,其中8個大隊中的5個大隊併入古樓公社,至此古樓公社共轄15個大隊。1984年9月,改制為古樓鄉,轄12個村委會。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5075人。年末下轄12個村委會,108個村民小組,3069戶,11110人,其中男性6026人,非農業人口448人。2005年,據縣公安局提供資料,古樓鄉3276戶,11209人,其中男性6012人。

古樓鄉茶園
經濟狀況

2005年,據浦城統計局提供資料,該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4085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500畝,總產量8800噸;

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面積3650畝,總產量1181噸,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5915畝,總產量2366噸;營林生產中幼林撫育出材量953立方,全部木材量12057立方;

畜牧業中當年出欄豬4675頭,家禽30865隻;茶葉採摘面積292畝,總產量5噸 ,園林水果採摘面積461畝,總產量112噸。

湖南省安化縣古樓鄉

古樓鄉古樓山
概述

古樓鄉位於安化的西南部,柘溪庫區的中游,與新化縣毗鄰,和南金、渠江、平口交界,轄20個行政村,兩個園藝場,共123個村民小組,4053戶,總人口13605人,其中農業戶3519戶,農業人口12090人,全鄉方園125平方公里,總面積189000畝,山林面積163000畝,水域面積20000餘畝,耕地面積2195畝,其中稻田面積1250畝,人平耕地面積不足二分,是一個集林區、庫區、老區為一體,山多田少的邊遠山鄉。

古樓物產富饒,盛產茶、牧、魚、小水果等農副產品。現有茶園2600畝,年產茶葉2000擔以上,有柑桔2000畝,年產柑桔1000餘噸,暢銷東北等地。90年代初,漁業發展成為一大產業,全鄉有網箱1500口,攔網38處,控養水面8000餘畝,年產鮮魚1000噸,其中年魚村攔網養魚被譽為全市攔網養魚第一村。古樓又是木材生產鄉,名木古樹比較多,木材蓄積量達330000萬立方米,年產優質木材6000立方米,最高產量達到1萬立方米。

古樓山光綺麗,山清水秀,傳說清朝吳三桂兵敗通過古樓時,將兵書寶劍埋於碗米山。古樓距柘溪庫區風光帶僅9公里,氣候宜人,是夏季度假休閒的理想之地。

古樓鄉黨委、政府對科技工作十分重視,並把科技工作列為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鄉長、分管科技的副鄉長任副組長,林業站、農科教中心、畜牧站的站長為成員,科技專乾任辦公室主任,建立了鄉科技信息網站,堅持以科技興鄉、科教興農,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走一村一品的科技致富的道路。在種植業上發展名特化小水果基地2500畝,藥材基地300畝,攔網養魚6000畝,網箱養魚50口,科技示範戶300多戶,科技興鄉取得了顯著成績,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古樓鄉古樓鄉
歷史沿革

古樓鄉位於柘溪庫區中游。成立於1956年,1958年併入南金公社,1961年 調整區劃時從南金公社劃出另立古樓公社,1984年改成鄉建制,1995年撤區並鄉仍 為單列鄉。總面積171.73平方公里,(含國營柘溪林場)轄29個村。2000年總人口123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75人,移民人口6354人。人均山地12.6畝,人均稻田不足2分。有著豐富的木材、茶葉、柑橘及漁業資源。2000年,鄉財政收入202萬元,人均純收入935元。

行政區劃

古樓鄉下轄村:古樓坪村、楊家山村、鮎魚村方石村莊裡村、赤水溪村、向家村、鍋底村、杉新村水潭村三青村、烈溪村、蒙棋村、茶界村、橫板村、公安村、楓香村、蟒溪村、仙遊村、龍馬村、臘溪村、新立村、青松村、新林村、神灣村、夏灣村、白水村、安林村、建新村

古樓鄉草山養羊
經濟狀況

糧食 有稻田2015畝,常年作土2361畝,主產稻穀、紅薯、玉米 、黃豆。稻穀產量一般占糧食總產的39~58%。2000年產糧2440噸,比1986年增加496噸。民眾口糧不足部分,自1996年始,由省政府下撥糧補專款,直接補給農戶,1996年為57.4萬元,此後每年140萬元左右。

茶葉 古樓鄉有茶園2600畝,年產量一般在2000擔以上,產值70 ~100萬元。1996~2000年,因市場變化,產值降至70萬元,但產量始終保持 2400擔以上。

林業 古樓鄉共有林地16.3畝,立木蓄積量達33.8萬立方米。 常年出產松杉原木5000立方米,高峰年達到1萬立方米。木材收入占農民常年 收入的25%以上。林業收入1995年高達351.8萬元。此後呈現下降趨勢,2000年降至254萬元,約占總收入的19%。

畜牧水產 1986~2000年,畜牧水產得到了快速發展。1986年,古樓鄉牲豬飼養量6704頭,出欄2766頭;2000年飼養8042頭,出欄6030頭。養牛從單純役用向養商品牛發展,2000年養牛3500頭,比1986年增 加2580頭;養羊2988頭,相比增加2984頭;養家禽93390羽。特別是90年代中後期,利用庫區水域發展網箱攔網養魚,形成新興產業。1996年放養水面246.5畝,年產鮮魚8.7噸;2000年養魚水面5500畝,產鮮魚194.1噸。

湖南省洞口縣古樓鄉

古樓鄉古樓鄉
概述

古樓鄉位於邵陽市洞口縣西南,距縣城14公里,巍巍雪峰山環繞,幽幽平溪水流淌,盡顯大自然恬靜之美,卻不失交通之便利。行政區域面積8700公頃,轄:相山、七渡、青草、古樓、市子、陶金、鹽井、古石、金坪9個村委會。人口5696人,1所中學,8所國小,1個衛生院。

古樓鄉屬山區小鄉,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與自然風景,適宜水電站建設和旅遊開發,現古樓鄉山林面積82270畝,水田面積2672畝,旱土449畝,農作物品種主要有水稻、玉米、豆類、薯類、油菜、花生等,另外還盛產天麻、百合等中藥格和花葉,尤其是古樓特產“雪峰雲霧茶”系選用雲霧繚繞,海拔1100—1821米雪峰山上良種茶樹的茶葉精製而成,它憑藉其有利的人文環境,豐厚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品牌效應已遠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