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店鄉

平店鄉

平店鄉是豫東平原農業大鄉之一,是河南省確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鄉政府位於商水縣城東南11公里處,全鄉總面積60多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53507口人,58073畝耕地。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平店鄉下轄村:戚樓村、後李村、後劉樓村、杜莊村、文寨村、秦黃村海子涯村、吳吉屯村、劉橋村、劉雒莊村、程崗村、王老家村、半河橋村、李崗村、東鄧店村、劉營村、袁莊村、胡廟村、葛樓村、施營村、趙莊村、劉大莊村、王坡寨村、平店村、小曾莊村、廣投莊村、東朱莊村

基本介紹

平店鄉平店鄉
該鄉境內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固定電話、無線廣播村村通,行動電話無盲區,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的數字通訊信息網路。全鄉建有4個大型農貿市場,1個農機專營市場,初步呈現了貨暢其流、百業興旺的改革開放新格局。

平店鄉素有“尊師重教鄉鎮”之美譽,全鄉投資300多萬元為一中、二中建6幢教學樓,在校生4000餘人。1995年以來,全鄉中師中招分數上線率占48%以上,居全縣之首。1999年全鄉順利通過國家“普九”驗收。

該鄉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這裡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遺址“頓國城”、白塔寺柏林及袁世凱家族墓碑。相傳西漢時期,“白塔寺”是皇妃娘娘為避邪而建,既有富麗堂皇之寺院,又有古典精緻的“白雲塔”和“龍虎橋”。國內外客商曾多次來此考察,開發前景十分看好。

平店鄉具有優越的水利條件和豐富的農業資源,清水河、孫窪溝貫穿南北,臨路乾渠縱貫東西,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條件,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芋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瓜菜、菸葉、芝麻、花生等。

經濟狀況

平店鄉平店鄉
鄉黨委、政府通過狠抓農業結構調整,現已建成優質小麥、溫棚瓜菜、食用菌小雜果等4大生產基地。全鄉年產優質小麥(包括黑小麥)18000噸,芝麻、綠豆等小雜糧6000噸。優質煙棉總產達2000餘噸。蔬菜以美國西芹、番茄、黃瓜、青刀豆、泰國架豆為主,年產各類鮮菜5萬噸;瓜果以無籽西瓜、日本甜柿、石榴為主,年產量達5000噸。

該鄉飼草、人力資源條件得天獨厚,畜牧養殖業久負盛名。鄉里多方引導,積極扶持,畜牧業現已成為全鄉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全鄉每年出欄商品豬35000頭,山羊6000隻,肉牛3000頭,年產鮮蛋50萬公斤。雜交波爾山羊、小尾寒羊、黑鳳雞、獺兔、水蛭等特種養殖規模逐步擴大。

該鄉歷屆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強農重工、搞活流通、科教興鄉、開放帶動”的指導思想,通過帶領全鄉人民團結拼搏、務實苦幹,兩個文明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2001年,全鄉財政收入3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10元。先後被授予省級“科普示範鄉”、市級“治安模範鄉”、“科技示範鄉”等稱號,連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基層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信訪工作”、“教育工作”、“企業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等先進單位。

該鄉狠抓農業產業化生產,緊緊圍繞當地農產品資源,大力興辦“農”字號企業,全鄉現已興辦麵粉、板材等加工企業10個,年產優質麵粉50萬噸,半成品板材10萬噸,暢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

發展措施

平店鄉平店鄉
商水縣平店鄉黨委、政府把提高農民收入作為鄉域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採取抓特色、促品牌,抓加工、促流通,抓轉移、促聚集,抓基礎、促開發,抓改革、促減負,抓素質、促技能“六抓六促”工作舉措,推進了全鄉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

抓特色、促品牌。該鄉緊緊圍繞東鄧店大棚蔬菜、王坡寨優質小麥、袁莊蘿蔔、胡廟西瓜、各樓生豬等特色優勢產業做文章,精心打造名、優、特、新農產品品牌。如今,該鄉的優質小麥可直接裝車外調省內外,雜交商品豬被上海等地的肉聯廠訂購或通過外貿出口。

抓加工、促流通。該鄉根據本地糧食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扶植了20多家糧食購銷大戶、6個現代化麵粉加工廠及一大批種養加專業戶,解決了農民存糧難、賣糧難、賺錢難問題,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促進了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和順利進入市場銷售。

抓轉移、促聚集。該鄉把集鎮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手段,已累計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平店中心集、白塔寺集、雒莊集、馬莊橋工貿小區“四點一線”的格局。全鄉“集市經濟”牽引和聚集作用明顯,現已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人左右。

平店鄉平店鄉
抓基礎、促開發。該鄉每年拿出8萬~10萬元,不斷對農村橋、涵、閘、溝、渠等基礎性設施進行改善,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間接增收。

抓改革、促減負。該鄉本著“減負就是增收”的原則,切實把推行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作為民心工程,2002—2003年共為農民減輕負擔600多萬元,人均減負128元。按照上級政策要求,2004年農業稅率下降3個百分點,僅此一項,該鄉5萬多畝耕地又可為農民減輕負擔150多萬元。同時,該鄉按照上級要求,及時向種糧農民兌現直補款70多萬元。

抓素質、促技能。該鄉十分注重農民素質的提高,通過採取以會代訓、專家講課、職業培訓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全鄉農民適應市場、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全鄉80%以上的青壯年農民都掌握了1~2項實用致富技術,120餘名農民獲得農民技術員職稱,文化科技知識已成為廣大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特色產業

平店鄉漁網加工
該鄉一些經濟能人根據本地婦女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實際,積極外出考察聯繫,先後從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區大型漁業公司引進了漁網加工技術項目。他們首先與一些漁業公司簽訂來料加工契約,定期領取原料。然後紛紛投資在自家庭院建起漁網加工培訓基地。

該鄉婦聯主任劉瑞介紹,漁網加工簡便易學,婦女老幼都可參與,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千家萬戶分散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這些經濟能人通過建立加工培訓基地,有針對性地瞄準婦女群體,既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又避開了市場風險。

漁網加工項目的引進,為全鄉廣大農村婦女提供了施展拳腳的“平台”,湧現了一批“漁網編織能手”和致富帶頭人。同時,該項目也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廣大婦女三五成群或幾人一夥,在領網、加工、交貨等環節比學趕幫、團結互助,形成了你追我趕加工漁網同奔致富路的局面

商水縣平店鄉黨委、政府在狠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切實把轉移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又一關鍵措施,通過多輪驅動強力推進,全鄉人力資源優勢已轉化為資本優勢和經濟優勢。

搞好引導教育,大力組織勞務輸出。該鄉有關部門及時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信息中介服務,全鄉每年均有一批女工赴新疆“淘金”;各行政村和一些務工經紀人積極為本村青壯年勞力牽線搭橋,每年春節過後,一撥又一撥的農民奔赴北京、天津、石家莊及沿海各大中城市務工經商。2008年上半年,全鄉農民外出務工經商人數比去年增加5%。

平店鄉平店鄉
支持企業發展,就近吸收當地勞力。該鄉黨委、政府積極最佳化鄉鎮企業發展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全鄉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胡廟村大型“龍頭”麵粉廠,生產規模逐年擴大,現已安排本村剩餘勞動力40餘人;夏永富預製構件廠誠信經營、產銷兩旺,所安排的20多名勞動力不出家門就有穩定的收入。

建好集貿市場,鼓勵農民合理流動。該鄉黨委、政府把改造集貿市場、繁榮農村經濟作為“民心工程”認真抓好,有效地推進了小城鎮建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一些有條件的農民紛紛到小集市上從事第二、三產業,既拓展了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又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全鄉個體私營業戶已發展到500餘家,從業人員1000餘人,人均非農收入300多元。

城鎮建設

平店鄉平店鄉
商水縣平店鄉黨委、鄉政府立足鄉情,採取切分“蛋糕”、激活“死潭”、營造“窪地”三大舉措,走出了一條提高城鎮化水平、促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切分“蛋糕”,發揮裂變作用。在城鎮建設過程中,該鄉本著因地制宜、尊重傳統的指導思想,對原有馬路市場進行了搬遷改造,建成了西起劉營東至李崗的一體化綜合集貿市場,擴建改造了白塔寺集貿市場和雒莊集貿市場,使原有小集貿市場得以加寬拉長,提升了層次,擴大了容量。該鄉對地處3個集市之間的馬莊橋工貿市場大力扶持,該地現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糧食購銷加工集散地,並帶動了飲食、運輸、建築等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

激活“死潭”,打造發展平台。搞建設離不開投入,沒有錢如死水一潭。為此,該鄉積極運用市場手段,盤活資產存量,吸納民間資本。近年來,鄉供銷社、計生辦、軋花廠、農機站率先投資60多萬元,裝修和新建臨街門面房80餘間。民間資本也走出“死水”狀態開始流動,1996年至今,民眾投資已超過250萬元,共新建門面房300多間。2000年以來,該鄉採取招商引資搞商貿房產開發的辦法,累計投資超過60萬元,新建臨街樓房40多間,焊鑄防雨遮陽大棚16000多平方米。就這樣,基礎差、底子薄的平店鄉小城鎮建設也充滿了生機和希望。

營造“窪地”,形成聚集效應。平店鄉在城鎮建設中十分注重最佳化環境,在硬體建設上實現了通車、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在軟體建設上,出台了“四優先”政策,即為個體私營企業優先提供場地、優先辦理證照、優先提供服務、優先兌現稅費返還獎勵。鄉里還因勢利導,採取文化搭台、物資交流等辦法繁榮農村集市貿易,使小城鎮建設成為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該鄉已擁有各類非公有制企業12家,新增個體工商戶300多家,年商品交易額逾8億元,直接或間接從事商貿流通的農戶有1600多戶,年戶均收入8000多元。

計生工作

平店鄉平店鄉

一是積極構築醫療保障。該鄉共有5200多名農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其中,計生家庭參合6000餘人,參合率達100%。二是積極構築社會養老保障。投資130多萬元,改建1所敬老院、新建1所敬老院,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40%以上;同時積極為107名“計生老人”申報落實獎勵扶助,並優先安排入住敬老院,徹底解除了後顧之憂。三是積極構築低保救助保障。建立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戶供養為基礎的,臨時救助為補充,各種優惠政策相銜接的社會救助體系,確保了村不漏戶、應保盡保。已發放低保救助60多萬元。其中,計生家庭低保救助金額占20%左右。四是積極構築義務教育保障。在嚴格認真落實“兩免一補”基礎上,深入開展了“愛心助學”、“貧困生幫扶”、“關愛女孩”、“情系留守兒童”等一系列公益活動。為8000多名中小學生發放“兩免一補”資金60多萬元,其他助學資金20多萬元,其中幫扶貧困計生家庭子女、留守兒童260餘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