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集鄉

朱集鄉

朱集鄉位於淮陽縣城南25公里處,總面積71.6平方公里,耕地81496畝,轄31個行政村,257個村民組,7.2萬人,30所國小,三所國中,一所高中,幼兒院5所。

基本信息

河南省淮陽縣朱集鄉

境內溝河縱橫,泉甘土沃,盛產糧、棉、油、瓜、菜和林果,資源豐盛,交通便利,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曾出現杜有忠、杜恆榮楊秀榮三位省勞動模範和舍已救人的烈士葉長興,他們的事跡光照豫東大地,為朱集這方熱土增光添彩。

行政區劃

2006年,轄31個村委會:朱集村、鄭小樓村、雷樓村、許莊村、陳莊、紅麻村、傑針莊村、龍泉寺村、高井村、楊莊村、王李村、宋營村、小葛莊村、朱樓村、洪樓村、劉營村、大郭營村大張營村閆營村、杜樓村、李小莊村、時小莊村、時集村、杜埠口村、南陳樓村、馬樓村、馬集村、大牛營村大楊寨村、張緒莊村、邵樓村

經濟狀況

朱集鄉是淮陽六個重點扶貧鄉之一,又是歷史上的革命老區,屬於農業大鄉。農副產品豐富,畜牧業發展迅速,民營企業規模發展。2003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3.64億元,財政收入534萬元,人均純收入1866元。

朱集鄉地膜大蒜
農業發展

鄉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農村穩定為整體目標,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略,以市場為導向、巨觀決策,政策引導,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綜合效益,達到突出特色上規模,全鄉形成了以龍泉、楊莊、紅麻為區域的地膜大蒜花生套種2萬多畝,以閻營、郭營、紅樓為區域的麥棉套種1萬多畝,以朱集、馬集、杜樓為區域的蔬菜500多畝,以鄭小樓、田營、杜埠口為區域的小雜果1000多畝,以張營、大雷、郭營為區域的紅薯、棉花良種1萬多畝,全鄉農徑比例達5:5。

林業生產按照生態農業的要求,以農田林網為骨架,抓好河、路、溝、渠的綠化,重點發展速生高效林。僅2007年冬植樹9.6萬多株,林網面積達1.2萬畝。

畜牧養殖業成為朱集經濟的一大優勢,鄉黨委、政府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制訂科學養殖規劃,發展高效特色養殖業,著力培養養殖大戶,引進科學技術和優良品種,提高規模效益。全鄉形成五大良種養殖基地,即大雷樓波爾山羊良種繁育基地,閆營、劉營瘦肉型豬養殖基地,邵樓、王李長毛兔繁育基地,朱樓、邵樓良種雞場、朱集紅麻肉牛繁育基地,2003年全鄉山羊存欄14萬隻,肉牛1.5萬頭,生豬3.2萬頭,兔9.2萬隻,畜牧業總產值7680萬元,占農業生產總產值32%。

朱集鄉朱集鄉
產業結構

淮陽縣朱集鄉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目標,充分發揮農業大鄉優勢,積極引導農民走農業結構調整之路,已建成大蒜、花生、棉花、小雜果、波爾山羊、肉牛、長毛兔等生產基地。

該鄉在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中,變“種啥賣啥”為“市場要啥種啥”,圍繞市場,選定發展方向,同時積極圍繞市場搞農產品的深加工,走產、供、銷一條龍的路子。2007年,該鄉引進300萬元資金,建成了東平紡織有限公司,為棉花就地加工轉化成為高附加值的產品找到了銷路。

該鄉選擇一些村作為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示範村,對這些村政策上優惠,經濟上扶持,積極幫助其找項目、找路子、送信息,並對農業結構合理調整建立示範基地,典型引路。同時該鄉以建立高效示範園區為主體,不斷擴大生產基地,不斷加大對園區的科技投入,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推動了全鄉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該鄉已建起“六區一帶”產業格局,大蒜種植面積達1.5萬畝,棉、瓜、菜面積2萬畝,地膜花生面積2.2萬畝,建起大雷村波爾山羊繁育基地,邵樓長毛兔飼養基地,閆營、劉營生豬繁育基地,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朱集鄉朱集鄉
工業發展

民營企業蓬勃發展。黨委、政府始終把民營企業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來抓,堅持發展不動搖,形成領導帶動、部門參與、民眾支持的企業發展體系。呈現出多業並舉、多輪驅動、強勁發展的勢頭,鄉里制訂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環境,打造投資窪地。政府積極為企業引進資金、技術,努力培植私營企業。

現有民營企業東平織布有限公司,生產的軍工帆布產銷兩旺,供不應求。年產值達500萬元,張營板廠與日本WZ木器公司簽訂有32雙木鞋購銷契約,廣源、升達金鑫軸承座廠產品直接出品韓國、新建時集蛋白廠、洪樓預製構件廠產銷兩旺,全鄉形成龍頭帶基地的木材加工、棉織印染、糧食麵粉、軸承加工等產業化格局。

朱集鄉朱集鄉
社會事業發展

小城鎮建設方興未艾。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繁榮鄉村經濟,2003年春,對朱集大街進行拓寬,門麵店進行改建,使街面寬達50米,長1.5公里,門面為兩層以上樓房,整齊劃一,美觀大方新穎,並新建封閉式商場兩處面積為4000平方米。

並以朱集為中心,修通了101、102兩條南北柏油路,朱(集)時(集)公路連線106國道、新魯公路東西橫貫朱集全境,形成道路暢通,交通便利,貨物流通的交通網路。一個新興小城鎮巍然屹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和投資寶地。

教育事業蒸蒸日上。鄉黨委政府重教興學,切實完善和提高義務教育成果,改善辦學條件。幾年來,建教學樓11幢,完善了標準教室。2002年以來,為三處中學投資20多萬元,修繕了住室、廁所,硬化了路面,綠化了校園、並在全鄉實行了學校布局改革調整、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98%以上,普高上線、入學率位居全縣第三位。

大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黨委政府十分注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套用,鄉村兩級配備了科技副職,成立有農民技術協會,每年兩次聘請專家、技術人員來鄉講學辦班。全鄉形成以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為龍頭,村服務組織為橋樑、科技示範戶為骨幹,技術服務站為支撐點的服務網路。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朱集文化發達。鄉文化站為市命名的文化中心站、河南省“百強文化站”、鄉辦有有線電視差轉站、廣播站、新聞通訊組,村辦有文化大院、民兵之家。

朱集鄉有衛生院1處,現代醫療設施齊全,開設有內科、外科、手術、婦科、衛生防疫等,村村都設有衛生室和個體診所。辦有獸醫站一處。

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朱集鄉

朱集鄉朱集鄉政府辦公大樓
概述

朱集鄉位於兩市(南陽、駐馬店)三縣(社旗,唐河、泌陽)結合部,地理位置優越。距南陽飛機場60公里,省二級公路社(旗)一泌(陽)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鄉轄15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3.4萬人,總面積6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萬畝。

根據招商引資擴大開放的要求,著力打造誠信、文明、生態朱集。2003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3億元,財政收入完成370萬元,農民人均現金入1400元,曾先後被命名為南陽市“科技示範鄉鎮”、“信訪四無鄉鎮”、“成教興農先進鄉鎮”、“治安模範鄉”、“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等。

歷史沿革

朱集原屬泌陽縣,1958年屬饒良人民公社,1961年為朱集人民公社,1965年劃屬社旗縣,因人民政府駐朱集,故名。

朱集鄉市委書記何東成在朱集鄉考察
產業發展

該鄉黨委政府叫響了“團結拼搏、與時俱進,務實重乾、敢於爭先”的朱集精神,咬定鄉財政和農民兩個增收,扭住結構調整、發展民營,開發集鎮、擴大開放四項重點,走出了—條具有朱集特色的興農富民之路。農業注重培育特色經濟,形成了菸葉、棉花加工,食用菌、林果、畜牧五大支柱,落實無公害林果3800畝,優質麥3.7萬畝,菸葉面積6500畝,棉花2.3萬畝。建成食用菌專業村8個,發展袋料香菇3000間200萬袋,引進試種了雙孢菇、杏孢菇、巴西蘑菇,逐步實現了食用菌生產系列化。建成林草牧沼一體化生態養殖小區三個,50頭以上養牛大戶7戶,50頭以上養豬戶達300餘家,其中200頭以上養豬大戶48戶。集鎮建設按照“三橫五縱”的總體框架,形成了飲食服務、果菜、服裝三條主街和食用菌、畜牧、棉花三個專業市場。

朱集鄉朱集鄉
特色產業

在朱集,菸葉就是一項金色產業。2008年菸農人均增收超千元,實現菸葉稅收302萬元,預計該鄉財政總收入的70%來自菸葉。為了成就這項金色產業,以劉豐林為主的鄉黨政一班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鄉里把菸葉生產作為富鄉富民的“一號工程”,明確提出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水平,三年爭一流”的工作目標,動員全鄉幹部民眾解放思想,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培育菸葉特色支柱,走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特色化發展的路子,穩定面積,科技興煙,提高產量,主攻質量,把菸葉生產作為捲菸企業的“第一車間”,創新工作方法,強化管理服務,實現平穩發展。

這裡的耕地大多處於崗丘地帶,生產季節,缺少水源;下雨時節,行路困難。鄉黨委、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投入資金上百萬元,圍繞菸葉生產基礎設施搞建設,科學利用項目資金,組織民眾投工投勞,會戰“村村通”工程,解決通行難問題;實施平地打井、河間閘壩,解決用水難問題,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在精心培育典型、建設示範園區的同時,加大行政投入力度,強化巨觀調控職能,落實獎懲激勵機制,鄉里設立了面積落實獎、環節生產獎、公斤均價獎、大方種植獎、突出貢獻獎等,2006年就拿出50多萬元用於菸葉生產獎勵,落實獎懲激勵機制,真正把全鄉幹部民眾抓菸葉生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堅持科技興煙,提高種植效益,對生產要素進行整合,積極籌建育苗中心,推行集約化育苗,提高了菸葉育苗質量;全面推廣平衡施肥、地膜覆蓋等技術;引進智慧型化密集炕房,減輕菸農勞動用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高了菸葉烘烤質量。健全服務網路,發揮機關幹部和煙技員的作用,形成技術責任共同體。生產環節,鄉領導帶頭深入農戶、田間、炕房,幫助農戶育苗、移栽,幫助分揀分級。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朱集鄉菸農的種煙收入逐年提升,菸葉產業在鄉域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增加了的財政收入,也為稅費改革後鄉村公益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安徽省靈璧縣朱集鄉

朱集鄉朱集鄉
概述

朱集鄉地處靈璧縣北,距縣城35公理。東靠聞名全國的磬石之鄉漁溝,西接宿州市老汪湖畔,距徐州市觀音機場20公里,靈房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鄉所轄20全行政村,總人口3.6萬,可耕地面積6.6萬畝,全鄉境內共有大小山頭13座,有運料河、新陽河兩條主要河道。

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朱集連續兩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文明創建第一名和“十佳集鎮”。鄉村公路實現硬化標準,三年共修鋪道路150公里;增加了通信設施的投入,到1996年底,朱集鄉村村通上電話。文化教育發展較快。文化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1997年被省文化廳列為“杜鵑花”試點鄉,教育工作保持了“改革、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被評為全省教育改革先進鄉黨建進鄉。黨建工作成績顯著,1996年10月地委組織授予朱集鄉黨委“先進基層常委”稱號,1997年10月,省組織授予朱集鄉黨委“先進鄉(鎮)黨委”稱號。

朱集鄉朱集鄉
經濟狀況

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團結一致,帶領全鄉人民依靠豐富的區資源,大力調整植業結構,擴大瓜菜、花生等經濟作物面積,並形成了以紅旗、固城村為中心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養殖業發展迅速。1996年5月,鄉黨委政府投資205萬元,建成了占地面積23畝江源養殖有限分司,擁有雞舍百餘間,總飼養量3萬餘只,孵化苗雞遠銷宿縣、蚌埠及蘇北等地。以該公司為龍頭,先後培育了紅旗村養豬廠,岳巷、楊山、潼山、星光等一批養雞、養豬、養牛、養羊專業村,形成了一業富一方,抓一品富一片的格局。鄉村企業按照鄉級抓骨幹、村級抓發展、個體放手乾的路子,突出抓好朱集水泥廠的擴建及朱集村造紙廠的環境治污工作。靈璧縣朱集水泥廠固定資產總投入為2501萬元,現已具有年產15萬噸的生產規模,廠內生產管理嚴格、到位,化驗監測手段先進,配方獨特。是全縣乃至宿州市較大型的水泥生產基地,是帶動當地開採業、運輸業、服務業、水泥製造業等各行業興旺發達的支柱。廠內生產的425#、525#、“冶石”牌礦矽酸鹽水泥質優價廉,供不應求,市場開闊。資金回籠快。本廠水泥不但暢銷靈璧、泗縣、五河、宿縣,同時還遠銷揚州、淮南、上海等地。由於堅持文明生產,合法經營,質量第一的宗旨。在友鄰單位中,社會聲譽較好,,曾獲宿縣地區“五強企業金杯獎”,省鄉鎮企業局技改優秀項目獎。省98“全國水泥統檢”合格品,符合國質量標準家GB-1344-92質量標準,獲省農行頒發的“AA級信用單位”。省委盧榮景書記、回良玉書記都曾在地委耿廣寬、縣委劉統海書記的陪同下,多次來廠檢查指導工作。爭取到2001年,再上一條年產30噸熟料迴轉窯生產線,使朱集水泥廠成為年產40萬噸水泥生產規模,年銷售收入達到一億元的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