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

基本詞義

詞語注音

二關: èr guān ㄦˋ ㄍㄨㄢ

詞語解釋

函谷關武關 張衡東京賦》:“苟民志之不諒,何雲巖險與襟帶。 負阻於二關,卒開 項 而受 沛 。” 薛綜 註:“謂 高祖 從 武關 入, 項羽 從 函谷關 入。”

相關詞語

二十四孝 二祖 二十五里罵知縣 二皇帝 二叔 二十二史 二路 二婚親 二十八調 二三其意 二等艙 二史 二享 二色 二五 二不楞 二廟 二蔡 十二時 跳二神 熱力學第二定律 惺惺二十一 再二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 不二價 第二骨 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十二調 尺二秀才 十二門 矢死不二 十二象 杜二 接二連三 十二道金牌 第二 

分別介紹

函谷關

名詞解釋 
關名。古關為 戰國 秦 置,在今 河南 靈寶市 境。因其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名。 漢 元鼎 三年移至今 河南 新安縣 境,去故關三百里。參閱《元和郡縣誌·陝州》。
簡介:
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內外。
歷史: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為儘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提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鹹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內。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雖然巴、漢兩地也屬於關中關內(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了項羽。
西漢建立後,在函谷關邊設縣,稱弘農,治弘農郡東漢末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強行將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三國時代,曹魏曾在附近建關樓,常被稱為新關,與秦函谷遙相呼應。此後兩千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對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甚至抗日戰爭等。
地勢: 函谷關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由秦國所建。“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1]關隘地處深險谷地,地勢險要,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所謂“車不方軌,馬不並轡”。而且由於這段黃河流域丘巒起伏,有中條山、崤山等阻斷,函關谷底成為附近地區唯一東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為軍事要衝。
軍事文化: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戰。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老子文化: 老子(約前575~?),字伯陽,又稱老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國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不僅是道家學派理論的奠基人,被後來的道教奉為教祖,而且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啟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經》,即《老子》一書,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自《道德經》問世以來,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對這部經典著作有著極大的研究熱情。據不完全統計,有史料記載的版本達1800多種。不僅在國內影響廣泛深遠,而且在公元七世紀便以梵文傳到國外,18世紀傳至歐美各國,以後逐漸風靡世界。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指出:“中國哲學中另一個特異的派別……是以思辨作為它的特徵。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性。這派哲學與哲學密切聯繫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法國哲學家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其1987年的國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言來闡述他的治國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蘊含豐富,涉及天、地、人各個方面,在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倫理、養生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智慧的光焰。
研究老子思想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英、法、美、日等40多個國家都在研究《道德經》,翻譯《道德經》的版本已達600餘種,其中日本人著述達330餘種。因《道德經》成於函谷關,函谷關名副其實成為道家文化的發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玉溪道人閔智亭為函谷關旅遊區題寫了“道家之源”四個字。
關城遺址: 建築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
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函谷關東門關樓: 原關樓已不存在,現在看到的是1992年開工修建的復古建築。
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制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隻,所以又叫“丹鳳樓”。
函谷古道 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近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鑑定,死者身上的箭簇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斑。
戰國井式箭庫 位於函谷磁東城門右側城牆下端,為一直徑0.9米豎井窯穴式兵器倉庫,於1986年7月發現,是戰國時守關官吏儲藏兵器的箭庫。箭庫象一口旱井,裡面放著一捆捆箭族,約1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桿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銹在一起,不能分開。此箭庫為研究戰國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尹喜故宅遺址 相傳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谷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獻媚皇上,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於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以為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雞鳴台,又叫田文台: 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重建的雞鳴台傳說就是當年田文食客學雞叫的高埠。
望氣台,又叫瞻紫樓: 傳說是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蘭》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台。唐時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現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築
太初宮:
位於函谷關東城門右側。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這部蘊涵豐富的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有有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曾是一座道觀。
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檐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複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現存太初宮主殿建於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廟院現存石碑兩通,一通立於元大德四年,一通立於清順治年間,上面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
函谷夾輔: 位於靈寶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舊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關約2公里。夾輔外形像炮樓,磚木結構,城門式建築物。分內外二重門,外門口上,青磚鐫刻“函谷夾輔”四字。城門上系二層歇山頂式四角樓。目前除北邊房頂和部分部件有損壞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據鑑定現存建築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函谷碑林: 函谷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蒐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三處函谷關: 歷史上函谷關有三處,除了上面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建關的函谷關(即今通稱的秦關)外,還有漢關和魏關。
漢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據靈寶市志記載,自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元鼎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漢關早已廢棄,現在僅存有關門遺址。
魏關,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里,距秦關約5公里。相傳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處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幹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台遺址

武關

簡介 
武關
武關,在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35公里處,恰當武關河畔,原西界公路(西安至河南西峽縣界牌)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三秦要塞”之稱。武關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它是秦楚兩國相抗衡的產物。《史記》卷6裴駰《集解》引應劭的話:“武關,秦南關,通南陽”,秦國軍隊和使臣層多次從這裡通過去楚國或楚的屬國。秦國向外發展的主要方向在東面和南面,除去攻擊他國之外,還須防備他國的攻擊,所以東面的函谷關和南面的武關一直受秦國重視。
武關一帶地形優越,武關村北是著名的少習山,從少習山北面流來的武關河緊貼村南面的白岩山、筆架山,緩緩東流,武關就坐落在武關河東去的凸岸上。
現在的武關,關城基本完好,磚砌 東西門洞依然可見,唯東去的小路,已成為寬坦的公路,氣象以非昔日可比!武關鎮轄12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3388戶,總人口14023人,總面積1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28畝,森林覆蓋率45%。武關河從北向南流經全鎮31公里,沿岸良田千畝。
楚漢分界牆
楚漢分界牆
武關為古之名關,為關中四塞之一,名勝古蹟有:武關古城、秦楚分界牆、烽火台、全國核桃現場會紀念碑等。武關八景(餘光返照、石橋古渡、筆山鹿鳴、硯水魚躍、龍潭古寺、白崖仙跡、莽嶺神芝、玉泉串珠)使歷代墨客騷人留下千古絕唱。武關已載入《全國名勝辭典》。周總理親筆題寫的“八一公社”獎狀保存完好;1959年全國林業現場會樹紀念碑於武關西崗,現字跡清晰。312國道武關大橋與西合鐵路大橋交叉橫跨武關河,形成武關又一景觀。少習山、筆架山相對而立,四季蒼翠,是登山休閒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