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遺址

烽火台遺址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基本知識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因燒煙常用狼糞,也名狼煙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

基本信息

簡介

11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清朝政府於乾隆五年(1740年)鎮壓綏寧苗民起義領袖粟賢宇為首的湘桂邊界農民起義後,整修和增建的烽火台。這些烽火台的主要作用是在邊遠山區快速傳遞軍事情報,形成軍情傳遞網路和報警系統。

當時,清政府以黃桑營為中心,分別向東、南、西、北四面開闢了傳遞軍情的烽火台線路,沿古驛道直達縣域邊境。

歷史

史籍記載,漢武帝為抗禦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闢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分段修築障塞烽燧。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築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築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東漢初,西域大道北移,後坑以西的塞牆再未復建,在小方盤城西側新築南北向塞牆,塞牆以南掘壕置“天田”(壕內平鋪細沙,以檢查越塞者的足跡),直至陽關(位於今敦煌西南的南湖鄉)。敦煌一帶的漢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晉時期。東晉以後,逐漸廢棄,鮮為人知。

1906~1916年,英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兩次對敦煌境內漢代烽燧遺址進行考察、編號,獲漢代簡牘700餘枚。

1944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合組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調查了南湖、小方盤城遺址及其以東的漢代烽燧遺址。

1979年以來,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河西漢代障塞烽燧遺址進行全面調查,並對敦煌西北的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進行了發掘。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

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訊息聯繫方式。

遺址全貌

敦煌漢塞沿疏勒河南岸,由東向西延伸。西漢的塞牆止於疏勒河下游榆樹泉盆地東側的馬迷兔,在現敦煌市境內長約145公里,其間有大、小方盤城和馬圈灣等烽燧遺址,一般保存較好。塞牆構築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湖灘、沼澤地區,塞牆多先以蘆葦束作框架,內填砂礫,再平鋪蘆葦層,如此層層疊壓而上,底寬約3米,頂寬約1.5米,現存最高者約3.75米。戈壁地區多產紅柳,則以紅柳枝束為框架,築法與蘆葦作材料者相同。

小方盤城(斯坦因編號T14) 位於敦煌西北80公里,北距西漢塞牆3公里。為西漢玉門都尉、東漢玉門障尉治所。平面近方形,南北24.40米,東西23.60米。牆夯土版築,厚4米,北牆現存最高10.05米。早期開北門,晚期以土墼封閉,開西門。障北50米處有一土丘,土丘上和土丘西坡地窖中,曾出漢簡93枚。障西為東漢時新築的南北向塞

牆。

大方盤城(斯坦因編號T18) 位於小方盤城東北約11公里,北距疏勒河1.2公里,漢代倉儲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4.8米,南北寬18米,有內外兩重圍牆。殘牆最高7.6米。內有倉庫三間,南北牆上下各有一排對稱的三角形通風孔。倉庫內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漢簡和西晉泰始十一年(275)刻石。

馬圈灣烽燧(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號D21) 位於小方盤城西11.5公里,馬圈灣與鹽池灣之間的戈壁走廊上。北距塞牆3米。烽燧平面長方形,底部長8.35米,寬7.6米,殘高1.87米,為三層土墼夾一層蘆葦疊砌。東南角砌有登頂台階。堡早期築於烽隧東側,堡門西開,堡內有過道和套房三間,房內均有灶。火焚毀後廢棄,改築於烽燧南側,門向南開。堡南 22.3米有東西向的長方形牲畜圈。出土漢代簡牘1221枚,記載有關出入玉門關、玉門關侯及其管轄範圍和屯兵、屯田活動等。其他遺物300餘件,有糧食、麻紙、毛筆、石硯、絲織殘片、毛織殘片、絲綿、麻布、麻鞋、竹編織器、漆器、木器、骨器、鐵器、銅器、五銖錢等。

考古分析

據分析,此遺址為西漢玉門侯官治所。關於漢代玉門關址的確切位置,長期以來是史學界爭論的一個問題。多數人認為玉門關設於小方盤城。有的學者對此提出疑問,認為應在小方盤城之西或西北。近年,據馬圈灣新獲漢簡,有人提出西漢玉門關址似在馬圈灣西南0.6公里的羊圈灣,王莽末年廢棄。東漢初,玉門關東遷至小方盤城西側的塞牆上。此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有待於今後的調查與發掘。

文物保護情況

1963年甘肅省公布小方盤城、大方盤城及長城烽燧遺址為省級保護單位,樹立了保護標誌。

1981年重新樹立石刻保護標誌,並於小方盤城遺址設專人負責保護工作。

泰山腳下的古遺址

泰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多次文物普查,現存主要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
齊長城遺址
烽火台遺址
周明堂遺址
社首山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
漢明堂
中淳于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
羊祜故城遺址
城子縣遺址
泰山書院遺址
徂徠書院遺址
青岩書院遺址
孔子廟遺址
隱仙觀遺址
神通寺遺址
青崖寨遺址
赤眉軍起義遺址
黃巢寨遺址
龍門口遺址
姚莊遺址
古博城遺址
文姜城遺址
勺山遺址
黃崖寨遺址
茅茨遺址
登封台遺址
姜博士起義遺址
岱麓書院遺址
湧泉庵
汶陽遺址
唐王寨遺址
趙家泉古城址
竹林寺遺址
橋溝遺址
谷山玉泉寺
柳杭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