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山遺址

勺山遺址

勺山遺址發現於1983年。長勺之戰遺址風景區,在今萊蕪市萊城區苗山鎮勺山村東南,位於萊城東北方向19公里處,又名勺山,(山頂有城牆、寨門)海拔501.8米,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系青石山。因山頭似勺形,故稱勺山。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基本信息

簡介

勺山遺址現狀勺山遺址現狀

勺山遺址位於泰山長城嶺南萊蕪見馬鄉勺山村西,1983年發現。傳為春秋長勺之戰遺址,面積8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2米,出土器物具商周特點。

長勺之戰遺址風景區,在今萊蕪市萊城區苗山鎮勺山村東南,位於萊城東北方向19公里處,又名勺山,(山頂有城牆、寨門)海拔501.8米,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系青石山。因山頭似勺形,故稱勺山。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開發長勺之戰風景區有利於宏揚齊魯文化,大力宣傳萊蕪,促進萊蕪市旅遊業的發展。長勺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已永入史冊。通過對長勺之戰的開發可以給現代人一個親臨現場,重溫歷史的機會,學習和發揚“不畏強勢、審時度勢、有勇有謀、一鼓作氣”的長勺精神。以長勺之戰的遺址開發為平台,長勺之戰的旅遊開發能使人進一步了解萊蕪、走進萊蕪,提升萊蕪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開發長勺之戰風景區,建立現代農業生態園,有利於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萊蕪的新農村建設。

長勺之戰的旅遊開發主打“文化旅遊和農業開發”兩大主業,以勺山豐富的農業資源為依託,通過“萬畝核桃園”的建設,帶動勺山農家旅遊業的發展。通過農產品的深加工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延伸了農業的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的產業發展。

開發長勺之戰遺址風景區,既保護了祖先留下來的千年文化遺產不被埋沒,同時帶動了地方特色農業,受到子孫後代的愛戴!

遺址現狀

長勺之戰遺址群山環抱,良田縱橫,景色壯闊,其中勺山高度501。8米,面積3。5平方公里,北側勢如刀削,易守難攻,是齊魯故道上的戰略要地。從山頂眺望,山下梯田縱橫,兩個水庫猶如深邃的眼眸增加了山的靈氣。觀音洞、玉皇鼎的神話傳說給勺山平添了神秘的色彩。目前主要有以下遺蹟:

1、勺山寨:現有西寨門遺蹟、石室遺蹟、聖水泉遺蹟、落金葫蘆遺址等。

2、齊魯故道:現有石板路遺蹟,路中有深深的車轍;古橋一座;古房古院落、千年古槐等。

3、出土文物遺址一處。

以上遺蹟均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和文化底蘊,有很高的保護和開發價值。

遺址開發

長勺之戰紀念碑長勺之戰紀念碑

復古戰場風貌,再現歷史真實;設立長勺之戰大型雕塑,建設長勺之戰展覽館;完善基礎設施,開發民俗文化。努力打造國內知名文化品牌,使長勺之戰遺址成為雪野旅遊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提升萊蕪文化品位,並力爭申報自然和文化遺產。

主要開發項目
1、修復勺山寨。恢復寨門、石屋、石牆、烽火台、灶台以及其它設施。

2、修復齊魯故道。拆除故道上的亂搭亂建,保留故道上的石板路、古房屋、古樹、古橋等,恢復古典風貌。

3、設立長勺之戰出土文物保護區,建立文物展覽廳。

4、設立曹劌大型雕塑和《曹劌論戰》大型碑文,聘請國內知名設計師設計。

5、樹立“一鼓作氣”大型標牌。製作大型長勺戰鼓一枚,打造中國第一鼓,並申報基尼斯世界紀錄。

6、建設停車場,滿足遊人參觀需要。

7、建設長勺賓館,為遊客提供生活服務。同時建立特色農家旅館,發展地方特色農家飲食,帶動農民致富。

8、維修和改造萊城、雪野及和莊到長勺之戰遺址的三條主要道路,保障交通暢通,並設立路標。同時建設遺址內的供水、供電等配套設施。

9、開發“長勺牌”系列農副產品,建立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10、建設長勺之戰展覽館,利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重現當年戰爭場景。

戰爭概述

中國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曲阜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制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鬥志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方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

歷史背景

長勺之戰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我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至於齊國,則是姜太公呂望的封地,轄有今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裡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後,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戰爭評析

齊魯長勺之戰,既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這兩次(乾時、長勺)戰爭,充分說明正義和不義之戰,即令是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後勝利也總是屬於正義之師。

當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齊、魯長勺之戰的戰法給予過很高的評價,說戰爭中魯國“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曹劌論戰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制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鑑。

戰爭人物

曹劌論戰曹劌論戰

曹劌

性別:男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時代相關事件:長勺之戰生平簡介:曹劌,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魯莊公

即姬同,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六任君主。他為魯桓公兒子,承襲魯桓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

齊桓公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戰爭作用

同樣是齊魯兩國交戰,同樣是魯莊公、齊桓公,一勝一敗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齊魯第一次交戰時,魯莊公藉口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為由,把大軍開到齊國腹地,乾時一戰,遭到沉重打擊,莊公化裝才得脫險。齊國保衛了自己國家的尊嚴和獨立,但它卻乘乾時戰勝之聲勢,侵略魯國,直趨長勺,輕視魯軍,驕橫自滿,受到了歷史的懲罰。

長勺戰前,魯軍由於乾時的失敗,莊公既能作復仇雪恥的戰爭準備,又能破例接待既無官職、又無名望的曹劌,並能開誠布公地和他討論戰勝敵人的戰略,這是難能可貴的。戰鬥中又按照曹劌的意見,掌握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獲得了勝利。

戰爭啟示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閒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戰場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

可見,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因此,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相關傳說

勺山遺址古戰場石橋勺山遺址古戰場石橋

相傳,勺山寨上有兩件寶貝,一是三條腿的金蛤蟆,這隻蛤蟆有湯碗那么大,通紅的眼睛,耀眼刺目的通身金色,它吸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精華,苦苦修煉,眼見得要成正果;二是一對金絲姊妹玉葫蘆,這玉葫蘆是上細下粗的牙牙葫蘆,大的高有60公分,潔白透亮,如油脂般滋潤,小的有40多公分,碧綠晶瑩,光彩奪目,因兩個葫蘆有金絲鑲嵌而得名。每到月夜子時,金蛤蟆和玉葫蘆在勺山山頂上拜月,此時,蛙鳴清脆,玉葫蘆光彩四射,蔚為壯觀。這兩樣寶貝是勺山的鎮山之寶。

二、擂鼓台
勺山上的石寨是個古寨。據傳是古代的長勺氏,為抵禦外敵侵擾而修建的。勺山寨依天然峭壁修築而成,居高臨下,牆寬壁高,易守難攻,固若金湯,後與齊魯長城相接,成為一個登高遠眺的瞭望台,歷朝歷代都作為兵家駐防要塞。

勺山寨西側有個光滑的石台,當地人稱為“擂鼓台”。

“擂鼓台”有十幾個平方那么大,站在上面環視四周,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一覽無餘。春秋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魯莊公和曹劌在這裡擂鼓聚將,抗擊入侵的齊軍,留下了“一鼓作氣”的千古佳話。

三、曹公祠

勺山寨北山腳下有一座古祠,名叫“曹公祠”。祠里供奉著春秋時的軍事家“曹劌”。祠堂有三間房子大,紅磚壁瓦,構築精巧,曹公的泥塑像端坐其中,後牆上繪有‘長勺之戰’一鼓作氣壁畫。祠堂院內有石碑數座,其中一座刻記著‘曹劌’‘一鼓作氣’打敗齊軍的事跡。

“曹公祠”每年農曆三月三日舉辦活動,當地人們在這一天不約而至,禮拜完曹公塑像後,圍在石碑邊拜讀曹公的豐功偉績。久而久之,逐漸沿革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習俗。到了清末民初,曹公祠被戰火摧毀。後來當地村民在曹公祠原址上修蓋了一座“觀音廟”。到如今,人們只知道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而逐漸淡忘了‘一鼓作氣’打敗齊軍的曹公。確是一大遺憾!

四、官帽盒子

勺山寨西邊有座象官帽的小山,當地人稱:“官帽盒子”又叫“紗帽盒子”。

傳說,春秋時,魯莊公和曹劌在擂鼓台上觀敵了陣,只見山下平谷里,齊軍多如螞蟻,將勺山寨三面圍困。魯莊公有些膽怯,向曹劌討求退兵之策。曹劌說:“國公不必擔心,有您御駕親征,軍(君)民齊心合力,眾志成城,齊軍再多我們也不怕。”“有取勝的把握嗎?”“穩操勝券,齊軍之長在於車戰,我軍避其鋒芒,擊其弱點,定然取勝。”曹劌胸有成竹。他一面安慰莊公,一面陪莊公到軍中巡視。軍士們見國君與他們風雨同舟,倍受鼓勵,更加堅定了抗敵的決心。

曹劌陪魯莊公來到勺山寨西邊的陣營中安撫士兵。剛到山頂,忽然,一陣狂風吹來,把曹劌的官帽刮落,掉進身後不遠的一塊光滑石板的石槽中,那石凹槽呈長方形,天然而就。曹劌的帽子掉落進去,不左不右,剛好盛裝,如量裁定做的帽盒一般。

魯莊公見了拍手叫好:“好一個天生地造的‘帽盒子’。”

自此,官帽盒子成了御賜的山名,流傳至今。

五、勺山老公
勺山寨西北不遠處有一座古剎,叫“目連台寺”,寺廟三面環水,一面環山,佛殿雄偉,古木參天;高僧雲聚,香火旺盛。寺內殿宇重疊,碑石林立,是方圓百里最大的佛教寺院。

傳說,目連台寺是古代的長勺氏建造的。公元前十一世紀,長勺氏被移居於此,有戶人家靠製造小勺為生。後來他製造的小勺成了大王的貢品,得到了很多的賞賜。長勺氏發了大財後,出資修造了這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取名:“目連寺”後改名叫“目連台寺”。

有一年,寺里剃度了個半路出家的和尚,叫李剛。相傳李剛是劉白楊村人,他老來無子,想過繼弟弟的兒子,弟弟不願意,一氣之下賣掉家產到目連寺當了和尚。李剛嚴守寺規,廣傳佛法,八十多歲還外出化緣,在馬勺灣脫殼而去。

數年後,有個目連寺的和尚外出化緣時,見到了李剛,驚奇的問道:“李師傅,您不是圓寂了嗎?”

李剛回答:“我是圓寂了,佛祖說我生前對佛教傳播有功,封我為勺山老公,讓我管理這方土地。”

目連台寺和尚把李剛的話傳給了勺山的百姓。果然,自從聽到李剛當勺山老公後,勺山周圍十幾里,年年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們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為了感念李剛的保佑,在馬勺灣修了一座“勺山老公廟”。

六、目連台寺點將台
春秋魯莊公十年,魯莊公率大軍抗擊齊國侵略軍,他把帥帳設在了目連台寺內,那時講究官不入民宅。魯莊公駐紮後,曹劌即派人在目連台寺門前修築了一個點將台,每天早、中、晚在台上調兵遣將,排兵布陣。點將台呈長方形(長20米,寬10米,高3米),用土石夯築而成,台中央立有一根十米高的旗桿,上掛魯國大旗,四周布滿各式各樣的兵旗、將旗和令旗,旗桿前面放著一把將軍椅,是主帥坐的,左右兩邊排列著十八般兵器,銀光閃閃的利刃發出森人的寒氣,令人望而生畏。

魯莊公篤信神靈,常在佛爺殿中虔誠祈禱,求佛爺保佑,擊敗齊軍,待勝利之日定當重修寺殿,再塑金身。不知是心誠則靈,還是用兵有方,齊魯交兵,魯莊公聽從曹劌的布置,“一鼓作氣”打敗了齊軍。魯軍取得了大捷,莊公不食前言,一面犒賞三軍,一面調集能工巧匠,給目連台寺貼金掛銀,重塑佛爺金身,還在佛爺殿的四角飛檐上加掛了八個金光閃閃的大鈴鐺,以示佛法恩及四面八方。

目連台寺佛爺殿上的八個大鈴鐺,歷經了數千年的風吹雨淋,直到1958年大煉鋼鐵時,才被摘掉扔進了煉鐵爐中。

考古發現

山東大學考古系的專家對第三次文物普查長勺氏遺址中新發現的陶片進行了鑑定與斷代,確認發現的黑陶袋足的時代為龍山文化時期,夾砂褐陶片的時代為岳石文化時期。由於傳統觀點只對這個遺址認知到商周時期,因此,這個成果將該遺址的年代提早了一千餘年。

據了解,這件黑陶袋足出土於遺址高台地西剖面上的一灰坑。該灰坑土壤為板結褐土,底部為一礫石層,由於當時天氣嚴寒,土壤凍結,能完整發掘出該黑陶袋足很是難得。該黑陶袋足近日被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方輝教授鑑定為龍山文化時期。另一件夾砂褐陶片為岳石文化時期,這樣,長勺氏生活遺址的時代內涵大大突破我們之前所認識的商周時期,具體為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時期。

泰山腳下的古遺址

泰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多次文物普查,現存主要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
齊長城遺址
烽火台遺址
周明堂遺址
社首山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
漢明堂
中淳于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
羊祜故城遺址
城子縣遺址
泰山書院遺址
徂徠書院遺址
青岩書院遺址
孔子廟遺址
隱仙觀遺址
神通寺遺址
青崖寨遺址
赤眉軍起義遺址
黃巢寨遺址
龍門口遺址
姚莊遺址
古博城遺址
文姜城遺址
勺山遺址
黃崖寨遺址
茅茨遺址
登封台遺址
姜博士起義遺址
岱麓書院遺址
湧泉庵
汶陽遺址
唐王寨遺址
趙家泉古城址
竹林寺遺址
橋溝遺址
谷山玉泉寺
柳杭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