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徠書院遺址

徂徠書院遺址

徂徠書院遺址位於徂徠山北,今其地稱作書坊。

簡介

南宋宰相范成大《驂鸞錄》首舉徂徠書院,在歷史上,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代四大書院之說: 
“諸郡未命教時,天下書院四:徂徠、金山、嶽麓、石鼓”。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的說法,即起源於此。
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 
在古代,泰山徂徠書院,曾在中國書院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徂徠山,在泰山東南側,徂徠山,又稱龍徠山,馱來山,是泰山的姊妹山。《詩經·魯頌》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的吟詠,也有“徂徠之松,新甫之柏”的讚美,唐朝大詩人李白曾隱居於此。早在2000多年以前,泰山與徂徠山的美名就已經名揚天下了……
徂徠山最高峰太平頂與泰山玉皇頂遙相對峙,故有“泰山徂徠”相提並論的說法。宋景祐四年(1037年),北宋著名學者孫復(996年-1057年)在泰山岱廟東南隅建信道堂,後移至泰山腳下,定名泰山書院。 
宋寶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徂徠山人、北宋著名學者石介(1005年—1045年)在家鄉服喪期間,在徂徠山長春嶺創建徂徠書院。就像玉皇頂與太平頂雙峰並立那樣,泰山書院與徂徠書院也相鄰而建,互映生輝,讓一域文化華彩流溢而傳之久遠。 
泰山與徂徠山,亦因一脈相承的泰山徂徠書院而一同名揚四海,那時,這一帶的書院鼎盛一時,琅琅書聲傳盪在高山之之中……

書院創始人

泰山學派,毓毓文風
孫復、石介是泰山徂徠書院的創始人。 
孫復、石介二人既是著名的古文家、教育家,也是宋代理學的先驅。 
泰山徂徠書院是北宋初年山東境內最早、最著名的書院。 
山東徂徠書院,開啟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序幕,代表了儒家的一種積極入世的文化,流動著儒家文化的風骨,它在齊魯文化中,應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所有這些,不僅對於中國古代書院史的考察,而且對於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泰山徂徠書院也成為泰山文化史上富有理性光輝的篇章。 
徂徠書院的創始人孫復、石介二人以儒家理學精神為先導,培養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人才,樹立了一代嚴謹學風,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泰山學派”,一時,泰山徂徠書院門生弟子云集,著名的有姜潛、劉牧、張洞、李蘊、祖擇之、杜默、張續、李常、李堂、徐遁等人。金代的党懷英、清代的趙國麟都曾讀書於此。

徂徠美景,令人神往
徂徠山上,古蹟眾多。據初步普查,今存寺廟3處,碑碣54塊,摩崖刻石113處,古樹名木千餘株。
《詩經》、《史記》對此山有多處記載,歷史名人多有題詠,民間傳說更是數不勝數。 
吳王闔閭、孔子、漢武帝、漢光武帝、李白曾親自登臨,司馬遷也曾到達此處,汶河沿岸是春秋時魯國人才輩出之處。 
徂徠山上,有吳王駐蹕的中軍帳,有西漢赤眉軍起義的根據地—天勝寨,有北齊時的映佛崖摩崖刻石,有唐代大詩人李白與山東名士孔巢父等6人隱居處,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遺址等,歷史文物古蹟豐富。 
徂徠書院,附近有攢石崮陡拔峻峭,周圍獨秀峰、車轍山、崆崆山等,姿態各異,爭奇斗險。西部平曠,著名的“徂徠夕照”,令人心馳。徂徠書院南靠竹溪,“竹溪六逸”隱於此。北望泰山,山勢飄渺,猶如蜃樓。極目四望,怎一個“曠”字了得,心胸跟著開闊的無邊。

大師鼎立、交輝相應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說:“自景祐、明道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胡瑗)、泰山孫明復(孫復)、石守道(石介)三人。” 
朱熹所說的以上三個人,就是和泰山徂徠書院有緊密聯繫的當時著名的學者孫復、石介和胡瑗。也就是,當時著名的“宋初三先生”。
孫復—泰山先生 
孫復—北宋著名學者孫復—北宋著名學者
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敘了這樣一個故事:范仲淹在睢陽(今河南商丘)掌學時,有一位孫秀才向他求助,范贈與千錢。到了第二年,孫秀才又來了,范仲淹對他說:“我看你的相貌言談,不像是以乞討為生的人,為什麼這樣四處求助而荒廢了自己的學業呢?”孫秀才滿面戚容,答道:“家貧母老,無以為生,小生是個讀書人,不諳生計,因此只好奔波度日。”范仲淹很同情他,就為他謀了一個學職,並授以《春秋》。孫秀才對范仲淹的相助萬分感激,“篤學不捨晝夜”,後來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學者、教育家。這個故事裡面說的“孫秀才”,就是泰山徂徠書院創始人之一孫復。孫復,字明復,原籍晉州平陽(今山西平陽),少年好學,精通《春秋》經傳,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沒能得中。孫復不僅在青年時代,就是在窮困潦倒之中也發憤讀書,成名之後,仍是“病臥山阿,衣弗衣,食弗食”,“上無斗升祿以養妻子”,“下無一夫之田、五畝之桑以供伏臘”,生活相當艱窘,而他“日抱《春秋》、《周易》讀誦,探伏羲、文王、周公之心”。孫復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以繼承儒家的“道統”自居,特別推崇董仲舒、楊雄、王通和韓愈。孫復在《信道堂記》中說:“吾學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軻、荀卿、楊雄、王通、韓愈之道。”他講學的目的在於“以其道授弟子,既授之弟子,亦將傳之於書,將使其書大行,其道大耀”。孫復標榜“尊王”,大講“尊尊”、“親親”,強調臣對君、子對父的絕對服從,譴責“亂臣賊子”及一切越“禮”的行為,他的這些主張正迎合了北宋統治者的需要,所以當范仲淹、富弼向宋仁宗推薦孫復後,仁宗皇帝不僅擢用了孫復,而且當孫復年老病重時,還“選書吏,給紙筆,命其門人就復家得書十五萬言,錄藏秘閣”,並“特官其一子”。 孫復講學泰山,四方士子聞風而趨,文教興盛,學者眾多。當時朝中一些大臣如歐陽修、李迪、杜衍等人都與泰山書院關係密切。前任宰相李迪還將侄女嫁給孫復,在當時傳為佳話,《西廂記》中“相女配夫”情節即本此事。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徂徠書院另一個創始人石介調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為幕職官,結識了“流落京畿”的孫復,兩人一見如故。第二年,孫復由石介引領來到泰安,開始聚徒講學,兩年後,孫復又在岱廟東南的柏林地興建學館,孫復名之為“信道堂”,舊址就在岱廟漢柏院的南部。孫復在《信道堂記》中說:“予丁丑歲秋九月作堂於泰山之陽,明年春,堂即成,以是道處是堂,故名信道堂。”從此,孫復就結束了流浪生活,有了廣致生徒、講學授經的地方。後來,岱廟擴建,信道堂址併入岱廟院內,孫復就到泰山南麓、六朝古剎普照寺西北、唐代詩人周朴讀書和修煉的棲真寺,在那裡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構築廳室,聚徒講學,這就是“泰山書院”,又稱“泰山上書院”,規模是信道堂所不能比擬的。
胡瑗—安定先生
胡瑗—北宋著名學者胡瑗—北宋著名學者
對於胡瑗,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曾說:“自景祐、明道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胡瑗)、泰山孫明復(孫復)、石守道(石介)三人。”這裡朱熹所言“先生”即指當時的著名學者胡瑗。 
胡瑗(993年-1059年),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世居陝西安定堡,人稱安定先生。在泰山書院,人們尊稱孫復為“泰山先生”、石介為“徂徠先生”、胡瑗為“安定先生”,他們就是有名的“宋初三先生”。
當年,胡瑗在泰山刻苦攻讀,十年沒有回家,終成學問豐厚、通古博今的大學者。讀書期間,無論生活多么艱苦,胡瑗總是不廢學業。據記載,胡瑗每接到家裡的來信,只要看到書面上有“平安”二字,就把信投到書院旁的溪澗之中,以免讀信分散精力,影響讀書。後人遂將胡瑗投書的地方命名為“投書澗”,如今,該處已成為泰山著名的古蹟之一。古人有詩讚頌:“泰岱名儒盛,三賢聚一堂。投書留澗古,講學有壇荒。道水輶軒慕,祠新俎豆光。傳經慚予職,仰止倍徬徨。” 
宋慶曆二年(1042年)夏,石介服除,做了國子監直講。同年十一月,在范仲淹、富弼的推薦下,孫復也做了國子監直講,泰山書院也就停止了授業活動。隨著孫復、石介、胡瑗的到來,國子監卻由衰為興,人數從二三十人驟增至數千人,這可以看作是泰山書院學風在更大範圍內的傳揚。 
“宋初三先生”得到了泰山人民的世代敬仰,當地建有“三賢祠”以春秋致祭,而“景賢石”、“授經石”、“講書台”、“投書處”等題刻更是將泰山書院銘刻千秋。正像三賢祠對聯寫的那樣:“道仰傳薪,快有經書留舊席;人高侍立,妙兼風雨對名山。”
石介—徂徠先生
石介—北宋著名學者石介—北宋著名學者
石介,北宋時期的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他在徂徠山開院授書,當時從者眾多,授書的地點後被稱為徂徠書院。
石介是地道的徂徠山人,1005年生於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橋溝村)。世代以耕田為業,其父石丙到了六十多歲才當上縣令,是他家族中第一個為官之人。歐陽修曾評價石介:“貌厚而氣完,學篤而志大。”二十多歲時,石介北游魏地,到宋初古文家柳開的出生地瞻仰柳氏遺蹟,後又南下宋城(今河南商丘),進南都學舍,跟隨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誦讀詩書。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二十六歲的石介中進士,同科的有歐陽修等,任鄆州觀察推官。 
石介性格耿直剛烈,嫉惡如仇,敢言直諫、毫無顧忌“指切當時,是是非非,毫無顧忌”(《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一》),曾上書直諫仁宗,指責仁宗寵幸美女,飲酒無度,鐘鼓連晝夜。致使仁宗心中很不高興,雖有杜衍推薦,卻是罷而不召。後因父母相繼謝世,他只好守喪在家。當時,外族入侵,西北邊疆烽火四起,石介身居徂徠,心憂天下,他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憂慮的心情:“平生讀詩書,胸中貯經綸。薄田四五畝,甘心耕耨勤?依鋤西北望,涕淚空沾襟。”(《偶作》)。就在此時他創辦了徂徠書院,傳授自己的治國之道。
慶曆二年(1042年)夏,石介丁憂期滿,因杜衍再次推薦被召為國子監直講。第二年,范仲淹、富弼、歐陽修、杜衍等人被仁宗器重,皆任高官要職。施行“慶曆新政”。石介欣喜若狂,精神振奮,說:“這是大好事,我應當歌頌。”於是,他寫了《慶曆聖德詩》,贊革新派,貶保守派,指責反對革新的夏竦等人為大奸。石介的行為使夏竦等人深深銜恨在心,自此成為死敵。當時,同任直講的孫復提醒石介說:“你的災禍從此開始了。”果然,夏竦為解切齒之恨,便從石介開刀,進一步打擊革新派,他命家中傭人摹仿石介筆跡,偽造了一封石介給富弼的信,內容是革新派計畫廢掉仁宗另立新君。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說不清,只好請求外任,變法遂告失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有被保守派誣陷搞“朋黨”活動,革新派相繼罷職,石介也在“朋黨”之列,成了眾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東鄄城縣北)任通判,未到任所便病死家中,終年四十一歲。
石介死後,夏竦等人並未甘休,欲置革新派於死地。當時,徐州孔直溫謀反,敗露後被抄家,石介過去與孔直溫的來往書信也被查抄出來。夏竦藉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說石介其實沒有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內應,夏竦等人要求發棺驗屍,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夏竦這一招確實狠毒至極,宋仁宗兩次派官員去發棺驗屍,參加石介喪事的數百人集體保證石介已死,才倖免發棺。這事震驚全國。 

馮玉祥題詞 

馮玉祥—洗心亭題詞,警示後人

上世紀30年代,愛國將領馮玉祥隱居泰安,曾在泰山普照寺西北五賢祠(孫復、石介、胡瑗、宋燾、趙國麟)居住,馮將軍景仰前賢品德學問,曾照《宋史》本傳立石介、孫復碑。 

同時,為進一步表示敬重,馮將軍又邀請石、宋、趙三賢后人會見,當時三姓後人去了百餘人,馮將軍握著石介後人石景謙的手與之交談良久,並贈與禮品。泰山五賢祠分東西兩院,東院為祠,西院為講書堂。祠後石崖上有題刻“講書台”、“授經台”、“千秋道岸”、“能使魯人皆好學”等,多少讓人看出些儒家學府當年的影子。 五賢祠前溪畔有石亭,額書“洗心亭”,四面皆為清代人題聯,似也沒什麼佳句。
馮玉祥在“洗心亭”內題的標語“你忘了沒有,東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頭的人應當去拚命奪回來!”看了讓人血涌心熱。

泰山腳下的古遺址

泰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多次文物普查,現存主要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
齊長城遺址
烽火台遺址
周明堂遺址
社首山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
漢明堂
中淳于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
羊祜故城遺址
城子縣遺址
泰山書院遺址
徂徠書院遺址
青岩書院遺址
孔子廟遺址
隱仙觀遺址
神通寺遺址
青崖寨遺址
赤眉軍起義遺址
黃巢寨遺址
龍門口遺址
姚莊遺址
古博城遺址
文姜城遺址
勺山遺址
黃崖寨遺址
茅茨遺址
登封台遺址
姜博士起義遺址
岱麓書院遺址
湧泉庵
汶陽遺址
唐王寨遺址
趙家泉古城址
竹林寺遺址
橋溝遺址
谷山玉泉寺
柳杭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