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冶銅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位於萊蕪市苗山鎮銅山村,1973年發現。長800米,寬400米。銅山南麓有銅礦坑,進深50米,坑高3米、寬2米。坑內有銅器、工具等遺物,為漢代冶銅遺址。

基本信息

簡介

銅山漢代冶銅遺址,是迄今為止在萊蕪發現的古代冶煉遺址中,文化遺存最豐富,保存較完好的一處。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發現

銅山冶銅遺址銅山冶銅遺址
此遺址位於苗山鎮的銅山村,長800米,寬400米。遣址內有銅幣、錢範、銅礦石、銅硫等豐富的冶銅遺物。文化遺存堆積最集中的是遺址北部。銅山南麓有一積滿淤泥的銅礦坑、坑口朝南,縱深50米,寬3-4米,高3米左右,1970年,地質勘探隊在清理此井時,挖掘出人骨、銅器陶器及採礦工具等。後來在原遺址的西面,又發現面積較大,內涵較豐富的文化遺存,除形體粗大的陶片、瓦片和瓷器殘片外,還有不少的冶銅遺物,如漢代的半兩錢範五銖錢範和三銖錢範等,其中三銖錢範是全國首次發現。這一石制錢範,整齊的排列著四行三銖錢模,模石呈淡綠色,長方形,長14百米,寬12厘米,厚3厘米。范上有明顯的鑄口和鑄錢時留下的良跡。現存錢模,字跡清楚。刀法圓潤,模型規整。經貨幣專家鑑定,此乃漢武帝時代鑄造使用的三銖錢範。

三銖錢範的首次出土,為探討漢武帝第一次幣制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據,也為研究中國貸幣史和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增添了實物依據。

遺址中,除豐富的漢代遺物外,還有隋唐時期的遺物,可見銅山遺址延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大,這對研究萊蕪的冶銅發展史和古代鑄造工藝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泰山腳下的古遺址

泰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多次文物普查,現存主要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
齊長城遺址
烽火台遺址
周明堂遺址
社首山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
漢明堂
中淳于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
羊祜故城遺址
城子縣遺址
泰山書院遺址
徂徠書院遺址
青岩書院遺址
孔子廟遺址
隱仙觀遺址
神通寺遺址
青崖寨遺址
赤眉軍起義遺址
黃巢寨遺址
龍門口遺址
姚莊遺址
古博城遺址
文姜城遺址
勺山遺址
黃崖寨遺址
茅茨遺址
登封台遺址
姜博士起義遺址
岱麓書院遺址
湧泉庵
汶陽遺址
唐王寨遺址
趙家泉古城址
竹林寺遺址
橋溝遺址
谷山玉泉寺
柳杭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