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古文化遺址

泰山古文化遺址

泰山雄峙於中華大地的東方,巍巍岩岩,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現存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泰山古文化遺址泰山古文化遺址
泰山古文化遺址是泰山文化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古建築遺址、齊長城遺址等,其中的烏珠台智人化石遺址,是山東地區的首次發現;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齊長城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修築的軍事防線,至今雄姿猶存。

主要文化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新泰市劉杜烏珠台村南丘陵山區鳳凰山與玉皇山之間的溝壑中。1966年,當地農民在溝中挖水井,於井壁東側發現一直徑約50~60厘米的石洞,洞內有人類牙齒化石1枚。經鑑定,人類牙齒化石為左下臼齒,屬少女個體,標本時代屬於更新世晚期,距今約5萬年。
同時發現的還有馬、牛、豬、鹿、虎、披毛犀等哺乳動物的牙齒化石。其中馬屬僅有零星的牙齒,未見馬剌,大小與野驢齒相似;豬齒從典型的丘形結構看,與野豬齒相近;虎牙與周口店第一地點及河南安陽發現的虎牙標本接近。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東南達大汶河南岸的寧陽縣堡頭村,西北至大汶河北岸的衛駕莊南,東北靠近大汶口鎮,西南部為大汶河淹沒。大汶河自東向西,把遺址分成南北兩部分。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距今4500~6400年,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經過三次發掘。1959年6月,在堡頭村西首次發掘,揭露面積5400平方米,清理133座墓葬和一些遺蹟,出土隨葬品2100餘件,屬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1974年與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後進行兩次發掘,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發現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餘個,其中有北辛文化的房址9座、墓1座。主要遺存的年代屬大汶口文化早、中期。三次發掘證明,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而且下有北辛文化遺存,上有龍山文化遺存。
遺址內涵十分豐富,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都異常精美。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袋足器較多。石制生產工具通體光滑,有角有棱,刀口鋒利。
墓葬以男、女分別單葬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女性處於從屬地位,預示著母權制的動搖和父權制的產生。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為主,也有側身葬。男女均有拔牙、頭骨變形和用豬下頜骨隨葬的習俗。隨葬品數量懸殊,質量優劣差別大:有的墓空無一物;有的多達180件,而且品種複雜,製作精緻,有珍貴的碧玉鏟、玉臂環、玉指環、透雕象牙梳、綠松石鑲嵌象牙雕筒、可與現代鋼針媲美的骨針等。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柳杭遺址

柳杭遺址位於泰山區省莊鎮柳杭村西南800米處,北靠泰萊公路,南臨辛泰鐵路,東為芝田河。遺址南北200米,東西500米,面積10萬平方米。採集標本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夾砂紅陶紋飾附加堆紋的褐陶鼎足,夾砂褐陶、紅陶、黑皮褐陶鬲足,商周時期泥質灰陶飾繩紋的各式罐,戰國淺盤平底豆等,為新石器時期至戰國時期遺址。

汶陽遺址

汶陽遺址位於泰山東南麓萊蕪市城區辦事處汶陽村北高台地上,緊靠汶河北岸拐彎處。台高出四周平地2.5米左右,呈魚脊形,南北約500米,東西300米。遺址的西北部文化遺址堆積豐富,耕土層下即是文化層,厚約0.5米至1米。1973年,採集了石器、蚌器、陶器等標本,其中有夾砂褐陶扁鑿形鼎足,夾砂褐陶腹部有凸鏇紋、口沿外有附加堆紋盆形鼎,泥質灰陶雙耳罐陶片,泥質磨光黑陶鏤孔豆足、盆底、弦紋圈足、泥質磨光薄黑陶片,夾砂白陶實足尖,夾砂紅陶按窩鼎足,還有石錛、花崗石磨光石斧、石圭及蚌鐮等,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及龍山文化的遺址。

龍門口遺址 

龍門口遺址位於泰山西南麓泰安市郊區道朗鄉大馬村附近,1960年修水庫時發現。遺址在水庫北岸,西部邊緣一部在大壩下,向東延續到康王河北支流的西岸,南北長90米,東西寬140米,面積126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68米至2米,分四個層次:第一層為耕土層,內含古代陶、瓷片;第二層含有殷代陶盆等陶器殘片及燒骨等;第三層含少量燒土、碎陶片、白陶片;第四層含少量陶片及小木炭塊。該層曾有一單人墓葬,頭東偏北,仰身直肢,無葬具和隨葬品。地面採集標本系陶質,有各種形制的鼎足、鬲的口沿和足,陶質陶色各異,但均飾繩紋,有輪制的痕跡,大部為泥質。還採集到豆、杯、紡輪殘片。這些陶器在陶系、製法、形制、花紋上有明顯的差別。遺址延續時間較長,系龍山文化至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

中淳于遺址 

中淳于遺址位於泰安市郊區滿莊鎮西北,西近中淳于村,北依龍山。遺址地勢中間略高,面積1萬平方米,耕土層下即文化層,堆積1至2米。遺址東北部有斷崖,從中可看到暴露處的灰坑、墓葬和紅燒土痕跡。採集到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褐陶扁形鼎足、尊形器殘片、泥質蛋殼黑陶片,岳石文化的泥質褐陶帶子母口的器蓋,商周時期的殘豆盤等。系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

橋溝遺址

橋溝遺址位於泰安市郊區徂徠鎮橋溝村南,汶河東畔。面積4萬平方米,距地表1米為文化層,厚30厘米至50厘米,內含大量灰褐陶片。能看出器形的有夾砂灰陶子母口器蓋,灰褐陶鬼臉鼎足,夾砂灰陶罐,為龍山文化並含有岳石文化的遺址。

茅茨遺址

茅茨遺址位於徂徠山南茅茨村東北。遺址高出地面約3米,平面呈橢圓形,直徑約300米,面積7萬平方米,當地稱望兒城。地面採集遺物有鬲、罐、豆的殘片及足部。另有石斧1件,已殘,斷面呈橢圓形。陶器多為商周遺物。

姚莊遺址 

姚莊遺址位於泰山東南麓泰安祝陽鄉東北姚東村西、石汶河東畔,泰萊公路穿過遺址中心。東西寬1000米,南北長1500米,地形稍呈北高南低。文化層堆積80~100厘米,出土器物有鬲、罐、豆、瓦當、板瓦等。其中有商周鬲和戰國陶豆、漢代瓦當,為商末至漢代遺存。

勺山遺址 

勺山遺址位於泰山長城嶺南萊蕪見馬鄉勺山村西,1983年發現。傳為春秋長勺之戰遺址,面積8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2米,出土器物具商周特點。

銅山冶銅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位於萊蕪市苗山鎮銅山村,1973年發現。長800米,寬400米。銅山南麓有銅礦坑,進深50米,坑高3米、寬2米。坑內有銅器、工具等遺物,為漢代冶銅遺址。

文化地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嶽泰山,就其高度而言,不用說與喜馬拉雅山崑崙山比它不上數,就是在五嶽當中,也僅數老三。然而它卻為“五嶽之長”,地位獨尊,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有至大、至重、至高、至尊的地位。俗話說?“有眼不識泰山”?是言泰山至高至大也。史遷有話?“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言泰山至重。人們呼岳父為“泰山”是譽泰山至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