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

崤山一般指崤山山脈,崤山又稱嶔崟山。以古崤縣得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寧縣西北。天下“九塞”之一。《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崤,即此。崤山山脈為秦嶺東段支脈。西南—東北走向,分東西兩崤,延伸在黃河和洛河間,長160千米。為褶皺斷塊山。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山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高峰有青岡(即甘山、千山,1903米)、冠雲山(1866米)等。植被為櫟類、華山松和油松等。煤、鋁土等礦產較豐富。北麓靈寶寺河山一帶產優質蘋果。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
崤山,或稱 三崤山二崤山。位於 河南省西部, 靈寶縣陝縣南部, 黃河洛河之間,綿亘著 東北—— 西南走向。山巒重重、溝壑縱橫、丘陵起伏、原川並存。屬 秦嶺山系。其山勢自西南向東北綿延貫穿,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傾斜地形。向東延伸的余脈稱為邙山。乃秦嶺東段山脈,自東北斜向西南,地形十分險要。崤山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支脈,隔黃河與山西省的中條山相望,共同構成一段岩石峽谷,有著名的三門峽。崤山山脈橫亘 三門峽丘陵起伏,坡度平緩,加上氣候土壤條件,廣大地區都適應種植 菸葉
崤山山脈為秦嶺山脈的支脈,山勢高拔陡峭,把古代中原同關中 平原分開。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關隘之一、故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的函谷關就在崤山的山谷內。戰國中期秦占了這地方並置關,險上加險,人稱“崤函之險甲天下”。從此,秦恃以為固,便開始蠶食關東六國。

地理氣候

崤山山脈是秦嶺東段規模較大的支脈之一,它西南端與陝西 華山山脈相連,西北面有宏農澗河谷地分割,東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農澗河與洛河之間,自西南向東北一直延伸黃河岸邊。長達160餘公里,寬約40~50公里,構成了洛河與宏農澗河的分水嶺。
崤山山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並且由主脊向兩側呈階梯狀降低,兩側為低山丘陵類型。山地主要由元古代噴出岩、震旦紀石英岩和矽質灰岩等構成。山脈主脊地帶屬褶皺斷塊構造中山類型,海拔大多在1500米左右,主要分水嶺地帶有眾多陡峭的山峰矗立,主要高峰 冠雲山、千山。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在山脈兩側分流,向西北注入 黃河,向東南流入洛河。河流中上游下切作用強烈,在山區形成許多深窄的V形谷、深切U型谷等,有一些規模大小的跌水和瀑布。山嶺一般較狹窄平緩,山坡形態較複雜,以凹、凸複合型者居多,坡度一般在30°左右,除部分山嶺和土層較厚的凹坡地帶有小片森林外,其餘大部分均為荒坡。

地貌特徵

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
山脈不同地段地貌特徵差異明顯。官道口西南段,中山分布十分廣泛,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於眾多河流的切割,山體相當破碎,次級 分水嶺縱橫交錯,呈現為一種波狀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觀。其中盧氏北部邊境地帶山勢相當高峻、山脊狹窄陡峭,山峰呈鋸齒狀矗立,如冠雲山海拔1866.1米。 官道口東北至硤石一段,是崤山山脈的主峰地段,山勢高峻,海拔高度大都在1300米以上,其中崤山山脈主峰千山海拔高度達1902.6米,其南面有青玉寨,海拔1713.2米,東面有大凹山,海拔1522.3米,東北有摩雲嶺,海拔1426.7米,東面有三角山,海拔1373.6米,東北面有 燕子山,海拔1497.7米等。此外,在張村與宮前之間,中山範圍減小,但該段崤山的西北部與平緩的黃土覆蓋的 丘陵相連,因而山地顯得高峻挺拔,梯子山海拔1464米,響屏山海拔1309米。硤石東北處於崤山的尾閭地段,山體不如中段完整,在澠池周圍有較大面積的黃土覆蓋,地勢較為低緩,山地集中分布在黃河南岸,山勢已不甚高峻,但山體仍呈東北—西南向延伸,山坡還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表現在西北坡陡峻、東南坡和緩,呈單斜山地形態。張村、坡頭、北西村一線以西,以低山為主,突出的山峰海拔多在800~1000米,如高廟山海拔832米,白山海拔993.4米,鞍子山和扣門山,海拔分別為893.7米與910.8米;坡頭、北段村以東,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較為集中。如韶山海拔1463.2米,三架山海拔1025米,黃頂山海拔1287米,岱眉寨海拔1346.4米。它屬於崤山山脈東段山嶺的主幹部分,其北面瀕臨黃河谷地,地勢向北急劇地下降到200~500米。山地主要是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等岩層構成。大部分山坡坡度在30~40°以上,局部在80°以上,成為懸崖。多數山嶺頂部較平緩,山坡多呈陡峭的斷崖形態,部分中山顯示出斷塊山的地貌特徵。最西北端的黃河谷地,水流湍急,河流多曲流急彎,流向多與岩層走向斜交,遇震旦系 石英岩、寒武奧陶系灰岩等較堅硬的岩層,切成V形峽谷,如三門峽、槐壩、付家凹、王家灘、五福洞、八里胡同和小浪底等較大峽穀穀深坡陡,水勢洶湧,十分險峻。發源於崤山山脈的黃河各支流,多數流程短,水流急。

礦產資源

崤山地區的金礦找礦工作尚無重大突破,已知的金礦床僅有申家窯小型金礦、半寬小型金礦和虎頭流小型金礦。研究成果分析認為,崤山地區具有良好的 金礦找礦前景,有必要進一步加大找礦勘探力度。1區域 地質背景崤山地區位於河南 小秦嶺金礦田與熊耳山金礦田之間,隸屬於華北地台南緣華熊地體熊崤地塊內,區內地層主要有太古界太華群(A rth)、和中元古界熊耳群(P t2xn)。崤山地區發育良好的變質核雜岩構造,崤山變質核雜岩呈穹隆狀,出露面積小,僅數十平方公里,主拆離滑脫拆離帶厚度不大,糜棱岩、糜棱片麻岩不很發育,沿變質核雜岩侵入的花崗岩多未出露或剛剛出露地表,屬伸展滑脫運動演化初期變質核雜岩構造型式。

歷史記載

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

《水經注》記載:"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東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為青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絕谷,峻坂迂迴,形勢險要,自古以險峻聞名,是陝西關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崤山又是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登崤山北眺,黃河谷深流急,蔚為壯觀。

古代將崤山與函谷關並稱為"崤函"之塞,是山峰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陝州靈寶閿鄉而至於潼關,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崤函"之地,自春秋時代就發生過多次重大戰役,例如秦、晉崤之戰。成語"雞鳴狗盜"中的"雞鳴"即源於函谷關。相傳戰國時期,孟嘗君一行逃離秦國,到達關下正值半夜時分,當時秦法規定函谷關"日入則閉,雞鳴始開"。隨行食客有善口技者,仿雞鳴,關內群雞鳴和。關吏遂開啟關門,孟嘗君一行得以出關。

相傳老子入關時,守關官員請教經學。老子連夜寫下5000餘字的《道德經》秦漢時期,函谷關是關中、關外的界線。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於是漢武帝"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置弘農縣",使楊仆成為"關內人"。

崤山之戰

公元前623年,秦以孟明視為帥,大舉攻晉,晉軍堅守不出,秦師至崤山,埋葬崤之戰秦軍屍骨而還。崤之戰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穆公轉而向西發展,討伐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崤山之戰 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它的爆發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晉兩國根本戰略利益矛盾衝突的結果。秦在餚之戰中輕啟兵端,孤軍深入,千里遠襲,遭到前所未有的失敗。從此秦國東進中原之路被晉國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餚之戰標誌晉、秦關係由友好轉為世仇。此後秦採取聯楚制晉之策,成為晉在西方的心腹大患。

山區景點

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稱南陵、北陵。南陵有夏後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風雨台遺址。《括地誌》記載:"文王所避風雨,即東崤山,在夏後皋墓北十里許。其山幽深可蔭,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崤山中還有太初宮雞鳴台瞻紫樓等名勝古蹟和風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