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糕

九仙糕

九仙糕,配方:蓮子、山藥、白茯苓、薏、米、炒麥芽、炒白扁豆、芡實、白糖、糯米粉。做法:蓮子用溫水泡後去皮、心,與其他藥食同放鍋內,加水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30分鐘,取汁,把糯米粉、白糖、藥汁合勻,揉成麵團,做成糕,上籠武火蒸30分鐘。

配方

蓮子山藥、白茯苓薏米各5克,炒麥芽、炒白扁豆芡實各3克,白糖500克,糯米粉1000克。

製法

蓮子用溫水泡後去皮、心,與其他藥食同放鍋內,加水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30分鐘,取汁,把糯米粉、白糖、藥汁合勻,揉成麵團,做成糕,上籠武火蒸30分鐘。

功效

補益脾胃。

九仙糕九仙糕

用法

當早餐食。

蓮子

【藥物名稱】蓮子
【英文名】Lotus Seed
【別名】無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Nelumbo nucifera Gaerth.的種子。

九仙糕九仙糕
【植物形態】多年生水生草本。葉盾形,高出水面,直徑25~90cm,粉綠色,下面有粗大的葉脈;葉柄有刺毛。花單生於花梗頂端,直徑10~25cm;萼片4~5, 早落;花瓣多數,紅色、粉紅色或白色;雄蕊多數,花葯線形,黃色,藥隔先端有一棒狀附屬物;心皮多數,離生,嵌生於平頭倒圓錐形的花托內,花托於果期膨在呈蓮蓬頭狀,海綿質。堅果橢圓形或卵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各地湖沼或池塘中均有栽培。主產湖南福建江蘇浙江江西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蓮房,取出果實,除去果皮,乾燥。
【化學成分】含牛角花糖甙(Iotusine)、和烏胺(demethyl coclaurine)、蓮心鹼(liensinine)、異蓮心鹼(isoliensinine)、澱粉棉子糖蛋白質脂肪及鈣、磷、鐵鹽。
【性味】性平,味甘、澀。
【功用主治】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用於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

山藥

【藥物名稱】山藥
【英文名】Common Yam Rhizome
【別名】淮山藥懷山藥山菇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莖。
【植物形態】纏繞草質藤本。莖通常帶紫紅色。單葉在莖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對生;葉片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或戟狀,變異大,基部深心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花單性,雌雄異株,成細長穗狀花序;蒴果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外面有白粉。花期6~9月,果期7~11月。山坡、山谷林下,或溪邊、路旁灌叢中或雜草中。主產河南。
【採集】秋季或冬季挖取根莖,除去泥土、鬚根,切去蘆頭,洗淨,用水浸後刮皮,反覆用硫磺熏後,曬乾。有的在硫磺熏後,用木板搓成圓柱形,切段,曬乾,打光。
【化學成分】含甘露聚糖(mannan)、3,4- 二羥基苯乙胺植酸(phytic acid)、尿囊素(allantion)、膽鹼多巴胺(dopamine)、山藥鹼(batatasine),以及10餘種胺基酸糖蛋白多酚氧化酶
【性味】性平,味甘。
【功用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茯苓

【藥物名稱】茯苓
【英文名】Indian Bread
【別名】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
【來源】為多菌科真菌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
【植物形態】菌核球形、長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團塊。表面有深褐色、多皺的皮殼。子實體平伏在菌核表面,厚3~8mm,白色,老熟乾燥後變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規則形,直徑0.5~2mm,孔壁薄,邊緣漸變成齒狀。孢子長文武、近圓柱形,壁光滑。生於砂質土壤、向陽山坡的松屬植物的根際;有栽培。主產雲南、安徽、湖北、河南。
【採集】全年可採挖,菌核挖出後堆置“發汗”後,排開涼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後,陰乾。或趁鮮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
【化學成分】含茯苓酸 (pachymic acid)、塊苓酸(tumulos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茯苓聚糖(pachyman)等。
【性味】性平,味甘、淡。
【功用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薏苡

【藥物名稱】薏苡
【別名】川谷菩提子尿端子回回米瞎眼子樹催生子尿珠子蓼茶子薏米
【科屬】禾本科

九仙糕九仙糕

【植物形態】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莖叢生,直立,粗壯,多分枝,基部節上生氣根。葉互生,線形至披針形,長8~40厘米,寬1.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粗糙具短剛毛,表面綠色,背面淺綠色,主脈粗壯明顯,兩面無毛,葉鞘光滑抱莖。花單性同株,腋生穗狀花序,雄穗在上,雌穗在下,雄小穗復瓦狀排列於穗軸的每1節上,成上舉或下垂的總狀花序;雌小穗包藏於球形的骨質總苞內,成熟時白色,內含1穎果。
生態分布:產我國南部各省;多生於山谷、溪邊、水溝邊。
藥用部分:全草、果實、根入藥,秋季葉轉黃、果實成熟時收穫,全草夏秋可採用。
用途:性味甘、淡、微寒,無毒。能清心肺隔熱,利小便,通經,驅蛔蟲,逐水祛濕。種子能催生墮胎,治沙石熱淋,消渴,水腫,黃疸,月經不調,小腹脹。又可治膨脹症,大便秘結,軟腳症,小牛排白糞及豬丹毒症。用量:種仁3錢~1兩。

麥芽

【異名】大麥櫱(《藥性論》),麥櫱(《日華子本草》),大麥毛(《滇南本草》),大麥芽(《本草匯言》)。
【來源】為發芽的大麥穎果。植物形態詳"大麥"條。
【製法】將大麥以水浸透,撈出置筐內,上蓋蒲包,經常灑水,待芽長達3~5毫米時,取出曬乾。
【藥材】果實呈梭形,長8~12毫米.直徑2.5~3.5毫米。上端有長約3毫米的黃棕色幼芽,下端有鬚根數條,纖細而彎曲,長0.2~2.0厘米,少數無鬚根。表面黃色或淡黃棕色,背面為外稃包圍,具5脈,腹面為內稃包圍,有腹溝1條。剝除內外稃後,即為果皮。果皮淡黃色,膜質,種皮薄與果皮難分離,背面基部有長橢圓形的胚,淡黃白色,長3~5毫米,腹面中央有褐色縱溝1條。胚乳很大,乳白色,粉質。氣無,味微甜。以色黃粒大,飽滿,芽完整者為佳。
各地均產。
【化學成分】麥芽含澱粉酶轉化糖酶維生素B脂肪磷脂糊精麥芽糖葡萄糖等。
【藥理作用】麥芽因含消化酶維生素B,有助消化作用。
【炮製】炒麥芽:取麥芽置鍋內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焦麥芽:同上法炒至焦黃色盾,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甘,微溫。
《藥性論》:"味甘,無毒。"

九仙糕九仙糕

《湯液本草》:"氣溫,味甘鹹,無毒。"
《本草再新》:"味甘,性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本草匯言》:"入足太陰、陽明,手陽明經。"
【功用主治】消食,和中,下氣。治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乳脹不消。
《藥性論》:"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搗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漿服之,日三夜一服。"
③《日華子本草》:"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能催生落胎。"
④《醫學啟源》:"補脾胃虛,寬腸胃,搗細炒黃色,取面用之。"
⑤《滇南本草》:"寬中,下氣,止嘔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瀉,消胃寬膈,並治婦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宜忌】①《食性本草》:"久食消腎,不可多食。"
②《湯液本草》:"豆蔻、縮砂、木瓜芍藥五昧子烏梅為之使。"
③《本草經琉》:"無積滯,脾胃虛者不宜甩。'
④《本草正》:"婦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⑤《藥品化義》:"凡痰火哮喘及孕婦,切不可用。"
【選方】①快膈進食:麥芽四兩,神曲二兩,白朮、橘皮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人參湯下三、五十丸。(《綱目》)
②治產後腹中鼓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麥櫱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轉。(《兵部手集方》)
③治飽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食畢輒甚:大麥櫱一升,椒一兩(並熬),乾薑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補缺肘後方》)
④治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無子當消者:麥櫱二兩,炒,研細末。清湯調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臨床套用】治療急慢性肝炎
取大麥低溫發芽的幼根(長約0.5厘米左右),乾燥後磨粉製成糖漿內服,每次10毫升(內含麥芽粉15克),每日3次,飯後服。另適當加用酵母或複合維生素B片。一般以30天為一療程,連服至治癒後再服一個療程。治療161例,有效108例,無效53例,有效率為67.1%。其中急性肝炎56例,有效48例;慢性肝炎105例,有效60例。服藥後肝痛、厭食、疲倦、低溫等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對消除厭食更顯著。有效病例的肝臟腫大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縮小,轉氨酶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服藥後少數病人有口乾、口苦、煩躁、腹瀉等副作用。遠期療效有待繼續觀察。

白扁豆

【藥物名稱】白扁豆

九仙糕九仙糕
【英文名】White Hyacinth Bean
【別名】峨眉豆藤豆羊眼豆肉豆
【來源】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種子。
【植物形態】一年生纏繞草本。三出複葉,先生小葉菱狀廣卵形,側生小葉斜菱狀廣卵形,長6~11cm,寬4.5~10.5cm,頂端短尖或漸尖,兩面沿葉脈處有白色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2~4朵叢生於花序軸的節上。花冠白色或紫紅色;子房有絹毛,基部有腺體,花柱近頂端有白色髯毛。莢果扁,鐮刀形或半橢圓形,長5~7cm,種子3~5顆,白色或紫黑色。花果期7~10月。各地有栽培。
【採集】9~10月摘取成熟果實,曬乾,收集種子;生用或微炒用。
【化學成分】含蛋白質蔗糖葡萄糖麥芽糖水蘇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L-哌可酸(L-pipecilic acid)、植物凝集素 (phytoagglutinin) 等。
【性味】性微溫,味甘。
【功用主治】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更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

芡實

【藥物名稱】芡實
【英文名】Gordon Euryale Seed
【別名】雞頭米雞頭蓮刺蓮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種仁。
【植物形態】一年生水生草本,全株多刺。地下莖粗短。初生葉沉水,箭形而小,後生葉漂浮水面,圓盾形或盾狀心形,直徑可達130cm,上面多皺摺,下面帶紫色,葉柄及葉脈均多刺。花單生於花梗頂端,伸出水面;萼片4,有刺;花瓣多數,紫紅色;雄蕊多數;子房下位,8室,柱頭圓盤形。漿果雞頭狀,海綿質,暗紫紅色,密被尖刺。種子球形,直徑約1cm,黑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栽培或野生於湖沼、池塘中;幾遍全國。主產江蘇山東、湖南、湖北安徽
【採集】秋末冬初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洗淨,再除去硬殼,曬乾。
【化學成分】含澱粉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等。
【性味】性平,味甘、澀。
【功用主治】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濕、止帶。用於夢遺、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

糯米

【異名】稻米(《別錄》),江米(《本草原始》),元米(《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種仁。植物形態詳"粳米"條。
【性味】甘,溫。
《別錄》:"味苦。"
《千金·食治》:"味苦,溫,無毒。"
③《日用本草》:"味甘,平。"
【歸經】入脾、胃、肺經。
《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陰經。"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別錄》:"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
孫思邈:"脾病宜食,益氣止泄。"
孟詵:"治霍亂後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飲之。"
《本草拾遺》:"主消渴。"
《四產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駱駝脂作煎餅服之,空腹與服。"
《食性本草》:"能行榮衛中血積。解芫菁毒。"
《綱目》:"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綱目》:"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
【選方】①治三消渴利:糯谷(鏇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細)等分。上每用秤一兩許,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三因方》梅花湯)
②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或煮豬肉點食。(《綱目》)
③治久泄食減: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乾,慢炒熱,磨篩,入懷山藥一兩。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許,以極滾湯凋食,大有滋補,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劉長春經驗方》)
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薑汁拌濕,再炒為禾,海服一匙,湯下,三服。(《經驗良方》)
⑤治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蒸乾,搗作丸子,日日服之。(《綱目》)
⑥治腹痛:糯米一、二升。炒極熱,盛長袋中,縛於痛處,細研八角茴香三錢,以鹽酒隨時服之。(《攝生眾妙方》)
⑦治妊娠胎動,腹痛,或下黃赤汁:糯米一分,黃耆一兩(銼),芎藭一兩(銼)。上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方》)
⑧治小兒頭上生瘡及肥疳瘡:糯米飯燒灰,入輕粉,清油調敷。(《普濟方》)
【名家論述】①《仁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釀而發之也。"
②《綱目》:"糯米性溫,釀酒則熱,熬餳尤甚。孟詵、蘇頌,或言其性涼性寒者,謬說也,《別錄》已謂其溫中堅大便,令人多熱,是豈寒涼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數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溫肺暖脾可驗矣。痘證用之,亦取此義。"
③《本經逢原》:"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氣下行矣。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