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至鎮

中至鎮

五蓮縣中至鎮地處東經119。16/,北緯35。46/,東距縣城8.5公里,西與五蓮縣於里鎮相倚,南與莒縣的桑園鄉為鄰,北與高澤鎮接壤。據《五蓮縣誌》記載:因鎮駐地處在北京與南京的中點上,故稱為中至。

基本信息

經濟狀況

中至鎮中至鎮
全鎮總面積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萬畝,轄36個行政村,3.2萬口人,鎮駐地處在城鄉結合部,位於縣城西部經濟隆起帶上,省道郝李路縱貫東西,中石路橫穿南北,東靠省道央贛路,西臨206國道,境內縣鄉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2005年,全鎮計畫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6億元,其中工業8.5億元,農業2.1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41%、48%、17%;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去年增長8%以上,實現境內財政收入42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33萬元。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堅持高起點規劃,大規模投入,高水平建設。先後投入資金2760萬元,新建中至工業基地一處,基地內達到了水、電、路、訊“三通一平”,五蓮縣三得利食品廠、五蓮縣德龍鑄造廠已初具規模。同時,依託334省道的區位優勢,培植了一條經濟隆起帶,依託濰坊濰柴、北汽福田、河南新飛、青島雙星、五征農用車製造、錦紅工藝品等知名大企業,搞好掛靠聯合,形成了以機械、工藝品、食品、水泥等優勢加工產業。目前,全鎮民營企業已發展到7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 家,從業人員2000人以上。年營業收入達7.3億元。其中,五蓮縣欣欣機械廠今年投入資金1200萬元,新上半軸套管生產線、油缸加工生產線各一條,年實現產值8000餘萬元,實現利稅680多萬元,一舉跨入全縣先進企業行列。

農業發展

中至鎮蜜桃
生態農業蓬勃發展。全鎮現有以桃為主的雜果園1.2萬畝,號稱“江北蜜桃”第一鎮。2004年,萬畝蜜桃基地被日照市科技局評為市級科技示範園,“中至蜜桃”還被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標誌。花生、梨、桃獲得省農業廳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全鎮蜜桃品種已達二十餘個,一年三季都有鮮桃供應上市,其中引進的日本新品種倉方早生以個大、口感好、耐貯運而聞名,為日照市獨特稀有品種,產品遠銷到青島、上海、濟南、安徽等國內大中城市,深受客戶好評,全鎮年產各類雜果30000噸,年增加民眾收入達1500餘萬元。

社會事業發展

中至鎮中至鎮
按照“三縱兩橫一斜”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圍繞鎮域經濟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先後投入資金680萬元,栽植芙蓉、側柏、木槿等各類花草樹木10萬餘株,新增綠地1600平方米,鋪設彩色水泥地板磚2000平方米,油化路面20000多平方米,鄉村道路硬化面積占全鎮道路的80%以上,已形成了環境優美、秩序良好、社會風氣向上的新型小城鎮。全鎮初、國小面積18476平方米,校舍763間,在校師生2798人,教職工185人,近年來,學校堅持“以管理促質量,以質量求發展的辦學理念,使學校整體水平上了新台階。鎮中心國小先後被評為 “日照市規範化學校”、“日照市電化教育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醫療衛生積極推廣新型全作醫療,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全鎮總人口的85%以上,鎮醫院被縣委、縣府表彰為“民眾滿意單位”。中至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勤勞淳樸的三萬中至人民熱情歡迎四海賓朋前來投資創業,進行經貿合作,在這方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文明經商,發財致富,共展宏圖。

產業特色

中至鎮機械加工
投入擴規模 打造機械加工業大鎮

中至鎮充分發揮機械加工優勢,抓招商,上項目,抓投入,擴規模,全力打造機械加工大鎮。2005年1—5月份,全鎮機械加工業實現產值8000萬元,銷售收入9200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30%、28%。中至鎮立足城市經濟板塊的優勢,努力打造機械加工業大鎮,積極掛靠五征、北汽福田、濰柴等大型企業,培植壯大機械加工業。他們重點抓了優勢企業的規模膨脹和發展,特別是欣欣機械廠、鑫源鑄造廠、水泥廠的規模膨脹,力爭全鎮2005年內完成技改項目投資3680萬元,同比增長84%。同時,在招商引資上做大文章,依託機械加工業的群體優勢,抓投入、擴規模、上檔次、增效益,重點抓好欣欣機械廠新上半軸套管生產線、油缸加工生產線等項目,逐步形成一條以德龍鑄造廠、五蓮縣制鉗廠、華龍座具廠為龍頭的機械加工業經濟隆起帶。依託機械加工業形成的規模優勢,他們以商招商、以企招商,進一步最佳化政策環境,為招商引資提供政策保障,著力營造一個更寬、更廣、更舒適的發展環境,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大跨越。2005年1—5月份,全鎮新引進招商引資項目6個,實現招商引資5600萬元。

中至鎮中至鎮
多渠道力促農民增收

中至鎮把幫助農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落腳點和著力點,在搞好農業、畜牧業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等二、三產業,實現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多方面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農業基地促增收。雜果、黃煙、桑繭是該鎮農業的傳統產業,也是農民收入的主渠道。該鎮瞄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這兩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首先搞好區域化布局。在中至河以東、郝李路以南,把中至、陡峨等村桃園連線成片,建成萬畝蜜桃基地;其次抓標準化生產。積極推廣普及名優特新品種,不斷提高品種檔次,2008年全鎮農業基地年產果品、瓜菜700餘萬公斤,增加農民收入550餘萬元。

龍頭企業帶增收。該鎮確保建一個龍頭,連一片基地,帶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全鎮共有龍頭加工企業12處,涉及肉類、花生、玉米等多個加工領域。如中至良種豬繁育基地、中源養豬廠、廟後糧油加工廠等“農”字號企業,帶動了該鎮的養殖業和種植業,形成了8個豬牛羊、蛋雞、養殖專業村,1800個養殖專業戶,40處種植基地,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僅此一項為農民增收近260萬元。

二、三產業幫增收。中至鎮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同時利用近城優勢,高起點、高標準地規劃建設和扶持餐飲服務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注重加大餐飲名吃的品牌推介,將名吃的無形資產發展成為有形餐飲效益,建成餐飲一條街,有效地轉移農村勞動力1000餘人,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300多萬元。

旅遊民俗

中至鎮董家營遺址
董家營遺址

董家營遺址位於五蓮縣中至鎮董家營村西,遺址總面積12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0.2—1.5米。共挖掘墓葬45座,其中,大汶口文化37座、龍山文化3座、周漢時期5座、灰坑151座,龍山文化房址5座。表面耕土層暴露的遺蹟有陶片、殘石器等。該遺址內涵豐富,保存較為完好。2001年省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出土的器物有陶竟15件,單耳壺(杯)20件,豆10件,杯8件,小罐30件,大罐2件,背壺7件,盆4件,器蓋6件,玉石器22件,青銅器、鐵器8件。該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中至鎮元宵雜耍
春節元宵雜耍

抬燈官。抬燈官的節目,多在迎新春、鬧元宵時雜於高蹺、旱船、龍燈行列中。燈官既是高蹺隊中的滑稽小丑,又是高高在上的總指揮,他塑造的是與民同樂、樸實可愛的小官形象。燈官面塗小丑臉譜,身穿縣官袍服,頭戴丑角烏紗,帽子頂部裝有精製的小燈籠。其配角是扮作壯漢的兩名抬夫,抬夫共抬一根顫動的臘桿或竹桿,桿的兩端裝有美觀的彩燈;燈官伏於桿上,時騎、時坐、時蹲,在高蹺、旱船行進中指揮隊形變換;在街頭場地演出時,燈官在桿上作精巧表演——或蹲、或站、或倒鼎......滑稽詼諧,可笑可愛;其唱詞多是諷時笑世的數板,或是地方小調。此角色非經專門訓練者不能充當。1945年前後,莒縣城關、夏莊、招賢、嶠山等地尚見,後因傳人老化,漸絕。當今呂劇《龍鳳面》中的四老爺、《逼婚記》中的歷城縣令等角色的塔轎舞姿,皆吸取了“抬燈官”不少精華。

劉二姐趕會。“劉二姐趕會”是昔時莒地高蹺隊中最顯眼的角色,她是正大方、倔強、勇敢、健壯的村典型。其腕挎竹籃,籃蓋彩巾,腳踩高蹺,作趕會狀大方莊重行進;其側、其後有數“無賴”(舉鳥龍者等)行輕狂、挑逗之態;劉二姐應勢反擊——或鄙視,或不睬,或怒目而視,或呸之一痰,高潮時,從籃中掏出裝有灰粉之類的紙包,拋擊群醜,使其“狼狽不堪”,塑造了一個正派、剛強、邪不敢犯的良好形象。此節目,至民國十年前後,同樂會與駐莒舊軍,扮雜耍時,為惹人發笑,竟將這正派村姑粉成招風惹草的野丫頭,用低級下流的行動勾引、挑逗紈絝群醜。因此,1957年以後,此節目被當做毒草淘汰。

王大娘。王大娘是莒地高蹺隊中不可缺少的反面角色,此人物是民間熟知的潑婦形象,以她的舉止動作來揭露、諷刺民間此類村婆。在高蹺隨歌舞行進時,王大娘以其潑盪之姿逗人發笑,引人聯想。在街頭駐足演唱時,多以此角色演唱《鋸大缸》中的王大娘,或《王婆子罵雞》中的王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