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紀念中學

中山紀念中學

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始建於1934年,坐落於偉人故里中山南朗鎮翠亨村,由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子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為富強根本”的遺願而創辦。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學校就被廣東省教育廳定為廣東省首批重點中學,1994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省一級學校[1]。2006、2007年,學校均以全省最高分通過了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初評和複評驗收。

基本信息

中山中學

概況

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中學
廣東省 中山紀念中學(以下簡稱紀中),始建於1934年。中山紀念中學現有10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000餘人,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完全中學。學校分新舊校區。整個老區建築 紅牆綠瓦、飛檐雕梁、厚重古樸、 氣勢恢宏。新區主要為近十年先後竣工的一批與舊區格調一致的 現代化建築。校園內樹木參天,花香綠濃,厚重典雅的宮殿式 建築與頗具時代感的現代化大樓交相輝映,景致怡人。
學校設備先進,生活設施齊全。紀中是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實現有線加無線的高度智慧型化、 人性化的校園網配置的學校。多媒體廣播系統、電腦教學室、教學軟體管理系統和資源庫設備先進;達到全國一流的 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內還設有最 先進的探究室;現代化的圖書館藏書十五萬冊、電子圖書五萬冊;建築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 文化廣場,配備12.58平方米的大型電子螢幕;開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語閣設施設備先進;各功能室、課室及學生宿舍均配備空調。 學校體藝設施完善。設有藝術館、一流的全塑膠標準400米跑道 田徑場、多功能 體育館、標準 游泳池、健身館。校內共有 籃球場38個, 羽毛球場50個, 排球場9個(其中 沙灘排球場2個), 網球場3個,手球場2個, 乓球檯51張, 保齡球館1個(4條球道), 足球場2個,單、雙、 高低槓等百餘副。 圖書館、體育館、藝術樓、 運動場、科學館等各項現代化教育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功能齊備;現代化的藝術中心、新的科學館、小球館已建設完成。

創立

1931年夏, 孫科先生秉承其父“謀建設、培養人才、為富強根本”之遺志從 南京返鄉,由中央政府撥款,地方政府協助,籌建紀念中學,花費三年時間建成。1934年8月正式招生,校董事會由孫科任主席,楊華日、卓康成、陸肇強、林逸民、 戴恩賽吳鐵城楊子毅孫乾鍾榮光為校董。學校 底蘊深厚,為高一級單位輸送了大量人才,聘任黃中廑為校長。
建校初期,招收來自廣東、上海、雲南、廣西、香港、澳門等地的普通高中班、國中班和高中農科班學生共四百餘人,1938年夏至1946年春,中山淪陷,學校自翠亨村遷至澳門。1947年春,遷回翠亨村。 中山紀念中學坐落在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市翠亨村。中山先生長子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乃富強根本”之遺願創辦本校,並親任校長。建校以來,紀中人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牢記中山先生為國育才遺教, 義無反顧,奮鬥不息, 百折不撓,勇立潮頭。歷屆師生堅持“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之 校訓,在校史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湧現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傑出人物,他們或為國棟樑,或造福桑梓,或服務海外,彰顯出紀中人成就一流的英雄本
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努力做學生愛戴、人民滿意的教師,一直是紀中教師追求的目標。近年來,一大批優秀人才加盟紀中,其中有經驗豐富的特級教師,還有 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全國著名高校的優秀 博士生碩士生。學校現有高級教師152人,特級教師6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百餘人。
學校設備先進,生活設施齊全。紀中是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實現有線加無線的高度智慧型化、人性化的校園網配置的學校。多媒體廣播系統、電腦教學室、教學軟體管理系統和資源庫設備先進;設施達到全國一流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內還設有最先進的探究室;現代化的圖書館藏書十五萬冊、電子圖書五萬冊;建築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配備12.58平方米的大型電子螢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語閣設施設備先進;各功能室、課室及學生宿舍均配備空調。
學校體藝設施完善。學校有藝術館、一流的全塑膠標準的400米跑道的 田徑場、多功能體育館、標準游泳池、健身館。校內共有籃球場38個,羽毛球場50個,排球場9個(其中沙灘排球場2個),網球場3個,手球場2個, 桌球台51張,保齡球館1個(4條球道),足球場2個,單、雙、高低槓等百餘副。 圖書館體育館、藝術樓、 運動場、科學館等各項現代化教育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功能齊備;現代化的藝術中心、新的科學館、小球館正在興建中。
紀中人秉承中山先生“為國育才”的遺訓,以“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為校訓,形成了“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特色辦學模式;在“培養‘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創新高素質後備人才”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努力培養具有“高尚品德、高強才智、高質身心”的“三高”人才;堅持弘揚愛國圖強、天下為公的精神,形成特有的“誠信、知禮、高雅、和諧”的優良校風。學校在教育教學、學科競賽、信息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學校管理工作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紀中的學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對母校的承諾。
學校的高考升學率連續五年達100%,四年獲中山市總分狀元。2005-2008紀中連續四年超額完成重點和本科院校預測指標,向高校輸送本科生達3898人,其中重點大學2258人,為中山市培養高層次後備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09年,紀中重點大學錄取690人;本科大學錄取1206人,胡舒婷同學奪得中山市文科狀元、全省文科總分第三名,何允昌同學奪得中山市理科狀元;學校重點上線率、本科上線率、升學率三率再次高居全市第一;學校免試保送重點大學52人,免試保送重點大學人數連續六年居全省第一。2009年,紀中1200餘名學子通過自己的努力100%跨入高等學府,近700餘名同學分別被國內外重點大學錄取。
2004-2009年,紀中學生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全國一等獎人數連續五年蟬聯廣東省第一;重點大學保送人數連續五年居廣東省第一。近五年,共有19人進入國家冬令營,10人進入國家集訓隊,2人進入國家隊。周芳頡同學奪得國際化學競賽奧賽金牌;陳啟峰同學奪得廣東省首枚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填補了廣東省的一項空白。
紀中多次組隊代表中山、代表廣東、代表國家參加全省、全國和國際的體育比賽並屢創佳績。中山紀中定向越野隊連續三年在全國賽場上金牌榜第一名,獎牌榜第一名。近六年,紀中共為高等院校輸送了115位優秀運動員,其中國家級運動健將10人, 國家一級運動員46人,國家二級運動員126人。2004-2009年,紀中體育競技在單項總成績方面共奪得國際級金牌34枚;國家級金牌147枚;省級金牌91枚以及市級金牌136枚。紀中的體育部分項目已在廣東領先,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紀中教學質量節節攀升的同時,紀中的素質教育更是碩果纍纍。國家教育部組織中央新聞採訪團來廣東考察,廣東省、中山市將紀中作為德育典範考察學校。在第七屆全國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優秀成果展評活動中,中山紀念中學關於班主任隊伍建設經驗的文章《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優秀育人之師》獲全國特等獎,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永福先生對紀中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教育部全文刊登了紀中題為《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優秀育人之師 的班主任隊伍建設探索經驗的文章;中國教育電視台也以“培養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為題報導了紀中培養班主任的經驗做法。《 中國教師報》以“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為題,連續四版大篇幅地報導了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先進事跡,全方位地展示了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引起社會強烈轟動。
甘為人梯,作育英才。紀中先後榮獲“首批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綠色學校”、“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中國小心理健康示範學校”、“廣東省優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中山市十大模範集體”、“市高考重大貢獻獎”等幾十項全國及省、市級榮譽稱號。
中山紀念中學以環境園林化、校園信息化、設施現代化、質量最最佳化的驕人優勢,為莘莘學子所熱切嚮往。為了進一步發揮紀中排頭兵的作用,增加優質學位,辦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學校進行新校區擴建工程,2009年完成後,學校總占地面積將達到850畝,總建築面積為16餘萬平方米,辦學規模將會擴大到10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500餘人。
鳳凰自古棲大梧,良木由來作棟樑。紀中將立足新起點,全力以赴實現更大跨越,以回報社會各界的支持,回饋中山人民的厚愛。

展望

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中學
六十五載風雨路,六十五載輝煌史。紀中短短65年,為社會培養了大批 棟樑之材,校友遍布海內外,其中不少在國內、省內有較大影響。例如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葉選平,前國家計委副主任 甘子玉,澳門日報社長李成俊,原廣東省人大副主任 凌伯棠,中山市人大主任簡國森、前副市長簡慶華,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雷射與光譜研究室主任余振新, 軍醫教授、曾多次擔任世界學術會議執行主席的 尹炳生,曾為我國著名短跑運動員、國家教練員黃巧叔,曾任八一女子體操隊教練、世界體操名將 馬燕紅的教練員陳雪瑤等等。 如今,中山紀念中學師生正團結一致,開拓創新,為早日把學校建成在國內外有較高 知名度,有特色、視窗式、實驗性、示範性的現代化一流的中等學府而努力奮鬥! 

校訓

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既飽含著中山先生對後人的期盼,更概括了中山先生一生的風範。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中是這樣評論 孫中山先生的:“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為“祖國高於一切”樹起的典範。 毛澤東寫於1956年的這篇文章,還有這樣一段話:“事物總是發展的。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成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中國應當是這樣的。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這是對“才華貢獻人類”最好的詮釋。中山紀念中學的校訓,特別把“才華”二字突顯出來,秉承了孫中山“為國育才”遺訓。先生說過:“革命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學問為立國之本。”“應該從學問入手,拿學問救中國。”祖國,才華,貢獻人類!這是中山紀念中學校訓傳遞的主題,也是對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

學校師資

優質師資

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努力做學生愛戴、人民滿意的教師,一直是紀中教師追求的目標。近年來,可謂是人才倍出,桃李滿天下。出其中有經驗豐富的特級教師,還有 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技大 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全國著名高校的優秀 博士生碩士生。學校現有高級教師152人,特級教師6人, 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百餘人。

教師管理

學校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重視教師引進、隊伍調整,最佳化師資結構。注意教師知識的更新、師德的培養,提高師資水平,鼓勵教師成名成家。馮社強、林綿治、梁理祥、梁廷芳、朱星鎮、 賀優琳楊戈、黃月恆等8名教師被評為“中山教育名師”,鄒倦生、肖功軍等11名教師被確定為中山市學科帶頭人,劉麗亞、歐陽宇苗、許結華分別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班主任、南粵教壇新秀。先後4位校長(或副校長)參加了國家教委校長培訓班的學習,一大批教師就讀在職研究生。全部教師(男55歲以下,女50歲以下)除熟練掌握一般電化教具使用外,必須掌握電腦操作,許多教師能製作教學軟體。全校教師近兩百名來自20多個省、市,團結協助、和睦相處。除中共總支(50多位黨員)外,還有民革、民盟、民進三個 民主黨派近40多名成員。中共總支能團結各民主黨派,給予充分的信任並把一些先進的民主黨派成員吸收到領導班子,重大問題均徵詢民主人士意見,做到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社會師資力量

目前,學校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穩步發展,學校內部管理日趨科學化、制度化、民主化,學校設施、設備日益現代化。先生之英名,校園之亮麗,每年都吸引著數十萬海內外人士的觀摩,同時更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知名人士悉心關懷和幫助。 朱德谷牧習仲勛周楊華羅庚高士其沈鈞儒張治中蔡廷鍇邵子力榮高棠以及 盧嘉錫萬國權何魯麗劉白羽甘子玉李沛瑤盧瑞華柳斌等都曾先後來校視察並指導工作; 田紀雲葉選平霍英東馬萬祺等均為學校題了詞;國家名譽主席 宋慶齡生前每年校慶均來信祝賀並給予指導,並為校名親筆題字。最近,學校又聘請了8位教育專家擔任了學校的顧問,他們是:
1.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教育理論刊物研究會理事長、全國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瞿葆奎
2.國家教育部副總督學、前國家教委基礎司司長 王文湛
3.國家教育部國家督學、前中國教育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前人民教育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朱世和
4.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上海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葉瀾(女)。
5.國家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華東師大教育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玉琨
6.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副理事長、 北京師範大學原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孝彬。
7.中國中、國小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秘書長 呂敏
8.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德育信息》雜誌副主編、中國教育情報研究會副秘書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婦女兒童研究中心秘書長 劉芳(女)。
並聘請了中山市 香山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袁達松為學校 常年法律顧問

辦學宗旨

紀中人秉承孫中山先生“為國育才”的遺訓,以“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為校訓,形成了“ 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特色辦學模式;在“培養‘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創新高素質後備人才”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努力培養具有“高尚品德、高強才智、高質身心”的“三高”人才;堅持弘揚愛國圖強、天下為公的精神,形成特有的“ 誠信、知禮、 高雅和諧”的優良校風。學校在教育教學、學科競賽、信息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學校管理工作等方不斷創新,紀中的學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對母校的承諾。

校內構造及人員詳情

中山紀念中學現有10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000餘人,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完全中學。學校分新舊校區。整個老區建築紅牆綠瓦、飛檐雕梁、厚重古樸、 氣勢恢宏。新區主要為近十年先後竣工的一批與舊區格調一致的現代化建築。校園內樹木參天,花香綠濃,厚重典雅的宮殿式建築與頗具時代感的現代化大樓交相輝映,景致怡人。

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努力做學生愛戴,人民滿意的 教師,一直是紀中教師追求的目標。近年來,一大批優秀人才加盟紀中,其中有經驗豐富的特級教師,還有 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全國著名高校的優秀 博士生碩士生。學校現有高級教師152人, 特級教師6人, 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百餘人。

學校設備先進,生活設施齊全。紀中是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實現有線加無線的高度智慧型化、人性化的校園網配置的學校。多媒體廣播系統、電腦教學室、教學軟體管理系統和資源庫設備先進;設施達到全國一流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內還設有最先進的探究室;現代化的圖書館藏書十五萬冊、電子圖書五萬冊;建築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配備12.方米的大型電子螢幕;開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語閣設施設備先進;各功能室、課室及學生宿舍均配備空調。

學校體藝設施完善。學校有 藝術館、一流的全塑膠標準的400米跑道的田徑場、多功能 體育館、標準 游泳池健身館。校內共有 籃球場38個, 羽毛球場50個, 排球場9個(其中 沙灘排球場2個), 網球場3個, 手球場2個, 桌球台51張, 保齡球館1個(4條球道), 足球場2個,單、雙、高低槓等百餘副。 圖書館、體育館、藝術樓、 運動場科學館等各項現代化教育基礎設施 一應俱全、功能齊備;現代化的藝術中心、新的科學館、 小球館正在興建中。

中山紀念中學以環境園林化、校園信息化、設施現代化、質量最最佳化的驕人優勢,為莘莘學子所熱切嚮往。為了進一步發揮紀中排頭兵的作用,增加優質學位,辦人民滿意的 優質教育,學校進行新校區擴建工程,2009年完成後,學校總占地面積將達到850畝,總建築面積為16餘萬平方米,辦學規模將會擴大到10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500餘人。

校園文化

師資情況

中山紀念中學學校 現有高級教師194人,特級教師8人,獲得博士、碩士學歷的教師212人。

教學設備

擁有達到全國一流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內還設有最先進的探究室;現代化的圖書館藏書十五萬冊、電子圖書五萬冊;建築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配備12.58平方米的大型電子螢幕;學校體藝設施完善。設有藝術館、一流的全塑膠標準400米跑道田徑場、多功能體育館、標準游泳池、健身館。

文化氛圍

全國高中五大學科奧賽獲全國一等獎人數在連續五年全省第二,定向越野、游泳、排球、健美操、桌球在國際、全國、全省比賽中屢創佳績

學校歷史

歷史介紹目錄

(一)初創時期與遷址 澳門(1934.7—1947. 8)

(二)大發展時期(1947.8—1966.6)
(三)十年低谷時期和恢復時期(1966.9—1984.9)
(四)第二次騰飛(1984.9—至今)

歷史介紹內容

中山紀念中學的前身是“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 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創辦的背景和由來:1929年2月8日國民政府第十九次國務會議 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直屬國民政府管轄。同年4月9日,作為實施訓政建設模範縣的 計畫指導監督機關——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在中山縣成立。6月1日, 國民政府在南京舉 行了孫中山奉安大典。9月28日,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委員 孫科在其二屆二次會議上提 議:為建設中山模範縣,特規劃翠亨鄉為全國模範農村,擬先建設總理故鄉紀念學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紀念中學)。孫科先生親領籌辦之責。
經過他的積極奔走努力,南京政府撥給1928年賑災公債十八萬元、廣州國民政府撥款十萬 元、廣東省政府撥款十萬元,共籌集約三十萬元的建校經費。至1932年學校建築經費尚差 十萬元,孫科在同年8月14日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第五屆大會上提議:“此項不敷之數, 擬應由縣政府設法籌措。”當時的中山模範縣縣長唐紹儀批示“由政府準此,自當照辦。”1933 年6月30日,中山模範縣政府“令土地局另行設法劃撥沙田,充總理紀念學校校產”。同年 七月,“該沙田九十餘畝……以年租銀一萬元投承,租期十年。”有人查實,中山模範縣曾經 利用為紀中建校解決經費的藉口拖欠應上繳省府的費用。
學校於1931年11月27日奠基建設。學校的建設用地主要為孫家祖地和孫家墳場,並占用 拆毀了 孫氏宗祠。被搬遷走的孫家墳場由於沒有來得及建設,如今還是一座座的土墳。據翠 亨村村民的回憶:當時建校初期的建築工地上還有 瘴氣毒蚊,因此死了幾個工人。 1933年校舍基本落成。1934年奉準備案開學,聘請黃中廑主校,八月在各地招生,九月開 課。這一年共招收了高中普通科一個班,國中兩個班。學校共有學生一百四十餘人,教職員 三十餘人。當時部分校舍借給了中山縣鄉村師範學校,由紀中校長兼任鄉師校長。所以這一 部分鄉師的師生一直被認為是紀中的校友。1934年12月鄉師遷回石岐,中山縣府另派專人 負責辦理。
學校自1935年秋季招生,在普通班的基礎上增設了高中農科班,並接收了縣立師範學校撥 來的初級農職班。1937年1月即奉教育廳訓令核准立案,並領發校鈐。同年七月參加畢業會考,高中三年級全數及格畢業。學校在1938年9月遷澳門辦學。初時由於本校圖書儀器設備較為完善,學生來學者日眾, 頗得僑胞稱許。鼎盛期1941年在校學生人數增至五百餘人,學校只得搭蓋葵棚以充課室。 其時在翠亨的校舍及在校一切產物全部借與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主教辦難民營,至1941年 難民營停辦止。中山淪陷以後,翠亨校舍被日軍占據曾改為傷兵醫院,破壞甚多,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經過修復,師生於1947年3月返回翠亨校舍上課。此時政府已經宣 布將沒收縣內敵偽產業的一半充撥紀中作校產基金。
紀念中學雖然處在 國民黨政府控制下,但是革命火種很早就在這裡被點燃。1936年,中共 中山黨組織恢復活動的時候,曾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簡稱“中青”)的名義在紀 中發展組織。1937年,中共中山縣委在紀中吸收進步學生為黨員,有的由“中青”轉為黨 員。後來這些同志作為黨的骨幹被派到其他學校和地方去開展革命工作。解放前夕,黨又派 曾海波、江士馬癸以教師身份來校開展工作。1949年9月的一天,中山大地上的第一面五 星紅旗就在紀中校園升起。
解放前本校的全稱為: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建校提案中曾用名:總理紀念學校。1931 年11月27日的建校奠基石上,鐫刻:總理故鄉中山紀念學校。建校期間曾用名:總理故鄉 紀念學校籌備處。解放後不久,本校改名為:中山紀念中學。 需要說明:學校是“ 私立”的,它廳或局的領導,因此校長之任 免和校中的一切經費,均由學校董事會主持,董事會為學校的最高行政機關。每個年度的經 費預算案,由學校制定董事會審查通過。經費的來源,一部分是收自學生的學費,一部分則 收自田租等。經費不足和遇有特殊的開支,則要依靠董事會設法解決。校董會主席、校長孫 科先生為此費盡心機勉力維持。在學校遷澳門前曾接收廣東省建設廳中山模範農場作為本校 實驗農場。
當時孫中山故居,政府沒有設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基本上由“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主管, 據當年《紀中校刊》圖文資料登載,孫中山故居曾是紀念中學的一部分,故居管理雇員均從 紀中領取報酬,政府發給 楊鶴齡陸皓東等烈士遺屬的 撫恤金也由紀中轉發。

學校歷史與文化

中山紀念 中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民主革命時期,它是我黨組織進行 革命活動的地方之一。學校開辦不久學生中就有中共地下黨員、 共青團員進行秘密活動。 抗日戰爭期間,許多校友奔赴前線,參加抗日戰爭,在校師生積極組隊下落附近鄉村、圩鎮宣傳抗日救國,參加五桂山區的抗日游擊隊。1949年9月,中山縣第一面五星紅旗在紀中校園冉冉升起,從此紀中回到了人民自己的手中。學校不斷發展壯大,1953年被省教廳定為省重點中學。1954年初教育部在召開全國中學校長會議上,“紀中”與 廣雅中學東山中學被肯定為廣東省三所典型中學。這前後幾年,不但升大人數多,體育成績尤為顯著,參加縣、地、省學生運動會,多次名列前茅。59屆高中畢業生升大考試成績,名列全省第二。江士馬癸 校長出席了當年的全國文教群英大會。十年浩劫期間,學校備受摧殘,校園部分被占用,教師被遷返原籍,個別教師被迫害致死,教學幾乎陷於癱瘓狀態。
1978年,學校被重新定為省重點中學,國家名譽主席 宋慶齡女士來信祝賀、指導並親筆題寫了校名。
經過各級政府分別撥款擴建、維修校舍,整治環境,充實教學設備,辦學規模達18個教學班(高中12班,國中6班),教職員工130多人,學生近千人,教質量不斷提高。 1990年後的近十年,中山市政府斥資五千多萬元另加學校自籌的兩千多萬元,征地60餘 擴建校園。校友樓、科學館、多功能體育館、 藝術館、游泳池、高、國中教學大樓相繼建成,一大批現代化教育設備添置完畢。如今占地310畝的校園,花草遍地,喬木參天,亭閣點綴,雕塑有致絡已全線貫通,並已連通於國際 I網,圖書館藏書10萬餘冊,為中山市十佳藏書單位,學校規模迅速擴大,由原來18個班,1千餘名學生,130餘名教工擴大到今天44個班(高中27班,國中17班),2500多名學生,近200名教工(師生全住校)。

學校校區

中山紀念中學現有10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達到5000餘人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完全中學。學校分新舊校區。整個老區建築紅牆綠瓦、飛檐雕梁、厚重古樸、氣勢恢宏。新區主要為近十年先後竣工的一批與舊區格調一致的現代化建築。校園內樹木參天,花香綠濃,厚重典雅的宮殿式建築與頗具時代感的現代化大樓交相輝映,景致怡人。

校魂

中山紀念中學的學子秉承中山先生民主思想“為國育才”的遺訓,以“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為校訓,形成了“ 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特色辦學模式。在“培養‘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創新高素質後備人才”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努力培養具有“高尚品德、高強才智、高質身心”的“ 三高”人才;堅持弘揚愛國圖強、天下為公的精神,形成特有的“誠信、知禮、高雅、和諧”的優良校風。學校在教育教學、學科競賽、 信息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學校的管理工作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紀中的學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對 母校的承諾。

辦學理念

紀中人秉承中山先生“為國育才”的遺訓,以“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為 校訓,形成了“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特色辦學模式;在“培養‘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創新高素質後備人才”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努力培養具有“高尚品德、高強才智、高質身心”的“三高”人才;堅持弘揚愛國圖強、 天下為公的精神,形成特有的“誠信、知禮、高雅、和諧”的優良校風。學校在教育教學、學科競賽、信息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學校管理工作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紀中的學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對 母校的承諾。

學校規模

中山紀念中學以環境園林化、校園信息化、設施現代化、質量最最佳化的驕人優勢,為 莘莘學子所熱切嚮往。為了進一步發揮紀中排頭兵的作用,增加優質學位,辦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學校進行新校區擴建工程,2009年完成後,學校總占地面積將達到850多畝,總建築面積為16餘萬平方米,辦學規模將會擴大到10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500餘人。
學校分新舊校區,整個老區建築紅牆綠瓦,飛檐雕梁,厚重古樸,氣勢恢宏。新區主要為近十年先後竣工的一批與舊區格調一致的現代化建築。校園內樹木參天,花香綠濃,厚重典雅的宮殿式建築與頗具時代感的現代化大樓交相輝映,景致怡人。建校以來,在全校幾代師生的共同呵護和努力下,校園環境越發的優美,已經成為當地一處亮麗的風景。

學校發展

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原名“私立 總理故鄉紀念 中學”,1949年後改用現名。校址設在 廣東省中山市 翠亨村犁頭尖山麓。1931年夏, 孫科先生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乃富強根本”之遺志從 南京返鄉,籌建紀念中學。該校由 中央政府撥款, 地方政府協助,歷時三年建成,於1934年8月正式招生。
中山紀念中學坐落在偉大的民主 革命先行者、世紀偉人 孫中山先生的故鄉。校園占地420畝,現有教職工約300人,學生3000多人。中山紀念中學在2008年擴建,庫建總面積達830畝,每個年級30個班,老師增500人。73年前,中山先生長子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乃富強根本”遺願創辦本校,並親任校長。建校以來,紀中人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牢記中山先生為國育才遺教, 義無反顧,奮鬥不息, 百折不撓,勇立潮頭。歷屆師生堅持“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校訓,在校史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湧現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傑出人物,他們或為國棟樑,或造福桑梓,或服務海外,彰顯出紀中人成就一流的 英雄本色。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山紀念中學在繼承光榮傳統,面向新世紀,全面貫徹 教育方針,全面推進 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走全面育人之路,特色辦學之路,實施了“高素質 人才培養工程”,形成了“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辦學模式,實現了教育教學,科研競賽, 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管理工作全方位騰飛,業績顯著,聲譽卓著,成為市內領頭,省內領先,國內知名的育人效益好,示範作用大,輻射能力強,在國內舉足輕重的省 重點中學,得到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內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全社會的廣泛讚譽。被教育部 國家督學、著名教育家 朱世和譽為“我國基礎教育中一面鮮艷的紅旗”。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校長:賀優琳主持學校全面工作,指導體藝處開展工作賀優琳,現任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校長、黨委書記,中學高級教師,是廣東省基礎教育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批培養對象。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名校長。賀優琳校長用智慧做校長,帶感情抓教育,用整個的心做著整個的校長。在他主持下,中山紀念中學在教育教學、德育素質培養等方面突飛猛進,不僅成為中山市的著名“品牌”,而且也蜚聲省內外乃至全國。
賀優琳校長2008年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10年被評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骨幹校長、廣東省教育專家、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廣東省首批名校長、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廣東省勞動模範、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廣東省中學體育工作優秀校長、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先進工作者、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以及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中學校長擔任中國大學生定向運動協會副主席、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定向運動協會理事,同時賀優琳校長被評為中山市十傑市民,連續三期被評為中山市優秀專家、拔尖人才。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校長:蔣曉敏分管總務後勤工作,指導特長拓展部開展工作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楊榮浩 分管德育工作,指導學生處開展工作
黨委委員、副校長:吳新華 分管教學工作,指導教務處、教科室開展工作
黨委委員、副校長、中山紀中三鑫雙語學校校長:田雲伏 主持三鑫雙語學校日常工作
工會主席、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付時俊 主持工會、辦公室全面工作。分管人事政工(工資、職稱、社保、老乾、繼續教育等)信訪等工作
總務處主任:嚴章明 分管總務後勤工作,負責師生飯堂、生活服務部、保管室、財務室、保全、基建、校產維護維修、校園綠化、住房調整等工作
總務處副主任:李擁民 分管總務後勤工作,負責學生飯堂等工作
紀委委員、教務處主任:容善平 主持教務處全面工作。分管課本資料、學籍管理、高考研討領導小組、教學後勤人員管理、科學館、文印室、資料室、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組等工作
教科室主任:蔡大繼 分管教學科研、教師培訓、教師評價系統、圖書館、語文科組等工作
教務處副主任:殷志學分管奧林匹克競賽等工作
教務處副主任:趙雄傑 分管考務(高考、會考、中考、期考)、課外活動、藝術組、藝術館、體育組、體育場館、英語學科組等工作 
黨委委員、德育處主任:向 琴主持德育處全面工作和學校宣傳工作,及團委等工作。 
德育處副主任:李長安 分管國中現有各年級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校醫務所工作。 
德育處副主任:紀希剛分管學生宿舍,各年級學生思想教育、管理等工作。 
團委書記:何麗嫻負責團委、學生會日常工作,組織團委、學生會各項活動的開展
工會副主席:詹曙波 負責工會日常工作,組織工會各項活動的開展

歷任校長

1934.8-1936.7 校長黃中廑
1936.8-1936.10 校長 楊國荃
1936.11-1946.8 校長 孫科(中山先生長子)
1936.10-1938.10代校長 司徒優
1938.10-1946.8 代校長 戴恩賽
1946.8-1947.7 校長 馮百礪
1947.8-1950.3 校長 唐穎波
1950.3-1953.8 校長 江士騤
1953.9-1954.8 校長 張華京
1954.3-1966.6 校長 江士騤
1966.6-1968.11工作隊宣傳隊進駐學校
1968.11-1970.4 革委會主任楊悅生
1970.4-1972.8 革委會主任 黃伯弟
1972.8-1978.8 革委會主任,校長 吳景星
1978.8-1988.9 校長沈大啟
1988.9-1996.1 校長 姚本棠
1987.9-1992.9 書記 副校長 張鎮鎏
1996.1-現在 校長 賀優琳

德育工作

德育概況

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中學
10年來.天津三十五中堅持舉辦家長學校,icf家、學者、校友為家長作輔導報告, 組織家長座談交流教育子女的經驗,指導他們解決在教育子女過程中迎切的問題。家長學校效果顯著,得到社會好評。199()年——1995年連續被評為市、區級優秀家長學校,1996年榮獲全國婦聯和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優秀家長學校”的光榮稱號。三十五中還十分注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視學生幹部的培養。學校連續Ic年舉辦學生幹部學校,利用寒暑假辦了19期學習班,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學生幹部。學生幹部又帶動了全體同學,全校形成了“敬業、求實、奮進”的良好校風。天津三十五中是一所具有57年校史的區重點完中校.現有高中12個班,國中14個班,教職員工15O人.師資力量雄厚。三十五中的德育工作紮實有效, 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學校連年被評為德育工作成績顯著校、科技活動先進校、體衛工作成績顯著校、教學質量成績顯著校。天津三十五中德育工作成效顯著。

德育工作網路

該網路主要由下列機構和人員組成:
1、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包括校長、德育處主任、團委書記等人)。
2、各年級組長、班主任工作(由德育處負責召集,每周召開一次例會)。
3、團委、學生會。
4、家長委員會。
上述機構和人員,都要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工作。

教學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教學改革,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原則,即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堅持“課內打基礎,課外育專長”。最佳化必修課,提高課堂效率;開發選修課,面向廿一世紀之需,搞些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廣泛興趣。嚴格規範活動課評價體系,實行“學分制”,規定高、國中學生在校三年必需完成一定的學分才能參加畢業考試。調整改革語、數、外、計算機四門基礎學科教學內容。根據學生進入高校後適應專業深造的需要,根據未來走入社會實際用途的需要,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語文課實行“二增二減”,即增加閱讀 ,寫作 ,減少語法知識、課文分析。數學課“二增一減”,即增加大眾化內容,增加幾何知識內容,減少對社會實用價值不大,對 創新思維培養不大的內容。為克服“啞巴” 英語的弊端,還英語“面向世界”工具性價值,英語課實行“一增一減”,即英語增加口語訓練,減少語法知識。加強 計算機教學,在熟練操作的基礎上,側重軟體創造性的製作,為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從97年開始,正式成立教科室,負責組織管理,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活動。全面啟動和開展了國家教育部’95重點課題《面向廿一世紀我國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中的我校子課題《面向21世紀紀中教師教學藝術研究》、國家電教館’95重點課題的子課題《“中山精神,現代素質”育人模式實施方案》、《建設現代化一流校園文化,培養高素質後備人才》等研究工作,85%的教師參與了各種子課題的研究。 賀優琳校長等15人次參加了國際、省、市級學術研討會課題工作會議。

教學成果

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中學
學校的高考升學率連續五年達100%,四年獲中山市總分狀元。2005-2008紀中連續四年超額完成重點和本科院校預測指標,向高校輸送本科生達3898人。其中重點大學2258人,為中山市培養高層次後備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09年,紀中重點大學錄取690人,本科大學錄取1206人, 胡舒婷同學奪得中山市文科狀元、全省文科總分第三名,何允昌同學奪得中山市理科狀元;學校重點上線率、本科上線率、升學率三率再次高居全市第一;學校免試保送重點大學52人,免試保送重點大學人數連續六年居全省第一。2009年,紀中1200餘名學子通過自己的努力100%跨入高等學府,近700餘名同學分別被國內外重點大學錄取。2012年留學人數為66人,占年級總人數的4.08%。中山紀念中學在按留學人數占高三年級總人數比率的榜單中位居第九,在按留學人數排名榜單中位列第五。
中山紀念中學教學質量節節攀升的同時,中山紀念中學的素質教育更是碩果纍纍。國家教育部組織中央新聞採訪團來廣東考察,廣東省、中山市將紀中作為德育典範考察學校。
在第七屆全國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優秀成果展評活動中,中山紀念中學關於班主任隊伍建設經驗的文章《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優秀育人之師》獲全國特等獎,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永福先生對紀中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教育部全文刊登了紀中題為《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優秀育人之師》的班主任隊伍建設探索經驗的文章。中國教育電視台也以“培養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為題報導了中山紀念中學培養班主任的經驗做法。以“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為題,連續四版大篇幅地報導了中山紀念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先進事跡,全方位地展示了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引起社會強烈轟動。
甘為人梯,作育英才。紀中先後榮獲“首批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綠色學校”、“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中國小心理健康示範學校”、“廣東省優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中山市十大模範集體”、“市高考重大貢獻獎”等幾十項全國及省、市級榮譽稱號。

成就榮譽

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中學
由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先生的長子 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為富強根本”的遺願而創辦。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學校就被 廣東省教育廳定為廣東省首批 重點中學,1994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省一級學校。2006、2007年,學校均以全省最高分通過了廣東省首批國家級 示範性高中的初評和複評驗收。近三年來,學校每年有300多人次在作文、演講、辯論、 英語口語、知識能力、科技創作等各類競賽中獲獎,其中獲省一等獎和全國一、二等獎達120人。
學校的高考升學率連續五年達100%,四年獲中山市總分狀元。2005-2008紀中連續四年超額完成重點和本科院校預測指標,向高校輸送本科生達3898人,其中 重點大學2258人,為中山市培養高層次後備 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009年,紀中重點大學錄取690人;本科大學錄取1206人, 胡舒婷同學奪得中山市文科狀元、全省文科總分第三名,何允昌同學奪得中山市理科狀元;學校重點上線率、本科上線率、升學率三率再次高居全市第一;學校免試保送重點大學52人,免試保送重點大學人數連續六年居全省第一。2009年,紀中1200餘名學子通過自己的努力 100%跨入 高等學府,近700餘名同學分別被國內外重點大學錄取。
2004-2009年,紀中學生參加全國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奧林匹克競賽獲全國一等獎人數連續五年蟬聯廣東省第一;重點大學 保送人數連續五年居廣東省第一。近五年,共有19人進入國家冬令營,10人進入國家集訓隊,2人進入國家隊。周芳頡同學奪得國際化學競賽奧賽金牌; 陳啟峰同學奪得廣東省首枚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填補了廣東省的一項空白。
紀中多次組隊代表中山、代表廣東、代表國家參加全省、全國和國際的體育比賽並屢創佳績。中山紀中定向越野隊連續三年在全國賽場上金牌榜第一名,獎牌榜第一名。近六年,紀中共為高等院校輸送了115位優秀運動員,其中國家級運動健將10人,國家一級運動員46人,國家二級運動員126人。2004-2009年,紀中體育競技在單項總成績方面共奪得國際級金牌34枚;國家級金牌147枚;省級金牌91枚以及市級金牌136枚。紀中的體育部分項目已在廣東領先,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紀中教學質量節節攀升的同時,中紀的素質教育更是 碩果纍纍。國家 教育部組織中央新聞採訪團來廣東考察,廣東省、中山市將紀中作為德育典範考察學校。在第七屆全國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優秀成果展評活動中, 中山紀念中學關於班主任隊伍建設經驗的文章《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優秀育人之師》獲全國特等獎,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永福先生對紀中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給予,中國教育部全文刊登了紀中題為《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優秀育人之師》的班主任隊伍建設探索經驗的文章;中國教育電視台也以“培養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為題報導了紀中培養班主任的經驗做法。《中國教師報》以“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為題,連續四版大篇幅地報導了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先進事跡,全方位地展示了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引起社會強烈轟動。
建校六十五年來,學校繼承和發揚孫中山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新人才。其辦學業績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和教育同行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稱讚。90年代以來,學生在包括國際比賽在內的各種學科競賽中獲獎者達二千多人次。學生合唱團連續五年嬋聯。市大中國小合唱比賽一等獎,多種 體育競賽名列全市前茅。學生體育達標率99%以上。學校歷年均被評為省、市群體活動先進單位,先後被評為全國冬季體育鍛鍊先進單位、全國貫徹實施《體育工作條例》、《衛生工作條例》先進單位。高考升學率自90年代以來穩居90%以上,94、95兩年達到100%。被省教育廳譽為“低進高出,深加工能力強”的學校。要讀書,進紀中“亦成為社會之口碑。94年晉升為省首批一級學校,紀中先後榮獲“首批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綠色學校”、“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廣東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中學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先進單位、廣東省希望工程先進單位、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首批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中國小心理健康示範學校”、“廣東省優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中山市十大模範集體”、“市高考重大貢獻獎”等幾十項全國及省、市級榮譽稱號。2012年9月18日,中山市教育局發布中教[]2012134號檔案,授予中山紀念中學定向隊榮獲“體育卓越貢獻集體”榮譽稱號。如今,我校的管理經驗《建設現代化一流校園文化,培養高素質後備人才》已被收集於《中華名校管理集萃》一書,由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稿還將改編成電視劇本,製成光碟向全國發行。

校園美景

學校正門

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中學
-- 校名為 宋慶齡女士題寫

逸仙堂

——為紀念 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現為學校校史館

漢白玉雕像

——位於校園老區,其後刻有孫中山親筆題寫詩句“ 後來居上

“紀中人”石碑

——“紀中人”石碑的圖片

校友樓

——由紀中校友捐資而建

慶齡廣場

——慶齡廣場景色

紀中老區

——鳳凰花

紀中美景

——桃花

逸仙湖

——如詩如畫,歌韻絕響

圖書館

——集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藏書室、多媒體閱覽室為一體的現代化圖書館

新學生飯堂

——新學生飯堂外貌

愛國主義教育-楊殷班

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中學
2009年,為了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即“雙百”人物)評選活動, 楊殷被評為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隨後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全國教育系統開展“雙百”人物班級命名活動,並以命名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學習“雙百”人物光榮事跡,大力推動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經過不斷篩選、比較、考察,最終確定中山紀念中學的初三(1)班為“楊殷班”。在 教育部統一部署下於2011年9月5日正式掛牌命名。

英文簡介

South China Sea, Xiangshan home,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from a long section of Sun Yat-sen in 1934 our father, "to seek the building of human resources-pei is a rich and powerful simply" the last wish of the Sun Yat Sen Memorial personally founded schools would be located here. Schools sea and mountains, breathtaking scenery, school is the country of the late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Miss Song Qingling personally inscribed. Zhongshan City, Jizhong is only a secondary focus of the province of Guangdong Province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first batch of schools, in April 2006, schools with the highest poi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rough the supervision of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level acceptance示範性高中. School covers an area of 410 mu, building area of 11 square meters, at the old and the new campus. Old main building complex with symmetry, in the top axis for the Yixian together, both sides are together Tetsuo, Shou-ping Tong, Heling Tong, Ho-East together, are close ally of Dr. Sun Yat-sen and named after their loved ones. To commemorate Mr. Sun Ke's mother's "慕貞Church" and "Tong Yat-sen" horn into a trend.綠瓦walls of the old building, cornices and carved beams, thick ancient, magnificent momentum. In recent years, mainl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istrict of the alumni building, gymnasium, swimming pools, music, buildings, art buildings, information centers, libraries, Xinyu Court, Cultural Square, the standard plastic track athletic grounds, High grade teaching building, student hostels, student dining hall, sports ground , gym, Yixian Lake, Mirror Lake, such as a large number of hearts with the same Old Styl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scenic spots, rich and elegant palace-style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building quite the sense of the times each other, complement each other.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