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

排球

排球,是一項雙方隔網擊球使其不在本方場區內落地的集體運動項目。隨著時代的發展,排球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精髓——團結、堅韌、集體智慧。排球起源於1895年由美國麻薩諸塞州霍利奧克城的基督教青年會幹事摩(w.G.Morgan)所創的室內遊戲。1896年摩根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排球競賽規則,同年在斯普林菲爾德專科學校舉行世界上最早的排球賽。最初遊戲是在籃球場掛一張網,兩隊隔網站立,以籃球膽為球,在網上打來打去,不使其落地。斯普林菲爾德市立學院的特哈爾斯戴博士將其命名為volleyball,意為“空中飛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排球排球

排球起源於1895年由美國麻薩諸塞州霍利奧克城的基督教青年會幹事摩根(w.G.Morgan)所創的室內遊戲。1896年摩根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排球競賽規則,同年在斯普林菲爾德專科學校舉行世界上最早的排球賽。最初遊戲是在籃球場掛一張網,兩隊隔網站立,以籃球膽為球,在網上打來打去,不使其落地。斯普林菲爾德市立學院的特哈爾斯戴博士將其命名為volleyball,意為“空中飛球”。

類別

男子排球

女子排球

起源發展

起源

“小網子”出世

1895年7月,美國麻薩諸塞州一位叫威廉斯·蓋·摩爾根的體育工作人員,想把當時已廣為流行的網球搬到室內,在籃球場上用手來打。但室內籃球場面積較小,網球容易出界,於是他作了某些改進:一是把網球允許球落地後再回擊的規則改為不許落地;二是把網球的體積擴大,用籃球膽充氣來打。摩根將這種隔網用手拍擊球的遊戲叫做“Minitonette”,意為“小網子”。“小網子”活動滿足了中年人娛樂和體育之需,受到人們歡迎。於是,排球運動就這樣從嬉戲籃球膽的球戲中發展起來了。

“空中飛球”起飛

1896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體育指導大會在霍利奧克城舉行。大會期間舉行了歷史上最早的“小網子”比賽,兩隊各出5人,雙方隊長分別是霍利奧克市市長庫蘭和消防隊長林奇。興致勃勃觀看錶演的A·T·哈爾斯博士覺得“小網子”一詞意猶未盡,提議把“Mintonette”改為“Volleyball,取“空中飛球”之意。這一提議形象地概括了排球運動的性質,得到與會者一致同意。從此,排球—一“空中飛球”開始起飛。

排球這個新的運動項目,很受美國民眾的歡迎,教會及學校紛紛開展了排球運動,於1896年春田市春田青年會幹事培養學院青年會召開青年會體育幹事會時,該校學生以示範表演的形式與觀眾正式公開見面,就博得了觀眾的喜愛和讚賞。同年,在春田市舉行了第一次排球公開賽。這是世界上第一場排球比賽。當時比賽採用五人對五人。從那以後這個新的運動項目在各學校迅速開展普及開來。與此同時,也引起了美國軍隊的興趣,並把排球列入軍事體育項目,廣泛在軍隊中開展,在空軍中一度達到狂熱的程度。

傳播

隨“教”傳播衰宇,隨“戰”逐流遠航排球運動出現後,通過教會的傳播活動和美國軍隊的軍事與戰爭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國。

傳入亞洲

排球傳入亞洲較早。通過基督教青年會的傳播,1900年,排球傳入印度;1905年傳入中國;1908年傳入日本;1910年傳入菲律賓。

當排球傳人亞洲時,規則尚處於不完備的階段。當1910年美國傳教土布朗將排球運動介紹到菲律賓時,看到亞洲各國經常在室外進行排球運動,且人口眾多,考慮到讓更多的人能參加排球運動,他介紹的是16人換髮球制的排球。這種16人制的打法又隨著1913年第一屆遠東運動會的採用而傳播到了亞洲各國。這樣,亞洲各國都經歷了16人、12人、9人制排球這一過程,直到50年代才引進6人排球。至今,在亞洲各國還能看到9人制的排球比賽。

在美洲傳播

隨著基督教青年會的活動,排球在20世紀初進人了美洲一些國家。1900年,加拿大成為第一個在美國之外開展排球活動的國家。接著排球就傳入了南美各國。1905年傳入古巴;1909年傳入波多黎各;1912年傳入烏拉圭;1917年傳人巴西。在美洲各國,人們習慣地將排球活動看作是一項消遣娛樂活動,並沒有看重它的體育競賽性質,直到1964年被列為了奧運會項目,排球在美洲所受的冷遇才得到改善。

傳入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一1919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年中,排球運動列人了美軍軍事訓練營的訓練計畫,推廣到美國國內及國外的軍事營地,成千上萬的排球和球網被送到美國軍人的手中。同時它也被作為禮品贈送給了盟軍的體育官員們。這樣,排球隨著美國軍隊的軍事活動傳到了歐洲大陸和地中海沿岸。1914年傳人英國;1917年傳人法國、義大利。俄國;1918年傳人南斯拉夫;1919年傳人捷克斯洛伐克、波蘭;1922年傳人德國。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美國派遣軍分發了16000個排球給它的部隊和同盟軍,這一行動大大刺激了排球在歐洲的開展。1925年,以史達林為首的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准排球為民眾性體育項目,提出了“百萬人排球運動”的號召,使排球運動在前蘇聯很快得到普及和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蘇軍士兵的影響,排球在東歐各國也開展起來了。

1900年,排球傳入加拿大、印度。19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美國軍隊將排球帶到歐洲。至於排球是於何時何地由何人介紹到中國的,已無法考證。但現有的歷史資料證明,早在1905年在中國的南方廣州、香港等地就已開展了排球活動。在排球運動傳入我國的初期,除一些教會學校開展並傳播外,基督教青年會在推廣和傳播這個項目上,也引起了相當的作用。

發展階段

排球的比賽性質和世界各國對舉行世界性排球比賽的要求,導致了國際排聯的成立。1947年在巴黎召開了有17個國家排協代表參加的大會,正式成立國際排球聯合會(FIVB)。
國際排聯於1949年在布拉格舉辦了第一屆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從排球運動的初創到1949年第一屆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其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排球規則逐步形成,基本技戰術日趨豐富,國際交往越來越多。

1952年在莫斯科舉辦了第一屆女子排球錦標賽,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排球被接納為奧運會項目,1965年在華沙舉辦了第一屆男子世界盃排球賽,1973年在烏拉圭舉辦了第一屆女子世界盃賽。至此,形成排球錦標賽、世界盃排球賽、奧運會排球賽三項建全的世界大賽制度,各項賽事每隔四年舉辦一屆。此後,世界排球大賽系列中又增加了世界男女青年錦標賽(1977年)。世界男女少年錦標賽(1989年)、世界男排聯賽(1990年)和世界女排大獎賽(1993年)。
到1997年,國際排聯已成為擁有213個國家和地區會員的、世界上最大的單項體育運動聯合會。參加排球運動的人數已超過1億5千萬,排球運動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僅次於足球的廣為普及的運動項目,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亞洲排球發展呈現陰盛陽衰之勢,女子排球中的中國女子排球隊、日本女子排球隊和韓國女子排球隊在世界比賽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女子排球隊還開創了一個“五連冠”時代。但亞洲男子排球,由於亞洲人身體條件和技術的限制,至今仍難以躋身世界強隊,而亞洲四強分別是中國、韓國、伊朗和日本。

人員配備

當今世界排壇的人員配備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四二配備”,即四個攻手加兩個二傳,以古巴女排為代表;二是“五一配備”,即五個攻手加一個二傳。初學者多採用“四二配備”,因為這樣能保證每輪次前排都有一名二傳隊員,便於組織進攻;但高水平的隊伍大多都採用更為先進的“五一配備”,二傳的靈活跑動更有利於進攻套路的組織,也盤活了整個球隊的進攻點,分散火力,給對方施加足夠大的壓力。
隨著當今排球的不斷發展,在高水平隊伍中,只有古巴女排仍採用“四二配備”,這是由她們出色的身體素質和驚人的爆發力決定的,這種雖然打法簡單,卻很適合她們。由於她們身體條件出眾,二傳也能參與進攻之中,使得每個輪次都能保證前排的三點攻,具有很強的攻擊性。

位置特點

排球是一項集體活動,它和足球、籃球相比,更需要集體的配合,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各司其職。排球場上的六個人,通常有如下的幾種身份:主攻、副攻、二傳、接應和自由人。

排球隊員主攻

主攻是一支球隊里的重炮手,也是主要得分手。主攻通常需要有比較出色的腰腹力量,同時擁有出眾的爆發力,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滯空能力。因為主攻通常需要在四號位、以及後排通過強攻突破對方的攔網。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傳到位的球,主攻必須扣死;一傳不到位的球,主攻更應該憑藉自身的能力將球處理過網。
相對而言,主攻除了在進攻上要有較強的突破能力之外,更需要有出色的一傳。無論是男排還是女排,現在“二主一自由人”接一傳的體系是比較流行的,因此主攻必須承擔起全隊一傳的重任。在北京奧運會女排1/4決賽中,義大利隊在決勝局就是因為主攻皮西尼尼一傳崩潰,導致義大利隊在領先的情況下,被美國隊翻盤,無緣決賽。

副攻

副攻是一支球隊里的城牆,明顯地,副攻必須具備優秀的攔網技術,否則就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副攻。副攻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主要是身高,通常副攻是一支球隊裡面最高的。但並不是高就能壓制對方的進攻,腳下的移動、預判、起跳的時機、攔網手型,這些都是一體的,攔網出色的副攻,即使他的進攻一般,也能給對方施加很大的壓力。比如在00年至03年間的俄羅斯女排,當時名教練卡爾波利啟用的一名副攻是貝利科娃,這就是一個典型。儘管貝利科娃只會打身前快球,而且打得很一般,但就是因為她出色的攔網技術力壓當時其他的優秀副攻,坐穩主力的位置。
副攻除了在攔網要有所作為之外,進攻上也必須有特點。副攻的進攻不需要和主攻一樣,但主要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吸引對方攔網,為己方進攻創造條件;另一個是利用快速多變的戰術進攻,起到改變進攻節奏,豐富進攻手段的效果。由於副攻進攻速度快、所以對一傳的要求很高,當一傳到位情況下,副攻可以通過在二傳身前、身後的跑動分散對方攔網,給主攻創造機會;同時也可以自己打戰術球,以快制勝,對方攔網也很難跟上節奏,從而增加扣球的成功率。

二傳

二傳是一支球隊里的靈魂、大腦,是組織進攻的關鍵人物。二傳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細膩的手上技術和快速的腳下移動,特別要指出的是,二傳的跳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出色的二傳必須具備跳傳的能力,這樣能儘可能快地組織快攻。同時,在一傳不到位的情況下,二傳的調整傳球顯得尤為關鍵。因此,球隊通常對二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二傳在對抗中不能冷靜地分配球,將進攻組織起來,那么攻手就相當於一盤散沙,無法形成有威脅的整體。二傳的移動也很關鍵,尤其是一傳不到位時、二傳輪換到後排時,這時候的傳球質量直接決定攻手的下球成功率。

此外,二傳的攔網也有比較高的要求,特別是二號位的定點攔網,還有就是參與攔網之後的反擊的組織。可見,排球比賽里對二傳的要求是最高的,二傳也是最需要動腦子的,必須根據場上發生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戰術改變,以求獲得突破。

接應

接應是現代排球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當今排壇的弄潮兒,許多高水平的球隊里,無論男排還是女排,接應的位置已經逐漸取代主攻,成為全隊主要得分手,同時也是球隊里戰術體系的靈魂和核心。通常,接應被譽為一支球隊里的定海神針。

接應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強力型接應,以巴西女排謝拉、俄羅斯男排米哈伊洛夫為代表;另一種是全面型接應,以中國女排周蘇紅、俄羅斯女排普羅蒂尼科娃為代表。兩種接應的主要區別在於,強力型接應一般不參與接一傳,而且進攻以二號位和一號位的定點強攻為主;全面性接應需要承擔大部分的一傳,同時進攻多以和副攻配合的跑動進攻為主。

接應為什麼可以取代主攻成為球隊的核心,從現代排球發展的潮流來看,男排已經是流行中間加壓、兩邊拉開的打法,女排也逐漸向這方面靠攏。兩邊拉開的進攻中,二號位和一號位的火力非常關鍵,因為這個位置擊球的線路比較開闊,同時對方防守也有一定的難度,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這兩個位置,可以讓接應在六個輪次中都可以參與進攻,保證進攻體系的立體化,同時盤活整場進攻點。這些都是接應逐漸成為定海神針的關鍵因素。

自由人

自由人是一支球隊的保姆,他不僅要餵飽攻手足夠到位的一傳,同時也要為球隊的防守反擊把好最後的一道關,不讓對方將球落在己方的場區內。自由人也是21世紀以來排球發展的新趨勢,他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培養隊員的觀念。以往要求每個隊員都很全面,攻防的基本功都需要很紮實,現在有了自由人,副攻的防守能力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到了後排自由人通常會把副攻換下。因此,這對歐美排球的發展是相當有利的。

由於自由人承擔起接一傳和防守的重要任務,因此他除了要有穩定的一傳到位率意外,腳下移動必須精準、到位,同時,在防守對方扣球的時候,需要做出準確的卡位判斷和良好的手感,這樣才能為防守反擊創造條件。自由人的出現,使得排球場的競爭變得激烈,同時也豐富了排球的內涵。

競賽規則

排球是一項集體比賽項目,每隊由12名隊員組成,兩隊各派6名隊員在由球網分開的場地上進行比賽。比賽的目的是各隊遵照規則,將球擊過球網,使其落在對方場區的地面上,而防止球落在本方場區的地面上。每隊可擊球3次(攔網觸球除外),將球擊回對方場區。比賽由發球開始,發球隊員擊球使其從網上飛至對方場區,比賽由此連續進行,直至球落地、出界或某一隊不能合法地將球擊回對方場區。
排球比賽採用五局三勝制,勝三局的隊勝一場。比賽中,某隊勝1球,即得1分(每球得分制)。接發球隊勝1球時得1分,同時獲得發球權,隊員按順時針方向輪轉一個位置。每局比賽(決勝局第五局除外)先得25分並同時領先對手2分的隊勝一局。當比分為24∶24時,比賽繼續進行至某隊領先2分(26∶24、27∶25)為止。決勝局先得15分並同時領先對手2分的隊獲勝。當比分為14∶14時,比賽繼續進行至某隊領先2分(16∶14、17∶15)為止。

傳球發球犯規

發球犯規包括發球擊球時的犯規和發球擊球後的犯規。

發球擊球時的犯規:
(1)發球次序錯誤;
(2)發球隊員在擊球時或擊球起跳時,踏及場區(包括端線)或發球區以外地面;(3)發球隊員在第一裁判員鳴哨允許發球後8秒鐘內未將球擊出。(4)球未被拋起或持球手未清楚撤離就擊球;
(5)雙手擊球或單手將球拋出、推出;
(6)將球拋起準備發球卻未擊球。
發球擊球後的犯規:
(1)球觸及發球隊其他隊員或球的整體沒有從過網區內通過球網的垂直平面;
(2)界外球;
(3)球越過發球掩護的個人或集體(在發球時,某一隊員或兩名以上隊員密集站位或揮臂跳躍、移動遮擋接發球隊員,且發出去的球從他或他們上空飛過,則構成個人或集體發球掩護犯規)。

位置錯誤

排球規則規定,當發球隊員擊球時,如果場上隊員不在其正確位置上,則構成位置錯誤犯規。下列情況之一者均為位置錯誤犯規:
(1)發球隊員擊球時,場上其他隊員未完全站在本場區內;
(2)發球隊員擊球時,場上隊員未按“每一名前排隊員至少有一隻腳的一部分比同列後排隊員的雙腳距中線更近”的規定站位;
(3)發球隊員擊球時,場上隊員未按“每一名左邊(右邊)隊員至少有一隻腳的一部分比同排中間隊員的雙腳距左(右)邊線更近”的規定站位。

擊球犯規

連擊犯規
排球比賽時,運動員身體任何部分均可觸球,但一名隊員(攔網隊員除外)連續擊球兩次或球連續觸及其身體的不同部位即為連擊犯規。但在第一次擊球時,允許隊員在同一擊球動作中,球連續觸及其身體的不同部位。

持球犯規

排球運動員在比賽中,身體任何部分均可觸球,但球必須被擊出,不得接住或拋出,否則即為持球犯規。

攔網攔網
四次擊球犯規

一個隊連續觸球四次(攔網除外)為四次擊球犯規。隊員不論是主動擊球還是被動觸及,均算該隊員擊球一次。

藉助擊球犯規

隊員在比賽場地內藉助同伴或任何物體的支持進行擊球,皆為藉助擊球犯規。

隊員在球網附近的犯規

隊員在球網附近的犯規包括過網擊球犯規、過中線犯規、觸網犯規和網下穿越進入對方空間妨礙對方比賽犯規等。對方進攻性擊球前或擊球時,在對方空間觸及球為過網擊球犯規。比賽進行中,隊員整隻腳、手或身體其他任何部分越過中線並接觸對方場區,為過中線犯規。比賽過程中,隊員觸網或觸標誌桿不是犯規。但隊員在擊球時或干擾比賽情況下的觸網或觸標誌桿為犯規。隊員擊球後可以觸及網柱、全網長以外的網繩或其他任何物體,但不得影響比賽。比賽過程中,在不妨礙比賽的情況下,允許隊員在網下穿越進入對方空間。若網下穿越進入對方空間的隊員妨礙了對方比賽則為犯規。

同時擊球

雙方隊員或同隊隊員可以同時觸球。同隊的兩名或兩名以上隊員同時觸到球,被計為兩次或兩次以上擊球(攔網除外)。雙方隊員在網上同時擊球後,如果球落入場內,應繼續比賽,獲得球的一方仍可擊球三次。

攔網犯規

攔網犯規包括過網攔網犯規、後排隊員攔網犯規、攔發球犯規和從標誌桿外伸入對方空間攔網犯規幾種情況。在對方進攻性擊球前或擊球時,在對方空間攔網觸球為過網攔網犯規。判斷過網攔網的依據是進攻隊員與攔網隊員觸球時間的先後。後排隊員或後排自由防守隊員完成攔網或參加了完成攔網的集體,為後排隊員攔網犯規。攔對方發過來的球為攔發球犯規。從標誌桿外伸入對方空間攔網並觸球為攔網犯規。

後排隊員進攻性擊球犯規

後排隊員在前場區內或踏及進攻線(或其延長線),將整體高於球網上沿的球,擊過球網垂直面或觸及對方攔網隊員,則為後排隊員進攻性擊球犯規。

暫停和換人

在比賽中,每隊最多可以請求2次暫停和6人次換人。暫停時間限制為30秒鐘。第1~4局,每局另外有2次時間各為60秒鐘的技術暫停,每當領先隊達到8分和16分時自動執行。決勝局(第5局),沒有技術暫停,每隊在該局中可請求2次30秒鐘的普通暫停。

自由防守隊員的有關規定

排球比賽的各隊可以在最後確認的12名隊員中選擇1名作為自由防守隊員(Libero)。自由防守隊員身著區別於其他隊員顏色的服裝。比賽前,自由防守隊員必須登記在記分表上,並在旁邊註明“L”字樣,其號碼必須登記在第一局上場陣容位置表上。自由防守隊員僅作為特殊的後排隊員參加比賽,在任何位置上(包括比賽場區和無障礙區)都不得將高於球網的球直接擊入對方場區完成進攻性擊球。自由防守隊員不得發球、攔網或試圖攔網。自由防守隊員在前場區進行上手傳球且所傳球的整體高於球網上沿時,其同伴不得在高於球網處完成對該球的進攻性擊球。

發展過程

發明

女子排球女子排球

1895年,美國一位叫威廉斯·蓋·摩爾根的體育工作人員,想把當時已廣為流行的網球搬到室內,在籃球場上用手來打。但室內籃球場面積較小,網球容易出界,於是他作了某些改進:一是把網球允許球落地後再回擊的規則改為不許落地;二是把網球的體積擴大,用籃球膽充氣來打。第二年,有位博士將此球命名為“華利波”,意為“空中飛球”。排球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說是1905,一說是1913年。將“華利波”改稱“排球”是在1925年3月舉行的廣東省第九屆運動會上,主要取其分排站立之意。在1964年東京舉行的第十八屆奧運會上,首次進行了排球比賽。

排球運動自1895年創始以來,迄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排球從開始僅僅是少數人的一種遊戲、娛樂的手段,發展到今天已成為遍及世界五大洲,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

這種遊戲開始時,他將網球網掛在籃球場上,用籃球隔網像打網球一樣打來打去進行遊戲。但因籃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預想的方式進行遊戲,便改試用籃球膽。而籃球膽又太輕,在空中飄忽不定。玩起來不方便,難於控制。於是,該市的“司堡爾丁體育用品公司”試做出了圓周為25—27寸(約255—346克)規格的球。經過試用效果很好,就決定採用這種球。現在國際標準用球雖歷經百年,進行了千百次的改進,但球的規格和第一代的球幾乎差不多。

正式運動項目

這個新的運動項目最初起名叫mintonette(小網子),1896年由春田市霍爾斯特德教授建議取名為Volleyball。這個名字沿用至今。Volleyball在中國最早譯為“隊球”,後改“排球”。

排球這個新的運動項目,於1896年春田市春田青年會幹事培養學院青年會召開青年會體育幹事會時,該校學生以示範表演的形式與觀眾正式公開見面,就博得了觀眾的喜愛和讚賞。同年,在春田市舉行了第一次排球公開賽。這是世界上第一場排球比賽。當時比賽採用五人對五人。從那以後這個新的運動項目在各學校迅速開展普及開來。與此同時,也引起了美國軍隊的興趣,並把排球列入軍事體育項目,廣泛在軍隊中開展,在空軍中一度達到狂熱的程度。

規則制定

第一個排球規則是美國人卡麥隆先生通過斯波爾丁體育出版社出版的。當時它規定採用“輪轉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場人數為6人的規定。從此,歐美開始流行6人排球。

運動傳播

排球問世後,由美國的教會、傳教士和駐外軍官、士兵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由於排球在問世之初就沒有嚴格的上場人數限制,加之傳入的時間不同,世界各地排球運動的形式也不盡相同。

排球排球
春田學院是排球的發源隊,該院的青的會是最早傳播排球運動的組織。基督教青年會的幹事、傳教士、春田學院畢業的學生,以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軍隊,都成為排球運動的初期傳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傳入加拿大。同年傳入亞洲的印度。19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美國軍隊將排球帶到歐洲。至於排球是於何時何地由何人介紹到中國的,已無法考證。但現有的歷史資料證明,早在1905年在中國的南方廣州香港等地就已開展了排球活動。在排球運動傳入中國的初期,除一些教會學校開展並傳播外,基督教青年會在推廣和傳播這個項目上,也引起了相當的作用。

排球運動,1900年傳入亞洲,在開展的初期上場人數不是6人而是16人。據菲律賓排球介紹人、美籍F·S勃朗先生說:“當時美國有體育館,較適合於6人排排球。亞洲人多,又多在室外進行,要考慮多數人能參加排球運動。”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勃朗先生向菲律賓日本介紹的都是16人制排球。故在1913年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上採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屆遠東運動會上演變為12人制,1927年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上演變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舉辦的全國體育工作者暑期學習會上,首次介紹了6人制排球規則與比賽方法,1951年正式採用6人制。從此,6人制排球在全國逐步地開展起來。

有意思的是,美國雖然是排球的故鄉,但世界排壇諸強卻是中國、古巴、巴西、俄羅斯、義大利甚至是突尼西亞等國,因為美國長期把排球用於休閒和娛樂,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競技項目來發展。不過,2005年2月,美國國家女排聘請了中國排球名將郎平為主教練。

運動形式

娛樂排球

娛樂排球1895—1936
排球本就是為娛樂休閒而創造的,因此排球從誕生之初就被大眾認可為一項娛樂性較強的遊戲。人們進行排球運動,是以休閒、健身為主要目的。

但遊戲也需要有規範,因此,從1896年摩根制定第一個排球規則開始,排球的各項規則開始逐步建立:1900年,採用21分制;1912年採用運動員輪換制和三局兩勝制;1915年,採用15分制。尤其是1921—1938年間,因排球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技術手段的多樣化,規則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除劃定了比賽場地外,技術動作被歸類為發球、傳球、扣球和攔網,場上隊員也有了明確的位置分工。此外,1924年,單獨制定了為婦女參賽的女子比賽規則。
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第一個國際排球組織——排球技術委員會成立,旨在促進國際間的排球比賽和交流。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委員會還未正式開展工作就宣布解散。

競技排球

競技排球1947—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排球運動一度停滯不前。直到1947年7月,在法國、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三國的倡議下,國際排球聯合會(FIVB)在巴黎召開成立大會,制定了國際排聯憲章,成立了技術委員會、競賽委員會和裁判委員會,正式出版了通用國際排球競賽規則,並選舉法國人保爾·黎伯為第一任主席。從此,排球運動從娛樂階段進入了競技階段。
根據國際排聯大會的決議,1948年在義大利羅馬舉行了第一屆歐洲男子排球錦標賽,1949年在布拉格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排錦標賽,其後,第一屆歐洲女子排球錦標賽(1949)、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1952)、世界盃男子排球賽(1965)、世界盃女子排球賽(1973)、世界青年男、女排球錦標賽(1977)年先後在國際排聯的領導和組織下成功舉辦,競技排球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蓬勃發展。1964年,排球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出現在了第18界東京奧運會的賽場上。競技時代的全面到來,也掀起了世界排壇諸強爭霸和各大技術流派競相綻放的潮流。

20世界50年代的排壇霸主是前蘇聯隊。前蘇聯無論男隊、女隊,均身材高大、力量強勁,進攻扣球勢大力沉,多次蟬聯世界冠軍,他們被稱為“力量派”。能與“力量派”抗衡的是以前捷克斯洛伐克男排為代表的“技巧派”,他們戰術細膩,以球的線路變化和落點控制為特色,曾在1956年巴黎世錦賽上擊敗前蘇聯隊獲得冠軍。但在“力量派”和“技巧派”的多次交鋒中,“力量派”占據了明顯的上風。60年代初期,日本著名“魔鬼教練”大松博文率領日本女排創造了“滾翻防守”、“勾手飄球”等技術,打破了前蘇聯女排稱霸的格局。憑藉出色的防守、飄忽的發球、迅捷的快攻和頑強的意志,“東洋魔女”橫掃女子排壇,除了諸多世界冠軍,她們還獲得了東京奧運會女子排球的冠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世界排壇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日本女排學習了中國的“近體快”、“平拉開”等快攻技術,創造了“短平快”、“時間差”、“位置差”等打法,成為“速度派”;前蘇聯隊保持了“力量派”的特點並加以了改進;前捷克斯洛伐克隊仍是“技巧派”的先鋒;民主德國隊則以高大隊員的“超手扣球”和高成功率著稱,被稱為“高度派”

現代排球

現代排球1980——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排球進入了現代排球階段。它包括全攻全守排球,社會化、商業化、職業化排球和“大排球”三個內涵。

現狀

1984年,墨西哥人阿科斯塔當選為國際排聯主席。上任伊始他就鄭重宣布:他的目標是把排球發展成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於是,他領導國際排聯對機構本身和排球運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將排球運動推向了市場:改革賽制、修訂規則、配合併利用現代化傳播媒介、創辦世界男排聯賽和女排大獎賽等,把排球運動推倒了競技體壇的高端,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而義大利也在國際排聯的倡導下率先走上了職業化道路,大力推行排球職業化和俱樂部制度。科學的理念和運營機制帶來了巨大的成功,義大利排球水平在職業化後顯著提高,原先戰績平平、連進入前8名都困難的男排甚至獲得了4次世界冠軍,1次世界亞軍。
隨後,法國、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的職業排球也獲得了巨大發展,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拉美等國家也都先後建立了自己的排球職業聯賽。

高水平的競技排球已在全球範圍被廣泛熱衷和矚目,但國際排聯的目標並不是將排球變成只有少數人“表演”、多數人“觀賞”的“一條腿”運動項目,排球需要全面的普及和推廣。
如今,國際排聯已擁有200多個會員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項體育協會之一。為了更好地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大排球運動的影響,國際排聯已開始有計畫、有目的地開展和推廣各種形式的排球運動,如沙灘排球、軟式排球、學校排球、迷你排球、雪地排球等,其中沙灘排球的發展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不僅擁有自己的管理機構——國際排聯沙灘排球委員會,又創辦了規範的世界沙灘排球錦標賽和職業巡迴賽,還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始,成功成為了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競技排球與娛樂排球並存,高水平職業排球與民眾排球共舉,這就是“大排球”的概念。

場地器械

球場

球場長18米,寬9米;球重260~280克,以柔軟的皮革製成,內裝橡皮或類似質料製成的球膽,原為白色,現改為彩色;球網長9.50米,寬1米,男子網高2.43米,女子網高2.24米。

輔助器械

球網、網柱

排球場地排球場地
1、球網構造
球網寬1公尺,長9.50公尺,垂直張掛於中線軸的上方。網面由10公分見方的黑色網孔組成。網頂有7公分寬的水平帶子,系以自帆布對摺,沿球網的全長縫住。帶子的兩端各有一個孔,孔中穿有繩索與網柱相系,使網頂呈拉緊狀態。帶子的中間有一可彎曲的鋼索,以利於將球網緊繫於網住上。在網的下方(無水平帶),有一條繩子貫穿於網孔之中,以繫緊兩網柱,使球網下半部呈拉緊狀態。
2、球網高
球網置於中線上方,男子網高2.43公尺,女於2.24公尺。
球網高度的測量,以測量竿自比賽球場的中央量起。球網兩端(邊線上方)距地面之高度必須相等,並且不得超過規定高度2公分以上。
3、網柱
網柱為支撐球網,位於球場與邊線相距0.50至1.00公尺處,其高度為2.55公尺,且最好能夠調整。
網柱為圓形且平滑,不使用金屬鐵索以固定網柱於場地上,其裝置必須無妨礙和危險。
4、標誌帶和標誌竿
(1)標誌帶:兩條寬5公分、長1公尺的白色帶子垂直緊繫於兩邊線上方球網上。標誌帶視為球網的一部份。
(2)標誌竿:標誌竿是一支具有彈性的竿子,長度為1.80公尺,直徑為10公厘。標誌竿由玻璃纖維或類似的物質製成。兩支標誌竿緊繫於標誌帶的外緣,兩邊各一支標誌竿上部80公分的長度超出網頂,每10公分塗以對比鮮明的顏色,以紅白相間為佳。標誌竿應視為球網的一部分且作為有效穿越空間的兩側界限。

場館設施

北京體育館北京體育館
排球比賽場地包括比賽場區和無障礙區。比賽場區為18米×9米的長方形。國際排聯組織的世界性大型比賽場地邊線外的無障礙區至少寬5米,端線外至少寬8米,比賽場區上空的無障礙空間從地面量起至少高12.5米。比賽場地的地面是淺色的,由木質或合成物質構成。比賽場區和無障礙區分別為兩種不同的顏色,場區上所有的界線為白色,寬為5厘米。

排球比賽的室內溫度最高不得高於25°C(77°F),最低不得低於16°C(61°F)。比賽室內照明度從距比賽場地地面1米的高度進行測量,應為1000~1500勒克斯。

球網架設在中線上空,高度為男子2.43米,女子2.24米。球網為黑色,寬1米,長9.50~10米,網眼直徑10厘米。球網上有兩條寬5厘米、長1米的白色帶子為標誌帶,分別系在球網的兩端,垂直於邊線。標誌桿是有韌性的兩根桿子,長1.80米,直徑10毫米,由玻璃纖維或類似質料製成。兩根標誌桿分別設定在標誌帶外沿球網的不同兩側。

排球比賽所使用的球是由柔軟的皮革或合成革製成外殼,內裝橡皮或類似質料製成的球膽,顏色是一色的淺色或彩色。球的圓周為65~67厘米,重量為260~280克,氣壓為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

觀賽禮儀

觀眾應提前入場,比賽期間少走動,將手機關機或處於振動、靜音狀態。
開賽前,運動員集體入場舉行儀式,向觀眾席行禮致意時,觀眾套用熱情的掌聲回應。
單獨介紹教練員、運動員及裁判員時要報以熱烈的掌聲。
運動員做準備活動時,如球飛到看台,觀眾不要直接將球扔回場內。應將球撿起交給撿球員。
比賽中,運動員發球時,任何聲響干擾都不受限制。如果運動員發球失誤,觀眾也可以鼓掌表示對另一方得分的祝賀,只是不要過分地鼓“倒掌”。因為這樣容易使運動員本已很遺憾的心情更加鬱悶,是不禮貌的行為。
暫停時,運動員會回到雙方的替補席附近,教練員對運動員安排戰術時,任何響器的聲音都是允許的。但觀眾不能向場內投擲硬物或有針對性地刺激運動員。
可以帶有傾向性地觀賽,但要儘量與全場氣氛一致。如全場都在做人浪,你不要坐著不動;周圍的人都很沮喪時,你不能過分地幸災樂禍,這樣不但不禮貌,而且容易引發球迷間的衝突。
比賽中,觀眾應尊重運動員的表演和裁判員的工作,不使用不文明的、侮辱性的言行刺激運動員和裁判員。觀看比賽時,禁止燃放煙火、向場內拋擲物品、破壞公物、做不文明手勢,禁止吸菸。照相不宜使用閃光燈。
總之,觀看排球比賽時,觀眾既要有激情,又要有理智。要注意國際影響和民族尊嚴,要在其他國家和民族面前表現出中華民族的自尊、自愛和寬容大度。要能接受各種可能的比賽結果,為雙方運動員鼓掌助興,使運動員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比賽,不做有損國格的事情。

比賽規則

沙灘排球基本規則

每隊上場人數為6人,比賽時雙方各占半場,運動員分前後排站位。比賽從發球方後排右側的運動員發球開始。比賽中,球不能落地或在手中停留,運動員不得觸碰球網或越過中線,一人不得連續擊球兩次,每方最多三次擊球(攔網不計)。比賽原採用發球得分制,五局三勝,前四局每局先得25分者為勝,第五局先得15分者為勝。當出現24平或14平時,要繼續比賽至領先2分才能取勝。1998年10月28日國際排聯作出決定,為增加比賽的激烈程度和觀眾的興趣,新的排球比賽規則採用每球得分制。比賽仍為五局三勝,前四局每局先得25分者獲勝,第五局先得15分者取勝,若出現24平或14平,再連續得2分者獲勝。

新規則

a)在2008年奧運會上,進入1/4決賽時,第二名和第三名賽隊由抽籤決定對手。

b)如果有兩隊或兩隊以上積分相同,球隊按照得失分總數之商排名(得分總數除以失分總數)。如果依然相同,按照勝負局總數之商排名。該新規則在2006年世界錦標賽時引進。在老規則中,如果積分相同,先按照勝負局總數之商排名,然後再按照得失分總數之商排名。

技術特點

男子排球男子排球
技術分析

排球技術是指運動員在比賽規則允許的條件下採用的各種合理的擊球動作和配合動作的總稱。它是排球運動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排球技術有兩種:一種是有球技術,包括傳球墊球扣球發球攔網;另一種是無球技術,包括準備姿勢、移動、起跳及各種掩護動作等。排球技術主要由步法和手法組成,同時與視野活動、軀幹活動和意識活動相配合為一體。
排球技術又具有以下特點:
1.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的時間短促。
2.各種技術動作都是球在空中飛行時完成。
3.大多技術具有攻防兩重性,如攔網,傳球,墊球。
4.身體各部位都能觸球。

球員職責分配

1.主攻隊員:主攻隊員在比賽中主要擔任攻堅任務,要在困難的情況下突破對方的集體攔網。主攻隊員主要進行中、遠網,後排及調整扣球進攻。因此,對主攻隊員擊球的高度、力量、技巧、線路變化及準確性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

2.副攻隊員:副攻隊員主要以快、變、活等進攻手段去突破對方的攔網,並積極跑動掩護,給其他進攻隊員創造有利條件,同時還要負擔中間和兩側的攔網任務。這樣,對副攻隊員在體能和技術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二傳隊員:二傳隊員是戰術進攻的核心,要根據臨場情況,隨機應變,合理地組織各種戰術進攻,積極貫徹教練的意圖。一個優秀的二傳隊員對團結全隊、鼓舞士氣,取得良好成績起著重要作用。

4.接應二傳,排球場上最全面的位置,要有一定的攻擊力技術較全面,彌補主二傳來不及移動傳球時的漏洞:進攻,要像主攻手一樣犀利;防守,要和副攻手一起組成網上長城;有時候,還要擔當起穿針引線的二傳職責。
從排球運動發展趨勢來看,主、副攻隊員和前後排的界限逐漸被打破,隊員都應兼備強攻、快攻的技術和戰術能力。這樣,才能適應進攻戰術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但主、副攻隊員的職責和特點應有所側重。

比賽陣形

根據攻手和二傳手的數量不同,排球有“4-2”、“6-2”和“5-1”三種標準陣型。4-2是最基本的陣型,只出現在初學者的比賽中,而在高級別比賽中,目前最常用的是5-1陣型。

排球攔網技術4-2陣型

4-2陣型有4個攻手和2個二傳手。二傳手通常在前排中間的位置進行二傳(在罕見的出現在比賽中的4-2陣型中,二傳手更多地在前排靠右的位置進行二傳)。因此在比賽的任何時刻全隊有兩名前排進攻球員。
在輪轉中兩名二傳手對角站位。在典型的陣型中包括兩名對角站位的主攻手,因此在任何時刻前排和後排都各有一名主攻手。發球之後,前排球員移動到各自負責的位置,二傳手總是在前排中間。或者,二傳手移動到前排靠右的位置,此時前排另外兩名球員分別擔當主攻(左側)和副攻(中間),但缺陷在於缺少一名在二傳手身後的進攻球員,使得對方有一名前排球員可以放心地參與中間位置的攔網。
4-2陣型很明顯的弱點就是只有兩名進攻球員,使得球隊可採用的進攻手段很少。從另一個角度看,二傳手也是一種攻擊力(雖然是較弱的攻擊力),因為當二傳手輪轉到前排時,是允許扣球的,所以當一傳過來的球近網時,二傳手可以選擇擊球過網(二次球)。這意味著在其他情況下可以忽略對二傳手進行攔網的對方球員,此時必須留意二傳手的進攻,那么我方的進攻球員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機會。

6-2陣型

在6-2陣型中,總有一名球員從後排移動到前排進行二傳,三名前排球員全部擔當進攻位置。因此,所有六名球員都會在某些時刻擔任攻手,其中有兩人需要擔任二傳手。所以,6-2陣型實際上是一種4-2陣型,只不過由後排的二傳手穿插到前排負責二傳。
6-2陣型需要兩名二傳手,在輪轉中對角站位。除二傳手外,典型的陣型中還包括兩名副攻手和兩名主攻手。採用對角站位的方法,任何時刻前後排各有一名主攻手一名副攻手。在發球之後,前排球員移動到各自負責的位置。
6-2陣型的優勢在於每一時刻都有三名前排進攻球員,使得進攻手段最大化。然而,6-2陣型不僅要求球隊擁有兩名高質量的二傳手,還要求這兩名球員在前排時又是有實力的攻手。在國際級比賽中,只有古巴國家女子排球隊採用這種陣型。

5-1陣型

5-1陣型中只有一名球員擔任二傳手,不管他的位置在前排還是後排。因此當二傳手在後排時,全隊擁有三名前排攻擊球員;而當二傳手在前排時,只有兩名前排攻擊球員。加起來一共五名。
在5-1陣型中,輪轉中與二傳手對角站位的球員稱為接應二傳。一般來說,接應二傳不參與一傳,當對手發球時,接應二傳站在隊友們的後方。當二傳手位於前排時,接應二傳可以作為第三進攻點(後排進攻),這在現代排球中已經成為各隊提高攻擊力的常用手段。因此接應二傳通常是隊中扣球技術最好的球員。後排進攻通常來自後排右側(1號位),但在高級別的比賽中從後排中間位置進攻的情況正在增多。
5-1陣型的一大優勢是,二傳時總有3個攻擊點可攻選擇。如果二傳手運用好這一點的話,對方的副攻手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與主攻手組織雙人攔網,增加了我方進攻得分的機會。
另一個優勢是,當二傳手位於前排時,他可以採用二次球進攻,這樣能夠進一步擾亂對方攔網球員:我方二傳手可能扣球,也可能傳球給進攻球員中的任何一位。一個優秀的二傳手能深刻理解這一點,不僅能二次球進攻或者傳快攻,還可以能夠設法迷惑對方球員。
5-1進攻陣型實際上是6-2陣型和4-2陣型的混合:當二傳手在前排時,看起來與4-2陣型相似;當二傳手位於後排時,又與6-2陣型相似。

國際賽事

奧運會排球項目、世界盃排球賽、世界排球錦標賽、世界排球大獎賽。

國際機構

國際排球聯合會(FIVB)。1947年4月20日成立於法國巴黎,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國際排聯的宗旨是促進世界排球運動的發展。主要負責組織和管理排球運動、根據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協定舉辦國際比賽和奧林匹克運動會、任命國際裁判以及向裁判員和教練員頒發國際證書。現有218個協會會員,分屬歐洲亞洲非洲、中北美和加勒比地區、南美5個洲級排球聯合會。

比賽方法

一、賽前準備:第一裁判主持抽籤,首先選擇發球權、球區。

排球排球

二、比賽開始過程與停止:

第一裁判員鳴哨後,在各自場區端線站好,再鳴哨時按原定位置(比賽前填寫的位置表)站好。

三、得分:A、一方發球後隊方接球失誤、犯規或球落到對方場內,即發球方得分,繼續發球;B、如發球隊員發球違例或發出界外則對方得分,換髮球。

四、暫停、換人:每局比賽中各隊均有2次暫停,6人次換人機會。(成死球時可要求)

1、暫停:每局比賽中各隊均有2次暫停;正規比賽每8分一次技術暫停。

2、換人:A、主力隊員只能退出比賽一次,同一局中他再次上場比賽時,只能回到該局替換他的隊員位置。B、替補隊員每局只能上場比賽一次,可以替換任何一個主力隊員,同一局只能由被他替換下場的隊員來替換。註:比賽開始上場的隊員為主力隊員,其它隊員為替補隊員。

相關術語

隱蔽站位:是接發球時插上戰術的一種變化。即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利用同排同列隊員的位置關係,將前排主攻手隱蔽在後排的位置上:為的是迷惑對方攔網,出其不意地襲擊對方,達到突然進攻的目的。
插上二傳:後排隊員插上到前排組織進攻。
短平快球:扣球隊員在離二傳隊員兩米左右的地方扣平快球。
時間差:打快球隊員,佯作扣快球的起跳姿勢,但並不跳離地面,等對方攔網隊員受騙跳起下落時,扣球隊員再迅速起跳扣半快球:這種打法,主要是利用對方攔網時間的誤差,來達到突破對方攔網的目的。
空間差:扣球人起跳後,身體在空中移動位置,避開對方攔網進行扣球。
位置差:扣球隊員佯作起跳姿勢,使對方攔網隊員誤認為擬打快球而跳起攔網,這時再突然向側方跨跳1步,在無人攔網的空檔躍起扣球。
前飛:扣球隊員佯扣短平快球,突然跳起沖近二傳手,扣近體半高球。
背飛:扣球手佯扣近體前後快球,突然沖跳至二傳手背後打小弧度球。
重疊(梯次):兩名扣球隊員,一前一後扣快球或半高球,形成2打1,給對方攔網造成困難。
重疊攔網:攔網時,兩名隊員一前一後的成重疊狀的取位,前面隊員定位,後面隊員則相應地向右前方或左前方跨步跳起攔網,並在判斷正確的基礎上,盡力組成雙人配合攔網。
夾塞:扣短平快球的隊員作佯攻掩護,另一隊員從中間直插切進跳起扣半高球;兩快一跑動。前排兩個隊員同時進行快球掩護,另一名隊員向2號、3號或4號位進行跑動扣球。在扣球點上造成2打1(以多打少)的局面,突破對方攔網。
圍繞:3號位隊員繞到2號位隊員身後,或2號位隊員繞到3號位隊員身前的行動。
近體快球:靠近2傳隊員扣快球。
交叉進攻:“交叉”是指兩名前排隊員交叉跑動的行動。“交叉進攻”是快球掩護的戰術變化,常用的有“前交叉”、“後交叉”等掩護進攻戰術。
立體進攻:是指利用本方球場的整個空間組織前後排隊員聯合進攻。它不僅可以由後排隊員從限制線外起跳進行扣球,還可以組織近網掩護的縱深戰術進攻,使前後排的進攻靈活交替運用。
輪轉得分:排球比賽是由一隊後排右邊(1號位)隊員發球開始算起,然後每隊可觸球3次(攔網觸球不計在內)如果球落地、觸及障礙物或某一隊員犯規,則成死球,造成死球的一方判為失球。如發球隊犯規、失誤或接發球隊勝1球時,則接發球隊取得發球權,其隊員須按順時針方向進行1個位置的輪轉。

運動特點

1、廣泛的民眾性:排球場地設備簡單,比賽規則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場上比賽和訓練,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動,運動量可大可小,適合於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不同訓練程度的人。

2、技術的全面性:規則規定,每個隊員都要進行位置輪轉,既要到前排扣球與攔網,又要輪到後排防守與接應。要求每個隊員都要進行隊員必須全面地掌握各項技術,能在各個位置上比賽。

3、高度的技巧性:規則規定,比賽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連擊。擊球時間的短暫,擊球空間的多變,決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

4、激烈的對抗性:排球比賽中,雙方的攻防轉換始終是在激烈的對抗中進行。高水平比賽中,對抗的焦點在網上的扣攔上。在一場比賽中,奪取一分往往需要經過六、七個回合的交鋒。水平超高的比賽,對抗爭奪也越激烈。

5、攻防技術的兩重性:排球是多種技術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項目,這種情況在決勝局比賽中更加突出,所以說每項技術都具有攻防的兩重性,因此,要求技術既要有攻擊性,又要有準確性。

6、嚴密的集體性:排球比賽是集體比賽項目,除發球外,都是在集體配合中進行的。沒有嚴密的集體配合,再好的個人技術也難以發揮,更無法發揮戰術的作用。水平越高的隊,集體配合就越嚴密。

中國排壇

中國女排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的隊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獲得輝煌的“五連冠”,即:1981年和1985年世界盃冠軍;1982年和1986年世界錦標賽冠軍;1984年奧運會冠軍。

20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女排分別在1990年和1998年世界錦標賽、1991年世界盃、1996年奧運會上4次獲得亞軍。中國女排以技術全面、快速多變、攻防平衡的特點立足於世界強隊之列。

2001年,中國女排由新的教練班子和以年輕隊員為主組成一支新隊伍。重組後的中國女排的精神面貌令人耳目一新,在2001年世界大冠軍杯上獲得冠軍。國際媒體稱這是中國女排時隔15年後再次獲得世界冠軍。朝氣蓬勃的中國女排決心繼承和發揚“老女排”刻苦訓練和頑強拼搏的優秀傳統,爭取實現在2004年奧運會獲得獎牌的目標。

2002年世界女排錦標賽第四名;第十四屆亞運會獲得冠軍;2003年世界女排大獎賽冠軍;2003年亞洲錦標賽冠軍;2003年第九屆世界盃冠軍;2004年雅典奧運會冠軍。

奧運會運動項目匯總(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