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NAA),活化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用反應堆、加速器或同位素中子源產生的中子作為轟擊粒子的活化分析方法,是確定物質元素成份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它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和準確性,對元素周期表中大多數元素的分析靈敏度可達10-6~10-13g/g,因此在環境、生物、地學、材料、考古、法學等微量元素分析工作中得到廣泛套用。由於準確度高和精密度好,故常被用作仲裁分析方法。

概述

(圖)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又稱儀器中子活化分析,是通過鑑別和測試試樣因輻照感生的放射性核素的特徵輻射,進行元素和核素分析的放射分析化學方法。活化分析的基礎是核反應,以中子或質子照射試樣,引起核反應,使之活化產生輻射能,用γ射線分光儀測定光譜,根據波峰分析確定試樣成分;根據輻射能的強弱進行定量分析。一般中子源由核動力裝置提供,質子源採用回旋加速器或范德格拉夫式加速器。活化分析大體分為5個步驟,即:試樣和標準的製備、活化、放射化學分離、核輻射測量和數據處理。

本法的特點在於靈敏度極高,準確度和精密度也很高;可測定元素範圍廣,對原子序數1-83之間的所有元素都能測定,並具有多成分同時測定的功能,在同一試樣中,可同時測定30-40種元素。因而適用於環境固體試樣中的多元素同時分析,如大氣顆粒物、工業粉塵、固體廢棄物等中的金屬元素測量。由於儀器價格昂貴,分析周期較長,操作技術比較複雜,目前,在我國尚少配置。它是大氣顆粒物的多元素同時分析方法中靈敏度較高的一種,在國外環境監測中廣為套用。

在GSR的檢驗中,NAA用於檢驗射擊者手臂上的銻和鋇的存在和數量。這些元素是許多子彈底火的成份,如果在手上有高濃度的這些元素的存在,就意味著此最近射擊過槍枝。因為銻和鋇也可能存在於並未開槍的人的手上,所以NAA的依據在於檢驗元素比正常情況下大得多的數量,以此表明GSR的存在。有些實驗室曾經收集和記錄過正常人手上這些元素的含量水平。該技術方法,是通過擦或者洗的技術而從手上提取殘留物的。它的主要缺陷是需要添置研究用的核反應堆。

簡史

1936年匈牙利化學家G.C.de赫維西和H.萊維用鐳-鈹中子源 (中子產額約 3×10中子/秒)輻照氧化釔試樣,通過Dy(n,γ)Dy反應(活化反應截面為2700靶(恩), 生成核Dy的半衰期為2.35小時)測定了其中的,定量分析結果為10克/克,完成了歷史上首次中子活化分析。

原理

中子是電中性的,所以當用中子輻照試樣時,中子與靶核之間不存在庫侖斥力,一般通過核力與核發生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種短程力,作用距離為10厘米,表現為極強的吸引力。中子接近靶核至10厘米時,由於核力作用,被靶核俘獲,形成複合核。複合核一般處於激發態(用*表示),壽命為10~10秒,它通過各4種方式退激發,可用下式表示: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與靶核碰撞時,有三種作用方式:①彈性散射,靶核與中子的動能之和在散射作用前後不變,這種作用方式無法套用於活化分析;②非彈性散射,若靶核與中子的動能之和在作用前後不等,則該能量差導致複合核的激發,引起非彈性散射,此時生成核為靶核的同質異能素,一些同質異能素的特徵輻射可通過探測器測定,這種作用方式可用於活化分析;

光子-模型圖光子-模型圖

③核反應,若靶核俘獲中子形成複合核後放出光子,則被稱為中子俘獲反應,即(n,γ)反應,這就是中子活化分析利用的主要反應,此外(n,2n)、(n,p)、(n,a)和 (n,f)等反應也可用於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輻照試樣所產生的放射性活度取決於下列因素:①試樣中該元素含量的多少,嚴格地講,是產生核反應元素的某一同位素含量的多少;②輻照中子的注量;③待測元素或其某一同位素對中子的活化截面;④輻照時間等。(見活化分析

特點

NAA法特別適合考古學中的元素分析。它與其他元素分析法相比較,有許多優點:

其一,靈敏度高,準確度、精確度高。NAA法對周期表中80%以上的元素的靈敏度都很高,一般可達10-6-10-12g,其精度一般在±5%。

其二,多元素分析,它可對一個樣品同時給出幾十種元素的含量,尤其是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能同時提供樣品內部 和表層的信息,突破了許多技術限於表面分析的缺點。

第三,樣量少,屬於非破壞性分析,不易沾污和不受試劑空白的影響。還有儀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它適契約類文物標本的快速批量自動分析,其缺點是檢測不到不能被中子活化的元素及含量,半衰期短的元素也無法測量。此外,探測儀器也較昂貴。

中子活化分析亦存在一些缺點如下:

1、一般情況下,只能給出元素的含量,不能測定元素的化學形態及其結構。

2、靈敏度因元素而異,且變化很大。例如,中子活化分析對的靈敏度很差而對等元素的靈敏度很高,可相差達10個數量級。

3、由於核衰變及其計數的統計性,致使中子活化分析法存在的獨特的分析誤差。誤差的減少與樣品量的增加不成線性關係。

發展趨勢

①從單純的元素分析擴展到化學狀態的測定:隨著中子活化分析套用領域的擴大,不僅需要測定樣品中元素的含量,而且還要求深入研究元素的分布和狀態。例如,在環境科學研究中分析水中痕量元素時,增加超過濾法前處理,將水樣分解成低分子量組分、膠體、假膠體和顆粒物,再用中子活化法分別測定處於不同狀態的元素含量。

②瞬發分析的套用:常規中子活化分析無法利用核反應截面高而生成穩定核素的核反應,例如113Cd(n,γ)114Cd(反應截面為 2×104靶);而瞬發γ射線中子活化分析卻能夠克服這一困難。套用瞬發法可以測定河流沉積物中的矽、硫、銅、鎘和汞等元素,這些都是常規中子活化分析很難測定的元素。

③計算機的廣泛套用:70年代以來,中子活化分析的樣品日趨複雜,例如,環境科學中的大氣顆粒物,生命科學中的生物組織,地球化學中的隕石,考古學中的陶、瓷器等,都要求同時提供數百個樣品中的幾十種元素的含量。計算機與自動活化分析裝置配合使用,可以控制照射時間、冷卻時間、計數時間,控制樣品的輸運、分析操作以及數據處理等。

套用

(圖)中子活化分析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在考古學中主要用來測量陶瓷器、玻璃銀幣銅鏡燧石骨頭化石等樣品中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進行統計分析,尋找共同性和差異性,從而確定元素成分的演變、產地及礦源等。不同地區的陶瓷土的元素組成差異,特別是微量、痕量元素組成差異大於它們在同一陶土源不同部位的漲落。以我國古瓷研究為例,古代瓷器原料就地取材,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種類不多,一般不影響瓷器質量,但在瓷器中長期保存,因而成為各類瓷器的分辨特徵。經中子活化分析不僅確定了古瓷中微量元素的古瓷窯窯系,分析了各處古窯的瓷土來源,瓷釉中元素含量的分布說明了原料配方上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子活化分析的測量數據建立了各窯系、各瓷類的微量元素特徵譜系,瓷類特徵譜系因配料不同而形成,其中所含的元素和含量有明顯差別,如浙江龍泉窯青瓷釉的宋代明代特徵迥異。

外國學者用中子活化分析技術已積累了許多資料。通過對古陶瓷的大量數據積累從中選出地域性特徵微量、痕量元素及其含量,用現代陶器、源粘土進行對比,進一步推斷古陶瓷的製作年代和燒制地點。我國也用此法進行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