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由中國新聞社主辦,於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發行。《中國新聞周刊》定位於信息管家、時事顧問、意見領袖,特點是在新聞性上下功夫,以國內、國際重大新聞報導為主,強化時政新聞的內容,旨在構建中國權威時政傳媒。辦刊宗旨以為讀者提供國內、國際重大新聞報導為主,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時尚、娛樂等領域。內容涉及廣泛且富有深度,重點在於挖掘新聞背景和內涵,力爭做到比報紙報導有深度、有質量、有系統;比月刊報導有時效,有權威,有觀念。

基本信息

刊物簡介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
創刊於1999年9月、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發行的《 中國新聞周刊》由中國新聞社主辦,定位於 新聞時政雜誌,以國內、國際重大新聞報導為主,旨在構建中國權威時政傳媒,與進步中國同步。
“富有深度、涉獵廣泛,重點挖掘新聞背景和內涵”。作為當下有影響力的時政雜誌,《中國新聞周刊》既有新聞權威性,又富有知識和趣味性,以提供國內、國際重大新聞為主,注重挖掘獨家新聞,作深入分析報導。內容涵蓋 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時尚、娛樂等領域。每周一出版。強調獨立調查的原則,貢獻有影響的原創報導,被公認為中國新銳權威的時政周刊。現在,新聞周刊是國內 唯一能確定到達中央高層的市場化運作的新聞期刊,是國內唯一能夠進入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的雜誌,是國內唯一一份外國駐華及中國駐外大部分使領館訂閱的雜誌。發行超過150個城市。
該雜誌是中國國際 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以及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公務艙指定閱讀刊物。

刊物歷史

中新社主辦的《中國新聞周刊》創刊於1999年9月,2000年1月正式出版。當時中國的時政周刊市場正處於培育創刊號期,其競爭遠未達到短兵相接的激烈程度,此外,各刊的定位也有所側重,彼此可替代性不強,這就為《中國新聞周刊》的創辦提供了市場空間。《中國新聞周刊》定位於中國的新時政周刊,最初,中新社構想把它辦成類似於《北京青年》的大開本刊物,後來這個提議遭到否決,敲定的方案是創辦一份類似於美國《時代》周刊的高端時政刊物,它既有別於傳媒“古董”—《望》,又不同於《三聯生活周刊》的文化特色和《新周刊》的時尚化。可以說,《中國新聞周刊》是在恰當的時機誕生的一本恰逢其時的刊物,遺憾的是,它在尋找與資本聯姻的道路時經歷了坎坷和曲折。1999年,《中國新聞周刊》和美國成功集團達成合作意向,由成功集團提供1000萬元的啟動資金,獲得雜誌的運營權,而中新社負責雜誌內容的采編和發布。合作兩年之後,由於投資方的資金出現問題,這本以“新銳、前瞻、深刻、權威”為辦刊風格的雜誌“慘遭滑鐵盧”,2001年11月,中新社決定休刊整頓,和成功集團解除合作。經過幾個月的陣痛和調整,《中國新聞周刊》於2002年3月復刊。因為有一個很好的品牌基礎,並吸取了前一段的教訓,復刊後,《中國新聞周刊》很快就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有自己的發行公司、廣告公司,在北京還有自己的送刊隊伍。最近兩年,《中國新聞周刊》的廣告和發行都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著。“我覺得中新社當時的決定挺英明,2004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贏利了,這其中雖然有過教訓,但最終我們是掙錢了。”總編輯彭偉祥談到《中國新聞周刊》目前的狀況時頗感欣慰。“我們不做社會進步的引領者,而要做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彭偉祥為《中國新聞周刊》的使命和理念作出了準確定位。作為中國唯一一本國字號的新聞周刊,《中國新聞周刊》有責任,也有能力來完成這一使命。

刊物特點

辦刊 宗旨
《中國新聞周刊》是一本既有新聞權威性,又富有知識和趣味性的綜合時政新聞讀物。《中國新聞周刊》堅持“國際視野,中國立場,原創訴求,專業精神”,給讀者更多的內容新銳、理念獨到的深度報導。
內容 風格
《中國新聞周刊》原執行主編靳麗萍指出,“2002年9月復刊後,從內容上來說,《中國新聞周刊》主要側重於專題策劃等一些概念性的新聞。《中國新聞周刊》的編輯風格、編輯思想、編輯部的內部結構上都做了調整和變化,編輯思路回到了做時政、社會、經濟等硬新聞的路上,而在操作層面,強調的不是關注新聞的表相,而是著重於新聞的背景,分析其中的利益矛盾和各種關係,做更深度的挖掘,進行深度的新聞調查。在編輯思想上,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的把握,不是跟著熱點新聞跑,而是更注重選擇什麼樣的熱點新聞,在新聞選擇中更清晰地體現價值觀念和判斷。保持不變的風格是強調理性。雖然是做社會時政的報導,但不希望只做到告訴讀者事件的背景、黑幕,而是要把社會時政現象進行深刻分析,告訴讀者為什麼是這樣。目標是將《中國新聞周刊》辦成一份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流的綜合新聞類雜誌,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讀者群
讀者群鎖定在居於社會主流的“影響力階層”,主要讀者包括中高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中高層管理者以及關心中國進步與發展的智識階層、中青年才俊等。
發行優勢 
★同時在日本和美國、加拿大出版發行日文版和英文版。是商務部、文化部、廣電總局、出版總署批准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
★是能夠達到中央高層和進入人大、政協兩會會場的雜誌。
★是中國郵政重點推介的暢銷刊物。
★是各國駐中國以及中國所有駐外使領館和重要僑團訂閱的雜誌。
★是中國國際 航空公司、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和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指定機上閱讀刊物

欄目介紹

《中國新聞周刊》的主打,是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全面深入的報導——既有獨家調查,又有精緻的資訊,集權威性和理性於一身。《中國新聞周刊》的封面故事廣為國內外傳媒關注、摘引和轉載,經常成為中國社會中高層面關注 焦點
時事新動
每周對國內、或涉及中國的國際重大政治動態做出權威反映。主要側重在中國外交事務層面,素以簡明闡發重大問題的權威觀點著稱。該欄目深受海內外讀者、傳媒、政商各界的廣泛關注。
新聞人物
直接面對新聞性人物或新聞事件中的 關鍵人物,通過訪答的形式開闢新聞事件的獨特角度。
社會
追蹤記錄發生在中國人生活中的變化,以及影響中國社會進程的變革。
商業
以新聞的視角解析經濟現象。關注經濟熱點,追蹤重大經濟動態,挖掘幕後新聞,對個案進行 權威、全面的分析。
天下
以中國人的立場和視角關注和解讀國際時事。  
文化
關注變革中的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脈動——讓事變的透明,讓人變的真實。
專題
對富有時代感的社會現象的思考與沉澱。
科學
展示人類的 智慧,以及人類探索、認知大自然歷程中所反映出來的科學精神。
健康
描述社會大群體的健康問題和解決方案。
軍事
國際軍事領域的戰術發展及新的裝備技術。
新聞浮世繪
《中國新聞周刊》首創、用卡通畫報導社會新聞的原創性欄目,被稱為“當代的清明上河圖”,深受時尚客群的珍愛。
專欄
一流的名家學者對中國社會熱點現象的深刻剖析。
往事
名家評點對社會進程有重大影響的 歷史事件。

風格特點

《中國新聞周刊》特點是在新聞性上下功夫。《中國新聞周刊》定位於信息管家時事顧問、意見領袖,強化時政新聞的內容。關於刊物的內容,《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靳麗萍指出,“2002年9月復刊後,從內容上來說,《中國新聞周刊》主要側重於專題策劃等一些概念性的新聞。《中國新聞周刊》的編輯風格、編輯思想、編輯部的內部結構上都做了調整和變化,編輯思路回到了做時政、社會、經濟等硬新聞的路上,而在操作層面,強調的不是關注新聞的表相,而是著重於新聞的背景,分析其中的利益矛盾和各種關係,做更深度的挖掘,進行深度的新聞調查。在編輯思想上,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的把握,不是跟著熱點新聞跑,而是更注重選擇什麼樣的熱點新聞,在新聞選擇中更清晰地體現價值觀念和判斷。保持不變的風格是強調理性。雖然是做社會時政的報導,但不希望只做到告訴讀者事件的背景、黑幕,而是要把社會時政現象進行深刻分析,告訴讀者為什麼是這樣。目標是將《中國新聞周刊》辦成一份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流的綜合新聞類雜誌,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辦刊理念

一本雜誌就是一部思想史
一本雜誌就是一個時代觀念的集合
這是一份影響有影響力的中國人的時政雜誌
這是一份與進步的中國一同進步的新銳時政雜誌

其他語言版本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

日文版

《中國新聞周刊》日文版是由《中國新聞周刊》雜誌社與“株式會社日中通信社”聯合推出,於2007年5月創刊,已經正式進入日本2.5萬餘家書店和捷運站、便利店發行銷售,創刊號在日本首次發行近5萬冊。
作為首家在日本擁有正式刊號並通過主流發行渠道參與期刊市場競爭的中國時政刊物,《中國新聞周刊》現階段名為《月刊中國新聞》,內容涵蓋中國政治、經濟、環境、能源、文化、教育、體育、社會及中日關係和國際等眾多領域,目標客群鎖定為受過高等教育、關心國際事務並關注中國發展的日本知識型讀者。
《中國新聞周刊》日文版的成功發行,是中國時政類媒體拓展海外發展空間的全新嘗試,也是中國傳媒用符合市場規律的方法開拓對外傳播新局面,擴展中國影響力的重要一步。《中國新聞周刊》日文版是在各方的期待與關愛之中誕生的,它既是中日兩國友好關係的產物,也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的見證者和承載者。

英文版

 2008年,《中國新聞周刊》面向北美出版了英文版《NEWSCHINA》,這是繼該刊在日本成功發行日文版《新聞中國》後,實施海外發展計畫的重要一步。NEWSCHINA關注的話題包括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等廣泛內容,它將為北美讀者提供這些領域各種重大新聞的深度調查和評析,並為讀者介紹對世界大事的中國解讀。《中國新聞周刊》作為中國新聞社旗下的重要出版物,2000年1月創刊,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新聞時政周刊,在中國享有盛譽。今年,經過緊張的籌備,其英文版月刊《NEWSCHINA》在8月正式面世。這也是中國新聞社歷史上首次出版發行英文出版物。
《NEWSCHINA》的讀者選擇主要針對美國和加拿大高端市場,以對中國感興趣和與中國有交往的主流社會人群為目標。該刊在美國全彩色印刷。
此前,《NEWSCHINA》曾在北美試刊,得到反響相當正面,被高端人士稱為在華盛頓看到的最好的來自中國的英文雜誌。
創刊號的封面故事是“愛國的孩子”,為北美讀者詳細解讀了今年發生在中國年輕人身上的所謂“民族主義情緒”的由來。其發刊詞說,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這個東方國家,中國已經在北美堅實的存在,看看你身邊的東西,注意一下他們的產地,是的,它來自中國。不僅僅是經濟,與中國密切相關的還有政治和文化。或者和諧,或者對抗。

中意雙語版

2010年2月,中國新聞社下屬《中國新聞周刊》在義大利羅馬創辦《世界中國·中國新聞周刊》中意雙語月刊。這是中新社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國外創辦的第四種外文版《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此次創辦中意雙語月刊,採取了與義大利當地成熟媒體著作權合作的方式進行。它與在意有一定影響的中意雙語月刊《世界中國》以著作權合作方式辦刊。新刊物內容以中意兩國時政、經濟、文化、社會題材為主,覆蓋教育、法律、藝術、民俗、民風、時尚、生活等領域,包括時政論壇、中國經濟、中意交流、法律指南、中國文化等欄目。
近年來,《中國新聞周刊》已相繼在日本東京開辦日文版《新聞中國》、在美國紐約開辦英文版《NEWS CHINA》、在韓國首爾開辦韓文版《中國新聞》和在義大利羅馬開辦中意雙語版《世界中國·中國新聞周刊》。

榮譽

2012年度媒體官微影響力榜單——《中國新聞周刊》官方 微博綜合影響力榮獲第二,並在覆蓋率、互動度、傳播力、滲透力等數十個指標中,居於前列。

危機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
創刊初期
1999年的中國的時政周刊市場正處於培育創刊號期,其競爭遠未達到短兵相接的激烈程度,此外,各刊的定位也有所側重,彼此可替代性不強,這就為《中國新聞周刊》的創辦提供了市場空間。《中國新聞周刊》定位於中國的新時政周刊,最初,中新社構想把它辦成類似於《北京青年》的大開本刊物,後來這個提議遭到否決,敲定的方案是創辦一份類似於美國《時代》周刊的高端時政刊物,它既有別於傳媒“古董”—《瞭望》,又不同於《三聯生活周刊》的文化特色和《新周刊》的時尚化。可以說,《中國新聞周刊》是在恰當的時機誕生的一本恰逢其時的刊物,遺憾的是,它在尋找與資本聯姻的道路時經歷了坎坷和曲折。
1999年,《中國新聞周刊》和美國成功集團達成合作意向,由成功集團提供1000萬元的啟動資金,獲得雜誌的運營權,而中新社負責雜誌內容的采編和發布。合作兩年之後,由於投資方的資金出現問題,這本以“新銳、前瞻、深刻、 權威”為辦刊風格的雜誌“慘遭滑鐵盧”。
2001年11月,中新社決定休刊整頓,和成功集團解除合作。經過幾個月的陣痛和調整,《中國新聞周刊》於2002年3月復刊。因為有一個很好的品牌基礎,並吸取了前一段的教訓,復刊後,《中國新聞周刊》很快就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有自己的發行公司、廣告公司,在北京還有自己的送刊隊伍。
謠傳金庸去世事件
2010年12月6日晚上7時許,“ 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腦炎合併胼胝體積水於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香港尖沙咀聖瑪利亞醫院去世。”這條訊息通過微博、互動社區等途徑在網路上瘋狂傳播,引發無數網民的“驚呼”和“圍觀”。很多網民立刻表示了惋惜和哀悼,但是更多的網民開始求證此事,媒體工作者也通過各種渠道查證。
晚上8時許,記者連線金庸的助手潘耀明先生,對方表示,金庸先生目前身體狀況很好,對這樣的假訊息非常無奈。幾乎同時,香港記者閭丘露薇發表微博稱,這肯定是假訊息,因為香港尖沙咀並沒有聖瑪利亞醫院。
短短几個小時之後,這個訊息被 證實是假訊息。“金庸去世”的假訊息已經傳過好幾次,對此,金庸先生的助手潘耀明表示,金庸先生身體狀況很好,對假訊息非常無奈。今年6月,金庸先生去世的假訊息就曾經風傳一時。此外,有細心網民發現,香港不少假新聞都發生在“聖瑪利亞醫院”,包括傳說中的“陳冠希被黑道追殺”、“關之琳體內取出異物”等。
6日晚上9點22分,中國新聞周刊在其官方微博上,發表“更正並 道歉”的簡短聲明。
內容如下:本日晚間關於金庸先生去世的訊息經證實屬於謠言,特此更正並致歉,敬請廣大博友們繼續支持及監督我們的工作,感謝各位。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二十一)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油畫》
《中學生數學》
《中華文學選刊》
《中學生理科月刊》
《中學生理科應試》
《中國現代文學》
《中華文化畫報》
《中國音像》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中華詩詞》
《中學科技》
《中學教育》
《中華少年》
《中學俄語》
《中國小作文教學》
《中國文化》
《中華健身術》
《中華家教》
《中國小校長》
《中華活頁文選》
《中國小圖書情報世界》
《中國戲劇年鑑》
《中華傳奇·大歷史》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中國研究生》
《中國文藝家》
《中文自學指導》
《中國文學研究前沿》
《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韻文學刊》
《中外軍事影視》
《中外交流》
《中外故事》
《中外電視》
《中國信息年鑑》
《中流砥柱》
《中國文房四寶》
《中國小音樂教育》
《中華手工》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報》
《中國校外教育》
《中華傳奇》
《中國信息化》
《中學歷史教學》
《中國音樂教育》
《中國信息導報》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
《中國職工教育》
《中國小實驗與裝備》
《中國遠程教育》
《中國文學研究》
《中學生數理化》
《中學生讀寫》
《中國文學》
《中華散文》
《中國新聞》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
《中國校園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中國文化研究》
《中國銀幕》
《中國音樂學》
《中國音樂》
《中文自修》
《中外童話畫刊》
《中國戲劇》
《中國學校體育》
《中學生博覽》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中學教學參考》
《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
《中國小外語教學》
《中國小教學研究》
《中國小教師培訓》
《中國小教材教學》
《中國小管理》
《中國小電教》
《中篇小說選刊》
《中華武術》
《中華文化論壇》
《中國新聞年鑑》
《中國作家》
《中國中國小美術》
《中國語文》
《中學生天地》
《中學生》
《中華魂》
《中國新聞周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