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國家級刊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主管,陝西師範大學主辦,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歷史教學主流刊物之一,國內外公開發行。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雜誌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陝西師範大學雜誌社出版發行的歷史教育教學類期刊。倡導一種不與現實割裂、不與大眾割裂的“

cn7kantougao@163.com[email protected]
活生生”的歷史教育,緊密關切“人”的生存、生活、發展乃至創造,主張以“傳承”與“創新”互動為契機,深刻認識人類文化遺產,竭力張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理念,欲使久罹冷落的“歷史”真正體現其作為“全世界的思維活動”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陝西師範大學中學教學參考雜誌社是國家教育部主管、陝西師大主辦、全國最富實力的教育期刊集團之一,其“陝西師大雜誌社系列中教參雜誌”已成為全國品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是全國創辦較早的歷史教育期刊。《中史參》力主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主張凡教育活動,都必須與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追求的目標,並在這一根本點上形成契合互動、和諧發展、與時俱進,凡妨害此目標者,務必摒棄之、革除之。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於2008年創辦了下半月刊。下半月刊(簡稱科研版)與上半月主刊(簡稱綜合版)一樣,同屬國家教育部主管、陝西師範大學出版集團主辦,是一種期刊的兩個版本。下半月刊同樣定位於服務基礎教育,內容側重於展示中學教師優秀教學科研論文。由於稿量巨大,人力所限,對下半月刊的部分較好稿件,我們將指導作者修改稿件,同時收取適量工本費,儘可能多地為作者提供論文展示的機會。

主要板塊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1、“環境與課程”板塊
課程,說到底,其實是根據社會需要而組織的知識。教育原本就是學習者與環境的“共舞”。教育忽視環境與社會忽視教育,是一體兩面的同一悲哀。換句話說,社會對歷史課程的取向是複雜的,因而建構課程不能無視社會環境。無疑,體現國家和民族進步發展的意志,是課程始終必須恪守的根本原則,所以歷史課程把個人的發展與民族的命運聯繫起來,也是天經地義的。那么,對中學來說,究竟選擇什麼樣的歷史知識才是好的有價值的課程知識,究竟怎樣實施課程才能把歷史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就不啻是理論問題,其實更是實踐問題。本板塊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正在於此。我們現在的大患在於對真理論知之太少,而故作高深、無病呻吟、人云亦云的偽理論卻太多了。所以,本板塊所有欄目,堅決反對假大空。

2、“知識與資源”板塊
教育的改進是動態的,有賴於教師能夠理解自己所期待的改進,並願意對此作出承擔。本板塊期望能夠引入更多的知識資源,有效支援老師們提高教學勝任力,分擔老師們的“承擔”。在新課程環境下,教科書不再是惟一的教材,老師們備課時必須在課標的指導下結合校情、學情、教情對教科書和教學內容重新加以整合,既要求充實學科知識、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又要求豐富自己的生活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有能力把學生引向進步、引向發展、引向深刻。所以面向歷史與現實,儘可能多地為中學歷史教學開發知識資源、提供知識儲備,是本板塊的必然取向。

3、“學生與教學”板塊
這一板塊的完整叫法應是“學習者、學習與教學”。它著重於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在實踐層面進行探索性、經驗性、示範性指導,旨在促使廣大師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把新課程的新理念行動化、具體化、生動化。

4、“學習與評估”板塊
這一板塊的完整叫法應是“學習者、學習與評估”。評估非小事,導向關大局。眾所周知,“考試領導教學”是一個不爭的現實,考試的取嚮往往直接影響著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究竟應該用怎樣的價值觀來指導評估改革,用什麼標準來鑑定和評判老師的教學業績,用哪些辦法來促進學生學業的發展,這是本板塊探究的關鍵所在。

5、“動態與交流”板塊
知識往往是充滿爭議的。根據歷史教學實際需要,發動廣大讀者充分交流討論、爭鳴協商、互動互助,讓人人都能夠把對方的長處“據為己有”,充分體現本刊作為動態與交流平台的功能和服務價值,是本板塊的主要宗旨。

主要欄目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1、專家視點:反映專家(名師)對歷史教育的獨特認識和建樹,可以是專家(名師)自己的筆談,也可以是訪談錄等其他形式。

2、課程論•教學論:對歷史課程和教學進行價值觀和方法論思考。課程論關注的重點是選擇什麼樣的知識,這些知識又該如何來呈現;教學論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實施教學,或者說教師用怎樣的機智和辦法,把個人對事物的理解轉化為促進學生易於理解的思想和行動。

3、公民守望:對人性和人文的看守瞭望,是一個並不輕鬆的信念話題。本欄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層面對人性和人文進行歷史考察,探討古今中外人類共守的、必須守住的、不能動搖的信念,反思歷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現在我們又是怎么做的。人們往往抱怨“底線”怎可以突破,但現實中一些公民總是忘卻了或者竟至不知道什麼是必須守望的底線,這是社會的憾事,也是教育的悲哀。“歷史”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說話了!

4、思想之旅:刊登對中學歷史教育改革頗具思想啟迪意義的佳作。有思想,才會有進步。關鍵是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思考。

5、焦點觀察:用調查報告、座談會紀要等多種形式,聚焦歷史教育的重大熱點問題,幫助讀者開闊視野、增長智慧、冷靜看待各種教育現象、正確處理教育熱點問題。

6、他山之石:介紹外國先進的歷史教育理論與成功的實踐經驗事例,給我國歷史教育提供借鑑,並促進中外歷史教育的交流,提升中國歷史教育國際對話的水平。

7、史家講壇:特邀著名歷史學家撰寫論述歷史的系列專題文章,幫助教師提高專業化水平。
8、中外歷史:以培養公民歷史人文素養為追求,介紹中國公民必須知道的中外歷史知識,幫助讀者豐富歷史知識,開闊人文視野,加深對中國和世界的了解與認識。

9、世道人生:選取能夠反映一定歷史時代特點的典型歷史人物,論世道,談人生。

10、學術驛站:摘錄古今中外典型的歷史資料與獨特的學術觀點,既反映史學的發展軌跡,又反映史學的前沿動態。

11、教材評解:側重於根據課標精神對教材作出詳細檢視和批判性詮釋,幫助教師釋疑解惑、查漏補缺、分析學術差異、補充課外知識,把教學內容劃分、組織、處理得更適合於教學實踐。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12、備課參考:刊登對教師備課有價值的參考資料(無法歸於其他欄目里的,均放在這裡)。

13、人教走廊:人教社歷史室與本刊編輯部合辦。旨在圍繞人教版歷史教科書,用全新的理念、開闊的視野、鮮活的思想、有效的辦法,來解析內容、設計教學、實施課程、反思教學、評估學習,促進編、讀、教、學的交流互動,廣益教學,服務人生。

14、來稿擷英:摘編自由投稿中一些重要文章的精華,擴大用稿量和信息量。
15、動態掃描:藉助文本互動、網路互動形式,反映與歷史教育有關的文化新聞動態,及時報導各地教研活動及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給各地教研員和教師組織和參與探討教研熱點問題、進行可持續交流搭建平台,是本欄目的追求。

16、心靈茶肆:關注中學師生日常教學生活中的情感、態度和信念等問題,倡導人文關懷、人性關懷、教育關懷,旨在促進老師、學生、家長之間的真誠對話,幫助學生健康發展。

17、編讀往來:刊發讀者對本刊文章質量的反饋意見,同時刊發編輯部的工作構想,以加強編者與讀者在徵稿投稿、參與活動等方面的密切聯繫和互動,以期把本刊越辦越好。

18、評估論衡:圍繞聯考和中考等重要評價環節確定研究選題,關注的重點是學業評估的價值取向及其對中學教與學實踐走向的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探討反思什麼才是正確的、應該贊同的評估取向,什麼是必須放棄和否定的評估取向,是這一欄目的重任。

19、命題研究:偏重於考試命題操作層面的探討和研究,當前尤其期望能夠在國中和高中新課程考試命題的改革上發揮導向和示範作用。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聯考導學:對聯考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和複習訓練指導,並突出系統性、導向性、實用性。

21、征題精選(國中•高中):面向全國各地徵集國中(側重中考)、高中(側重聯考)試題,精選刊登其中的原創試題、經典示範題,點撥試題的考查意圖、審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幫助師生舉一反三、加強練習、提高效率。

22、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指的是對將要實施的新課進行教學策劃(備課)。教師藉助自己的個性設計,能夠活生生地傳意教學思路,活生生地展現課程內容,造成激活差異、交流協商、互動建構、開放探究的學習型環境,應該是教學設計的靈魂。本欄目期望百花齊放,供老師們交流、欣賞、切磋、爭鳴。

23、課例述評:刊登已經實施課例的精彩部分和師生自己的教學後評鑑反思,以及讀者的點評文字(隔期刊出),供老師們互動爭鳴。只是,我們堅決反對那種不痛不癢的作秀式點評。

24、活動素描:刊登關於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實施及活動效果反思的文章。

25、學法指引:著重對學習者(學生)的研究和對其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考試複習的具體有效指導,應該貫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並重的理念。

26、教學敘事:歷史教師談自己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上的各種感受,或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或機智所在,或蹩腳之處,一以示範指導,一以總結反思。

27、學子風笛:這是發表中學生作品的專欄,無論評教還是談學,都深受歡迎。本刊之所以看重學生的作品,關鍵是考慮到學習者的自我評鑑往往會直接引起師生對教與學的反思和改進,毋寧說評鑑反思是一種更高級、更有效的學習,只有學會反思,才能學會學習。

其宗旨

引領中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方向,推進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全面指導中學歷史教學實踐,發展中學歷史教師的勝任力,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做好自己。一言以蔽之:有效教育,服務人生。

刊物特色

導向性、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四大特色,相得益彰。

將對重點領域進行攻關研究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1、進一步深化研有效歷史教育:《中史參》2006年掀起“什麼才是有效的歷史教育”大討論,經2007年的有力推動呈現出全面開花之勢,“有效教師”“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有效課堂”“有效備考”等理念已唱響神州大地。但毋庸諱言,“有效教育”要最終變成所有日常歷史教學的實踐常態,任務還很艱巨,需要在教學設計、課堂文化、學習策略等多個具體環節上有所突破,2008年《中史參》將對這些選題進行重點攻關研究,並利用各個欄目通過教學案例等多種形式展現這些研究成果,務求“有效教學”研究實現真正有效。

2、探討有效歷史教育評價新課題:很多老師在參與“什麼才是有效的歷史教育”大討論時,往往會問“有效歷史教育的標準是什麼”,這是很自然的事。顯然,沒有了有效教育的實踐標準,那么一切有效教學構想,都將在實踐中走樣甚至落空。所以,2008年《中史參》將推出新的研究課題“怎樣的評價才是有效的歷史教育評價”,並將利用雜誌與網路兩種方式,掀起“有效評價”大討論,期能給有效歷史教學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指導標準,讓一線師生在“教、學、評、考”上有據可依,充分發揮評價對教學的引領作用。

3、“什麼是有效的歷史教育”和“什麼是有效的歷史教育評價”,一體兩面,互依而存,相得益彰,是走向新課程的必經之途,更是“有效教育,服務人生”的必然取向所在。與千萬讀者朋友攜起手來,共同探索,認準方向,有效實踐,是《中史參》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的期望所在。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

對其相關的批評性思考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一、刊首文章《蘇格拉底死了——我的懺悔》,作者沈為慧。編者加了按語。在按語中,編者將作者稱呼為“她”,其實作者是男性,此為編輯不察之謬。刊首即失,豈可擔當刊物之宗旨?再看這篇文章。作者言在備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六第二課一學習思考題時,對自己的包辦進行了諸如違背新課標方面的反思。在為作者的贖錯精神愛重的同時,更感覺一絲冷意:難道我們的教師在教學到專題六時還沒閱讀過新課標?還不了解新課程的精神嗎?這種現象假如真的存在的話,則我要拷問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了,你們在新課改的推行方面難道就沒有絲毫的作為嗎?該文,假如沒有被作者誇大的話,我認為作者對自己的反思不該只停留在新課標所規定的新教學法的落實上,而更應對自己在實施新課程教學前未能對新課程進行學習即盲目教學的、違背新課程教學的上級規定的草率錯誤行為檢討。

二、《學校歷史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的應該處理哪些關係》。文章很長,論及了教育現代化所需考慮的很多方面,內容博大。為便於對文章進行深入思考,此著重分析其第一部分的第一點:“歷史教育學無疑要對歷史家學理論有所建樹”。作者的敘述邏輯是,先對歷史教育學的現狀進行診斷:“無論我們從何種角度去‘論’歷史教學,都是針對‘怎么教’的問題。其實質是講‘教授法’的一般道理,如今不過是借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一些概念做部分的包裝而已。”然後作者從歷史教學所面對的社會政治、社會倫理等教條的制約,服務於歷史教學發展困境阻滯歷史教育現代化的立論。最後,作者立足於對上述制約因素的妥協,尋找到“良好公民養成”這一與歷史教育現代化共同的話語,斷定至今我們的歷史教育還沒有適宜學校歷史教育現代化的理論。
我以為作者在這裡將歷史教育現代化簡單化為“公民養成教育”或者類似的現代意識教育了,並且將歷史教育的“教授學”與歷史現代精神的教育分裂開來,也許作者這樣做的出發點之一,是為了立論的方便,但此是不妥的。我囿於才學淺陋,不敢妄斷我們現在的歷史教育學是否真的有沒有公民養成方面的理論。歷史教育的現代化,不但要歷史教育的內容現代化,也需要歷史教育的手段的現代化,也即其現代化的內容不但包括歷史內容的現代化,也包括為實現歷史教育的現代化內容所必須的現代化手段。而且,歷史教育學不只包括理論,也包括教育學的實踐,在實踐事實上的教育學已經行走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這是不容抹殺的。再者說,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本身也體現現代化的精神,如現在實施的新課程改革,也許其歷史內容尚難突破,但我們很難否定它未融進現代的精神成果,而且這種現代精神有很多與良好公民養成合拍的。非此即彼的寫作思路影響了作者的論述。

假如內容和手段能體現目的的話,則歷史教育現代化的目的是個相對性的術語。美國KennethD.Moore認為:“與教育的組織形式和結構一樣,教育的目的隨著國家社會、經濟、政治需要的改變而發展變化著。”其在專著《中學教學方法》一書中回顧了美國自殖民時代直到2000年的教育發展,以支持他的這一觀點。事實是,在美國JohnDewey的改革主義與功能主義仍然持續著數十年的目的爭論。KennethD.Moore還認為:“今天,人們認為學術學習是學校存在的最為主要的原因。正如他們所看到的那樣,學生去學校就是學習那些課程,了解這些信息和鍛鍊自己的智慧。”瀏覽現在的中國中學教育(包括中學歷史教育),還處在理想主義和功能主義的爭論中,雙方還在二元思維中各立山頭。理想主義只要思想的理想,忽視學術基礎的培養,而在理想主義者看來,功能主義只要知識而丟棄思想,其實,我毫不諱言自己的功能主義者角色,但我一直用實踐追求著學生髮展所需要現代思想的實現。在舉國上下建設和諧社會的時代里,和諧的概念本身即有否定二元邏輯的本意,二元思維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而現代化本身就是個難以用二元邏輯述說的事物。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三、《感悟有生命的歷史》。這是東北師大附中張勁松老師的演講,由教研員陸靜整理。但文章署名只見陸靜,這是不符合規範的,至少在署名地方,應註明“張勁松演講,陸靜整理”諸如此類的東西。我不敢說這是不是剽竊,可能是作者的一時疏忽,但編輯卻是不能疏忽的,可惜編輯並沒“覺察”,給人治學和治刊的不嚴謹印象。

這篇演講,確實很優秀,是我至今所看到的對“生命歷史課堂”闡釋最有激情也最有說服力的文字,如“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僅僅是一個引路人,我們把情感宣洩的平台搭好……‘有情感’的歷史課堂不是‘訓獸場’,而是點化和潤澤生命的地方”、“‘思想’是歷史課堂的靈魂”等語言。演講從“有生命”、“有情感”和“有思想”三個層面分別說開,使聽者看者建立“生命課堂”的思想和模式:將歷史知識與學生需求結合,從而實現生命化,也實現歷史課堂的有效化。不過整理文字也有瑕疵。

如在舉例《蒙娜麗莎》中的蒙娜麗莎的憂鬱說時,最好能說明這只是一家之言,在舉例其可治療神經衰弱時,最好能意識到這個例子不合適,它與憂鬱說有一定的矛盾,不適宜用來證明憂鬱說。在舉例學生對金庸等感興趣因此主張將這些引入歷史教學時,最好說明這些無非歷史生活化的引子,其與我們所教育的歷史還是有差別的,否則學生易產生膚淺而錯亂的歷史觀,這恰恰是歷史科學忌諱的。在舉例“9.11”事件的教育處理時,可以看出,演講者當時著重的是單純的思想教育,這導致了歷史教育的弱化,更好的處理應是將時政與歷史結合起來,以歷史為載體,讓歷史來“約束”學生思想的河流。在後來的歷史聯考中,有一大題就體現了對“9.11”的評析:站在民族主義和反對恐怖主義的高度,審視過去與當今的相關問題和人類思考,很明顯是技高一籌的。
四、《諸葛亮的“另類”形象》。文章開頭一段即如是說:“自宋以後,詩人筆下的諸葛亮都呈現出十全十美近乎神化的絕對性審美特徵。”此是不負責任的說話,其實,在宋代,甚至至清朝,都有對諸葛亮的批評聲音。宋人王安石有“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的詩句,與作者所舉崔道融《過隆中》詩“玄德蒼黃起臥龍,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有同趣。宋朝的“皇家國防大學”教授何去非對諸葛亮批評最嚴厲,有“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無用眾之智”云云。清人陳作霖的一首詞《減蘭·諸葛菜》寫到:“將星落後,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傳出英雄盡瘁心。濃青淺翠,駐馬坡前無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也是對蜀漢的後繼乏人有所反思的。作者顯然下結論太早,做學問不很塌實。

另外,文中“正是由於這些‘另類’的看法,反而能幫助我們突破道德化、絕對化的思維觀念,找回真正的諸葛亮……”句,遣辭造句也不確切,或者認識上有失誤。這種造句,給人把唐詩作為了解全面的諸葛亮唯一史料的嫌疑。該文後面又借用《三國志》中的兩面性評價,說明作者還是知道唐詩之外的“另類”資料的,但前後文文句就有了不該出現的出入。也許這暴露出了作者寫作該文的思想發展過程:在開始寫時,心中並無《三國志》,到寫下去時,新補上了《三國志》這一課吧。——但忘記了前面的文字需要相應的調整。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二十一)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油畫》
《中學生數學》
《中華文學選刊》
《中學生理科月刊》
《中學生理科應試》
《中國現代文學》
《中華文化畫報》
《中國音像》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中華詩詞》
《中學科技》
《中學教育》
《中華少年》
《中學俄語》
《中國小作文教學》
《中國文化》
《中華健身術》
《中華家教》
《中國小校長》
《中華活頁文選》
《中國小圖書情報世界》
《中國戲劇年鑑》
《中華傳奇·大歷史》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中國研究生》
《中國文藝家》
《中文自學指導》
《中國文學研究前沿》
《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韻文學刊》
《中外軍事影視》
《中外交流》
《中外故事》
《中外電視》
《中國信息年鑑》
《中流砥柱》
《中國文房四寶》
《中國小音樂教育》
《中華手工》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報》
《中國校外教育》
《中華傳奇》
《中國信息化》
《中學歷史教學》
《中國音樂教育》
《中國信息導報》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
《中國職工教育》
《中國小實驗與裝備》
《中國遠程教育》
《中國文學研究》
《中學生數理化》
《中學生讀寫》
《中國文學》
《中華散文》
《中國新聞》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
《中國校園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中國文化研究》
《中國銀幕》
《中國音樂學》
《中國音樂》
《中文自修》
《中外童話畫刊》
《中國戲劇》
《中國學校體育》
《中學生博覽》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中學教學參考》
《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
《中國小外語教學》
《中國小教學研究》
《中國小教師培訓》
《中國小教材教學》
《中國小管理》
《中國小電教》
《中篇小說選刊》
《中華武術》
《中華文化論壇》
《中國新聞年鑑》
《中國作家》
《中國中國小美術》
《中國語文》
《中學生天地》
《中學生》
《中華魂》
《中國新聞周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