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電影]

《青春之歌》[電影]
《青春之歌》[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春之歌》是新中國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而由作家本人改編的由崔嵬、陳懷皚執導的同名影片,則成為十七年革命經典電影的代表作。影片集中了當時影壇的最佳陣容,調集參與拍攝的志願民眾演員達數萬之眾;作為1959年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是在文化部的直接領導下,在由新聞媒介倡導的全國性關注中完成的。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青春之歌》[電影]《青春之歌》

烏雲在天空翻滾, 海浪衝擊著礁石, 林道靜絕望地站在礁石上, 她思如潮湧, 終於跳進了大海, 後面礁石上的青年余永澤也跳下大海, 把她救了上來.原來她母親是佃戶的女兒, 被地主霸占作了姨太太, 生下她以後母親就被趕出門, 回到老家跳河自盡了, 後母把她當成搖錢樹, 硬要把她嫁給黨部委員胡夢安, 她逃到這兒, 校長余敬唐對她居心不良, 所以她才被逼跳海.從此林道靜和余永澤經常一起在海邊漫步, 余永澤為她朗誦雪萊的詩篇, 他們相戀了.不久余永澤回北平上學, 她就留在當地教書.一天, 一些東北軍湧進學校和民眾發生爭執, 年輕的大學生盧嘉川站起來揭露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引起了林道靜的興趣, 他們認識了.受盧嘉川的影響, 她在課堂向學生們宣傳抗日, 惹惱了校長, 她憤然離去, 來到了北平.在北平站林道靜正趕上學生南下示威, 學生英勇的鬥爭使她激動不已.在皇城河沿, 余永澤急不可耐地向她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林道靜說她先要找個工作.但一次次的碰壁使她很痛苫, 她終於答應了余永澤的求婚, 他們結婚了.

舊曆年夜, 余永澤正忙著迎接胡適的秘書, 左等右等不來, 突然老佃戶魏老三因走投無路跑來借錢, 余永澤給了他一元錢把他支走, 林道靜追上去給了他十元錢, 他們之間爆發了一場爭吵.林道靜來到白莉萍公寓, 一群青年學生痛感民族危亡, 悲憤地唱起了《松花江上》, 這時盧嘉川推門進來, 他告訴同學們紅軍已經粉碎圍剿, 北上抗日, 一席話使大家深受鼓舞.盧嘉川熱情鼓勵林道靜, 借給她許多革命書籍, 她像從夢中醒來一樣, 和余永澤的市儈哲學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衝突, 她不顧余的堅決反對, 參加了3·18 紀念大會.大會受到軍警的鎮壓, 盧嘉川甩掉尾巴來到小林家, 把一個小包存放在她這兒, 林道靜又出去給他送信.余永澤歸來見到盧嘉川在家, 嘎聲嘎氣地把他逼走, 林道靜回來同他大吵一架.盧嘉川被捕了, 他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林道靜把小包打開發現是一些宣傳品, 她在夜裡把這些標語貼遍了北京城, 回家時余永澤暴跳如雷, 他們只好分手了.

由於叛徒的出賣, 林道靜被捕了, 陷入了胡夢安的魔掌, 在鄭瑾的幫助下, 她逃到了定縣, 繼續教書.江華的來訪使她又恢復了和黨的聯繫, 農民的苦難使她迅速覺醒, 她參加了江華領導的秋收鬥爭, 由於暴露, 她又回到了北平, 不幸又一次被捕.在獄中鄭瑾對她的幫助和其壯烈的犧牲, 使她的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經受住了酷刑的考驗.後來她被王教授保釋, 識破了戴瑜的叛徒面目.林道靜政治上成熟了, 終於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波瀾壯闊的`12·9'運動中, 她和江華一道站在鬥爭的第一線, 領著學生隊伍, 衝破軍警的封鎖, 在紅旗下勝利前進……

影片評價

難忘的青春歲月,不朽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電影]《青春之歌》

女作家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是新中國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而由作家本人改編的由崔嵬、陳懷皚執導的同名影片,則成為十七年革命經典電影的代表作。影片集中了當時影壇的最佳陣容,調集參與拍攝的志願民眾演員達數萬之眾;作為1959年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是在文化部的直接領導下,在由新聞媒介倡導的全國性關注中完成的。作為新中國影壇上絕無僅有的一部正面表現知識分子的影片,講述了林道靜從一個受封建家庭逼迫而走投無路的青年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引導下,逐步在革命鬥爭的鍛鍊中成長為一名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故事。"林道靜的道路",也就成為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所經歷的曲折歷程的"縮影"。影片發行放映時造成了轟動效應,以31萬元的成本,獲票房純利潤36萬元。各大報刊競相報導上映盛況,發表讚譽性評論文章並多次在國外展映,產生了巨大影響。。影片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崔嵬因之而光榮成為全國大躍進"群英會"代表,並一躍而為"北影四大帥"之一。主演謝芳通過自己的眼神、表情,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細微的感情變化,一夜之間紅遍全國,成為那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女明星。

幕後故事

《青春之歌》《青春之歌》[電影]

紛爭中誕生的電影《青春之歌》 。

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國慶十周年獻禮片”被譽為一個突起的奇峰,《青春之歌》就是其中佳作之一。它是根據當時已產生巨大社會反響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攝製而成,通過對主人公林道靜個人命運變化和思想性格發展的深入刻畫,生動再現了從九一八至一二·九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中,青年知識分子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所進行的頑強鬥爭。該片的價值不僅因其所洋溢的洶湧革命激情和對英雄人物的禮讚,至今仍有打動人心的效果,而且在於編、導、演等方面所作的大膽而有益的探索,為文學名著搬上銀幕樹立了又一成功範例。尤為令人矚目的是,在它的誕生過程中,正值“左”傾文藝思潮流行,加之各種特殊的背景因素,各種各樣的紛爭伴隨始終,因而在“難忘的1959星空”中殊顯難得。

京滬爭相改編組織裁決了斷

《青春之歌》原是女作家楊沫苦心創作多年、歷經坎坷才得以問世的一部長篇小說,1958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書,《北京日報》同時開始連載。由於所描寫的抗日救亡生活人們並不陌生,作品人物形象真實生動、故事情節豐富感人,特別是在當時以工農兵為主角已成為文藝作品的潮流之時,它別開生面以女性知識分子為主人公,全書充滿清新秀氣,猶如鶴立雞群般與眾不同,立刻引起了廣泛注意,獲得各方面的好評。運用其他文藝形式再現小說的努力,也相繼隨之而來,北京人藝首先與《北京日報》取得聯繫,認為這部小說很不錯,想把它改編成話劇,中國評劇院的著名演員小白玉霜則親自上門找到作者本人,表示要把《青春之歌》改編為評劇

其實,最早看上《青春之歌》並提出改編的是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導演蔣君超。他從30年代當演員開始進入電影圈,建國後改任導演,因與白楊的夫妻關係,而與作為白楊之姐的楊沫熟識,他早在3年前接觸到小說《青春之歌》,就表示很喜歡,並提出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不過那時小說的出版還遙遙無期,楊沫也默默無聞,她雖然身為北影廠的編劇,卻壓根兒沒有想到把它變成電影,所以爽快地同意了妹夫的要求。只是蔣君超的改編工作進展甚慢,又加上1957年反右運動,一直拖過1958年3月才終於完成劇本。楊沫閱後提了意見,蔣君超又著手進行修改。

《青春之歌》[電影]《青春之歌》

儘管將《青春之歌》搬上銀幕,上影方面的劇本改編先行了一步,卻未料到這一機遇後來還是得而復失。隨著小說出版後社會反響與日俱增,楊沫愈加受到有關方面重視,1958年10月她被列入以茅盾、周揚為正副團長,由一批著名作家組成的的中國作家代表團,赴蘇聯塔什乾參加亞非作家會議,其中女作家只有許廣平謝冰心和楊沫3人。就在這次出訪途中,周揚曾問起楊沫,你現在寫什麼東西?楊沫說,回國後準備下農村,寫個反映農村大躍進的劇本。周揚隨即說,你應當自己改編《青春之歌》的電影劇本嘛!楊沫遂告知上海的導演蔣君超己經改編了,當時周揚聽了沒有再說什麼。

結束塔什乾之行回到北京,蔣君超寄來修改後的劇本列印稿,楊沫看後交由電影局領導審閱。就在這時,北影廠長汪洋找到了楊沫,要她自己改編《青春之歌》的電影劇本。楊沫沒有同意,其理由是廠里原來交給她的任務,只是寫一個反映農村大躍進的劇本,而且妹夫蔣君超己經把劇本改編了出來。汪洋聽後顯得不悅,說你是北影的編劇,應該為北影改編自已的小說,怎么能讓上影搞呢?楊沫在說明蔣君超前些年就著手改編的情況後,仍然表示不能否定妹夫已改定的劇本,由自己單獨再乾。

事情並未告罷,汪洋向電影局作了匯報,不久即由副局長陳荒煤親自出面,把楊沫找到自己家中,整整談了一個下午,仍是希望她來改編,並說了許多由北影廠來拍攝此片的理由。這時楊沫才知道,周揚在塔什乾交談中得知蔣君超改編該劇,雖然當場沒有說什麼,心裡卻並不認可,回京後即批評了北影廠,提出《青春之歌》應當叫楊沫本人來改編,其理由是楊沫有生活,對自己的小說熟悉。陳荒煤在談話中也明確表示,同意周揚的意見,還十分坦率地說,蔣君超沒有生活,改的那個本子要不得,還是由你自己改編好。

這一來倒使楊沫忐忑不安起來,既然領導反覆出面勸說,再不服從顯然不妥,只好給蔣君超寫信,告知這一情況。蔣君超聞訊十分著急,因為上影方面己將《青春之歌》列入當年拍攝計畫,由沈浮任導演,連演員都作出安排,豈能說改就改?況且小說己產生巨大影響,顯而易見誰拍攝誰成功,憑著白楊與楊沫的姐妹關係,上影方面志在必得。於是蔣君超受命赴京活動,與楊沫一起找到主管電影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楊沫還再次去找了陳荒煤,請求維持自己與蔣君超原來的協定,甚至提出與蔣君超兩人合作改編。無奈北影廠態度異常堅決,認為《青春之歌》是寫北京地下工作的,作者又是北影的,應該由北影廠拍攝,編、導、演全部由北影廠獨攬,不容外人插手。

方面因爭拍該片相持不下形成僵局,最後還是由電影局領導出面作出裁決,以否定上影拍攝、否定蔣君超擔任編劇而了斷。蔣君超因此對楊沫有了意見,認為最初既同意讓他改編劇本,就應該信守諾言,不能因為後來小說轟動了又違背諾言,藉口領導反對而搶回改編權。而楊沫則以為,汪洋和陳荒煤都是頂頭上司,自己是黨員,不能不尊重組織的意見,是組織否決了蔣君超的參與,要求由自己取而代之。

面對毀譽交加崔嵬痛下決心

取得了《青春之歌》改編拍攝權,北影立即緊鑼密鼓投入籌備,根據多方倡議,決定讓藝術造詣深厚、同樣也是作品所反映生活時代親歷者的崔嵬牽頭執導,這在當時可謂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崔嵬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幼年

《青春之歌》[電影]《青春之歌》

曾隨父逃荒、做過童工,在親友資助下得以求學,因受革命文藝書刊影響,參加左聯演出進步戲劇,曾遭到當局緝捕,後投身抗日救亡宣傳,改編並主演過轟動一時的著名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參與延安魯藝籌建並在戲劇系任教,建國後隨軍南下,被任命為中南文化局局長等職。1954年崔嵬應邀拍攝電影《宋景詩》,第一次登上銀幕就成功地塑造了清末起義農民領袖宋景詩的英雄形象,此後一發而不可收,主動辭官進入電影界,於1956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任藝術委員會主任兼導演。

得知將執導《青春之歌》,崔嵬正在上影突擊《老兵新傳》的後期工作,在該片裡飾演主人公老戰,聽到這個訊息很為興奮。早在報上連載《青春之歌》時,小說中許多人物與情節的描繪就已讓他產生興趣,引起搬上銀幕的片斷構想。眼看就要付諸現實,崔嵬趕緊找來小說單行本又一口氣讀了一遍,再一次為作品中的動人情節與英雄人物的行為所激動,並喚起對許多壯烈往事與情境的回憶,藝術上的感受與自己的切身經歷互相交織,讓他深深陷入將要執導處女作的衝動之中。

這時正逢向國慶十周年獻禮電影任務下達,在首批確定的7部具有較高思想藝術水平彩色故事影片中,北影占有3部,而名列首位的就是《青春之歌》。北影廠迅速落實了除演員之外的主創人員的整齊而強大的陣容,由崔嵬領銜拍攝,與陳懷皚聯合執導,攝影聶晶、美工秦威等都是富有才華與經驗的藝術骨幹。楊沫很快完成了文學劇本的第一稿,兩位導演立即介入,共同對劇本進行加工完善,同時開始了演員物色與挑選工作。

就在一系列籌拍工作緊張而有序地展開之時,一個始料不及的情況出現了。1959年第2期的《中國青年》發表了署名郭開的文章《略談對林道靜的描寫中的缺點》,對《青春之歌》首次進行了公開、嚴厲的批評,其基本觀點是“書里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情調,作者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立場上,把自己的作品當做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進行創作的”,“沒有很好地描寫工農民眾,沒有描寫知識分子工農的結合”,“沒有認真地實際地描寫知識分子改造的過程,沒有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變化。尤其是林道靜,從未進行過深刻的思想鬥爭,她的思想感情沒有經歷從一個階級到另一個階級的轉變,到書的最末,她也只是一個較進步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可是作者給她冠以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結果嚴重地歪曲了共產黨員的形象”。儘管該刊認為作為北京電子管廠一名工人郭開所作的這些批評,是一個情緒偏激、看問題簡單化的典型,選發這篇這篇文章旨在糾正自從反右運動之後實際存在的動輒上綱扣大帽子的寧左勿右的傾向,後來參與討論發表意見的眾多專家與民眾也都普遍表示,《青春之歌》不能全盤否定,郭開的論點站不住腳,但在小說《青春之歌》已在廣大民眾中產生巨大反響並好評如潮的形勢下,這樣做不啻是一個尖銳而刺耳的反調,而且《中國青年》雜誌又是一本發行量很大的全國性刊物,立刻在全國廣大讀者中產生了強烈轟動,由此掀起了一場涉及範圍很廣的大辯論,《文藝報》也緊跟開闢專欄加入了進去。

面對洶湧而至的有關《青春之歌》及林道靜形象評價的激烈爭論,給正在積極籌拍此片的北影帶來無形而巨大的壓力。當時正是反右運動剛過不久,又值《情長誼深》《上海姑娘》等知識分子題材影片接連被批遭禁,像《青春之歌》這樣以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作品還能不能拍,廠里也有人表示擔心與懷疑。為了統一思想認識,北影廠決定聽取民眾反映,於1959年2月底會同北京晚報,專門召開了一次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座談會,還特意請來郭開參加,把廠會議室擠得滿滿。主持會議的崔嵬開始說道,《青春之歌》電影就要開拍了,特請大家就此片如何拍好提些意見,曾對《青春之歌》進行公開批判的郭開同志也在場,我們也歡迎他對小說拍成電影提出寶貴意見。

尚未待到郭開開口,與會者就一個接一個地發言,對郭開的觀點進行批判起來。有的說,林道靜的小資產階級情調是真實可信的,活生生的,這樣寫她才有藝術感染力;有的說郭開不懂文學,沒有缺點的人物是沒有的,文學就是要寫出有缺點的人物如何進步,如何變完善,這種有缺陷的美比完美無缺的美更有意義;還有的說,郭開的批判不實事求是,簡單片面,粗暴武斷……本來是徵求對《青春之歌》電影開拍提意見的會,竟然變成了對郭開的批評會,沒有一個人支持郭開的意見,令郭開本人茫然無措,只好當場解釋說文章不是自己主動要寫的,而是有個記者參加他們單位召開的《青春之歌》座談會,聽到有些老工人對小說寫了很多談戀愛的事兒提了意見,認為林道靜跟好幾個男人談過不夠嚴謹,一再鼓勵郭開整理出來。

這一場面讓作為編、導的楊沫和崔嵬、陳懷皚沒有想到,當然也受到莫大鼓舞,崔嵬在會議結束時激動地表示:不管怎么批判,我們拍《青春之歌》拍定了!我們一定要拍好,向國慶十周年獻禮!全場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在堅定不移否定那些不從生活出發的極左批判的同時,崔嵬等也虛心而認真地對待這次大討論中所提出的各種意見,包括郭開批評中的正確成分,在藝術創造中進行了補充和豐富,如增加了林道靜親眼目睹學生請願、在農村經受鍛鍊等內容,使她的思想成長過程更加合理,以突出她和工農相結合。對這些改動評價不一,有人認為有助林道靜形象塑造的提高,但也有人覺得還是流於圖解政治概念。

明星爭演未果新人脫穎而出

剛排除了《青春之歌》評價的干擾,有關主演之爭又凸顯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青春之歌》是以林道靜為絕對主角,正如崔嵬所確定的改編指導思想,一切讓林道靜聽見、一切讓林道靜看見、一切圍繞林道靜成長進行,因而選好林道靜的扮演者,是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

鑒於小說已產生的巨大影響,特別是由於圍繞評價而展開的幾乎覆蓋全國的沸沸揚揚的大討論,連很多原先並不知道它的人也都知道了。崔嵬徵得領導同意,藉助媒體對上述座談會進行報導,發動廣大民眾對林道靜和其他角色的扮演者提出建議,結果引起廣泛而熱烈的反響,甚至遠在印尼的華僑也給北影廠寄來了演員名單表。廣大民眾都主張選用年輕演員,鼓勵北影廠大膽挑選新人。

《青春之歌》[電影]《青春之歌》

與此同時,卻有多位著名演員通過各種途徑,表達了希望飾演林道靜這一角色的意向。其中來頭最大、關係最為密切、活動最為積極的,當屬戴有明星桂冠的白楊。她自11歲開始藝術生涯,16歲主演《十字街頭》一舉成名,擁有《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祝福》等眾多堪稱名片的代表作,以優美、自然、含蓄表演風格和長於表現東方女性神韻,獲譽國際國內影壇,而且與楊沫又是嫡親姐妹。得知《青春之歌》將拍電影后數次來到北京,爭取飾演女主角林道靜,甚至專門去找過夏衍等文藝界領導同志。

然而,崔嵬是個很有主見、很有頭腦的導演,在演員的選擇上並不盲目迷信明星大腕,而是主張鏡頭面前人人平等。儘管由楊沫親自出面轉達白楊想演林道靜的強烈願望,一再強調白楊的形象、氣質、技藝、對角色的把握都綽綽有餘,但他主觀上還是認為林道靜是個20來歲的青年,由年齡偏大的白楊出演,雖然演技再高,畢竟不太適合與保險。出於尊重與謹慎,崔嵬仍然委婉地作出表示,無論名演員還是新演員,都要通過試鏡頭,選中誰就是誰,如果白楊真的超群絕倫,也可以考慮。這樣的做法對於一位馳名中外的電影巨星來說,未免顯得有些殘酷,自尊心本來就極強的白楊表示了拒絕,怏怏之下不辭而別。為此白楊還曾埋怨過楊沫沒有為之盡力,實際是姐姐做過努力但沒能奏效。

究竟誰來扮演林道靜,成了眾所矚目之舉。對此崔嵬有自己的構想與標準,據後來在文革中的揭發,說崔嵬曾氣勢洶洶當眾嚷道:“我這次就要冒個風險,找一個特別的演員演林道靜。這個人要有革命勁頭,也要有小資產階級情調。我就不同意那種做法,對小資產階級走一步打一個耳光子。”

時至3月北京下了場雪,為搶雪景攝製組開拍了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此時更加著急尋找主演的崔嵬,想起在中南區任文化局長兼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時,有過印象的湖北歌劇院演員謝芳,個人氣質很好,外貌和風度都與林道靜相似,速派副導演劉春霖趕去武漢把她接到北京。

《青春之歌》[電影]《青春之歌》

當時年23歲的謝芳風塵僕僕出現在攝製組,大約是見她顯得瘦小、氣色不好,而且相貌亦甚平常的緣故,崔嵬與陳懷皚並未露出十分如意的樣子。但兩人畢竟是有經驗的導演,知道對電影演員的觀察和選擇還須通過銀幕,還是照例進行了試鏡頭。誰知化妝師僅在謝芳臉上抹了一層底彩,就有人說“這個有點門兒了”,待到幾個正側面肖像拍出來,一個五官端正、膚色柔潤、兩隻烏黑閃亮的眼睛含著笑意四下顧盼的少女形象,通過樣片在銀幕上顯現出來,取得了頗為滿意的效果。

銀幕形象可以了,表演能力如何呢?崔嵬又選擇了劇情中的兩個片斷進行試戲,一個是林道靜與余永澤決裂之後到王曉燕家中促膝談心,另一個是林道靜被國民黨黨部委員胡夢安抓獲後堅定不屈拒絕自首。冒著早春三月的嚴寒,初進攝影棚的謝芳極力克制由於天冷和緊張所帶來的內心顫抖,努力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了應做的表演。

鏡頭試完過了很久,人選仍久拖不決,以致被“晾”在北京的謝芳等得不耐煩了,一再急著返回武漢參加歌劇院組織的小分隊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後來她才知道,從文化部主管副部長夏衍直到北影廠領導,在聘請有經驗的老演員還是起用新人上,爭議激烈、幾經反覆,最後還是崔嵬力排眾議,堅持認為她的形象和氣質非常適合角色,才正式敲定作為林道靜的扮演者,為此擔了很大風險。直到影片正式上映,謝芳終以自己細緻、鮮明、準確的出色表演,實現了廣大觀眾所企盼的與林道靜形象的完美重合,並藉以一炮走紅,榮登新中國22大影星行列,最終證實崔嵬當初所作出的大膽起用抉擇,是何等睿智果敢!

審查針鋒相對總理高度評價

由於《青春之歌》被列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又值當時的北影廠正下放歸屬北京市管,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對影片的拍攝極為重視,親自作出指示:一定要把《青春之歌》拍好,要用最好的膠片拍,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重點項目。隨後彭真還指示陳克寒、鄧楊述等市委領導,注意抓這部片子,交代這是政治任務。《青春之歌》理所當然地在北影廠成為重點片,一切工作都為它的攝製開綠燈,僅用5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片的製作。

全體主創人員沒有辜負各方面的期望,盡最大可能傾注自己的才華與心血,為打造一部思想與藝術堪稱優秀的精品力作作出了可貴努力。編導精心選擇林道靜的成長為主線,經過必要而恰當地增刪,在將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成功壓縮到一部影片的同時,更為精煉而強烈地概括出九一八到一二·九那個特定時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必經之路。閱歷豐富的崔嵬與自學成才的陳懷皚雖是初次聯合執導,卻配合默契做到了珠聯璧合,通過充滿強烈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的環境渲染、融強烈戲劇動作與細膩內心發掘於一體的人物刻畫,使影片氣勢磅礴、濃郁粗獷的藝術

《青春之歌》[電影]《青春之歌》

風格得到最大體現。特別是在演員的選擇與使用上,更為充分體現導演的深厚藝術創造功力,劇中角色不論大小、正反、善惡,無不鮮明生動。年輕歌劇演員出身的謝芳,雖然缺乏電影表演經驗,卻能成功完成難度很大的角色創造,將一個由個人奮鬥走向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具有很強說服力而又栩栩如生地呈示於觀眾面前。被稱為“三正四反一朋友”的其他人物,即盧嘉川江華林紅三個正面教員,余永澤白莉苹戴愉胡夢安四個反面教員,王曉燕一個忠實朋友,也都因擅於突出形象特徵與精神狀態,起到了綠葉與紅花互為映襯的效果。就是僅系短暫出場的魏老三、老財主等,也都給人以過目不忘深刻印象。攝影、美工、照明、錄音、剪輯、作曲、演奏等各個環節無不精工細作,為影片整體成功作出有力保證。

可是在影片審查時,卻遇到迥然有異的反應。最早來廠審看的陳伯達,看了樣片後提出否定意見,認為影片有小資產階級情調。因陳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宣部副部長的特定身份,持有這樣的說法頗令北影廠緊張了一陣。主創人員為之大惑不解並忿忿不平,因為指責《青春之歌》“美化歌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左傾論調,已在日趨深入的小說討論中遭到抵制與批評,沒有料到類似說法還成為對影片的總體評價,而且出自中央主管意識形態的有關領導之口。

不過讓北影廠很快又轉憂為喜的是,北京市委主要領導彭真、劉仁、鄧拓、陳克寒等,稍隔不久前來集體審查《青春之歌》,一致對影片給予了讚揚,並批准它作為十年大慶的獻禮片上映。緊接著,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在審查同為獻禮片的《青春之歌》、《風暴》時,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興奮地對在場的北影廠領導說:“什麼是國際標準?這就是國際標準,你們不要妄自菲薄。”

最使北影廠為之受到鼓舞並難以忘懷的是,周恩來總理不僅親自調看該片,而且親切接見了廠長汪洋以及楊沫、崔嵬、陳懷皚、謝芳等主創人員。

當晚周總理親自在西花廳階前迎候大家,鄧穎超也親切和藹地來到放映間。與楊沫握手時,她笑著說:“我很喜歡看《青春之歌》。”看片過程中,總理一直興致很好,不斷詢問拍攝外景地以及演職員情況。看到覺得有趣的地方,還溫和地笑起來。

影片放映到一半,總理就憑著對藝術作品的高度鑑賞力,看出這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中間休息時,特意高興地握著謝芳的手說:“祝賀你的成功!”並詳細詢問是從哪裡來的、在什麼單位工作等。

影片放了近3個小時,總理對楊沫說:“小超身體不好,一般電影只能看到一半,這回卻全看完了。”隨後總理熱情地表示:“影片拍得很好,我很滿意。”當聽說陳伯達認為影片有小資產階級情調,總理當即予以反駁說:“我們都是這樣走上革命的路的嘛!出身不能選擇,道路可以選擇。”

待到《青春之歌》公開上映,果然轟動一時,不僅國內出現各地電影院爆滿的盛況,而且在日本等國外也很受歡迎,生動印證了這部紛爭中誕生的影片,在新中國電影史上不愧為一部經典佳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