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北》

《西北偏北》

《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或譯北西北)是一部美國彩色驚悚懸疑片。拍攝於1959年,米高梅公司出品。這部電影被認為是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電影史上的懸疑片典範。《西北偏北》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第4名、AFI百年百大電影第55名、以及AFI百年各類型電影十大佳片懸疑類第7名。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

基本信息

影片介紹

海報海報

羅傑·索荷是個有點幽默感的普通廣告商,在他和客戶吃飯的時候,忽然兩個人上來綁架了他,並叫他凱普林。羅傑莫名其妙地被帶到一間大房子裡,見到了幾個不明身份的人,為首的一個也認定他就是凱普林,並要他合作交出東西。

還沒等羅傑明白,幾個人給他灌了大瓶波旁酒,把他扶上一輛汽車,看來要製造一個酒後駕車墜海而死的假象。羅傑朦朧中居然沒有出事,只是被警察指控酒後駕駛偷來的汽車。

第二天,羅傑的供詞沒有人相信,大房子裡的人也一口咬定是他參加宴會後酒醉而去的。為了自己的清白,也是出於好奇心,羅傑根據前晚的線索,找到凱普林的酒店房間,但沒有發現什麼,卻又被人追趕。他又來到聯合國大廈,想找大房子的主人,卻背上殺害聯合國官員的兇手的罪名。

羅傑根據其他線索上了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一位迷人的年輕女郎坎多主動幫他逃過了警察的搜查,並和他一夜風流。火車到站後,坎多又替他聯絡了凱普林,約定了見面的時間地點。

在見面的地點,羅傑不僅沒有見到凱普林,反而被一駕小飛機追殺。當他逃過追殺去找凱普林時,卻發現他早已退房了,羅傑似乎明白了。他找到坎多,坎多雖然很高興,但還是讓他儘快離去。

羅傑跟蹤坎多來到拍賣會,遇到了上次綁架他的男人維丹,當維丹再次準備綁架他時,他在現場開始胡鬧,最後被警察帶走。FBI的負責人把他帶走,告訴了他真相,原來根本沒有凱普林這個人,都是FBI製造出來迷惑冷戰間諜維丹的,而坎多則是FBI的臥底。

為了讓坎多徹底得到維丹的信任,羅傑和坎多上演了一出空包彈的假槍殺,兩人也冰釋前嫌。FBI想利用坎多跟維丹離開美國,以獲取更多情報,但羅傑不能無視坎多接受這樣的結果。

海報海報

羅傑趕到維丹的住所,正好遇到維丹識破了空包彈的計策,羅傑和坎多搶過裝有情報膠片的古董逃走。雙方在雕刻著美國歷任總統頭像的巨大山岩上展開搏鬥,最終維丹落下山崖,同夥也被趕來的FBI擊斃。

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希區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片沒有把緊張懸念作為最主要的元素,而是加入大量幽默的對白,加強了人物性格的刻畫。片中沒有自始至終圍繞一個懸念發展情節,這本來是大師很多早期作品中常用的手法,而這部作品導演是採用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的手法,層次遞增而又花樣百出的段落懸念超越了總體懸念。

在一個個緊張精彩的小段落里,希區柯克展示了他傑出的處理細節的手法。被小飛機追殺逃入玉米地的段落已經成了所有談到希區柯克必須要引用的經典段落,南斯拉夫著名導演庫斯托里卡在美國拍攝的《亞利桑納夢》中就以一個影迷的身份讓自己的演員大段模仿這個段落。此外,拍賣會上逃走、空包彈取信,以及在維丹住所的各種小機小智,雖然已經後人多次模仿,但也還是總覺原汁原味素彩。

這部希區柯克後期的彩色影片在他的作品中屬於高投資的大製作,不過,大量多變的場景並不太適合希區柯克固有的風格,懸疑轉化成為驚險,雖然也很好看,但總覺得失去了某種味道。

和大師的其他作品相比,這部最負盛名的作品反而因為過多的注意細節而顯得結構有欠嚴謹,甚至有些地方故事略顯牽強,是為美中不足。

主要演員

影片男主角的演員為好萊塢影星加里·格蘭特——他通常給觀眾的演繹形象總是幽默、機智、風度翩翩而極富魅力,《西北偏北》這部影片中加里·格蘭特所飾演的男主人翁羅傑·桑希爾(RogerThornhill)就正是這樣的一個典型角色。女主角愛娃·肯德爾(EveKendall)由曾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女演員愛娃·瑪麗·森特出演,女主角的形象為一位漂亮、時髦的金髮女郎。

影片影評

希區柯克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導演,對電影商業和藝術性的兩難討論很有啟發性,半個世紀以來,理論界對他的研究和分析從來就不曾停止過,評論稱他具有三重人格:公眾的、私人的和電影的。所謂“公眾的”是他那些充滿作秀意味的照片、電視採訪和公開言論,“私人的”是他真實的性格(靦腆、孤僻而又幽默),而“電影的”則是他賦予電影這門藝術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即使是在50年後觀看也同樣韻味無窮,在最近觀賞的[西北偏北]里,有這樣三個鏡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喜歡現身的導演

銀幕上出現一個趕公共汽車卻被關在門外的臃腫傢伙,那就是希區柯克本人。

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匆匆亮相,這個有趣的小動作最早似乎就是從懸疑大師希區柯克開始的,據說,在其一生拍攝的53部作品中,出現他身影的竟有35部之多。事實上,這也早已成了他的影迷觀看他作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樂趣所在。對於此事,還曾有過一個令人捧腹的逸聞:1943年,希區柯克在拍攝影片[救生艇]時,由於艇內空間有限,無法容納他的習慣性客串,為此他絞盡腦汁,甚至一度曾計畫扮演一具水面浮屍,結果被健康顧問奮力阻止。隨後他又生一計,當時正值他一生中成果最輝煌的一次減肥計畫成功(從280磅減到182磅),於是他將減肥前後的照片拿來製作了一則虛構的“利可達”藥物減肥廣告,印在報紙的顯著位置上,而這張報紙則被精心地鋪在了救生艇里。有趣的是,影片公映後希區柯克收到大量來信,內容竟多是詢問那種藥品在那裡可以買到。

為什麼對這種小動作樂此不疲,希區柯克在接受特呂弗的單獨採訪時曾談到這個外界猜測再三的話題。特呂弗是個非常善於設計問題的人,大概是出於導演和聰明人的敏感,他完全能夠理解希區柯克的這種良苦用心,提出這個問題多半是為了滿足好奇的讀者,所以他問道:“這是不是因為你沒有相當的角色可演,而來插科打諢,過過戲癮或者只求實利?”狡猾的希區柯克當然明白特呂弗的用心,所以也並不隱瞞,順水推舟道:“這完全是只求實利——點綴銀幕。後來是過戲癮,最後變成了插科打諢。”然而他隨後的一句解釋卻充分體系了他作為電影藝術家的良好素質和巨觀智慧:“我必須很小心,一定在影片開始後五分鐘裡公開露面,這樣觀眾看剩下的部分時才不會分心。”鑒於希區柯克的作品大多是需要觀眾高度投入的懸疑劇,這一解釋就顯得相當令人欽佩。

經典鏡頭1

最著名的那個飛機追人鏡頭,長達7分鐘!

後來好萊塢很多以調侃經典為樂的喜劇片都曾多次戲仿了這一鏡頭,比如[白頭神探]系列,但在它們輕鬆的遊戲裡,究竟有沒有刻薄的嘲弄意味恐怕很難辨別。事實上,大多數人對[西北偏北]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這個鏡頭,當時臉黑似炭的加利·格蘭特在鏡頭前沿空曠的野外公路奔跑著躲避一架農用滑翔機,而飛機上的人卻又是機槍又是農藥地對他“狂轟濫炸”,應該說這個鏡頭的視覺衝擊力的確驚人,以至於特呂弗對此作出如此評價:“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其沒有戲劇動機,這場戲抽光了所有的涵義和所有的真實性。”

這裡,我必須向您簡單解釋一下,當時有很多迷信“戲劇真實性”的影評人對希區柯克的這一處“神來之筆”提出了質疑,指出此處希區柯克雖然用心良苦卻處理不當,因為這裡的情節存在明顯的失實:飛機從何而來(這裡希區柯克有意跳過了一場必要的情節交代),為什麼敵對間諜組織冒然採用了飛機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殺人手段,派個殺手豈不乾淨利索?後來飛機撞上加油車爆炸就更是莫名其妙,這使“飛機殺人”這樣的做法顯得尤其愚蠢。說實話,雖然我對維護所謂“戲劇真實性”的尊嚴沒有任何興趣和義務,但對此處處理也存有相同的疑問——難道僅僅是為了讓電影更好看?如果是這樣,鼎鼎大名的特呂弗有必要刻意拔高這場戲的藝術價值嗎?以喪失“戲劇真實性”為代價,拍攝這樣一場對情節發展沒有任何幫助的純視覺場面,可能對增強影片的娛樂性大有裨益,但對電影的嚴謹和整體性卻無疑是一個重大傷害。(就像[珍珠港]里那長達45分鐘的轟炸鏡頭,其視覺炫耀顯然大於推動情節、突出主題的敘事功能)而有趣的是,法國新浪潮的精英人物卻恰恰肯定了這種技巧對本質的傷害,這很值得玩味。

經典鏡頭2

影片最後一個鏡頭,伴隨著驟然響起的交響樂,一列火車鑽進了隧道

在酷愛發掘鏡頭隱喻功能的觀眾那裡,這個火車鑽山洞的鏡頭顯然起到了赤裸裸的性行為的暗示作用,而聯繫上一鏡頭,羅傑和艾娃脫離險境,平安地躺在火車臥鋪上擁抱親吻,這樣的解釋就顯得更加合乎情理,且服務周到。這讓人不由地聯想到希區柯克電影性意味的話題,應該說,希區柯克的電影大多數是相當性感的,其中無論是那些技巧純熟、具有開天闢地的探索性鏡頭技巧,還是驚艷奪目的明星女主角一貫的金髮和尖叫,都充滿了令人荷爾蒙分泌過速的快感刺激功能。但是,希區柯克似乎不怎么喜歡赤裸裸的性愛場面,他的電影性感而決不色情,在他的電影裡你從來也看不到裸體女郎,更沒有肉慾四濺的華麗鏡頭。而且,希區柯克電影似乎還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愛情片也會拍的相當懸疑,而懸疑片裡又總有纏綿的愛情相伴。但這一切並不能迴避其作品中存在這樣的明顯缺陷,那就是為使情節緊湊曲折而忽視人物性格刻畫,比如最典型的[愛德華大夫]、[精神病患者]、[鳥]和這部[西北偏北]。
希區柯克是位偉大的優勢導演,影片製作嚴謹,個人風格鮮明且善於突破模式(傳統的和自我的),但也偶有為驚人情節而犧牲合理性和人物性格扁平的致命缺陷。這是作為入門者,我的一點暫時的粗淺認識,希望以後能夠豐富和進一步修正。

點評

《西北偏北》《西北偏北》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導演。

——DVD評論

希區柯克有一種敏銳的幽默感,總能用意外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電影經典

恐懼、懸疑以及黑色幽默,希區柯克的天才令人驚嘆。

——電影漫步

《西北偏北》是希區柯克電影中最娛樂的一部。

——阿波羅電影導航

關於電影

《西北偏北》《西北偏北》
1958年,在拍攝完成《暈眩》之後,希區柯克曾經說過,他想做出一些改變,要拍一部幽默輕鬆,非象徵主義的電影。儘管《西北偏北》有向流行文化致敬之嫌,但是電影對冷戰時期道德相對主義和陰謀的理解卻並不淺薄。在這部電影中,希區柯克沒有像他的早期電影一樣,讓影片只圍繞一個懸疑運轉,而是採用了層層推進的辦法置換懸念,又在電影中加入了大量幽默對白,把觀眾引入電影,頗讓人耳目一新。

電影的名字《西北偏北》一直讓觀眾費解,據資深影迷研究,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羅傑的逃亡路線是朝向西北的。不過希區柯克在1963年的一次訪談曾經說過,這個名字來源於《哈姆雷特》,目的是隱喻難以把握的現實,再有就是雙關電影中提到的美國西北航空公司。到底哪一個說法才是真實的,碰上希區柯克這樣的老頑童還真難以讓人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不過這也不正是懸疑片的魅力所在嗎?

關於導演

《西北偏北》《西北偏北》

希區柯克1899年8月13日生於倫敦,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雖然獲得過六次奧斯卡提名,但卻從未獲得過奧斯卡獎。1968年他獲得特殊奧斯卡獎和美國導演協會格里菲斯獎,1979年獲美國電影研究院終身成就獎。希區柯克貢獻給電影藝術的不僅僅是新鮮技巧,就像阿根廷著名文學家博爾赫斯的小說一樣,他的電影還具有驚人的複雜性與多重性,能夠深刻洞察到人生的荒謬與無力。

希區柯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最喜歡在自己的電影中“露臉兒”。據說,在他一生執導53部作品中,有35部能找到他的身影。在《西北偏北》開始,那個急匆匆趕公車的胖子就是希區柯克本人。最有趣的“露臉兒”據說是1943年的《救生艇》,因為艇內空間有限,沒辦法兒讓他“搗亂”,為此,他竟然想到去扮演一具浮屍,結果因為身體條件被醫生奮力阻止。不過,這也沒難住聰明的希區柯克,因為當時他正減肥成功,於是就把減肥前後拍的照片虛構了一則“力酷達”的減肥藥廣告,印在了報紙上。這張報紙被精心的鋪在了救生艇里。有意思的是,影片上映後,希區柯克竟然收到大量來信,詢問到底在哪裡可以買到這種減肥藥,讓人啼笑皆非。

希區柯克還患有雞蛋恐懼症。在一次訪談中他曾經說:“我害怕雞蛋,不,是感到噁心。圓圓的,一個洞都沒有的小東西,你見過比打碎的雞蛋更噁心的東西嗎?我從沒有吃過雞蛋,我害怕雞蛋。”看他講得這樣言之鑿鑿,大概是真的。另一種讓希區柯克害怕的事物是警察。據說這就是為什麼他一直沒有學習開車的原因,因為他覺得一旦學會了開車,警察就會找他的麻煩,給他開罰單。

導演訪談

《西北偏北》《西北偏北》
彼得·鮑格丹諾維奇:你從沒有和觀眾一起看過你的電影,這樣不是就聽不到他們的尖叫聲了嗎?

希區柯克:不,我能聽得到,在我拍電影的時候就聽到了。

彼得·鮑格丹諾維奇:你是怎么想到飛機和卡車相撞一幕的?

希區柯克: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某種陳舊的表達方式。在電影《第三人》中這種表達方式最為明顯:閃耀的街燈,中世紀陰暗的背景,漫遊的野貓,怪誕的音樂。那么,這種表達方式的對立面是什麼?明快的陽光,沒有配樂,一個衣著整齊的商人,就是這樣。

彼得·鮑格丹諾維奇:梅森的表演看起來並不像一個惡棍,是不是?

希區柯克:不,我不想讓梅森表現出卑鄙的一面,我告訴他要這樣,他只好同意。

彼得·鮑格丹諾維奇:你拍攝時是怎么工作的?

希區柯克:我從來不看攝像機,你知道,攝影師知道我想要的東西是什麼,當然,如果有疑問,我就畫一個矩形,為他勾勒出我需要的畫面。我不介意演員是怎么走過屋子,他在想什麼,我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畫面。

彼得·鮑格丹諾維奇:你和演員合作有什麼技巧?

希區柯克:我從來不命令他們。我所要做的就是和他們聊天,告訴他們這個場景是什麼,它的目的,還有為什麼他們一定要做某些事情。比如琪瑪·諾瓦克,我告訴她,“如果你做太多的表情,這就像你拿著一張白紙,在上邊亂寫亂畫。你在這張紙上寫的句子是要給人看的,如果都是潦草的字跡,那肯定沒有人能看得懂。”再拿《群鳥》為例,在這部電影中沒有一個多餘的表情。每一個表情,即使只有細微的區別,也表達了不同的意思。這樣做很清晰,很簡潔。

彼得·鮑格丹諾維奇:我聽過一個故事,是你小時候被爸爸關進警察局的事兒,這對你的成長有過特別的影響嗎?

希區柯克:有這回事,應該是五歲的時候,我被送進了警察局,被關了五分鐘,出來後有人對我說:“這就是我們對付淘氣包兒的辦法,明白了嗎?”這到底對我產生了什麼影響,我記不清楚了,但是,我覺得這和我怕警察沒什麼關係。

穿幫鏡頭

·在火車上吃晚餐時酒杯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羅傑從兩個暴徒手中脫逃後,鑽進了一輛計程車,而後兩個暴徒也鑽進了一輛計程車試圖追趕,但是,當羅傑回頭看酒店時,那輛計程車不見了。

·救護車經過時樹開始搖晃。

·在伊芙向羅傑開槍之前,背景中有一個小男孩就捂住了他的耳朵。

·羅傑和她的秘書的計程車停到廣場酒店前時,一輛1958年的福特停在他們的後面,但當他們走出車外,後面那輛車變成了1957年的道奇。

·當飛機和卡車相撞時,銀幕右邊的電線清晰可見。

·羅傑跑出玉米地時,他的肩膀上落滿了灰塵,但稍後,那些灰塵全都不見了。

·在拉什莫山紀念碑,伊芙失足時拉壞了羅傑褲子的口袋,在以後的鏡頭中,那條褲子依然完好無損。

·當羅傑離開秘書時,他搭乘的計程車後部是明快的橙色,下車時,顏色就變了。

幕後花絮

詹姆斯·斯圖爾特非常想出演這部電影,於是他哀求希區柯克,讓他扮演羅傑這一角色,但希區柯克說1958年的《暈眩》沒有取得商業成功就是因為詹姆斯顯得太老。米高梅想要啟用格里高利·派克,但希區柯克堅持使用加里·格蘭特。不過,加里·格蘭特比詹姆斯·斯圖爾特還要年長四歲。

希區柯克沒有被允許進入聯合國總部拍攝這部電影。

最後拉什莫山紀念碑追擊一場並沒有獲得官方的拍攝允許,希區柯克只好在攝影棚內複製了拉什莫山紀念碑,拍攝時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唯恐弄壞了複製品上的頭像。

在拍攝羅傑藏在火車上鋪一場前一天,加里·格蘭特告訴希區柯克,那個“上鋪”弄得太大了,不適合拍電影。希區柯克完全相信了格蘭特的話,重新定製了一個上鋪,但忘了讓格蘭特先試試,以致出現了電影中羅傑從藏身之處出來後憋悶的場景。

傑茜·羅伊斯·蘭德斯扮演羅傑的媽媽,實際上她只比加里·格蘭特老七歲。

幾乎整部電影羅傑都出現在銀幕的左邊。

在羅傑進到橡樹吧之前,酒店大廳內演奏的歌曲是《最非凡一天》。

伊娃的台詞“我從不餓著肚子談情說愛”是後期配音,實際上她說的是“我從不餓著肚子做愛”,“discuss love”和“make love”區別還是很大的。

在拉什莫山紀念碑外景地,伊娃發現加里·格蘭特向他的影迷收簽名費,每個15美分。

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希區柯克曾開玩笑說要把這部電影命名為《林肯鼻子上的男人》。

一天,馬丁·蘭道發現希區柯克正在給加里·格蘭特和詹姆斯·梅森說戲,他問希區柯克為什麼,這位導演回答說,如果他不和他們說戲,說明他們演得很好,反之,就是有問題。

希區柯克對公司給伊娃設計的服裝很不滿意,只得親自帶著她去商場去挑衣服。

電影中使用的很多汽車都是1958年幅特產的私家車。

影片最後放映時,電影膠片最多只被剪去了八碼。八碼大概只有五秒鐘。

影片音樂製作人

海報海報

伯納德.赫爾曼

Bernard Herrmann)1911年6月29日生於美國紐約市,他畢業於世界知名的朱利亞德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畢業後他的主要工作是為當時還不出名的演員奧遜.威爾斯的廣播節目配樂,因此他和奧遜.威爾斯也成為好朋友。1941年,奧遜.威爾斯的自編、自導、自演的經典巨著《公民凱恩》也請來赫爾曼配樂,立刻使他躋身於一流作曲家的行列。後來奧遜.威爾斯和瓊.方登主演的《簡愛》也是由伯納德.赫爾曼配樂。40年代的赫爾曼創作了很多傑出的音樂作品,1945年他為電影《醉漢廣場》所譜寫的鋼琴協奏曲《死亡主題協奏曲》(Concerto macabre)可以說是他當時的代表作。
1951年赫爾曼為警匪片《危險地區》的配樂已經日趨成熟,奠定了赫爾曼派的音樂風格。1952年伯納德.赫爾曼在亨利.金導演的電影《吉力馬札羅的雪》中的配樂尤為出色,既有平緩溫馨的格調,又有驚悚震撼的氣勢。
1955年是赫爾曼音樂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這時著名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正在為新片《哈里的麻煩》物色配樂人。這部電影和希區柯克以往的作品不同,它是一部輕鬆的喜劇片。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向他推薦了伯納德.赫爾曼。赫爾曼為該片譜寫了一曲《希區柯克的肖像》,這首音樂與影片中憂鬱之秋的景色達成了完美的一致。《希區柯克的肖像》中開始以一段喇叭作為前奏,此靈感來源於影片的開篇部分,後來又出現了一段半瘋狂的、跳躍的華爾茲,隨後是高雅、動人的田園愛情鏇律。這是赫爾曼本人最喜愛的配樂之一。這部電影本身是一部黑色喜劇,講述一具被埋有總被掘的屍體的故事。同年,赫爾曼還為剛開播的大型電視系列劇《希區柯克劇場》和後來的《希區柯克時刻》(1962-1965)配樂,並創造了著名的《木偶葬禮進行曲》,十年來的電視節目上每一集《希區柯克劇場》開場都能聽到這首輕快自然的音樂。
1956年伯納德.赫爾曼繼續為希區柯克的重拍片《知道太多事情的人》配樂。這次赫爾曼採用的是古典音樂,尤其是在片中行刺首相的“阿拉伯特音樂廳”一場戲中他親自扮演樂隊指揮家。在這裡我們還可以一睹赫爾曼的音樂指揮。次年,希區柯克的《伸冤記》中赫爾曼有機會暫時脫離當時統治銀幕的爵士樂。
1958年,電影《眩暈》是希區柯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赫爾曼推出的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原聲專輯,《眩暈》的音樂是電影音樂史上一部偉大的傑作。赫爾曼從華格納那裡獲得靈感,用小提琴和高超部分的長號構築了一種完全浪漫色彩的精神狂躁,影片中每一處暗示都是與音樂動機同步的。音樂和電影中對於精神上的迷戀和神秘的迷幻色彩配合得天衣無縫,簡直就是天造地和。專輯中10分鐘的組曲還包括“前奏曲”及最後的“噩夢”舞曲等。1959年,伯納德.赫爾曼為希區柯克的另一部經典《西北偏北》配樂,赫爾曼式的音樂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音樂隨著劇情高潮迭起。
1960年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的交響樂與提琴獨奏和《西北偏北》中的配樂被認為是當時最大膽的構思。在《精神病患者》中,赫爾曼回憶希區柯克對他提的要求:“你想怎么乾都行,只是一點,洗澡時的謀殺不要配樂。那必須沒有音樂。”幸好赫曼是個獨立的作曲家,他用小提琴製造出的殺氣跟這部經典影片本身在電影史上的成就一樣,在電影音樂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尤其是這段經典的浴室謀殺場景的配樂竟成為渲染暴力謀殺的經典音樂,它給觀眾帶來的感官刺激是前所未有的。
1963年,希區柯克拍攝電影《鳥》請赫爾曼做音樂總監,赫爾曼採用了以群鳥的鳴叫聲來代替音樂。1964年的《瑪爾妮》是赫爾曼為希區柯克的最後配樂。它帶有神秘的迷幻色彩的略帶神經質的味道。生機勃勃的號角前奏、小提琴的雜亂無章、平緩細膩的曲調再次奠定了音樂大師的魅力。1966年,赫爾曼在為《衝破鐵幕》譜曲的時候被希區柯克炒了魷魚。希區柯克本來就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再加上赫爾曼的婚姻危機,多年的友誼竟這樣不歡而散。
後來,伯納德.赫爾曼還和希區柯克的崇拜者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和被稱為“希區柯克接班人”的美國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各合作了兩次。先是與特呂弗合作了《華氏451攝氏度》(1966)和《黑衣新娘》(1967);和帕爾瑪的《奇胎怪案》(1973)、《迷情記》(1976)。伯納德.赫爾曼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由馬丁.斯克塞斯導演的《出租汽車司機》(1976)。 1975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偉大的音樂家伯納德.赫爾曼死在了他的家中,享年64歲。

希區柯克懸疑係列

希區柯克懸疑片,片中常能用情節引起觀眾在看的時候一邊思考,而片尾處謎底的揭露又往往讓人意想不到。希區柯克的足智多謀的拍攝手法、不可思議的男女角色關係、戲劇性的真相、明亮鮮明的色彩、內斂的玩笑戲弄、機制風趣的象徵符號、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懸疑配樂。這些元素,成就了“希區柯克”這個與懸疑緊張劃上等號的代名詞。

加里·格蘭特電影作品

加里·格蘭特是一位美國電影演員,真名阿奇博爾德·亞歷山大·利奇,加里·格蘭特為他的藝名。1986年11月26日,與世長辭,他優雅迷人的銀幕形象、幽默的一言一笑留給人永存不朽的懷念,這個好萊塢“最富魅力與浪漫的人物”終於過去了,無數愛戴他的影迷們知道這訊息都不禁黯然神傷。

米高梅經典電影回顧

2010年11月3日,米高梅正式申請破產。一度成為美國象徵的吼獅標誌成為過去,一個電影產業的傳奇終於走到了盡頭。幸運的是那些好電影還在,那就和小編一起來透過這些經典電影追憶米高梅吧。

間諜特工類影視作品大搜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