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詩文選》

《瞿秋白詩文選》

瞿秋白的《瞿秋白詩文選》充分展示了瞿秋白文學審美的修養與功力,其詩詞創作,是他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重要奠基人不可分割的部分。瞿秋白無意做詩人,卻寫了不少詩,舊詩新詩都有,詩學積蘊深厚。瞿秋白存詩約四五十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這一愛情的信物,伴隨著楊之華度過了風風雨雨的幾十年,現在存放在常州瞿秋白 ....這一愛情的信物,伴隨著楊之華度過了風風雨雨的幾十年,現在存放在常州瞿秋白 ....

瞿秋白具有濃厚的詩人氣質,是一位才華橫溢、頗具時代特色的詩人。其詩詞創作,是他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重要奠基人不可分割的部分。瞿秋白無意做詩人,卻寫了不少詩,舊詩新詩都有,詩學積蘊深厚,展示了瞿秋白文學審美的修養與功力。瞿秋白存詩約四五十首。瞿秋白從革命的“風塵”出來,歷盡艱辛,鍛鍊了筋骨也飽滿了意志,還隱隱樹有“重耳得國”的大志。他勸羊牧之“詞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我意斯文外,別有天地寬”。瞿秋白這裡真是肺腑之言,經驗之論,也是懷舊最好的話題。當然想起自己母死未葬,祠荒煙冷,他不禁悲從中來,深恨孝心有欠。末一首則流露出少年時代“名士”情性與文人積習。“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懷”,兩句道盡瞿秋白對少年時代的緬懷與傷感。從《瞿秋白詩文選》中看到:從瞿秋白的詩性人格、書生意氣,包括早年真率的革命激情與後來曲折的心理傷痕中讀出瞿秋白的全人。——作為文人的瞿秋白,它的文章或可以自稱是“歷史的誤會”,但作為詩人的瞿秋白,他的詩展示給我們的則是一個更為複雜,更為逼真,也更為審美清晰的瞿秋白。

作者生平

瞿秋白

瞿秋白瞿秋白
瞿秋白(1899.1.29—1925.6.18),原名瞿霜,曾用筆名屈維它、易嘉、宋陽、史鐵兒、斯特拉霍夫等,江蘇省常州市人。生於一破落“書香門第”母因債台高築,被迫自殺。1917年春,他北上投親,就讀於北京俄文專修館。五四運動中是愛國學生的領導任之一。1919年底與鄭振鐸等創辦《新社會》旬刊。不久,又加入李大釗領導的共產主義研究小組。1920年秋,以《晨報》、《時事新報》記者身份赴俄訪問,192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回國,先後擔任《新青年》、《熱血日報》等黨刊、黨報的主編和編輯,並參加中共中央的領導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危急關頭,他主持八七會議,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並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書記。六大以後,任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團團長。1930年9月主持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負責中央工作。1931年1月六屆四中全會上遭到王明宗派主義的打擊,被開除出政治局,後轉移到文化戰線工作。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金就任中央蘇維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員。同年秋,紅軍突圍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於撤離途中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長汀就義。他的文學活動分兩個階段:一是創辦《新社會》到第一次回國初期。《新社會》同人,正是後來文學研究會的骨幹,他本人也是文學研究會會員。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短評、新聞報導和散文;其中以《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兩本遊記為代表,思想深刻,文筆優美,是我國最早報導蘇俄實況的作品,在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都有重要價值。
另一階段是1931年初到1933年底,這是他一生文學活動的主要時期,他參與領導“左聯”的工作,團結廣大作家粉碎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同時致力於無產積極文藝理論建設,最早相當系統地翻譯和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有關著作。魯迅曾收集他編譯的部分譯作和高爾基、盧那察爾斯基等人作品的譯文,親自校訂,編為《海上述林》出版,並譽之為“信而且達,並世無兩。”他提倡文藝大眾化,鼓吹拉丁化新文字,並和魯迅一起領導了對“民族主義文學”、“新月派”和“第三種人”的論爭。他的雜文,辛辣尖銳,可與魯迅媲美,如《王道詩話》等12篇,幾疑為魯迅所寫,他的評論文章犀利剴切,《〈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一文不僅指出“雜感這種問題將要因魯訊而變成文藝性的論文的代名詞”,而且第一次給予魯迅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無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真正友人,以至於戰士”的評價。他也最先指出《子夜》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這些都在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著作書目

新俄國遊記(散文集,有名《餓鄉紀程》)1922,商務
赤都心史(散文集)1924,商務
亂彈及其他(論文、說唱)1938,上海霞社
街頭集(論文、說、唱)1940,上海霞社
論中國文學革命(論文集)1947,香港海洋書屋
中國語文的新生(論文集)1949,時代
魯迅的精神論文(論文)1951,人大
瞿秋白文集(1—4卷)1953—1954,人文
瞿秋白選集1959,人文
瞿秋白論文學(理論)1959,人文
瞿秋白詩文選,1982,人文
瞿秋白選集1985,人民
瞿秋白選集·文學編(1、2、3、4、5、6、)1985—1988,人文(未初齊)
瞿秋白文集2政治理論篇(1—3)1987—1989,人民(未出齊)
肖伯納在上海(資料彙編)1933,上海野草書店
魯迅雜感選集(雜文集)編,1933,上海青光書店

翻譯書目

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集與耿濟之合譯,1923,共學社
犯罪(小說)俄國紫霍甫著,1923,商務
不平常的故事(小說)蘇聯高爾基著,1932,上海合眾書店
高爾基創作選集(小說)1933,生活
解放了的董·吉訶德(劇本)蘇聯盧那察爾期基著,1934,上海聯華書局
二十六個和一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等著,1935,生活
海上述林(上下卷,理論、創作集)1936,諸夏懷霜社
高爾基論文1937,張鑫山發行
為了人類(評論)蘇聯高爾基著,1939,上海掙扎社
茨岡(長詩)俄國普金希著,1940,上海萬葉書店
愛森的襲擊(小說)德國馬爾維察著,1954,人文
高爾基論文選集1954,人文
短篇小說集·高爾基選集與巴金合譯,1956,人文

研究資料書目

民族解放先驅瞿秋白(陳紹禹等)1937,莫斯科
瞿秋白的文學活動(曹子西)1958,新文藝
瞿秋白著譯系年目錄(丁景唐,文操合編)1959,上海人民
瞿秋白與文學(上官艾明)1959,江蘇文藝
學習魯迅瞿秋白作品扎記(丁景唐)1959,上海文藝
瞿秋白傳(司馬璐)1962,香港自聯
憶秋白(《憶秋白》編輯小組)1981,人文
瞿秋白詩詞淺釋(周紅興編注)1981,廣西人民
瞿秋白(陳雲志)1982,黑龍江人民
瞿秋白文學活動紀略(曹子西)1983,上海文藝
瞿秋白年譜(周永祥)1983,廣東人民
瞿秋白研究文選(丁景堂等)1984,天津人民
回憶秋白(楊之華)1984,人民
瞿秋白傳(王士菁)1984,四川人民
瞿秋白論稿(王鐵仙)1984,華東師大
瞿秋白思想研究(丁守和)1985,四川人民
瞿秋白寫作生涯(夢花編)1986,百花
瞿秋白傳(陳鐵健)1986,上海人民
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瞿秋白傳(王觀泉)1989,天津人民
諸夏懷霜(羅寧)1990,文津出版社附:
討瞿1967,北京政法學院政法公社《討瞿戰報》編輯部
瞿秋白批判集1968,北師大紅軍

書評

瞿秋白的詩

歷來研究的人不多,深入摸索的人更少。本文擬從貫通時序、跨越新舊縱橫兩條線索對瞿秋白的詩作一番歷史的疏解與美學的詮釋。瞿秋白的詩性人格或許能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給我們展示更為複雜,更為逼真,也更具有審美的清晰度的瞿秋白全人。瞿秋白夙穎早慧,對外部世界極其敏感,而又天賦性靈,資質聰明,文學的才情很早就顯露了出來。他最早十一二歲時就開始寫詩。剛升入中學就創作過一首五言絕句《白菊花詩》:“今歲花開盛,栽宜白玉盆;只緣秋色淡,無處覓霜痕。”——這首舊詩出自於一個少年,詩意很有點老成的套路,而且具有詩讖的內涵,把“秋”與“霜”都放了進去,或許就是因為創作了這首詩,“秋白”與“霜”才正式成了他的名字。

瞿秋白時代的江南

尤其是常州武進一帶——詩詞曲文傳統十分濃厚,常州派、陽湖派餘風猶存,大家子弟名士化傾向嚴重,不僅古文辭曲、經史子集的研習蔚然成風,傳統遊藝也多有瞿秋白擅長且喜愛的,如雅歌(崑曲),如民樂(洞簫),如丹青山水,如篆刻治印。——由於家庭經濟早已破產,生活資料時時短缺,瞿秋白一家過著十分慘澹的日子,他的這些文藝特長不能受到更多的陶冶訓練,但詩詞則幾乎伴隨了瞿秋白短暫的一生。據少年時代朋友們的回憶,瞿秋白少年時代寫詩填詞約二三百首,可惜的是大多散佚遺失了。1916年2月,瞿秋白母親含悲自盡。那年清明,瞿秋白祭奠母親靈柩,曾寫下《祭母》詩:“親到貧時不算親,藍衫添得淚痕新;饑寒此日無人管,落在靈前愛子身。”

他的詩詞告別少年

似乎也從此之後,瞿秋白刻意掃除身上舊家庭的名士氣,而他的詩詞也告別少年,呈現出別樣的成熟風貌。但感情意旨大抵還是舊式的,多少還有點士大夫精神貴族的痕跡。即使1917年他到了北京之後,思想上的苦悶與精神上的頹唐還占了上風,甚至還有幾分厭世的情緒。那時候他寫了一首較有名的七絕《雪意》:“雪意淒其心惘然,江南舊夢已如煙。天寒沽酒長安市,猶折梅花伴醉眠。”①

此詩之所以有名是因為1932年底,瞿秋白曾抄錄並書贈魯迅先生,並且加寫了幾句跋語:“此種頹唐氣息,近日思之,恍如隔世。然作此詩時,正是青年時代,殆可謂‘懺悔的貴族’心情也。”

江南舊夢已如煙

這裡瞿秋白首先為自己的詩風與人生按上了一個“頹唐”的判語,並將這種“頹唐”與自己“懺悔的貴族”身份連綴在一起——他的“青年時代”的精神氣質就凸現了。在政治文化上接交魯迅,第一次心靈交流時瞿秋白便拿出這首七絕作為精神禮品。這首詩可以放在唐宋,也可以放在明清,可以放在官場,更可以放在文苑,可以送給文學圈中的遺老遺少,更可以送給壕溝里的戰友同志——要緊的一點是展示出文化積澱的水準與性靈伸展的識度。——魯迅無疑是讚賞這首詩的,當然也會賞識能拿出這樣水準的詩的青年才俊,不管此刻“隔世”不“隔世”,也不問究竟“懺悔”不“懺悔”——舊文化尤其是舊詩詞的交際往複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的標識,是交接的雙方能否在靈魂的平台上對話的基本條件。魯迅的舊詩功底更巍峨壯觀,他一讀這詩就知道遇到了知音,見著了神交。“江南舊夢已如煙”,彼此一樣,新的時代任務、新的文化使命、託付與責任、信任、友誼正從這裡開端發軔。

公開發表的第一首詩

瞿秋白正式公開發表的第一首詩作題為《遠》,刊登在1920年8月北京出版的《人道》月刊第一期(《人道》也僅出此一期),是總題為《心的聲音》一組散文的最後一篇。這首詩是典型的“五四”時代的新詩,內容上表現了壓迫、仇恨與抗爭,形式是自由體的白話詩

遠!遠遠的……清隱隱的西山,初醒,紅沉沉的落日,初晴。疏林後,長街外,漠漠無垠,晚霧初凝。更看,依稀如煙,平鋪春錦,半天雲影。呻吟……呻吟……——“咄!滾開去!哼!”警察底指揮刀鏈條聲,和著呻吟……——“老爺”,“賞……我冷……”……呻吟……——“站開,督辦的汽車來了。”哼!火辣辣五指掌印,印在那汗泥的臉上,也是一幅春錦。掠地長風,一陣,汽車來了。——“站開……”白煙滾滾,臭氣薰人。看看,長街盡頭,長街盡……隱隱沉沉一團黑影……晚霞擁著,微笑的月影。……遠!遠遠的……

這是“五四”時代強悍的政治抗議,瞿秋白悲天憫人的“人道”情緒已開始變得灼熱,開始竄出反抗的火苗。儘管為了詩意審美,他還注意到“晚霞擁著,微笑的月影”。

餓鄉之行

瞿秋白真正開始蘸滿自己心志情緒寫詩則是他赴俄所謂“餓鄉之行”之際。新的生命旅程正在向他招手,他從內心也意識到一個新的命運,一條新的道路已從腳下開始,他在奔向一個理想的王國,也是奔向他自己選擇的戰場,新的生命征程。——《餓鄉紀程》以及接著而來的《赤都心史》中的詩(包括一些譯詩)是瞿秋白詩歌創作的一個高潮,也是一個嶄新的瞿秋白的文學姿態在文壇的顯現。

我們先來看《餓鄉紀程》的開篇詩《無涯》:蒙昧也人生!霎時間浮光掠影。曉涼涼露凝,初日熹微已如病。露消露凝,人生奇秘。卻不見溪流無盡藏意;卻不見大氣瀠洄有無微。罅隙里,領會否,箇中意味? “我”無限,“人”無限,笑怒哀樂未厭,漫天痛苦誰念,倒懸待解何年? 知否?知否?倒懸待解,自解解人也;徹悟,徹悟,餓鄉去也,餓鄉將無涯。

此詩作於1920年12月1日,可以在瞿秋白“人生”劃開一條界線。這之前是“徹悟”之前的青年名士,這之後即奮鬥“無涯”的革命戰士。——作者已認識到從此之後的“無限”歲月里,要為天下窮苦人民解“倒懸”,更認識到,“自解解人”的歷史必然——革命者只有在解放全人類的鬥爭中才能徹底解放自己。——他認為這一層“徹悟”是人生的一塊界碑,而奔赴俄國正是達到這層“徹悟”的巨大契機。所以在奔赴俄國的第二首詩《去國答〈人道〉》中他能誓言“來去無牽掛”!能意識到自己奔赴俄國有如“採花釀蜜”,“蜂蜜成時百花謝,再回頭,燦爛雲華。”——“燦爛雲華”正是詩人心目中的“世界光明前景”,世界革命成功——尤其是中國革命成功之後的錦繡天地。瞿秋白在俄國期間,經常將眼前天氣陰晴與胸中的政治風雲產生聯想,湧起詩情,如《皓月》:“皓月落滄海,碎影搖萬里。生理亦如此,浩波欲無際。”

嬋娟年千億

瞿秋白心中經常是浩蕩起風波,情思彌人間,折射出他政治信仰的堅韌與自足。中秋之夜,原應是皓月嬋娟,但“獨恨那凝雲掩映”,而且還雜夾“淒涼的雨意”,很難“催嫦娥強現半面”。但個人的“團圓夢影”,個人的“相念”“相望”,還得歸結為“歐亞華俄——情天如一”,歸結為“萬族共嬋娟”,“嬋娟年千億”。我們來看瞿秋白作於1921年中秋之夜的《東方月》的前半首:

萬里奇游,饑寒之國;聞說道“胡天八月雪”,可也只蕭蕭秋意,依依寒色,只有那赤都雲影,掩沒了我“東方月”。

月圓月缺人離別,人離別,長相憶。萬古“中秋”,未入歐人詩思詞說。願萬族共“嬋娟”,但願“嬋娟”年千億。——這種人間美景被惡劣天候阻礙,或人類美好的感情被地理山川阻隔,瞿秋白深信只是暫時的,只是革命進程中短暫的困難。其他如《俄雪》、如《海》也都是類同的詩例。《俄雪》里有這么幾句:“鳥語隱地底,綠意凝未動。看,看,障於人與自然之間,只有那黯雲四匝寒芒涌。”還有一首“題畫贈林德女士”的詩,題為《秋意》,無限“秋意”中更激盪出革命樂觀的必勝情緒:

萬樹森疏,西風又緊,擁落葉如潮做奇響。獨那月亮兒靜悄悄地,萬籟中自放靈光。雖有些纖雲薄翳,原不礙,原不礙。他那果毅沉潛的活力,待些須,依舊是光華萬丈。滲透了,滲透了,那宇宙的奧秘。一任他秋意蕭蕭,秋雲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擾攘。

瞿秋白在俄國的詩歌

形式上較多的是舊體與新體的糅合與摻雜,詩意往往被詩的形式壓抑,顯得板滯與僵硬,但凡舊體,明顯排列齊整,此病往往更典型。而感情稍稍放開點,有時禁不住衝出了一般形式的桎梏,就呈現出十分流暢的詩意與激情,也傳達出自然而真切的審美喜悅。順便說一句,瞿秋白這期間的譯詩,大多屬硬譯,如譯萊蒙托夫的詩,邱萊夫的詩,高爾基的詩,均如此。原詩詩意很高明,詩韻在俄語裡當是上等的,但一經瞿秋白的硬譯,詩便顯得氣促神散,文白兩絀。大抵是因為瞿氏在譯詩前並未拿定形式處理的主意,或是舊體的表現衝動動輒搶先湧上筆端。我們只要稍稍對比一下此時(1922年)他譯的高爾基的《阿彌陀佛》與後來(1933年)也是他譯的同一首原詩《市儈頌》,詩意傳達的效果就十分清楚。前者譯成四言十六句,背負著《詩經》的沉重與古奧,而他1933年譯的八句自由詩,在美學效果上真是天壤之別了。

中國共產黨員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中國,身份也已經變成了中國共產黨員。他要把在新俄采釀的蜂蜜——新俄革命的經驗、理論、策略與操作技術帶回中國。他先將一部他精心結撰的《俄羅斯革命論》交商務印書館謀求出版,又在黨內刊物《嚮導》第18期發表了第一篇重要論文《政治運動與知識分子》,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與思想經驗推動中國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最後他為中國紅色革命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歌《赤潮曲》:

赤潮澎湃,晚霞飛動,驚醒了,五千餘年的沉夢。遠東古國,四萬萬同胞,同聲歌頌,神聖的勞動。猛攻,猛攻,

捶碎這帝國主義萬惡叢!奮勇,奮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何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從今後,福音遍被,天下文明,只待共產大同……看!光華萬丈涌。

這很像是一首《國際歌》的中國版,充滿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無產階級解放的戰鬥的詩意,因為配製了曲譜,也適宜於歌唱。與這首《赤潮曲》的戰鬥情緒呼應的還有一首《鐵花》詩:

我不在柔和細膩的自然里,我不在繁美華盛之中;在這煙氣迷天的工廠內,鍛鍊著我的鐵花,火涌。……那地方金鐵的聲音來得緊,好一似銅松拂著剛風,……工廠里燃著不熄的火苗,照耀我這壯勇無畏的胸膛。我吹著鐵爐里的勞工之怒,我幻想,幻想著大同,引吭高歌的……醉著了呀,民眾!鍛鍊著我的鐵花,火涌。

不過瞿秋白此時期的詩,亦有發抒心中複雜而真實情愫的,有的是情志積蘊的噴發,有的是細膩感悟的流露。如《飛來峰和冷泉亭》:

飛來峰下坐聽瀑泉,——我恨不能再乘風飛去。且來此冷泉石上,做箇中流的砥柱。只聽你湍流奔瀉,急節繁響怒號千古。始終聽不出個:“你為什麼飛來,為什麼又飛不去?”難道虛名兒叫冷,出山心卻熱!——怪不得這樣咆哮奔放,如泄積怒;畢竟也枉稱飛來,原來是力求飛去。

這是一組積蘊於心多年的矛盾:熱與冷,飛來與飛去。“冷泉”的“冷”只是個虛名,出山的心卻很“熱”,積極出世之心油然奔瀉。為何飛來暫且不管,現在的歷史問號是:“為什麼又飛不去”。泉由於“性”熱,千古“咆哮奔放,如泄積怒”,飛來之峰因為夙命“做箇中流砥柱”,“力求飛去”恐怕永遠只是個願望。這一組矛盾,或許反映了當年瞿秋白的真實處境與真正心境,哲學的意味頗濃,實踐的主意居間。記得舊時此處有一副很出名的對子:“峰從何處飛來,泉自幾時冷起”——極為工整,但總不免有語言遊戲的嫌疑,瞿秋白此詩則就地取景抒情,披露心中積蘊(自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味道),解釋哲學叩問,意味深長。《過去》一首,似乎情緒更為真摯,也是一種冷靜的人生觀與理智的世界觀的流露:淡綠色的落葉兒,秋意中輕輕飄展呢。落葉兒,我送你歸去,祝你安安心心拋離“生意”。春華秋實,你的使命盡了;地上枯死了綠茵的草,枝上飛去了啁啾的鳥,只落得把秋來報告。

這裡已經充盈了服從自然,信驗命運的心理,更埋伏了一種“人生到了秋天”應取的健康態度。“秋”天的景致與風光並不令人悲觀,草枯死,鳥飛盡的自然節律也並不令人驚恐與憂傷。“秋”的報告如實地描繪,只是勸人“安安心心拋離‘生意'”,認識必然,平靜歸去。這首詩使用了筆名,登在已經成了黨刊的《新青年》上,很令後人生起些疑惑——這首詩僅僅只是“文藝”?不過,我們隱隱能從這首早年的詩中讀出瞿秋白既稟賦於天機,又習染於書典的生命哲學的某種亮色。

當然我們從瞿秋白獻給他親人的詩中,更能窺探到青年瞿秋白那顆充滿了愛與浪漫,多少還有點驕傲的心。

“要愛,我們大家都要愛——是不是?——沒有愛便沒有生命;誰怕愛,誰躲避愛,他不是自由人;——他不是自由花魂。”

這首詩摘自瞿秋白寫給他的妻子王劍虹的信。——整首詩就是瞿秋白對王劍虹的喃喃低語,主題就是“愛”,後來的瞿秋白作品編纂者就正是用一個“愛”字來命題這首詩。這首詩當然就是瞿秋白真實的心底之聲:“要愛”,要當“自由人”——或者說“自由花魂”——更要愛。不能躲避。瞿秋白深深地愛著王劍虹,不僅向她表示了“愛”,而且還成功地描繪了自己的屬性:“我是江南第一燕”。

“萬郊怒綠斗寒潮,檢點新泥築舊巢。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

這首詩浪漫抒情又慷慨言志,在“檢點新泥”和“構築舊巢”的浪漫中不忘點出怒斗寒潮的心志。“江南第一燕”,象徵矯健、喜氣與希望,把第一片春色銜上雲梢——這是人們仰頭感覺第一縷春光,捫心感激春神的心理奧區,也是瞿秋白心中浪漫的愛與首先的愛的美學暗示。這首詩被後人不斷傳誦,而“江南第一燕”也幾乎成了文學的瞿秋白“漏泄春光”的一個高傲浪漫的象徵

此調不彈久矣

1926年,瞿秋白意外地見到了少年時代的好友,當然也是詩友羊牧之,羊牧之先拿出了自己的一首舊體詩請他批評。瞿秋白禁不住內心詩興升騰,加上在舊時代的詩友面前逞勝的心態,一口氣寫了四首五古回贈羊牧之。並表示:“此調不彈久矣”,又謙虛道,“好久不寫舊體詩了,語言生澀的很。”②

這四首五古很大程度反映了瞿秋白的舊體詩的修養,尤其是在革命鬥爭最嚴酷的年代,藏懷有這一份情緒,確實令人會升起斯文仰望之心:其一、十年不相見,相見各成人。潘鬢一似舊,舉止失天真。君知霜月苦,僕僕走風塵。風塵應識好,堅我歲寒身。重耳能得國,端在歷艱辛。其二、貽我七言句,秋氣滿毫端。蘆花不解事,只作路旁看。我意斯文外,別有天地寬。詞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鄉黃仲則,風雪一家寒。其三、君年二十三,我年三歲長。君母去年亡,我母早棄養。亡遲早已埋,死早猶未葬。茫茫宇宙間,何處覓幽壙?荒祠濕冷煙,舉頭不堪望。其四、出其東門外,相將訪紅梅。春意枝頭鬧,雪花滿樹開。道人煨,煙濕舞徘徊。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懷。坐久不覺晚,瘦鶴竹邊歸。

重耳得國

瞿秋白從革命的“風塵”出來,歷盡艱辛,鍛鍊了筋骨也飽滿了意志,還隱隱樹有“”的大志。他勸羊牧之“詞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我意斯文外,別有天地寬”。瞿秋白這裡真是肺腑之言,經驗之論,也是懷舊最好的話題。當然想起自己母死未葬,祠荒煙冷,他不禁悲從中來,深恨孝心有欠。末一首則流露出少年時代“名士”情性與文人積習。“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懷”,兩句道盡瞿秋白對少年時代的緬懷與傷感。——這四首詩未收入《瞿秋白文集》的文學編,卻是瞿秋白詩歌的一組十分成熟的作品。

1929年3月,瞿秋白由蘇聯寄給他後來的妻子楊之華的信中為他的女兒獨伊寫了一首詩:

小小的蓓蕾,含孕著幾多生命,陳舊的死灰,幾乎不淹沒光明。看那沙場的血花燦爛,經過風暴之後的再生。誰道是無意中的赤化?卻是赤愛的新的結晶。

這首詩為新的生命,為“小小的蓓蕾”,為父母真愛——“赤愛”——的結晶抒發了心底的祝福,也預言了燦爛的光明。——革命的“沙場”,鬥爭的“風暴”,只能促成新的生命更勇敢的成長。——瞿秋白詩歌里的“愛”,幾乎無一例外地充盈著赤化與鬥爭的氣息。這種“鬥爭”的詩篇,在30年代嚴酷的鬥爭中更為顯目。瞿秋白的雜文《王道詩話》和那篇文章中他的四首諷刺詩,儘管出於打油色彩與嘲諷形式的制約,瞿秋白不可能填充進更多的藝術與詩意③。

形式上稍欠修葺與潤飾,稍欠審美的亮色。但他擅長於用“詩”的形式來充實雜文——當作戰鬥的雜文的附屬與延伸——卻是一貫創作的手法。瞿秋白的審美情緒與嘲諷格調是獨特的,《王道詩話》這組詩儘管文化意氣十分沉重而且嚴峻,但詩的打油風格卻是輕俏的、率意的。詩意審美不是目的,只是政治批判的一種潤飾與調諧,或者說有意顯露一點文學的才情。

1932年12月瞿秋白在給魯迅的一封信中附了一首七言四句的打油詩。信云:

近讀《申報?自由談》,見有人說真正快樂的情死,卻是《金瓶梅》里的西門慶。此外尚有“冷攤負手對殘書”之類的情調,實在可敬。歐化白話文藝占領《自由談》,正像國民革命軍進北京城。欲知後事如何,只要看前回分解可也。因此打油一首:“不向刀叢向舞樓,摩登風氣遍神州。舊書攤畔新名士,正為西門說自由。”

這首詩後來被摘出來發表於《上海周報》2卷8期(1940年8月3日),編者加了個標題《讀〈自由談〉有感》。——當時瞿秋白顯然被《申報?自由談》上的這種不健康的“情調”激怒了,忍不住要向魯迅訴說,並又附了“打油詩”加以嘲諷或者說批判。《申報?自由談》是辦了二十餘年的老副刊,讀者多,影響面廣。1932年12月1日起主編由黎烈文擔任。《自由談》是一個以“自由”的“談”為號召的兼收並蓄的文藝副刊,作者有魯迅、茅盾、陳望道,有吳稚暉、林語堂、張資平,當然亦有這裡被瞿秋白嘲諷的郁達夫和施蟄存,更有後來發表《王道詩話》、《出賣靈魂的秘訣》、《“兒時”》等一批文章的瞿秋白自己(儘管當時用的是魯迅的筆名)——文章形式除了常見的雜感之外,散文、隨筆、讀書記、文藝評論,花樣繁多,大多可歸屬“花邊文學”一個圈子。黎烈文接手《自由談》後曾明確過自己的宗旨:“《自由談》正可以當作自由‘台',在這台上我們可以自由地表演。那便是自由的‘談'。……我們也不願大唱高調,打什麼旗號,吹起什麼號筒,出什麼堂堂正正‘像煞有介事'的導師,以宣傳什麼主義,將個人或一小部分人的嗜好,來勉強大多數人的口味。我們只認定生活的要素。文藝,是應該而又需要進步的,近代化的,同時都也不願離觀眾太遠。”正是基於這樣的辦刊宗旨,12月當月的24、25兩日的版面上就發出了郁達夫的《說死以及自殺情死之類》和施蟄存的《買舊書》。——其實這兩人的兩篇文章是相當標準類型的“自由談”,當然格調與主旨上也很不相同,郁氏的似乎浪漫或者說爛俗一點,他當時很欣賞“喝酒醉殺,跳舞跳殺”之類的“精神上快樂”。而施氏的正無可厚非:“冷攤負手對殘書”至多是舊式名士,或窮讀書人的文化趣味。原話是別人說的,施先生只是覺得“怪有風味的”,傳達了一下。瞿秋白說“可敬”似也不算過分。瞿秋白的詩,似是指責郁、施兩位不向刀叢覓仇恨,卻追趕“頹廢的摩登風氣”,假自由之名充新名士。瞿秋白還據此以為《自由談》“前回”開局如此,“後事”可知也,實在不會再有什麼可觀可敬的前程了。《題遠東第一偉人銅像》是一首不多為人提及的舊體詩——對他的注釋與疏箋也往往躲躲閃閃,言不及義。妖孽忽神聖,藍天白太陽。一生皆矛盾,無話不荒唐。夢繞黃金國,魂飛烏托邦。只因承道統,斷髮復華裝。這首詩諷刺的是孫中山——遠東第一偉人——的銅像。有人注釋這首詩是“一首揭露和嘲諷獨夫民賊蔣介石的詩作”④。

——其實,除了“藍天白太陽”五個字是孫中山、蔣介石可以合用的之外,其餘幾乎都與蔣介石沒有關聯。釋“斷髮”為蔣的剃“光頭”,不僅牽強也很可笑。“道統”在30年代的國民黨文宣里都是奉給“總理”的專用,尚沒有傳到蔣介石。而且歷史地說,30年代的中國恐怕還沒有給蔣介石鑄過銅像,蔣介石還稱不上“當世偉人”,更稱不上當世“遠東第一偉人”。權威的《瞿秋白文集》第二卷,注釋“道統”說:“國民黨政客戴季陶在其所著《孫文主義的哲學基礎》中曾說:‘孔子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道統,向下傳給孟子、韓愈……一直傳到孫中山。'”那個時代權威的國民黨道統理論根本不會提到蔣介石。而且此卷注釋“斷髮,指去辮”,辭義兩洽。從詩意來說:“夢繞黃金國,魂飛烏托邦”也只能是指孫中山。——“魂飛”大抵也是逝世了,逝世才有可能鑄銅像。《瞿秋白文集》收入此詩只注“本詩據作者手跡”,手跡上有“遠東第一偉人銅像”的題目。

其實,30年代(我們姑且斷定此詩作於30年代初),國共兩黨仇恨日深,瞿秋白看到刻綴有“藍天白太陽”的孫中山銅像忍不住嘲諷幾句,本很正常。至於價值判斷,當然可以作歷史的分析與評議。應該看到,30年代初開始的對孫中山的無限崇拜與白色恐怖的日益加劇是同步的。因此,胡適在爭“人權”的鬥爭中提出要向國民黨爭“批評國民黨與孫中山的自由”,就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就在被瞿秋白嘲諷為“能言鸚鵡毒於蛇”的那篇胡適的《人權論集序》中,胡適鄭重強調——白紙黑字,點名道姓——“我們所要建立的是批評國民黨的自由和批評孫中山的自由。上帝我們尚且可以批評,何況國民黨與孫中山!”⑤又註明《人權論集》的第七篇就是“討論國民黨中的反動思想,希望國民黨的反省”,第八篇即是討論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這裡的“討論”就是商榷,也就是批評。——這首詩里瞿秋白正是在執行這種“批評”,不過不點名更不明說。以至於我們的注家到了80年代放開筆墨疏注瞿秋白時,竟還弄錯了批評的對象。

舊體詩詞

1935年初夏瞿秋白關押在福建長汀監舍時,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批舊體詩詞。一首白話詩題在自己的相片上,三首詩詞書寫在一尺七寸的宣紙上——都是瞿秋白在監舍中贈送給國民黨卅六師少校軍醫陳炎凍的。陳炎冰在師部負責被俘的瞿秋白的醫療保健。而所謂“汀州獄中”實際上就是卅六師師部——長汀城中心一座舊式花園大院,紅軍占領時曾是閩西“蘇維埃”所在地——後院的一間帶連狹窄庭院的木板屋,約五六平方米。——瞿秋白臨終前的幾篇風骨崢嶸、審美豐盈的詩篇即在這個木板屋裡創作的。題在相片上的白話詩自由體四句:

如果人有靈魂的話,何必要這軀殼! 如果沒有的話,這個軀殼又有什麼用處?

——這並不是格言,也不是哲理,而是另外有些意思的話。嚴格說,這四句不是詩,屬題詞,但自由體詩正不妨有此形式,因此《瞿秋白文集》(二卷)還是將它歸在“詩”里。要詳細訓詁這四句詩,一定要連帶《多餘的話》一起討論,這篇文章顯然承擔不了如此大任。瞿秋白自己明說:“這並不是格言,也不是哲理”,即這四句詩並不能作為格言或哲理適用於其他的人,沒有普泛的訓世箴世意義,它只是適用於瞿秋白一個特例,是瞿秋白總結自己一生(或大半生)覺悟出的一點教訓或一條經驗。所謂“另外有些意思”,正是指他自己反躬自省後獨立的內心感悟。這裡的“軀殼”大抵不外乎“身份”、“名聲”、“榮譽”或“政治符號”的意思,均是外在的——外在於靈魂的。靈魂的真實或者說靈魂的誠實是最為寶貴的,也是最應選擇的,而且顛沛造次須臾不能離身。“靈魂”與“軀殼”是纏繞煎熬了瞿秋白將近十年的一組矛盾。也許到此時他已經得出了結論,做出了抉擇,並且思想上真正“通”了,“透徹了”。這當然不算是格言或什麼哲理。深諳儒佛,又精通馬列,前半生又翻過這么大的政治筋斗的瞿秋白,此時已經升華到了一種哲學感知的最高境界。這四句“另外有些意思的話”結合他的《多餘的話》的訓釋便很可發明他這個多次自稱“多餘的人”對“多餘”的理解:“軀殼”的“何必要”,“有什麼用處”正是“多餘”的本意的闡發。這四句詩正是一個靈魂自白的綱目。

書贈陳炎凍的兩首小詞和一首七絕。

《浣溪沙》:廿載浮沉萬事空,年華似水水流東,枉拋心力作英雄。湖海棲遲芳草夢,江城辜負落花風,黃昏已近夕陽紅。

《卜運算元》:寂寞此人間,且喜身無主。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花落知春殘,一任風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來,應有香如故。

七絕題《夢回》:山城細雨作春寒,料峭孤衾舊夢殘。何事萬緣俱寂後,偏留綺思繞雲山。

這三首詩詞情調志氣顯然是低沉的,充滿了感傷的暮氣,隱隱還夾有英雄末路的淒涼。“枉拋心力作英雄”,當然是懺悔的口吻,是“歷史的誤會”醒悟後的自省,年華似水,夕陽殘紅,一生已經“辜負”,英雄已落“棲遲”,何必再多說呢?《卜運算元》步陸游韻,情緒稍稍樂觀,但眼底雲煙過盡,寂寞人間無情,他的“逍遙”多半還是在“靈魂”的尺度里的感受吧!明年即便春來,應有香如故,後半闋正是他瞿秋白生死哀榮的詩讖。其實在內心或者說靈魂幽深處,他也有深刻的自嘲:“何事萬緣俱寂後,偏留綺思繞雲山”。——理智過得去,情感繞不過,瞿秋白畢竟是一個多愁善感、心性敏銳的詩人——革命家。他現在已經自己脫掉了“革命家”的外套,脫蛻了“軀殼”,只在詩人的意氣情緒里作看穿世事、藐視傳統的自嘲呢!

瞿秋白的獄中詩還有三首,兩首集句,一首《無題》七絕。《憶內》(集唐人句)云:夜思千重戀舊遊,他生未卜此生休。行人莫問當年事,海燕飛時獨倚樓。四句皆出唐人(李端,李商隱、許渾和戴叔倫)詩,但合併則是一首韻轍清晰、義意貫通的七絕詩。形式工穩,情懷感傷。“他生未卜此生休”,臨翰抒懷,已是永訣時分,當年情愛千重,如今獨自倚樓。幽明兩阻,生死已訣,瞿秋白只有喟然傷感而已。當年“江南第一燕”的姿態猶可記憶,世事往復,心境丕變,一聲“莫問”道盡感慨千重!《無題》七絕多類“口號”或“口占”:“斬斷塵緣盡六根,自家自了自家身。欲知治國平天下,原有英雄大聖人。”這四句無疑是嘲諷“英雄大聖人”的打油詩,與《憶內》純正的審美意境截然不同。倒有《王道詩話》中的那種諧謔的口吻,“英雄大聖人”,在黨內在黨外,是敵人是戰友,當需細細披閱尋繹,但聯繫前面二句,尤其是“自家自了自家身”一句,自嘲又嘲人的意思已十分傳神。
瞿秋白畢生最後一首詩《偶成》是他被槍決的當天寫的,是中國詩歌史上真正的“絕筆”。這是一首悲壯而又淒涼的詩,儘管四句集自三位唐人的舊作,落在瞿秋白筆下,但覺天籟渾成,塊然獨立: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夢行小徑中,夕陽明滅,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讀唐人詩,忽見“夕陽明滅亂山中”句,因集得《偶成》一首: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方欲提筆錄出,而畢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此非詞讖,乃獄中言志耳。秋白絕筆詩前的“緣起”、詩後的“題跋”與四句詩渾然一體,通透光明。情志已篤,詞讖落實,夢中既生境,人事又入夢。“已忍伶俜十年事”,註疏的人不少,爭議的人不多;“心持半偈萬緣空”,理解的人似乎很多,“偈”是什麼?又如何“持”,仍有異說。沉澱心中一點不滅的念想與奉侍真是“多餘”的?《夢回》已經說過:“何事萬緣俱寂後,偏留綺思繞雲山”。蒼涼鬱結,可圈可點。——集古人句能集到如此境界,璞玉真光,格調圓融,作為詩人的瞿秋白已經圓滿完成了“詩人”的使命,留給我們這一盤珠璣,我們能不一一摩挲拂拭,盡力透射出其內質的光芒。——我們辨認鑑識,我們嘆為觀止,我們遙聽絕唱,我們努力勾畫出詩人的心路歷程與歷史坐標。一個詩人兼了革命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革命家”的軀殼受到了懷疑——瞿秋白自己都在懷疑——只留下了一頂“詩人”的桂冠,熠熠閃出光華,只留下一份詩面迷離但卻有跡可尋的心聲,讓我們後人用“心”來閱讀。他的獄中言志的“志”也只是盼著“眼底雲煙過盡”,真相水落石出。他的“逍遙”已經飽滿“出世”的意氣,“枉拋心力作英雄”,尤覺意氣悠遠。“廿載浮沉萬事空”,“萬緣空”,“萬緣俱寂”,已經清晰顯出了瞿秋白少年啟蒙時沾染上的“仙佛”的印痕——他的心靈已“如置仙境”。

瞿秋白無意做詩人——他還常常教人“詞人做不得”——不能把“吾鄉黃仲則”作為人生的榜樣。到頭來,他自己還是把自己“廿載浮沉”、“十年伶俜”的一腔心事依託給了詩,儘管詩思綽約,情懷深藏。雖然羚羊掛角,“掛角”處仍有跡可尋,在詩的王國里還是占了一個光榮的座位。

注釋

①此詩在《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10月版)文學編第2卷《詩歌說唱輯存》中排列第一篇,編者為之題名《雪意》。以後本文凡引用此書中的詩均不加注。

②羊牧之《我所知道的瞿秋白》,載1979年《黨史資料》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三首,曾刊出於1957年6月18日上海《文匯報》上《瞿秋白早年的詩與畫》(羊牧之)一文中。

③《王道詩話》以魯迅慣用筆名“乾”(即何家乾)發表於1933年3月6日《申報?自由談》,後收入魯迅的《偽自由書》和《瞿秋白文集》第2卷。文中四首打油詩,諷刺胡適的《人權論集》及其序中“鸚鵡救火”的政治比喻,影響很大,但有偏頗。“文化班頭博士銜,人權拋卻說王權”;“朝廷自古多屠戮”,“為感君恩奏聖明”;“能言鸚鵡毒於蛇”,“好向侯門賣廉恥”等等句子,旨意均在政治諷刺上。

④見周紅興《瞿秋白詩歌淺釋》,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184頁。

⑤這裡可參見胡適日記(1934年2月3日)中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或可見出胡適對孫中山的微妙態度:“(孫中山)墓的建築太費,實不美觀…此墓修得太早,若留待五十年或百年後人追思而重建,豈不更好?今乃傾一時的財力,作此無謂之奢侈,空使中山蒙惡名於後世而已。”(《胡適全集》第32卷,第297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詩歌 憶瞿秋白

他是被冰涼的子彈殺死的
他是被狹隘的排斥殺死的
他是被告密殺死的
他是被信仰殺死的
他把自己疼痛地殺死

他坐在牢里寫書
他坐在黑暗裡寫光明
他教書,他給人看病、寫字
他可真清瘦啊
肋骨像鋼筋那樣細
他翻譯,他創作
他迷茫,他追求
他謳歌,他夢想
他回憶,他解剖自己
他知道他的時間
極其有限又分外珍貴

他出發了
他告別了
他歌唱著
大風吹亂了他的頭髮

他盤膝而坐
對著黑漆漆的槍口
對著綠油油的草坪
他點點頭
此地甚好
他飲彈的身軀
匍匐著,像在前進

他背後的青松
凝視著
眺望著
挺拔著
他他活到了今天

瞿秋白及其相關作品

瞿秋白,原名瞿雙,他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