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

砥柱

萬里黃河,從源頭到入海,就以它那洶湧澎湃的氣勢而著稱。在黃河上,有數不盡的險灘和暗礁,五千年的黃河兒女在這兒繁衍生息,對母親河的生性和脾氣了如指掌。中流砥柱,這樽僅有十多米高的一座山形河石,就被華夏子孫們傳頌為英雄石,作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象徵。

砥柱砥柱

砥柱

簡介

砥柱石位於黃河中游的河南三門峽境內。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黃河自然流淌,在三門峽形成了神門人門鬼門的三道河門,那時候,河水驚濤拍岸,到了汛期,黃湯一樣的泥水怒吼著由上游傾泄而下,在三道河門裡橫衝直撞,一旦在此行船,便會造成船翻人亡的後果。然而,就在三門的下側,一座山形巨石橫立河中,將洶湧的河水攔於自己的腳下,那河水也怪,遇到了它,便突然溫順起來,河床變寬,留下一片平靜的河灘,人們在此歇船避汛。於是,人們非常感激這座石山,以它敢擋波濤的勇氣的力量,稱它為“中流砥柱”。

旅遊

初春時節,有友人遠道而來,想看一看黃河三門峽大壩,於是我便陪同一起前往參觀。當友人領略了雄偉壯觀的河壩和被大壩馴服的河水後,指著眼前的一座青色礁石說:“那塊石頭有名字嗎?”看護壩堤的一位老人笑笑說:“那可是塊很有名氣的石頭,它叫砥柱石,就是中流砥柱,上至唐王李世民,下到文人墨客,都有讚美它的詩作留給後人。”友人顯得很驚奇:“這就是中流砥柱呀,我知道,當然知道的。這是咱們中華民族的象徵,誰不知道?只是不知道它就站在這兒。”

我們就往石柱跟前奔去,不料,這塊石頭站在遠處看似不大,到了跟前卻不小,真像一座山屹立於黃河之中。剛才還是俯視,現在卻得仰望它了。老人介紹說,當年修建黃河大壩時,因為砥柱石正好處在三門峽谷中,是施工對象。但周恩來總理專門提出要保護好這座豐碑,於是,大壩的圖紙稍向上游改動了一下,保住了中流砥柱。朋友讚許地說:“它是一種形象,更是一種精神,是值得後人保護的。”

黃河大壩正在發電,滾滾黃水從電廠的水輪機中排出,到了砥柱石下,已經變得有氣無力而漫無目標地在它的腳下流淌著,以至於我們只能走到離砥柱30多米的側壩上觀看。這時候,砥柱石早已被水沖刷得乾乾淨淨,像一頭勞累了一天的青牛,靜靜地臥在河灘中。望著它,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那個驚濤拍岸的場面:河水席捲著從上游怒吼而來,在它的身上無休止地衝撞著、拍打著,碰起的波浪如一柱黃煙升上天空,足有成十丈高,而砥柱石巍然不動,用自己的身體抗衡著狂奔而來的浪濤,氣得那些窮凶極惡的濁浪無可奈何,只好俯首稱臣……

懵愣間,老人又說話了:“你們不知道,當年的黃河水雖然兇猛無比,可總也沒有淹住過石柱。民間有一個說法兒,就是水再高,也高不過中流砥柱。”朋友問道:“看著它並不怎么高大呀,為什麼淹不住它?”老人聳了一下肩膀:“這個嘛,我也不知道。”

我說,也許這就是中流砥柱的偉大之處,就像我們的中華民族,平時謙虛禮儀,其外表形象看似不怎么高大,但當遇到強敵來犯時,就會表現出一種堅強不屈的精神,所以它的內在形象遠遠大於外在形象,它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外來勢力也打不垮的!

朋友和護壩老人都贊成我的說法。

我們坐在護壩的台階上,靜靜地仰望著眼前的石山,透視著它幾千年來的苦難經歷。我們看到,雖然砥柱石是那樣穩健地屹立著,但它的身上布滿了傷痕,有的地方裂開了很寬的口子,有的地方被河水攜來的石塊砸得斑斑駁駁,凹凸不平。但它仍然是那樣的無語,默默地承載著抗水之苦,大有誓與濁浪共存亡的意志。於是,我們深深地為這種精神所感動,聯想到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難道不是與眼前這塊無語的石頭一樣么?它那多難的歷史,正在昭示後人,只有更加奮進,自強不息,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永遠地屹立著。

臨走時,朋友說:“來吧,讓我和砥柱合個影,留下一個永久的記念。”於是我舉起相機,“咔嚓”一聲,把這塊巨石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