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

背景

1914年9月,世界上最後一隻旅鴿在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孤零零地死去。這隻老旅鴿的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記載,16世紀時旅鴿在北美多達50億隻。歐洲移民來到這裡後,用各種辦法捕殺這種鳥,終於使曾鋪天蓋地的旅鴿消失殆盡了。
自地球上出現生命以來,已經歷了約35億年漫長的進化過程。大約形成過1O億個物種,但大多都已滅絕了。物種周而復始地形成、滅絕本是自然規律,但這一規律卻迅速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被無情地摧毀著。據科學家考證:在遠古時期,無脊椎動物大約每3000年形成一個新的物種,每3000年滅絕一個物種。鳥類在3500萬年-100萬年前,平均每300年滅絕1種;100萬年前一現在,平均每50年滅絕1種;最近300年間,平均每2年滅絕五種;20世紀後,約每年滅絕1種。哺乳類在更新世(350萬年前),平均每個世紀滅絕0.01種;在晚更新世(10萬年前),平均每個世紀滅絕0.08種;門世紀以來,平均每個世紀滅絕間種。就連農作物多樣性的喪失都是觸目驚心的:在過去的100年當中,美國的玉米品種喪失91%,著茄品種喪失81%;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國的小麥品種從1萬種銳減到1000種。人類社會發展造成的物種破壞速度是自然狀態下的1000倍。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來自於海洋環境的污染和人類對海洋生物的過量捕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捕魚量為2000萬噸,1994年,世界海洋漁業捕撈量已達9041萬噸,其中中國海漁業捕撈量達3000萬噸,占世界總量的1/3。1995年,僅世界漁業貿易紛爭的次數就超過上個世紀總和。
由於地球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以及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關聯,任何一個物種的喪失都會通過食物鏈作用於其他生物。地球上每消失一種植物,往往就會有10-30種依附於這種植物的動物和微生物隨之消失。物種的大量快速消失會破壞生態平衡,使自然界中的“天敵”和“獵物”之間失去動態的平衡,使地球環境控制系統紊亂,失去完整性。

概念提出

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正式引用了“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的概念,其內涵包括生物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種內基因多樣性。

公約決議

1992年5月的聯合國奈洛比最終談判會議上,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1993年12月2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野生生物保護新框架生效,1994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宣布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簡介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於1992年6月1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奈洛比通過,1992年6月5日,由簽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籤署。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常設秘書處設在加拿大的蒙特婁。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是全球履行該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一切有關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大決定都要經過締約國大會的通過。
該公約是一項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旨在保護瀕臨滅絕的植物和動物,最大限度地保護地球上的多種多樣的生物資源,以造福於當代和子孫後代。公約規定,已開發國家將以贈送或轉讓的方式向開發中國家提供新的補充資金以補償它們為保護生物資源而日益增加的費用,應以更實惠的方式向開發中國家轉讓技術,從而為保護世界上的生物資源提供便利;簽約國應為本國境內的植物和野生動物編目造冊,制定計畫保護瀕危的動植物;建立金融機構以幫助開發中國家實施清點和保護動植物的計畫;使用另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的國家要與那個國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術。
截止到2010年10月,該公約的締約方有193個。中國於1992年6月11日簽署該公約,1992年11月7日批准,1993年1月5日交存加入書。

締約方會議

2004年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第七次部長級會議在吉隆坡舉行,會議通過《吉隆坡宣言》。>>
2010年10月,為期兩周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在日本中部城市名古屋舉行。會議通過了規定遺傳資源利益分配的《獲取與惠益分享名古屋議定書》,同時提出2010年至2020年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數值目標。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表現的是千千萬萬的生物種類。在地球上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全世界半數以上的物種(約500萬種),因此,那裡的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
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不僅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如膠、油脂、芳香油、纖維等,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許多野生動植物還是珍貴的藥材,為治療疑難病症提供了可能。
隨著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天幾十種的速度消失。這是地球資源的巨大損失,因為物種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食物鏈引起其他物種的消失。如今,人類都在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之付諸行動。

中國在《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用

過前後20年的努力,圍繞《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履行,圍繞著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中國各級政府還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從法律體系上,應該說,這些年在逐漸地完善,中國制定了相關的環境資源的法律法規,將近30部。這裡面包括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等,涉及到的行政規章就更多了,比如資源保護區的條例,野生植物保護的條例,農業轉基因的管理辦法,瀕危物種的進出口管理條例等等。應該說,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
第二,也制定和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行動計畫和規劃。中國在1993年批准加入公約以後,就很快組織相關的部門和專家在國際組織的支持下,當時也有世界銀行、聯合國環境署從政策資金上的支持,啟動了生物環境多樣性的制定。這個行動計畫的制定和實施為我們這十多年來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我們在基礎研究、基礎調查方面,中國也是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工作。比如說組織了很多重大的科研專題,而且這種專題的投入,這十多年來逐漸在增加,力度在加大。另外,我們通過加強物種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在近八年來連續組織了全國物種資源狀況的重點調查。
另外,值得驕傲的地方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舊地和遷地保護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總體上來講,舊地保護主要體現為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中國到目前為止已經建立了各級各類的自然保護區兩千多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300多處。這是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按照規定的程式保護我們國家最珍貴、最稀有的、最完整的生態系統、物種以及它的遺傳資源以及景觀資源。目前這些自然保護區占國土的面積是15.13%,超過國際的平均水平。
中國在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還能有這么大的保護力度,應該說是舉世矚目的,也得到了很多國際組織和國家的認同和肯定。同時在遷地保護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遷地保護主要是通過建立一些動物園、植物園的遷徙保護基地、繁育基地,加大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重要遺傳資源的保存。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時從環保部門的角度來講也在逐漸加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力度。比如從生態的系統管理,從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從工程設施、企業發展的環境監督管理上,都在強化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保護。

國際公約與標準

國際公約 (convention) 是指國際間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的多邊條約。公約通常為開放性的,非締約國可以在公約生效前或生效後的任何時候加入。有的公約由專門如集的國際會議制定。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國際公約的有關標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