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飛記》

《河飛記》

《河飛記》是張曉風散文代表做之一。

作者簡介

張曉風張曉風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後赴台灣,畢業於台灣東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曾得過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讚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張曉風(7張)(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裡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侷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原文部分欣賞

很好的五月天,我到香港去演講,詩人知道了,叫我到他任教的中文大學去吃飯,中文大學的地勢是“據山為王”的。如果走路當然很辛苦,但如坐在別人開的車子裡上上下下攀爬自如倒也有趣,何況車子裡還坐滿了此地“盛產”的作家。

“這廣東話,有時候倒也有現代詩的作風,”詩人說。

我聽人論廣東話不免立刻肅然起敬,這玩意對我而言太高深了。

“有一句話叫‘水淨河飛’……?他接著說。

“咦,河怎么會飛?”我畢竟是寫散文的,不懂這句怪話。

“不是河飛不飛,是這樣的啦,”梁錫華是老廣,立刻擺出權威姿態,“譬如說,你今天到了中文大學,原來顧期會有番盛況的,誰知人影也不見一個,這時候你可以說:“咦,真是水淨河飛啊!’”

我立刻牢寧記住了這個成語,甚至不免因此還覺得幾分神氣,畢竟粵籍以外的人懂這句話的也不多哩。事隔年餘,我有一天為了一篇論文來翻關漢卿的望江亭雜劇。元雜劇的語言向來生鮮活辣,我自己午夜披卷都有時忍不住格格笑出聲來,那天讀到第二折,有一句:你休等得我恩斷意絕眉南面北,恁時節水盡鵝飛

我正暗暗嘆好,卻猛然一驚,咦?這句話好熟,原來老廣的那句話不是“水淨河飛”,而是“水盡鵝飛”,鵝變了河,就這樣一路誤傳下來了。

我一高興,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想再找找其他雜劇里有沒有類似的用語,這一找居然大有所獲,又得四條例證如下:我則為空負了雨雲期,卻離了滄波會,這一場抵多少水盡鵝飛(《柳毅傳書·楔子》)可不道一部笙歌出了隨,抵多少水盡也鵝飛(《殺狗勸夫二折》)我則道地北天南,錦營花陣,偎紅倚翠,今日個水淨鵝飛。《雲窗夢四折》)怕不到瓜甜蜜就,少不得水淨鵝飛(《雍熙樂府(四)點絳唇》)

這一來,幾乎可以說是證據確鑿了,元雜劇的語言是以大都(今北京)為依準,這語言七八百年後怎么和老廣相通的,倒也出奇。

記得家父有一次問我:“我們徐州鄉下過年,有些喜慶遊行,裡面有個節目,我們鄉下人叫它‘月餅和尚鍍了翠’,大家都那么說,但說的是什麼,你怎么也猜不到。”“我知道,”我笑起來,“這一點難不到我,那是‘月明和尚渡柳翠’給念走了音。”

想來不知有多少語言多少故事在江南江北流衍,就算念走了音,錯誤中竟也仍然不失其美麗。有一次聽一位佛教大師說,佛經多有誤譯處,但從誤譯的地方卻也自己發展出一番教義來,真是令人稱羨。

原來只要人好,情好,自有好話出口:“水盡鵝飛”固然傳神,“水淨河飛”也另有風采。“月明和尚”也罷,在遊行的隊伍至,他都要除去高僧的岸然道貌,變成可親的嘻笑的木頭笑面,要去引渡一個凡世的姑娘。

中國太大,但大而同舌也就夠好了,儘管傳舌有誤,卻有白紙黑字的文字可以為憑。和百舌各說各話最後竟不免要拿英文來溝通的印度相比,真是幸運。這樣想想居然忽地興高采烈起來了一雖然平時一提到中國這大題目,總幾乎要眼濕的。

作家張曉風散文集

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其散文甚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