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風煙》

《回首風煙》

《回首風煙》是張曉風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簡介

張曉風張曉風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後赴台灣,畢業於台灣東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曾得過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讚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張曉風(7張)(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裡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侷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原文部分欣賞

奇怪,這件事我也不記得了。

記得的竟是一些暗暗的羨慕和嫉妒,例如施,她寫了一篇《模特兒的獨白》讓櫥窗里的模特兒說話。又命名如羅珞珈,她寫小時候的四川,寫“銅臉盆里誘人的兔肉”。我當時只覺得她們都是天縱之才。

話題又轉到音樂,那真是我的暗疤啊。當時我們要唱八分之六的拍子,每次上課都要看譜試唱,那么簡單的東西不會就是不會,上節課不會下節課便得站著上,等會唱了,才可以坐下。可是,偏偏不會,就一直站著,自己覺得丟臉死了。

“我現在會了,1231232……”我一路唱下來,大家笑起來,“你們不要笑啊,我現在唱得輕鬆,那時候卻一想到音樂課就心膽俱裂。每次罰站也是急得要哭……”

大家仍然笑。真的,原來事過三十年,什麼都可以一笑了之。還有,其實老師也苦過一番,她教完我們不久就辭了職,嫁給了一個醫學生,住在酒泉街的陋巷裡捱歲月,三十年過了,醫學生己成名醫,分割連體嬰便是師丈主的刀。

體育課、童軍課、大掃除都被當成津津有味的話題,“喂,你們還記不記得,腕骨有八塊——叫做舟狀、半月、三角、豆、大多棱、小多棱、頭狀、鉤——我到現在也忘不了。”我說,看到她們錯愕的表情,我受了鼓勵,又繼續挖下去,“還有國文老師,有一次她病了,我們大家去看她,她哭起來,說她子宮外孕,動了手術,以後不能有小孩了,那時我們太小,只覺奇怪,沒有小孩有什麼好哭的呢?何況她平常又是那么要強的一個人。”

許多唏噓,許多驚愕,許多甜沁沁的回顧,三十年已過,當時的嗔喜,當時的笑淚,當時的貪痴和悲智,此時只是咖啡杯麵的一抹煙痕,所有的傷口都自然可以結疤,所有的果實都已含蘊成酒。

有人急著回家燒晚飯,我們匆匆散去。

原來,世事是可以在一回首之間成風成煙的,原來一切都可以在笑談間作夢痕看的,那么,這世間還有什麼不能寬心、不能放懷的呢?

作家張曉風散文集

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其散文甚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