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之拓片》

《聖誕之拓片》

《聖誕之拓片》是張曉風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簡介

張曉風張曉風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後赴台灣,畢業於台灣東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曾得過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讚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張曉風(7張)(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裡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侷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原文部分欣賞

聖誕節有一種無法言述的浪漫情懷,由於聖誕節的那種美法已逸出生活的常軌,以致回憶中的聖誕總是不十分真實--而且,聖誕節再來的耐候,你又老以為是第一次,似乎金鐘第一次交鳴,明星第一次放光……

曾有許多個聖誕,我急於將之製成拓片,那些零碎的片段常於我枯坐時寂然重現。

有一年,是聖誕節前兩天,我去上課,下了課很疲倦,照例倚在交通車的椅背上養神,坐在我後面的是一位老教授,他看來比我更疲倦,事實上他的臉本身就是一種疲倦的形象,即使不上四堂課,也顯然己在每一記皺紋里刻鏤著人世的滄桑。大概是一件累人的他的臉疲倦得幾乎扭了形。可是,令人不能置信的是,車開之後,我聽到一陣細微的歌聲,我瞿然回首,竟是他!那老教授,他閉著眼睛,安靜地哼那首醉人的法國聖誕歌《美哉小城小伯利恆》,
他竟能哼得那么好聽,那歌本來就有一種介乎情歌和搖籃曲之間的溫柔,他的疲倦似乎一下就消失了,在他的蒼老的頭臉里,在高起的衣領間,有一種極安詳悠邈的神采,驚住了,他竟有那么美的聲音。

他從哪裡學到這首歌?北平?異國的小教堂?或從一個女孩的琴韻--在年輕時,我不敢問他,只摒著息一路聽他哼那首晶瑩清越如一列冰墜的曲子。

有一年聖誕,有位朋友問我:“你碰得見某牧師嗎,我有一筆錢,要在聖誕節捐給窮人的,你幫我帶給他好嗎?聖誕節都到了,我還是沒空拿去。”

我其實根本碰不到那位牧師,牧師住在郊區,但我仍然答應為他“順便”帶去。那時候我的腳踏車還沒有掉,便跨上車,為他去送那筆錢,漸行漸遠,兩側只見稻田,我跳下車,看那收割後的空虛的土地,以及在微雨中打潮的稻草堆。

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那稻草堆忽然使我駐足不前,當年,當基督降世的時候,他所選擇的眠床不正是那一束乾草嗎?

我俯下身撫摸那充滿泥土味的莖桿,基督曾把他自己送給貧乏的的人類,在一個神奇的星夜,卑抑地睡在馬槽的乾草上,那么,我在小雨的黃昏去代送一筆錢給窮人,又算什麼呢?

那天回家時,我全身都濕了,但心中充滿溫暖。

又一年,我去輔大演講,講完了,暮色已深,我急著打一個電話,於是轉到理學院去找電話。

作家張曉風散文集

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其散文甚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