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

《誰敢?》

《誰敢?》是張曉風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簡介

張曉風張曉風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後赴台灣,畢業於台灣東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曾得過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誌,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評論讚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張曉風(7張)(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裡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原文部分欣賞

那句話,我是在別人的帽徽上讀到的,一時找不出好的翻譯,就照英文寫出來,把圖釘按在研究室的絨布板上,那句話是:Whodareswins。

(勉強翻,也許可以說:“誰敢,就贏!”)

讀別人帽徽上的話,好像有點奇怪,我卻覺得很好,我喜歡讀白紙黑字的書,但更喜歡寫在其他素材上的話。像鑄在洗濯大銅盤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像清風過處,翻起文天祥的囚衣襟帶上一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像古埃及的墓石上刻的“我的心,還沒有安睡”。喜歡它們,是因為那裡面有呼之欲出的故事。而這帽徽上的字亦有其來歷,它是英國二十二特種空勤部隊(簡稱SA,S)的隊標(如果不叫“隊訓”的話)。這個兵團很奇怪,專門負責不可能達到的任務,1980年那年,他們在倫敦太子門營救被囚於伊朗大使館裡的人質。不到十五分鐘,便制伏了恐怖份子,救出十九名人質。至今沒有人看到這些英雄的面目,他們行動時一向戴著面套,他們的名字也不公布,他們是既沒有名字也沒有面目的人,世人只能知道他們所做的事情。

“Whodareswins。”

這樣的句子繡在帽徽上真是沸揚如法螺,響亮如號鈸。而繡有這樣一句話的帽子裡面,其實藏有一顆頭顱,一顆隨時準備放棄的頭顱。看來,那帽徽和那句話恐怕常是以鮮血以插圖為附註的吧!

我說這些乾什麼?

我要說的是任何行業里都可以有英雄。沒有名字,沒有面目,但卻是英雄。那幾個字釘在研究室的絨布板上,好些年了,當時用雙鉤鉤出來的字跡早模糊了,但我偶然駐筆凝視之際,仍然氣血涌動,胸臆間鼓盪起五嶽風雷。

醫者是以眾生的肉身為志業的,而“肉身”在故事裡則每是幾生幾世修煉的因緣,是福慧之所凝聚,是悲智之所交集,一個人既以眾生的肉身為務,多少也該是大英雄大豪傑吧?

我所以答應去四湖領隊,無非是想和英雄同行啊!“誰敢,就贏!”醫學院裡的行者應該是勇敢的,無懼於課業上最大的難關,無懼於漫漫長途間的困頓顛躓,勇於在礫土上生根,敢於在礫土上生根,敢於把自己豁向茫茫大荒。在英雄式微的時代,我渴望一見以長劍辟開榛莽,一騎遍走天下的人。四湖歸來,我知道昔日山中的一小注流泉已壯為今日的波瀾,但觀潮的人總希望看到一波復一波的浪頭,騰空撲下,在別人或見或不見之處,為岩岬開出雪白的花陣。但後面的浪頭呢,會及時開拔到疆場上來嗎?

誰敢,就贏。

敢於構思,敢於投身,敢於自期自許,並且敢於無聞。

敢於投擲生命的,如S.A,S會贏得一番漂亮的戰果。敢於深植生命如一粒麥種的陽明人,會發芽竄出,贏得更豐盈飽滿的生命。有人敢嗎?

作家張曉風散文集

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其散文甚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