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光芒》

《東方光芒》

《東方光芒》由著名作家何建明與朱子峽合寫的長篇報告文學,這本書寫了三年。該書寫了很多領導人,基層的和上層的領導人,幾乎是在為領導人參與改革開放實踐樹碑立傳。

基本信息

簡介

何建明何建明

由著名作家何建明與朱子峽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東方光芒》2008年12月12日在東莞文學藝術院大樓啟用典禮中首發。《東方光芒》是近年來首部全景式展現東莞改革開放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它的出版,為東莞市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東莞30年的社會變遷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一個精彩縮影,《東方光芒》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了這30年來東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革,描繪了一幅東莞與世界接軌、歷史與現實交匯的開闊恢宏的改革開放畫卷,展現了東莞改革者、領導者和建設者的精神風采。
何建明在報告文學的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寫作方式和風格,這部《東方光芒》自構思到出版,一共用了近三年時間。記者電話連線遠在北京的何建明,聽他細述成書過程和創作中給他留下的感動與思索。

內容簡介

作為外地人,要準確無誤地梳理東莞30年歷史,其難度可想而知。從2006年到2008年,我們前後十餘次往來於北京和東莞之間,進行了為期近三年的採訪調查。這樣的時間長度,在筆者的寫作生涯中還是第一次。原因只有一個:要真正深入認識東莞,非一日之功!熱愛東莞,你就不得不這樣做。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覺得這部書對東莞30年巨變的認識仍然是局部的。
要完全認識東莞,需要熟讀這裡的每一個人,需要撫摸這裡的每一寸土地。
因為東莞人有著極為獨特的個性,天生就敢為人先,懂得在機遇面前超前探索、開拓進取,更懂得居安思危,著眼未來,從而不斷地拓展思路。筆者也從中受益匪淺。在此,筆者還想強調一下東莞人的另一特性--低調謙虛。東莞人不事張揚,多做少說或者只做不說。然而這一特性卻使得我們在東莞的採訪反顯難度。尤其在基層,請一些精英們談他們自己的輝煌業績時,總笑而少言,甚至笑而不言。這讓我們在《東莞改革開放30年史記:東方光芒》中的敘述少了不少更多的精彩。然而我們感到幸運的是,東莞市委、市政府對《東莞改革開放30年史記:東方光芒》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是現任市委書記劉志庚的人性化思維方式,和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筆者共同探討東莞的發展軌跡,令人感動。東莞市委常委江凌、王道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林岳等領導同志,為《東莞改革開放30年史記:東方光芒》的創作更是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指導性意見,使得我們能夠得以完成任務。在此我們深表感謝。還感謝東莞文學藝術院名譽院長、著名評論家雷達,是他在整個采寫過程中牽線搭橋,以及曾小春等文友們的熱情幫助,更令我們難忘。

編輯推薦

一首解放思想的英雄樂章
一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輝煌史詩
一個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經典傳奇

作家簡介

何建明

著名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長。首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共和國告急》;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落淚是金》。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獲獎作品《中國高考報告》《根本利益》;第一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落淚是金》、第二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根本利益》;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國家行動》;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根本利益》;《永遠的紅樹林》獲2004年“中國十大新聞人物”特等獎等。代表作有:《部長與國家》,《農民革命風暴》、《根本利益》、《國家行動》、《破天荒》、《中國高考報告》,《恐懼無愛》,《共和國告急》,《國家日記》,“警衛領袖”,《何建明文集》(六卷)等。已出版文學著作4部,電影,電視作品8部。

朱子峽

朱子峽朱子峽

女。筆名子峽。江蘇鹽城人。大本學歷。1998年後歷任《文藝報》記者,《三聯生活周刊》記者,《華夏》、《名人》雜誌主編,《中國作家紀實》編輯部主任,北京金蘋果廣告公司藝術總監。1997年開始發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紀實文學《名人之約》,報告文學《東方光芒》。編輯大量報告文學作品,不少作品被選入年度優秀報告文學作品集等。

目錄

第一章開門
1978年,歷史在這一年開始了新一輪的震盪。虎門這道塵封已久的國門.在改革開放的號角聲中率先打開,開啟了中國崛起的序幕。富有驚人巧合的是,這道國門曾在一百多年前被便略者的炮火轟開。
每一個偉大時代的來臨,總是出人意料。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吹響中國偉大時代的改革號角,那么東莞人則是在這個號角下走在了中國改革開放最前列的那群勇士!然而,在30年前的那個歲月里,這樣的開創歷史新紀元的角色,東蔸人自己也未曾料到。當中國這道國門打開的一剎那,我們在東莞看到一個頗有戲劇性的場景:門外的人攜帶著“三來一補”往裡邁,而門裡的人則懷抱著夢想往外擁。遺港的東莞人此時並不知曉中國打開的這道國門,乃是一道破曉東方的富裕之門,更不知道他們夢想中的發財之路,將隨著世界產業大轉移的浪潮漸漸延伸到了中國。
也許,歷史老人乾冥冥之中讓東莞就在這樣一塊浸透著苦難和血淚的土地上艱難起步,路上改革征程。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充滿著神秘性。時隔多年之後,我們驚喜地看到。正是當年富含苦難色彩的大選港和富含爭議色彩的“三來一補”,為東莞的改革開放鋪出了一條。血路……
1.驚濤拍岸,捲起千層浪
2.天堂就在出發的地方
3.大逃港搭建的財膏橋樑
4.嘯傲神州的領頭虎
第二章鼎地
改革的號聲震動著天空,也震動著東莞的大地上世紀80年代前期,在中國改革大方向不甚明朗的狀態下,不少地方仍處於“開而不放,改而不革”的觀望之中。然而此時的東莞卻沒有停止改革探索的步伐,他們大膽地在農業商品化上進行了改革嘗試,在中國率先打破了沿襲多年的“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在不太長的時間裡東莞人自己都格外驚喜地感受到腳下這片土地,在變革後所發生的神奇。效應
一個又一個萬元戶誕生了!發財成為了一種時尚和人人追求的目標。
1984年,中共東莞縣委第五次代表大會正武提出了東莞“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思路。新一輪的改革從此開始。大大小小的港資企業沿著農村工業化的道路進駐到東莞的農村,將工業之花盛開在綠色的田野。農民們束縛已久的生命力終於從那條條阡陌中被釋放出來。“洗腳上田
的農民們抓住機遇,開動腦筋,在這塊古老而年輕的熱土上敢於探索.掀起了當代中國人的風流歲月。
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東莞當初提出的“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時,便再一次感覺到了這十個字那沉甸甸的分量--東莞當初轉移剩餘勞動力的方式,在土地上就業,在家門口就業,這是一項多么具有歷史眼光的決策。
5.腳下的地在變
6.工業之花盛開田野
7.把夢想照進現實
8.“洗腳上田”演繹精彩
9.讓土地生錢的高招
第三章攬月
第四章辟路
第五章蟄龍
第六章鑄城
第七章轉型
第八章肇新
後記

精彩書摘

在30年前的那個歲月里,這種開創歷史的承載者角色,連東莞人自己也投能清醒地意識到。僅有的記憶是,飢餓著的你我他都在尋找黎明前的那束曙光。有這樣幾個歷史鏡頭--1978年7月30日下午,太平公社農民李玉龍在路上碰到村裡的一個老光棍,悄悄告訴老光棍一件事,說他今晚要去東南角。
李玉龍所說的東南角指的是海那頭的香港。那年頭當地人不敢直接說“香港”,都習慣稱“東南角”。晚上,人們只要站在家裡的視窗處,就能遠遠看見東南角的上空,一片紅光。那片紅光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天堂。
李玉龍把老光棍拉至農田邊的一個僻靜處,向他打聽起“東南角”的一些情形來。太平人都知道這個40多歲的老光棍是一個老偷渡客,已經偷渡十多次了。說來有趣,老光棍在香港元親無故,在那裡沒個安身之處,極易被抓進集中營,但老光棍要去的正是那裡。他曾以一種陶醉無比的神情向人們描述集中營里的饅頭:“白白的,比粉還要白,吃到嘴裡香噴噴,那個味啊!”老光棍最大的夢想就是天天吃上白饅頭,但那邊偏不成全,最多讓他賴個十天八天就把他送回。而老光棍在家呆著果著,哪天肚子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又沿著山路往東南角跑去了。鄰居們若有一段時間沒見到他,知道他準又呆在集中營里享受白饅頭呢。這事成為當地的一種笑談。然而在這笑談中,隱含著多少痛楚和無奈啊!當生活中只剩下赤裸裸的貧窮時,尊嚴和人格便也不復存在,甚至生命也變得無足輕重。單從這個笑談里,我們多少也理解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百萬中國人拚死逃往香港的冒險舉動。
向老光棍打聽清一些事後,李玉龍沿著太平公社那條窄窄的路往回走,心情不知不覺沉重起來,今晚不知能否走成,凶吉未h,這兩天母親一直哭哭啼啼.如一切順利,這一別不知何年才能相見,舅舅逃到香港都16年了,至今還沒回來.外婆的眼睛都哭瞎了……走著走著,迎面走來3個男人,一看就不像本地人。其中戴眼鏡的高個男人尤為引人注目,40歲模樣,從衣著上看,沒準是“東南角”那邊的人,他正琢磨著,那人沖他走過來,問起路來,打聽太平服裝廠怎么走。
李玉龍給他們指了指路。看著這3個人的背影慢慢消失後,李玉龍這才慢騰騰地往家走。

該書對作者的意義

何建明寫過重慶,寫過中山,寫過崑山,寫過蘇州,但寫東莞的這本書,是他用時最長的一次,僅是採訪的筆記本就用了六本。這本書一共花了三年,往返東莞十餘次,加在一起,在東莞的時間有兩三個月之長。要知道我寫重慶建立直轄市十周年,也僅採訪了二十天。在東莞之所以花這么多時間,除了採訪的安排之外,更多的是因為東莞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城市,它的每個區域、每個鎮,都有自身的特色,各不相同,需要一個鎮一個鎮去細心觀察。

從寫城市發展史的角度來講,這本書是分量最大的。雖然它不是他作品中最好的,但它更具意義。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東莞用三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世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三百年才能走完的道路,在這一點上,它讓外國人想不通。但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社會,主要以縣和市為行政格局的國家而言,它的發展可謂是一種模式和典範。在中國,在未來的2050年前後,中西部城市該如何發展物質文明與商業文明,東莞是一個很好的樣本。深圳的發展並不能借鑑,因為它是特區城市,有很多特殊的資源,而東莞的發展經驗,才更具有典型意義。這本書之所以叫《東方光芒》,他也是希望東莞所具有的樣板意義,能夠像一束光芒,將來能夠照射到中國的其他正在發展中的城市身上。

改革開放之前,東莞比我的老家蘇州差遠了。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裡,東莞是與香港的資本主義接壤的前沿地區。人們關注它,只是關注它的政治,關注那裡有沒有發現敵情,而不是經濟。他這一次採訪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大的企業領導人,他們的變化更多的是個體意義的變化。而東莞最大的變化,則是一種群體性的變化,而群體性的變化,一定會得益於政府與領導的推力。現在我們提改革開放,最值得懷念與尊重的領導人就是偉大的鄧小平,如果沒有他的英明決策,改革開放根本不可能存在。東莞同樣如此,如果沒有歷屆領導高瞻遠矚的決策,就不可能將東莞推到良好的發展軌跡上去。我們寫作本身,也需要有一條線貫穿起東莞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恰好這些歷屆決策者經歷的東西就是我們經歷過的,更具有說服力,所以我們把更多的筆墨賦予東莞政府的決策者。

對他個人而言,還是覺得不太夠。他的缺憾在於,如果時間更從容一些,我們可以更多地寫到第二層面、第三層面的一些人,比如說經濟層面,我們可以寫一些支柱產業的領軍人物,寫普通人在東莞這塊土地上三十年來,心理上、文化上、信仰上、意識上發生的一些轉變,現在寫得還不夠。其實東莞可以寫成上百萬字的著作,如果說東莞人覺得《東方光芒》這本書有價值的話,他希望以後機會恰當的時候,能夠再來東莞,能夠為東莞寫一本真正更具分量的發展史。

該書讀後感

紀實文學的當下政治性——讀《東方光芒》(陳曉明)

《東方光芒》無疑是對廣東東莞改革開放歷史最全面深入的表現,從廣東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來討論,很容易提出這部作品的社會價值。
《東方光芒》在某種意義上,文學的歷史是小人物的歷史,是弱者的歷史。這是現代以來的文學建立的觀念。如果是英雄史詩,是大人物的歷史,那已經嚴格讓位於傳記文學。我們怎么認識中國當代作為一個政治很強大的社會,這些政治領導人,上層的與基層的,他們在改革開放中所起到極其獨特的重要作用。文學作品要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那些變遷的極其複雜和艱苦的過程,就不能不描寫這些政治人物和基層幹部。寫出他們以個人的獨特作用,去開啟體制封閉的世界。這就是作為紀實、報告文學——非虛構文學存在的價值。這樣來看,以文學的方式來命名它們,這在整個社會主義文化中都有它的價值。
在中國當代整個改革開放進程中,政治就是一個巨大的內驅力。我們所有的歷史變革的動力其實是來自政治。我們說廣東、深圳作為特區,它的內驅力使它的改革產生,所以在這個定位上我們才能去看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廣東紀實文學的成就,在整個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很有意義。如果我們不從這點去闡釋它,就不能揭示它真正的意義。如果作為一個歷史記錄的話,那有新聞報導,還更加完整,或者說更加真實,然而恰恰它是從文學的意義上去表達這樣一個政治的想像。我以為《東方光芒》就是表現了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政治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結合到一起所產生出來的巨大的現實能量。以《東方光芒》為代表的廣東紀實文學也正是在這一點上確立了它獨特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別的地區的文學雖然也有類似的作品,但沒有廣東文學這么有意識、這么自覺、這么有規模效應地做到這一點。廣東是直接鮮明地、徹底地、全面地做到這一點,這是以《東方的光芒》為代表的廣東紀實文學的貢獻。
如果西方要研究中國當代的社會變革,而不研究廣東的紀實文學,不研究《東方光芒》這類作品,是不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可以當做政治歷史文獻和政治哲學、社會學的珍貴文獻來看的。它包含了整個歷史在這樣一個時期的內在的複雜性和豐富性,歷史內在必然要求,政治意志與人民意志結合起來所造就的一種歷史趨勢。

當然,從文學的意義上,《東方光芒》是寫出了改革開放開拓者家族的群體雕像,這是接過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文學的旗幟。以非虛構的方式重新建構這個改革時代的開拓者家族的形象,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東方光芒》寫得非常精彩。何建明在報告文學方面是非常成熟的作者,他在報告文學方面的手法、語法都非常老到。這部書的合作者朱子峽也出手不凡,很大氣,寫人物和寫事件都很見功力。總之,這是一部相當厚重的優秀的報告文學或者說非虛構文學作品。

最新紀實文學作品

紀實文學是一種迅速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新興文學樣式,亦稱“報告小說”,是報告文學化的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報告文學。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可以有一定的虛構性,但對虛構還有一定的限制。現在我們就來盤點最近兩年出版的紀實文學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