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點子

黃州點子

黃州點子是一種傳統吹打音樂,屬於牌子鑼鼓,黃州人叫“地鑼鼓”,外地人稱“黃州點子”。它起源於黃州,因主要傳承家族査家遷至竹山縣山區,而在堵河流域保存下來。目前,牌子鑼在黃州本地已瀕臨失傳。屬於湖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黃州點子《朝陽歌》


文化標籤

黃州點子黃州點子

文化遺產名稱:黃州點子

所屬地區:湖北·十堰·竹山縣

遺產編號:Ⅱ-7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竹山縣

遺產級別:市級

基本概述

1黃州點子

黃州點子,又稱竹山牌子鑼,是流傳於竹山縣城關鎮及其周邊鄉村的一種民間吹打樂。它起源於黃州,因主要傳承家族査家遷至竹山縣山區,而在堵河流域保存下來。目前,牌子鑼在黃州本地已瀕臨失傳。現在流傳於竹山的牌子鑼,是明末清初黃州商人查德福 (第一代)遷入竹山時隨其傳入竹山的,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牌子鑼融宮廷音樂的典雅大氣、道教音樂的悠然超凡於一身,集民間彈撥樂、弦樂、木管樂、打擊樂於一體。它鏇律優美,演奏講究。、簫、笛子二胡、三弦、邊鼓、小堂鼓、大堂鼓、牙板、大鑼、大鈸、鉤鑼、馬鑼奏其鏇律,擊其板眼,猶如悅耳動聽的民間交響樂曲,深受民眾喜愛。

黃州點子是黃州的一種演奏十分講究的民間吹打樂,屬“牌子鑼鼓”,黃州人叫“地鑼鼓”,外地人稱“黃州點子”。 據考證,“黃州點子”在清朝末年由祖籍黃州人查德福首次傳入竹山縣,起源於湖北黃州,但在黃州已經失傳,現僅存於竹山縣。

歷史溯源

黃州點子黃州點子

黃州點子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上的黃州地域是按保、甲制劃分的,每年的燈會,差不多每一個“甲”就有一條龍燈,有龍燈必有鑼鼓班,在解放前,當時城區內就有七、八套鑼鼓班,加上周邊農村不下十五條龍燈,那么就有十幾套鑼鼓班。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燈會、鬧元宵),黃州人舞起龍燈,吹打起黃州點子。黃州點子首先有“牌子”和“鑼鼓經”,再就是吹鼓手。所謂“牌子”即是“詞牌”,它有曲(譜)、有詞(唱),它短小、靈活,就像一首首歌曲一樣。“詞”是古代帶曲(譜)的,是能歌唱成供樂器演奏的。鑼鼓經——由打擊樂演奏,也叫“乾打”,演奏的鑼鼓經有“梅花提”、“鎖槌”、“長槌”、“雁疊翅”等。

關於“黃州點子”的來源,從前有三說。在竹山的黃州後裔義正辭嚴地說是“黃州點子”;而竹山土著不服氣:在竹山的鑼鼓點子怎么是黃州點子?應該是“黃竹點子”;如此說,黃州人後裔也不服氣,據理力爭。於是有人出面採取折中方式調停,以該點子晃走著敲打為根據,取名為“晃走點子”;近年以官方要申報女媧文化為非物資文化遺產找根據,新增一說,叫做“皇祖點子”。

第一說是以該鑼鼓點子來竹山的第四代正宗傳人——祖籍黃州英山縣的查先明老人為主要代表,他的理由是,早在明代大遷徙之際,大批黃州人流落到竹山,逢年過節,思念故土,卻難歸鄉井。於是便三五相聚,邀攏圍坐,湊和牙板、邊鼓、鐃鈸、土鑼、鉤鑼、馬鑼和笙簫,敲擊、吹奏出他們最熟悉的濃郁鄉音,寄託著深深的懷念。該點子本來在故土就叫作“黃州點子”。竹山人能把該點子從頭到尾敲奏完整,是得益於他的曾祖父查祖德落戶竹山後親手教練。

1

第二說“黃竹點子”的根據是,《竹山縣誌》(古版本)記載早在西魏時期因縣北部深山多黃竹,而把縣名叫做竹山;何況是在本地面敲打的點子,當然應該叫做“黃竹點子”。這兩說各不服氣。尤其是黃州後裔簡直有點義憤填膺。於是便有了第三說。

第三說是因為該吹奏笙簫的鑼鼓點子,參與了年節的玩龍燈、玩彩船的氛圍的烘托,尾隨龍、船之後輕打輕擊,緩移腳步,隨著幾支橫笛笙管的合奏,悠悠晃晃,晃晃走走,十分愜意、韻味十足。於是來了個公允的折衷,把“黃州點子”與“黃竹點子”合二為一,稱為“晃走點子”一音諧而字易,妙極。似乎平息了該點子名稱的紛爭。其實不然,承認和贊同該點子確實是來源於黃州的人還是占絕對多數。

第四說“皇祖點子”的理由是,三皇五帝之中的三皇之一的人皇——女媧,是在竹山摶土創造人類和鍊石補天的,而且笙蕭也是女媧發明的 ,所以應該叫作“皇祖點子”。

基本特點

1

2007年,竹山縣文化館向省里申報“黃州點子”非物資文化遺產成功。但其名稱也並不是黃州點子了,而是叫做“黃州排子鑼”。但竹山民間與民眾文化部門仍然習慣叫做“黃州點子”。那么,黃州點子也好,黃州排子鑼也好,湖北省音樂集成者、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張為民說,該點子在發源地黃州已經失傳,卻在竹山繼承和發祥,值得慶賀;2006年,《楚天都市報》有宋姓記者發表的《黃州點子躲進竹山》的報導。這情況,和湖北黃梅戲在安徽成大器一樣。

“黃州點子”(排子鑼)不像—般鑼鼓點子隨便敲擊,而是極為講究:平素不敲不打,必俟重大節日或重大事件才露它一手;既講究韻味醇正,也講究“襯景”的華麗;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必有“鰱、鯰、鯖、鯽”(諧連年清吉)四魚燈相伴,還有春牡、夏蓮、秋菊、冬梅四大花籃為伍,顯得那般雅致,那么斯文。

“黃州點子”不像一般民間鑼鼓敲打得那么熱烈與火爆,倒很有點象戲曲鑼鼓中的“四不合”曲牌的敲擊法,鼓板鑼鑔互相不牽涉,各響各的,但聽起來卻是一個整體。分散敲擊,呈現散金碎玉之音,合攏則氣勢渾厚、深沉。

“黃州點子”不是誰都可以來兩下子的,生手入伍,頓時束手無策。因它—要受牙板邊鼓的限制,二要受笛、笙、簫鏇律的約束。敲打得興起時——比如,馬鑼可以拋向空中好幾丈高——不僅是一種民間管樂、銅器的合奏,更是—種嫻熟技藝在眾目睽睽之下的精彩表演。

基本內容

黃州點子的基本內容是由10人左右組成的民間吹打樂班和吹打的古代“曲牌”,包括由打擊樂演奏的乾點子(鑼鼓經)。

現已蒐集的一本手抄的黃州民間音樂牌子鑼鼓曲牌本、詞和譜(工尺),吹打藝人稱為“手抄本”,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裡面有百餘首曲牌。該“手抄本”是黃州赤壁社區的健在的吹打音樂愛好都舒憲濤老先生精心保留至今,舒老今年80歲,身體健康,記憶力相當強,酷愛民間音樂和戲曲,他能打能唱,是青磚湖陳氏班的傳人。另外,黃州青磚湖社區有一位現年92歲的吹打老人陳開正老先生,是目前黃州青磚湖四代東班健在的一位年長的傳人和見證人。

黃州點子經典曲牌為:《老大》、《三羌》、《泣顏回》、《五馬》、《二畈》、《朝陽歌》等。

十堰市首批市級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堰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堰市歷史的見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