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三弦

鄖西三弦

鄖西三弦,也叫“曲子”。曲藝曲種。以三弦為主要樂器。

簡介

鄖西三弦鄖西三弦

鄖西三弦,也叫“曲子”。曲藝曲種。流行於湖北鄖西鄖縣、房山、竹山竹溪等地。據說清道光末年已經盛行。是由陝西曲子流入鄖西後,與當地方言結合而成。以三弦為主要樂器。

原為一人自彈自唱,後漸以樂隊伴奏。音樂上有板腔體和曲牌體兩類,曲牌有30餘個。坐唱形式,解放後有表演唱、對口唱等新的形式,並除三弦外增加弦樂等伴奏。

傳統曲目多取材於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社會新聞,如《秦瓊觀陣》等。

起源

鄖陽曲子是居住於漢水中上游、伏牛山南及巴山秦嶺之間的“鄂豫陝”邊區人民民眾,在繼承我國明清俗曲說唱音樂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地方戲曲音樂的營養,結合當地風俗習慣、語言音調嬗變而來的一支說唱音樂品種。

起源

據《鄖縣誌》記載:明成化七年荊襄流民百萬……明成化十三年,丙申五月荊襄流民十萬……這一批流民逆漢水而上,來到鄂西北耕種安家,於是。明成化年間為“流民”設定了“鄖陽府”。

鄖陽府志·風俗篇》曾有“民多秦音,俗尚楚歌,務耕少學,流寓雜處”的記載。由於流民的雜處,必然帶來文化上的交流與滲透。

表現形式

鄖陽曲子的演唱一是“自娛自樂”;一是“行藝賣唱”。前者人數不一,可一人獨唱,也可二人對唱,或三四人輪流遞唱,眾人幫腔。每當農閒時節、或逢年過節,誰家慶生辰、辦嫁娶,不管室內室外、樓閣庭院,五六人坐在一起,不需鑼鼓家業,也不用穿戴“行頭”,彈起三弦就能唱起來。

伴奏除三弦外,還可加上笛子、琵琶、二胡等樂器。演唱者則以“簡板”、“碟子”敲擊節奏;行藝賣唱時,藝人為了經濟效益,大多是一個人自彈自唱,或兩三人彈唱配合,走鄉跑鎮,登門趕會。

唱詞結構

鄖西三弦鄖西三弦
鄖陽曲子的唱詞結構既有“齊言體”,也有“長短句”。傳統唱段無論何種“聲腔”,多為曲牌聯綴體。

鄖陽曲子既可演唱狀物寫景,述懷抒情的段子,也可演唱民間生活中的小故事和歷史傳說中大事件。

自娛者多愛唱些“風花雪月”之類的寫景抒情小段。由於演唱鄖陽曲子不藉助表演,所以演唱者都很講究吐字清楚,行腔自然。

唱腔

鄖陽曲子的唱腔曲牌有“越調”、“鼓曲”與“背宮”三種類型。而每種類型中又有“基本曲牌”、“變體曲牌”、“輔助曲牌”之分。

三種類型中“越調”是它的主體。其它則極有可能是陝、豫邊區藝人相互習唱吸收的產物。

屬於越調類的基本曲牌有[越調頭]、[越調尾]、[慢數]、[緊數],它與省內“恩施揚琴”中的“越調”、“漢濰小曲”、“長陽南曲”的“南曲”實為同種變異,但因方音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它已形成了與上述曲種有別的另一曲種。

主要曲目

鄖陽曲子的傳統曲目有《漁椎耕讀》《小寡婦上墳》《西廂記》《劉皇叔訪賢》《閨閣女子做夢》《秦瓊觀陣》、《三顧茅廬》《拷打紅娘》等,此外,還有許多的風趣的小段。

十堰市首批市級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堰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堰市歷史的見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湖北戲曲、曲藝知識盤點

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種類繁多。地方戲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河花鼓戲。說到地方曲藝:大鼓、漁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當陽扇子戲,恩施有揚琴,文曲數廣濟,善書說得巧,耍耍好稀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