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鳳梅

申鳳梅

申鳳梅(1928.1.14-1995.7.20)於一九二七年農曆臘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河南省臨潁縣塗莊村,河南越調大師。申鳳梅11歲開始學藝,14歲搭班。1947年,她所在的民間戲班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劇團,後改為河南省越調劇團。1995年7月20日凌晨零點五十分,申鳳梅在周口病逝。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申鳳梅申鳳梅

1938年,申鳳梅入臨潁縣張盤鎮越調科班學藝。

1941年,申鳳梅去找大師兄李大勛

1941年秋,申鳳梅隨南將羅劇團赴周口演出,在牛行街遇到毛愛蓮,並與毛愛蓮同台演出《周天榜私訪》和《賈秀英鬧書館》。

1942年初,申鳳梅與毛愛蓮赴漯河演出。因災荒先後流落南將羅劇團、臨潁縣李莊劇團、七裡頭劇團。

1943年夏,申鳳梅流落到臨潁縣樊錫敏辦的樊城越調劇團。

1943年秋,申鳳梅在臨潁縣小閣莊與老演員金鳳樓(藝名“假寶貝”,又稱“螺絲轉嘴”)同台演出,並跟著金鳳樓學戲。

1945年農曆3月28日,申鳳梅在襄縣雙廟,樊城劇團和襄縣劇團對戲,被譽為“鐵嗓子大梅”。

1947年,申鳳梅被編入劉鄧大軍二縱隊勝利劇團。

1951年,申鳳梅轉入項城縣越調劇團。

1956年,在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申鳳梅與張秀卿合演《哭殿》,在劇中扮演長孫皇后;並在《收姜維》一劇中扮演諸葛亮,榮獲演出一等獎。

1958年,申鳳梅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在鄭州為毛澤東主席演出《收姜維》。

1962年5月,申鳳梅收田髮根、黃蘭、徐廣芝為徒,田髮根為申鳳梅的大弟子。

1963年,申鳳梅進京演出,4月1日拜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為師。李金枝在方城拜申鳳梅為師(原方城縣越調劇團演員,後調入南陽地區越調劇團)。

1965年,申鳳梅在鄭州演出《賣籮筐》,併到廣州演出現代戲《扒瓜園》,同年,該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舞台藝術片。

1979年,收馬蘭為徒。

1980年春,北京電影製片廠把《諸葛亮弔孝》和《李天保娶親》拍攝成電影。擔任諸葛亮一角。收徒杜朝陽(襄城縣越調劇團演員,後調至周口越調劇團)。

1980年夏,申鳳梅丈夫李大勛病逝,料理完喪事後繼續投入新編歷史劇《明鏡記》的排演中。

1984年,收徒方玉蘭(鄭州市越調劇團演員)。

1987年,申鳳梅被選為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代表。

1988年,申鳳梅到了退休的年齡,被河南省越調劇團反聘。

1989年,申鳳梅在西華縣代項城縣越調劇團掛牌義演,資助項城劇團。

1990年,申鳳梅率《吵鬧親家》劇組進京演出,推薦中年演員陳靜擔任主演。收徒楊艷麗(扶溝縣越調劇團演員)。

1991年,申鳳梅收申小梅(原名趙玉霞)為徒,申小梅是她的關門弟子。

1991年夏,申鳳梅赴河南九市災區義演。冬,赴山東曹縣演出。

1992年,申鳳梅率團赴上海演出,榮獲第四屆白玉蘭獎榮譽獎;被選為中共十四大代表。

1993年11月,申鳳梅在河北邢台演出時妹妹申秀梅在許昌逝世。

1994年,申鳳梅拍攝7部13集越調電視藝術系列片《諸葛亮》。

1995年春節,申鳳梅參加河南電視台主辦的春節戲曲晚會。

1995年5月,申鳳梅率團赴山西太原參加中國戲曲第三屆“金三角”交流演出,演出《七擒孟獲》。

1995年5月28日,申鳳梅應文化部邀請,最後一次率團進京演出。

1995年6月20日,申鳳梅隨劇團從北京回周口

1995年7月10日,申鳳梅為配合河南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的宣傳,應邀到省電台灌制了越調清唱盒式磁帶,留下了她生前最後的錄音。

1995年7月20日凌晨零點五十分,申鳳梅在周口病逝。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劇名 上映時間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智收姜維

1981

諸葛亮

李鳴

何全志,張秀蘭,申秀梅

諸葛亮弔孝

1980

諸葛亮

陳懷皚

何全志,陳靜,穆百成

扒瓜園

1964

宋大媽

張錚

何全志,劉琳

參演電視劇

劇名 上映時間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諸葛亮

1994

諸葛亮

張景隆

何全志

演出劇目

《孔明出山》 《舌戰群儒》 《華容放曹》 《臥龍奔喪》 《七擒孟獲》 《收姜維》
《失空斬》 《明鏡記》 《哭四門》 《苦菜花》 《李天寶弔孝》 《朱元璋斬婿》
《洪湖赤衛隊》 《牧羊卷》 《過街樓》 《楊門女將》 《扒瓜園》 《雙靈牌》
《哭殿》 《吵鬧親家》 《馬大哈找拐棍》 《蝶戀花》 《諸葛亮弔孝》

獲獎記錄

表演類
  • ▪1992 第四屆 白玉蘭獎榮譽獎(獲獎)
  • ▪1956 第一屆 河南省戲曲會演 《收姜維》 (獲獎)

人物評價

申鳳梅一生的舞台實踐證明她是一位戲路寬廣、功夫全面的演員。她表演真實,動作穩健,吐字清楚,以聲帶情,行腔婉轉,聲音寬厚有力,質樸豪放,形成了獨特的申派藝術。她使一個程式簡單、表演粗糙的民間小戲發展成為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劇種,將越調藝術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周口日報)
東風駘蕩百花開,越調重興多俊才,香滿春城梅不傲,更隨桃李拜師來。(《贈申鳳梅》老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