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張三豐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後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 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

評說武當武術的歷史,往往會將它與元明時期的張三豐聯繫在一起,以為張三豐就是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其實,武當武術 ——包括張三豐所創興的太極拳,其淵源都要追溯到元明張三豐之前的很久很久。因為張三豐的太極拳以及與此同時與之後的各種內家拳派的誕生,都不是忽然間的空穴來風,其理論精髓、技藝的基本框架,都是沿著前代道家、道門的傳統這條線索來的。證明這一客觀史實的不僅有許多的文獻資料,還有一些元明之前的道家武術門派傳承下來,還有一些門派的傳承口訣。如今天仍流傳於北京的武當太乙神劍門(以已故的關亨九先生為代表),家承譜訣有“先有太和,後有武當。成於真武,傳於三豐。六合神拳,謂之內家”之記載。這個譜訣雖含有宗教色彩(如“成於真武”是把武當武術的創如歸於道教傳說的玄天上帝),但它不但因為帶有宗教色彩體現了它歷史傳承的真實可靠性(古代,從道教門派中流傳的武術,其言祖言師自然帶有宗教色彩).譜訣中有“六合神拳,謂之內家”,說明唐末五代武當道門就有武功傳承,並且已經有了“內家”的稱謂。

無獨有偶,武當趙堡太極門派所保存的太極拳經典要論中,有張三豐的一首五言傳承歌訣,其中有言:“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畫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來,字著宣平許……”這段歌訣,不但記載著太極內丹功的源頭從伏羲開始,以後從堯舜傳到老子,從老子又傳到孔孟,以後一脈下來一直傳給張三豐。而張三豐所傳承的老師是麻衣先生,麻衣的教師是尹文始,文始的老師是老子。從老子下傳的一條主線是明確的。這首五言歌訣不但證實了老子一脈相傳的,以太極原理為指導的內丹動靜功法傳承的脈路,還揭示儒門與道門交叉的又一條傳承線,即老子傳孔子,孔子傳孟子,之後又傳到唐代道門中人許宣平。

從歷史的考查我們可以推斷,元明張三豐並非要借北宋張三峰的大名,來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在“三豐”二字有特殊的修道寓意,是暗寓乾坤二卦以示所修之太極丹法。張三豐當年(1314年前後)曾隱居陝西寶雞山中,以門前三座山峰而自號“三峰居士”。但後來因知劉宋時有邪道中“三峰采戰之術”,遂棄此號不用。由此可知一斑。反之,正是因為元明張三豐在武當山修道期間,不僅繼承了許宣平、李道子、馮一元、華佗的一些道家功夫,可能還重點承習了北宋張三峰的內家武技,在遵循道家內丹修煉的基本原理之上,承前啟後創興起一個大的武術流派——武當派,並將太極拳作為該派的核心內容。

當今太極拳可歸納為四大派系,即南派太極拳、北派太極拳、本山派太極拳、散派太極拳。這四大派中,南派太極拳源自北宋張三峰,至明時又得張三豐點撥,並融匯江南八家名拳而自成一家。北派太極拳則由張三豐之徒傳入民間,首傳山西王宗岳,王傳河南溫縣趙堡人蔣發,蔣發之後一直在趙堡傳到至今的有十三、四代,名曰趙堡太極拳。蔣發又傳陳溝人陳王廷,陳將家傳“炮捶”與太極豢嫁接,發展形成為陳式太極拳。陳氏後人陳長興盡得蔣發所傳太極真諦,因受本族限制將藝傳與河北永年人楊祿纏,楊氏父子又得道門高人點撥,形成楊式太極拳一派。河北永年又有武禹襄者,聞名尋陳長興學藝,奈陳長興年老臥病,又尋趙堡名師陳清萍授藝,得其真諦之後,經深研精練,又發展形成武式太極拳一派。後楊、武二派又生出一些支派。因這一大系是從北方流傳發展的,故稱為北派太極拳。本山派太極拳則是在歷史上,一直由武當道門代代相傳,或是由道門直接傳到民間而未生髮支派者,如流傳的天津的猶龍派太極拳,流傳於武漢、山西的太和拳,流傳於河北邯鄲的張祖意合太極拳,流傳於浙江的太乙五行拳和一直在武當山傳承的張三豐太極拳、太和拳等。散派太極拳則是歷史上早於張三豐、張三峰的各家太極拳,或是由其他道教名山高真創傳的太極拳派,如許宣平“三世七”太極拳、李道子“後天法”。

根據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自1982年成立以來,二十多年對武當武術挖掘整理的基本情況來看,雖然太極拳是武當武術的一大內容.除了太極之外,還有形意、八卦、太乙、兩儀、八寶、八極、八仙、乾坤、天罡、清虛、榔梅、奇門、天風、猶龍、閭山、龍門等眾多的派別,還有數不清的奇兵異械和藥功的傳承。

武當道教功夫學院從1989年創辦,是武當功夫第一所武術院校,也是武當山道教協會下屬的唯一功夫院校,作為武當功夫的代表,二十多年來,培養了上萬名武當功夫人才。

創始人

武當師行功夫館張三豐祖師殿 武當師行功夫館張三豐祖師殿

張三豐,元明之際武當山著名道士。

史書記載,張三豐,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游鬧市……書經目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也”。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臥雪,行住無常,“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

武當道教煉丹術源遠流長,尤講內丹。內丹是利用呼吸吐納之功法,鍊氣為丹,以達到強身健體,長壽延年。張三豐內丹造詣深厚,他在《大道歌》中稱“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先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後藥材生”,形象地描述了內丹由煉化精氣、金液還丹、採藥封固的形成過程。張三豐內丹著作甚豐,《金丹要旨》、《金丹秘訣》、《金液還丹歌》、《無根樹二十四旨》、《地元真仙了道歌》等明代即已刊行。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共八卷。

張三豐不僅內丹造詣甚深,而且武功高強,兼擅拳劍。他根據道教理論中的“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等理論,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軍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做出了集大成的貢獻,創造了以內丹為體、技擊為用,養生為首、防身為要,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借力打力、後發制人的具有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武當內家拳。明清以後武林多稱張三豐為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創始人。經歷代宗師的繼承發展,武當武術成中華武林一重要流派,逐在民間傳播,影響深遠。

張三豐於明朝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真武大帝)於天柱峰,並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結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另在黃土城卜地結草庵,名“會仙館”。他曾經對山中耆舊說:“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後來,明太宗果然大修武當山,封武當山為五嶽之首,曰“大岳”。

明洪武二十二年,張三豐離開武當山,不知去向。當年湘王朱柏朝謁武當山,尋張三豐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廬空寂大松里,獨有老彌松下眠”。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遣三山高道使於四方,清理道教,因張三豐聲名遠播,故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但終未找到張三豐。

明太宗朱棣入繼大統,非常想把民間影響很大的“真仙”張三豐“延請詣朝”,多次派人尋訪。並有致張三豐《御製書》:“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豐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范。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書虔請,拱俟雲車鳳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之懷,敬奉書。永樂十年二月初十日”。

知名弟子

鍾雲龍道長一九八七年隨師(功夫傳承師父時任武當山道教功夫總教練的郭高一老道長)應山西神林武館之邀開始授徒,八九年接任武當山道教功夫總教練之職,同時創辦"武當山道教協會道教武館",至今大海內外前來學習者,以及鍾道長應邀在國內外講學,開班授課所接觸學生者無以數記。 但,道長收徒嚴謹,至今弟子不足百人,今將鍾雲龍道長按道家收徒規儀所收的弟子名列如下。(正式皈依弟子中有姓氏道名和俗名,其中有個別沒注姓氏和俗名者都是久失聯絡者, 蔡師廣, 黎師義, 師道, 師德, 師永, 師昌,

《第二批弟子》

高師正, 袁師懋 蔣師慧, 陳師根, 黃師清, 尹師靜, 湯師道, 石師成, 鍾師浩, 張師瀚, 鍾師瓊, 陳師宇, 鍾師澤, 明師沛, x師德,陳師行,

《第三批弟子》

求師道(求伯君) 張師德(張日新) 袁師通(袁康就) 師玄(黃玄一) 明師靜(明道強)

黃師真(黃茲霸) 明師常(明平松) 談師守(談際富) 盧師太(盧星平) 蔣師清(蔣 飛)

王師一(王志強) 肖師陽(肖龍有) 黃師來(黃傳波) 鍾師復(鍾真亮) 朱師本(朱 銘)

許師合(許本禮) 田師教(田生鋒) 張師永(張曉君) 袁師圓(袁仁溪) 李師明(李軍江)

鄭師至(鄭浩澤) 張師理(張 鏇) 秦師宗(秦銳子) 陳師誠(陳岳貞) X師信( )

陳師崇(陳 凌) xx師高( ) 徐師嗣(徐道明) 張師法(張 康) 阮師興(阮志勇)X師世( )

石師景(石建國) 姜師榮(姜殿龍) 李師惟(李相榮) 高師懋(高 潔)陳師希(陳長虎)

明師微(明平城) 楊師衍(楊麗君) 張師自(張 珊) 顧師寧(顧世毅) 廖師住(廖新君)

李師修(李堯方)鄭師正(鄭巨華)李師仁(李丕感)包師義(包曉峰)

胡師超(胡萬友)黃師生(黃寶元)張師永(張鵬達)林師會(林俊)高師登(高雲)

金師大(金永樂)袁師秒(袁修堂)

《第四批弟子》

派系發展

明永樂年初,張三豐祖師嫡傳弟子——孫碧雲,習有祖師“爐外丹”即天元大丹,融太極、長拳十三式,演五行相生之八卦……,後創立“榔梅派”。為繼承道業,祖師孫碧雲開戶渡眾,並傳丹士數人。明末,有六儒生同求遭於太和山,紫竹林處遇丹士。經苦苦拜求,方破戒收納入室,此儘是後世“六家意”之來由。柯、韓、董、趙、薛、宗六儒士,在太和山紫竹林,日拳夜煉。仰飛禽之身,吸走獸之形,會意於魚龍之變幻……,後建“魚門六家意”拳。魚門六家意,又參老少二坤道十二女型,合為“八門金鎖拳”。

榔梅派,系武當本山派。榔梅魚門拳,柔軟而纏化,吞吐而崩彈。有魚爭龍風之態,虛靈而玄妙……。魚門拳開爻走卦,行圈圍弧,不失道家之度。演練時,舒坦條暢,氣調筋養。至今保留的“明掌”、“綿掌”、“七星手”、“下西川”、“八法”、“綿掌套八法”、“浪步游場”,以及“無極圖”、“八珍圖”、“六合圖”、“大步圖”等均系魚門拳源一脈。

榔梅功,除秘而少傳的“爐外丹”之外,有內煉動功,即:在十段錦之基上變演而成的“八元一氣”功,在祖師“勒陽關”之基上,為助藥皈爐而變演的“陰陽二氣功”等。

清王室建立後,六儒士下山隱名,流跡湖北鹹寧,武昌山坡,葛店一代,以鄉教書渡計。道光年間,由柯姓為代表,嫡傳鹹寧好漢——彭貽條。由趙姓為代表,嫡傳武昌儒士——趙凡清。彭後嫡傳武術大師——葛店(今湖北鄂州市)陳光洲。趙後嫡傳武術大師——山坡胡連……。至此,榔梅魚人,代有傳人。

武當派系

武當功夫為天下武林至尊。

三豐真人,集道家文化中華武學之大成始創內家拳法於武當。

如今武當功夫以打破了“道不聞六耳”的陳規.,有道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弘揚武當功夫,復興中華戰魂,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一九八四年,在成立武當山道教協會時朱誠德郭高一兩位老道長在武當山紫霄宮第一次公開表演了深藏不露的武當內家拳,一九八七年武當山道教協會選派了鍾雲龍道長等七位功夫出眾的年輕道人參加“中國首屆武當武術擂台賽”第一次面向海內外公開展示武當功夫.

一九八八年,喬石委員長視察武當山時,武當山道教協會特別安排了武當武術正宗傳人,武當三豐派第十四代弟子鍾雲龍道長為喬石委員長表演了武當內家拳,受到了喬石委員長的高度評價。

一九八九年春武當山道教協會委派時任武當山道教協會武術總教練的鐘雲龍道長和郭高一(已故)老道長武當山紫霄宮創辦了武當史上的第一所“武當道教武館”公開傳授武當功夫,對十方有緣人大開了方便之門。

一九九二年,鍾雲龍道長在道教武館內正式組織成立了“武當武術表演團”。一九九三年鍾雲龍道長率團應邀出訪台灣、香港,使武當武術首次走出海外,一九九四年應邀參加山東梁山主辦的國際水滸藝術節之“四大門派”武術比賽,一九九六年應邀在新加坡黃金劇場主辦了專場武當武術表演活動,又使武當武術首次走出了國門,一九九九年江澤民視察武當山,時任武當山紫霄宮主持,武當道教武館館長的鐘雲龍道長為江澤民主席表演武當太極拳,看完鍾道長的演練後江主席高興的說:“武當太極拳好,大家都要學”。二00一年為了滿足廣大武術愛好者的要求、滿足社會的需要,鍾雲龍道長將武當道教武館發展成了“武當山道教武術院”,並將“武當武術表演團”正式命名為“武當武道功夫團”,同年,功夫表演團加了南京主 辦的首屆武當,華山、峨眉、崆洞、崑崙等大門派“武林大會”,二00二年秋,鍾雲龍道長率團應邀訪美又使武當功夫第一次走進了西方。

郭高一朱誠德兩位道長傳承了武當功夫,鍾雲龍道長發揚光大了武當功夫。

2010年5月6日,對於武當武術是個特別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日子。分散在全球和國內各地的武當三豐派弟子以及部分知名人士齊聚武當山,在慶賀三豐派第十四代掌門大弟子鍾雲龍道長生日的同時,共議道教文化和武當武術發展規劃,布局全球戰略。

藝術思想

武術特色

陳師行道長 陳師行道長

武當武術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的拳種和門派很多。但是,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有些門派傳承關係較為清楚,而有些門派則甚清楚。同時也有些投機之輩,聞少林之享名便雲少林,聞武當之享名便雲武當,假造源流,詭稱正宗,也時有所出。所以,今天,我們去鑑別某一拳種是不是武當拳,那就不但要從淵源歷史上考證明,而主要還應以某拳種是不是具有武當拳的普遍共性,亦即特色。有了這把“尺子”,就不會以真視假,也就不會以假當真。

武當武術的特色,歸納起來,主要可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以道理為指導

中國武術,最早起源於原始時代。人類為了獲取食物,捕獵要與猛獸斗;人類為了擁有、鞏固領地,這一部落要和那一部落斗。斗的年代久遠,人們積累起一些經驗運用於鬥爭實踐,這便叫做武術或戰術。不過這裡的武術之“武”由於賢愚之別,體用不同,愚俗的趨勢已失去創造“武”字者的本義,成為對殘殺的表述。這裡的武術、戰術之“術”,總歸也只是一種經驗主義的東西。如強勝弱,快勝慢,剛勝柔,有力勝無力,多勝少,大勝小等等。這種“術”只是在“量”和“速”的運用上做文章。至今仍有許多其他武術的練法仍然著眼於此二者。 而這種武術,一旦敵對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由於“量”和“速”的直抗,不僅很難做到消來敵人,又很難做到保存自己。 武當武術的產生不是經驗主義的產物,而是理性的產物。它代表古之聖哲創造“止戈”為“武”的一種趨勢,最早源自伏羲、玄帝、堯、舜、老子等人。 這裡須分清的是,其一,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二,武當武術是對中國武術的一大創新和光大,而不是在自然武術上的一種改良;其三,它是先有理論後有拳法。武當武術的理論基礎就是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是中國古代一部分哲學家,為了最完美地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通過對“天”(宇宙自然)、“地”(地球自然)、“人”(以人為代表的地球生物)相互關係的觀察研究分析,所獲得的一種宇宙、世界、社會、人生整體統一辯證的哲學觀念。 道家哲學當然不是專為道家拳術創立的理論。然而,武當武術創造發明於道家,在於道家哲學可廣泛運用於道家生存的每一個領域(道家也認為道家哲學是可供人類普遍運於用任何領域之中)。道家比一般人更注重保存自己,因此也必須具有防衛術。於是,剖析社會流行的防衛術利弊,以道家哲學原 理為指導的道家防衛術(起源甚早,並在武當山由張三豐最後集大成)——武當拳法便自然產生了。 道家哲學的本體是“道”。認為“天、地、人”之間有一個永恆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為萬物,而又制約萬物。它的存在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它的行為是處柔守雌、無為不爭;它的表現是柔、靜、虛、空、圓、中、正、和等。這些都可以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概括表示。這些哲學基本原理用於指導武當拳法,與其他一些武術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養生為宗旨

武當師行功夫館 武當師行功夫館

中國的道教,儘管它的神仙術、煉丹術充滿了神秘色彩,但它卻表現了一個很明確的願望,那即是要人在今生今世里修成,而不是像佛教那樣頗重因果報應的來世。所以,道教修煉的最基本原則就是獲得養生之益。

道教在秦漢時頗崇外丹術。外丹術是指以鉛汞硫磺硃砂等為原料進行燒煉的金丹。據說初步煉成的金丹可用來點石成金,進一步燒煉的金 丹可服食飛升成仙。但由於外丹術燒煉的火候極難掌握,而且還有許多秘訣,所以燒煉成功者千萬中難得一二,然而燒不成功卻誤食致死者歷代數不勝數。因此自隋唐以後,主張修煉人體真元之氣的內丹術盛行起來。道教內丹術本有趺坐靜修一法,但此一法固有能培養人體真元之效,但如果說久坐不起,以人要活動而言,反而形成自殘。抑或說,它可以使人長壽,但這種長壽之人卻不能走路了。還有丹家認為,內丹之術也必須動靜結合,若一味以坐成靜,所煉之氣必成枯孤之氣,缺乏生機。所以內丹術必須要真走動靜功結合的道路。這動功一法的出現就成了拳法和武功的雛形。譬如最早知我的“熊經鳥伸”的“華佗五禽戲”、“八段錦”、“彭祖功”等。極有可能,道家鼻祖老子那時或很早就繼承或創造有養生的動功方法,再後來就發展到唐代許宣平、李道子、宋代宋仲殊、張三峰等的太極拳功,或為內功拳、先天拳等。自元明之際的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武當太極一派,以後就形成包括形意、八卦,也包括各種器械在內的武當內家拳派體系。使它由養生本體上延伸出神奇的技擊功能。但這種技擊功能是在首先保證養生功能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比如,武當內家拳,無論劍法、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對人進行生理心理的調節。有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臟、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擊中,也不能違背養生的原則,所用方法為“以四兩撥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說,凡是武當武術必須具有養生功用,不具有養生健身功用的就不是武當。

具體講,武當武術在實踐中極其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煉,講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來虛。寵以三調(調心、調息、調身)貫 徹始終,處處不違背醫學衛生原理。無論在何種功法上,對外強調手、眼、身、法、步的訓練,對內則強調精、神、氣、力、功,內與外兩個方面都堅持中、正、平、圓、松、靜、柔、活兼修,注重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靜結合、柔中含剛,建立起“以丹田運化修煉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先導,以提高性腺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式。其修持到一定層次,一方面增強了人的生命活務,取得祛病益壽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的生理特徵的合理運用,發揮出意想不到的防身禦敵技擊效果,表現了張三豐“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學”的真實效用。張三豐所說的“天下英雄豪傑”並不只是對武林中人的一種稱呼,實是褒稱天下百姓,包含的是濟人救世之心。

以技擊為末學

“以技擊為末學”是武當拳派的道德觀核心。其根本原理還是根自道家哲學家的“道”。比如說,道的本原是個渾沌體,在渾沌體裡不存在矛盾和對立。那么,用在道家的社會觀念上,人與人之間也應以“渾沌”而處之,不應發生矛盾鬧對立。大家要各平共處,那么戰爭就是不文明、不道義的行為。所以,道教從來宣揚的就是和平的道,是止戈,而不提倡野蠻的戰爭。以理服人,而不以力服人。因而,技擊理所當然地被視為“不急之末學”。再者,凡是戰爭,無論雙方怎樣施展技巧,最終都是要保存自己,削弱或消滅對方,所以對抗性很強。即便愛好和平的一方竭力首先克制、迴避,但若對方一味進犯,最終還是要短兵相接,進行“量”與“速”的殊死較量。所得後果,要么兩敗俱傷,要么一死一活,這樣的鬥爭是傷害於人。道家要的是養生,而不是傷生,所以儘量避免和人爭鬥,自然又把技擊視為“不急之末學”。

那么,如此說來,道家既然一味養生就是了,何必要創造發明出武功拳法來呢?

這就要談到另一方面,那就是道家看事物從來都講 辯證。比如說,道的本原是個渾沌體,沒有矛盾和對立,這可稱作先天的和無極。但事物從無到有,從先天到後來,從無極到有極,有個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演化過程。當演化到後天有極時,便出現陰陽對立。以卦象表示,由兩儀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如此矛盾和對立一層層分化下去。依此理看待社會,即是:人處在社會群體當中應該以善為本,但因為矛盾對立之關係,社會群體中就有不以善為本的。你不犯他,他卻偏要犯你;你要保護善良人,他卻要殘害善良人……怎么辦?為了“護道降魔”,你必須制服他。不然,你還有什麼資格算做修道、護道和闡道的人呢?因此,武功拳法必定要學要練。而且要練出最高本領。雖“百年不一用”,卻“未可一日忘”。

然而,道家的武功拳法從來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才使用。所以,它便產生了“後發制人”這個重德重禮的出發點和“貴化不貴抗”的鬥爭原則。又因為它始終不忘養生之本,所以在戰術上多講求“虛心實腹”、“守柔處雌”、“崇下尚退”、“靜以制動”。《太極拳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太極拳論》又曰:“太極拳不自作主張,處處從人,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則吾隨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過也。”鬥爭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敵方用了多少“量”、“速”,還將這“量”、“速”還給對方。故又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所以,以技擊為末學是由武當武術的養生宗旨和道德觀念決定的。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判斷某人的武當拳功夫是否為正宗,還要加上道德標準的衡量。不講道德的人,即使功夫再高,只能算武當拳派之邪宗,不能稱正宗。

以道德為門風

這裡所說的門風,是指武當武術門派的傳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開派祖師的訓誡。當年張三豐究竟制定了哪些訓誡尚不得而知。但從道教的戒律和民間武當內家拳派傳承的戒律來看,條款、內容雖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則是統一的,即作為一個武當武術的繼承人,必須“克己復禮”,遵守公共道德。可以看出,在張三豐之後的武當武術發展中,各個掌門人皆根據不同歷史時代、環境等客觀情況作出了不同的訓誡。

比如,道教門中就有多種訓誡。

如“三戒”:皈依戒(全身心向道);皈神戒(信奉三十六部尊經);皈命戒(聽從玄教大法師,即生命的生存行為皆由導師指引)。

如“五戒”;第一不得殺生;第二不得吃葷喝酒(包括辛辣暴味的蔬菜也不能食用);第三不得口是心非;第四不得偷盜;第五不得邪淫。 。

如“八戒”;一不得殺生;二不得淫悅;三不得偷盜;四不得驕亡;五不得醉狂;六不得華眠(睡舒適豪華床鋪);七不得搽脂抹粉;八不得執迷歌舞。

如“十戒”:一戒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二戒殺生屠害割截物命;三戒叛逆君王謀害家國;四戒淫亂骨親及其他婦女;五戒毀謗道法輕泄經文;六戒赤膊露三光厭棄老病;九戒耽性狂酒惡語粗言;十戒凶豪自任自作威利。其他還流傳有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等,甚有最多者戒律達一千二百多條。徒弟犯戒者,當然是不能傳其依缽的。不僅如此,犯戒者輕者斥責、罰跪,重者則杖革或驅逐出山。還有在道教監獄服刑的。明代以來,武當山就沒有道教監獄,地點就在今日還能見到的元和觀。

而當武當武術流入民間後,一些戒律明顯加進了傳統禮教內容。如北派太極拳,自雲遊道人傳山西王宗岳後,至今流傳有“四不傳”、“五不傳”、“六不傳”和“十不傳”之說。“四不傳”為:心險好鬥者不傳,人格低卑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經酃賣弄者不傳。“五不傳”是在“四不傳”上又加進“骨柔質鈍者不傳”。而“六不傳”以後,多在“五不傳”之上又加進“不忠不孝者不傳一、“不仁不義者不傳”等。總之,無論有多少個“不傳",都可根據時代和社會公德的需要隨時增刪不同內容。

武當內家師傳有八字,叫做“功、拳、藥、械、法、財、侶、地”。首當其衝的“功”主要是講功德。認為,一個人不具備功德,學武功拳法只會有害無益。因為,他若不學,得不到技藝倒不罷了,學到技藝反倒能禍及很多人。據說道教中紫陽真人曾將丹法誤傳非人,竟三遭大難。從而道家有“誤傳不肖者禍延七祖"之說。試想,一個不講道德的人,學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師,或者仗技欺師,或者背祖立門,或者流落山林為寇打家劫舍,或者動輒切磋便傷害於人,對這樣的人怎能傳藝給他們呢?所以,武當派歷來擇徒甚嚴,甚秘。

以往,武當派傳人在與人交手時,都須先讓人三招,並且要事前申明:一、天下之交和為貴,不必爭鬥;二、武技之較非死即傷,最好不真打;三、萬一真的,點到為止。

以上這些武當武術的道德家風,實際上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儘管應該隨著時代進步而賦予新的內容,但它熱愛和平,講究文明的本質不可改變。所以,我們今天去觀察一個武當派傳人是否正宗,以門風去檢查,也是一個標尺。

以自然為神韻

縱觀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武術,從審美角度欣賞,各家有各家的不同藝術風格或稱神韻。有的疾如閃電,有的猛如風雷;總之,疾、迅、猛、烈、冷、脆、硬、堅等,可以概括各家之風格。武當派拳法則以柔綿見長,處處體現出圓、圈、鏇的有機交合運化之勢。如八卦掌沿圓走轉、縱橫交織、隨走隨變、左右鏇轉、式式連錦;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彎彎,無孔不入”、“其形似閃”,內旋迴帶,勢如連環;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周身四肢百骸處處劃圓運動,大弧帶小弧,大圓套小圓,周身形成平圓、立圓、斜圓、八字圓、雲圈圓等等。這些圓的運動,表現著一種力的含蓄柔韌美,也表示著一種無窮的生機和活力。

由於武當武術創自道家,所以其拳法的美家原理就出自道學之道。老子《道德經》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這是指,道家認識道首先從自身認識起,然後由近及遠聯繫生物、非生物和整個大自然,從中尋求普遍規律。道可以反映宇宙巨觀和微觀的全部自然世界,然而,道學又是從宇宙巨觀和微觀的全部自然世界中獲得的。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道的本全看,“圓”的運動貫穿一切:“圓”是事物的最本質的運動軌跡;“圓”是自然永恆的主題。所以,武當既然是以“道”為指導思想的拳術,便會理所當然按照“道”的圓圈去運動。武當武術的這種遵道而行的拳法,無意中表現了一種純樸的自然風韻。

最有意思的是,在武當內家拳派當中,以動物命名的拳最多。如形意拳中鷹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龍形八卦、游身八卦,以及太極拳中以野馬、黑虎、白猿、大鵬、白蛇、青龍命名的招式等。看起來這是拳術的仿生學問,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探索的道——即自然的“圓”的同變化。所謂念生,無非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為了適應生存,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逐漸造就了不同的圓鏇的生活行為,而拳家發現後則加以轉化借用,形成技擊之術。據言,張三豐當年在武當山觀蛇鵲相鬥,司其圓鏇柔綿之妙,創造出了長拳七十二式,其旨趣也在發現自然之妙。 武當武術的自然之神韻,是拳家將拳法融歸自然之結果。能達到表現自然之神韻的境界進,必有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既養精養氣,也養神養意,既能頤神養生健體,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審美享受。

武當武術既然作為武術,畢竟在戰爭攻防上存在有真格的技擊意義。如果一味講“武當武術是養生武術”、“技擊是武當武術不急之末學”。那么,它可能會在很早時就歸於道家養生氣功一類,而不會被武林如此推崇了數百年之久。所以武術,說到底,最終還是要能在戰場和賽場上比高低。

武德訓導

總綱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自強、勇敢、博愛 儉:勤勞、正義、團結 不敢為天下先:心善淵、言善信、動善時

三獎六懲

一獎 勤學苦練 二獎 見義勇為 三獎 愛國衛民

一懲 練功偷懶 二懲 恃強凌弱 三懲 見利忘義 四懲 不忠不孝 五懲 欺師滅祖 六懲 賣國求榮

課前背誦

法天地、愛家國、孝父母、敬師長、嚴律己、寬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爭;施恩不圖報,受恩記心間。

精神口號

自強不息 尚武崇德

修身立本 習文弘道

—— 重慶三豐派傳人 戴乾宇號 雲道 

傳承現狀

歷史的武當武術並非在張三豐之後始有,而是在道內交流傳播並不斷演化,故而形成了諸多流派。自張三豐集眾家所長而創太極之後,諸多流派均受其太極拳尚意不尚形的理論所影響,故而盡尊三豐為祖師。張三豐之後,武當武術仍然是道教內部流傳的主要武術流派,並不斷吸取民間武術,也有許多流入民間。解放後,由於特殊歷史時期的原因,武當道人們紛紛被迫還俗,謹於少數道人堅守祖庭,是以造成了武當武術散落民間的現象。與少林寺一樣,隨著國家逐步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掀起了武當武術歸根的挖掘整理工作,如朱誠德、郭高一、趙劍英等等老一輩武術家做出了諸多貢獻,使武當武術得以在武當山得到延續。

其後,武當山來了一名叫做鍾雲龍的新人,出於對武當武術的崇敬與熱愛,在年輕時學有所獲之後,便下山遊歷遍訪內家名師,將散落民間的武當武術收集整理,基本完善了武當武術的系統體系,可謂做出了承上啟下的重要貢獻。

21世紀初,作為武當武術掌門人的鐘雲龍道長廣收門徒,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武當傳人,其中,又以袁師懋、陳師行、陳師宇等最為出眾,相繼在武當山開辦武館,不但招收國內學員,更深受世界各地外國友人的喜愛與尊重,武當武術終於走出國門。此三人中,又以陳師行影響力最大,陳師行道長19歲下山,在武漢、上海等地傳播武當太極拳,並以武當輕功馳名海內外,對整個武當武術對外的推廣與宣傳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

2004年,袁師懋創辦了“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讓武當三豐派武術傳播到世界各地,使人們體會到中華傳統武術的魅力及力量。辦學的8年裡,先後獲得“先進武術館校”、“先進工作者”“武當武術政府津貼傳承人”等榮譽,在2008年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中,參賽的拳術類“玄武拳”獲得金牌,器械類“武當八仙棍”獲得銅牌等。

2007年,就在陳師行道長的武當師行功夫館建立不久,一個20齣頭的年輕人孤身尋訪來到了武當,這位年輕人本身有很好的武術功底,加之刻苦好鑽研以及過人的天賦,很快得到了陳師行道長的重點培養,短短一年的時間裡,迅速由助教提拔為教練,這名年輕人叫做戴乾宇,來自山城重慶。

2008年,戴乾宇下山,回到家鄉重慶,將武當太極拳推廣到了重慶市各大健身俱樂部,影響力也逐步擴大,但他仍然沒有停止步伐,陸續組織了多名武當新一代傳人來到重慶傳拳,有學員說這樣會影響他自己的生源情況,但他卻說,中國武術之所以發展不如跆拳道等國際武術,就是因為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未能清洗,他不願墨守成規,他希望更多的武術人可以致力於武術傳承的工作,希望更多的武術學習者將來都可以武術職業為崇高的事業。

2011年,經過2年多的授拳與市場開拓經驗,戴乾宇創辦【俠客功夫會】倡導“時尚的功夫運動,健康的功夫生活”,他說:“讓每一個武術人擁有廣闊的事業發展、受人尊重的職業平台,不是某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做到的,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更需要當代武術人共同的努力。所以,俠客功夫會不僅是傳授武當武術的地方,也隨時歡迎國內外各武術流派前來開班授拳,交流學習,共同發展。”

中國各大城市,以及國外,都逐漸出現武當傳人的身影,共同為武當武術的傳承事業而奔走闖蕩,武當武術的前景,一片蔚藍。

在哈爾濱就有一位武當南宗第13代傳人陳春江活躍在龍江大地上。

連續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黑龍江省武當拳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總教練。精通道家養生功,道家行功,道家易筋法,極氣樁法,武當內功八式。武當太極十三式、武當太極拳老架、武當太極劍、武當太極刀、道家站坐兩式八段錦、道家拂塵。九宮雲龍掌、老八掌、武當太乙陰陽五行八卦渾元內功、武當八卦定勢行樁,七星桿,武當行劍,武當硬氣功及其他拳械。

十堰市首批市級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堰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堰市歷史的見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