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鼓樂

遼寧鼓樂

遼寧鼓樂流行於遼寧全省,其中,遼南海城、牛莊、南台、鞍山、瀋陽等地的鼓樂發展得更為興盛。遼寧鼓樂自古以來就十分盛行,曾對東北各地的鼓樂產生過深遠影響。遼寧省遼陽市出土的漢魏時期古墓壁畫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圖,並且題有“鼓吹演跌歡戲”六字。

基本資料

想

名稱:遼寧鼓樂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音樂
地區:遼寧
編號:Ⅱ-39
申報地區或單位:遼寧省

歷史溯源

遼寧鼓樂早期為笙管樂,明清時期加入了嗩吶樂,清代中葉樂隊定型並趨於成熟。從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則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從結構上看,鼓樂曲體十分嚴謹,每一類樂曲都有一定的結構模式,板數規定十分嚴格。特別是其中的漢曲、大牌子曲,有著明顯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結構痕跡。從某些樂曲的音調上看,遼寧鼓樂曲明顯地受到了北方少數民族(如契丹、女真)音樂的影響。在樂調方面,遼寧鼓樂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調"實際是濫觴於唐宋的"移宮換調",屬"燕樂二十八調"的餘緒。此外,遼寧鼓樂中嗩吶的七種調名稱謂為研究嗩吶形制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藝術特色

才遼寧鼓樂

遼寧鼓樂主要有“嗩吶樂”和“笙管樂”兩種演奏形式。兩種樂各自獨立--使用樂器不同、各有專用樂曲。嗩吶樂以嗩吶為主奏樂器,兼備堂鼓、小鈸、樂子(鐺)、包鑼、大號(或挑子號)等。它有坐樂、行樂兩種演奏形式:坐樂又稱坐堂、坐棚,藝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時所有樂器全部參加,故亦稱“全堂”。嗩吶坐樂有婚娶作壽、為嬰兒辦滿月時演奏的'紅事",和喪葬、辦周年等演奏的白事之分。各地區紅事坐樂使用的樂器有嗩吶二隻(只限240毫米以下的小嗩吶)及堂鼓、小鈸、樂子、挑子號各一隻;白事坐樂使用樂器有嗩吶二隻(390毫米以上的大嗩吶)、小鈸、樂子、包鑼各一隻、大號(或挑子號)二支。由於樂器組合不同,演奏內容不同,坐樂還有大笙喇叭、小笙喇叭、咔戲、啞戲等演奏形式。
除坐樂形式外,在一些民俗活動如迎親、拜莊、送葬等活動時需要鼓樂跟隨,於是出現了行樂,但其使用樂器不多,且多為輕便樂器。
遼寧鼓樂中的笙管樂以管(單管或雙管)和笙為主奏樂器,通常是一支管配兩盤笙。其它還有堂鼓、小鈸、樂子各一支,亦可加用笛、胡琴、墜琴、揚琴等,坐樂也是笙管樂主要的演奏形式。
遼寧鼓樂的演奏者有職業和半職業藝人兩種。職業藝人是以演奏鼓樂為謀生手段者;半職業藝人多從事農業、手工業等,忙時務農或操持手工業勞動,閒時或做儀式時出來演奏,也收取報酬。遼寧鼓樂多在民間婚喪儀式中演奏,有坐堂和行路兩種演出形式。坐堂是坐在喜家或喪家門前演奏,行路是在迎親或送葬的道路上邊行進邊演奏。坐堂時多演奏較大型的樂曲,行路時多演奏較短小的樂曲。
遼寧鼓樂的曲目有元、明以來的南北曲牌子、戲曲唱腔、民歌和器樂曲牌等。在演奏中,樂手常在曲調的結尾處進行自由發揮,情緒熱烈,技巧性強。遼寧鼓樂常用曲目有《工尺上》、《梅花調》、《上菜曲》、《句句雙》、《桂枝花》。
遼寧鼓樂有著自己的傳承譜系,它以民俗為依託,以家族班社為宗系,秉承"以師帶徒,口傳心授"的祖訓,聲聲不息,世代相傳至今。其傳承譜系可分為三個時期:清末民初:以張施文(1850-1921年),藝名張發為一代世襲宗師;以"福升堂"為代表的班社群體。建國前後:這一時期湧現出趙爾岩、何其澤、周啟英、關希仁、呂升岩、王世斌、姜鴻儒等全國著名的音樂家、藝術家和演奏家;還有南派傳承代表胡海泉等一代名流。改革開放前後:以胡春波、胡海波、宋連波、呂坤等為代表的新秀。

風格流派

早期的遼寧鼓樂以笙管樂為主,明代嗩吶勃興,經過漫長的萌生、發展,嗩吶樂約在18世紀末發展成熟、完備,並早與笙管樂合流,形成具有今日格局的遼寧鼓樂。遼寧鼓樂從風格特點、演奏曲目以及使用樂器等方面看可分為遼南、遼西、遼東、瀋陽、遼北、朝陽等六個地方風格流派。各地演奏曲目豐富,大致有嗩吶樂漢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鑼板曲等幾類。

傳承意義

遼寧鼓樂依然盛行不衰,但演奏的傳統曲目已經日漸減少,尤其是大牌子曲和漢曲,能完整演奏者寥寥無幾,出現了鼓樂活動興盛而傳統樂曲卻走向瀕危的尷尬局面,需要有關方面加以保護。

現狀

遼寧鼓樂自古以來就十分盛行,曾對東北各地的鼓樂產生過深遠影響。遼寧省遼陽市出土的漢魏時期古墓壁畫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圖,並且題有“鼓吹演跌歡戲”六字。

遼寧鼓樂早期為笙管樂,明清時期加入了嗩吶樂,清代中葉樂隊定型並趨於成熟。從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則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從結構上看,鼓樂曲體十分嚴謹,每一類樂曲都有一定的結構模式,板數規定十分嚴格。特別是其中的漢曲、大牌子曲,有著明顯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結構痕跡。從某些樂曲的音調上看,遼寧鼓樂曲明顯地受到了北方少數民族(如契丹、女真)音樂的影響。在樂調方面,遼寧鼓樂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調”實際是濫觴於唐宋的“移宮換調”,屬“燕樂二十八調”的餘緒。此外,遼寧鼓樂中嗩吶的七種調名稱謂為研究嗩吶形制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遼寧鼓樂先後產生了一批技藝高超的傳承人如王文州、王國卿、王國全、劉永年、劉永慶、劉寶善等,他們不僅在本地教授徒弟,而且還向外地傳藝,由此促進了遼寧乃至東北三省民間鼓樂的普遍傳承。常用曲目有《工尺上》、《梅花調》、《上菜曲》、《句句雙》、《桂枝花》。

目前,遼寧鼓樂依然盛行不衰,但演奏的傳統曲目已經日漸減少,尤其是大牌子曲和漢曲,能完整演奏者寥寥無幾,出現了鼓樂活動興盛而傳統樂曲卻走向瀕危的尷尬局面,需要有關方面加以保護。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