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硯

魯硯

硯的歷史悠久,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研磨器,這就是硯的雛形。至西漢,紙的發明,使硯的套用更為普遍,並根據使用方法和美的要求,逐漸與雕刻藝術相結合。

魯硯
拼音:
解釋:1.用山東所產硯石製成的硯。山東,古魯地。石質嫩潤,堅而不頑,細而不滑,色澤紋采各具特色。

簡介

硯,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書工具和雕刻工藝相結合的特有的藝術品,它體現了我國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它對傳播民族文化藝術起著重要的作用。自南唐始即把它和筆、墨、紙合稱為“文房四寶”。

歷史

硯的歷史悠久,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研磨器,這就是硯的雛形。至西漢,紙的發明,使硯的套用更為

魯硯魯硯

普遍,並根據使用方法和美的要求,逐漸與雕刻藝術相結合。這樣產生形狀為圓形、平面三足形、兩足箕形。後又因生活習俗結合使用,而產生“抄手硯”和“隨形硯”、“子石硯”等等。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也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格。如漢代雕制樸實渾厚,造型生動;明代硯方與圓及線與面的處理極為考究,講求自然美,簡樸大方,自然穩重;明末清初,趨於精雕細刻以投顯貴之好;後又出現細瑣俗陋之作和文人硯的樸拙渾厚的不同風格。

明、清以來尤重硯石選擇,講究文采、色澤、嫩潤、坑別等,同時,對年代、名家收藏、款識銘跋等,亦無不刻意考究,於是硯從實用逐漸轉向側重於藝術欣賞。但也出現了贗品泛濫,相互因襲的現象,這就是硯史上的盛極而衰。

山東是古齊魯之邦,文化源遠流長。境內所產硯石,品類繁多,琢硯工藝,代有發展。魯硯其實是以山東境內所蘊藏的硯石製成的硯的總稱。其中有紅絲石、紫金石、淄石砣磯石徐公石、金星石、溫石、田橫石尼山石、龜石、燕子石等十餘種。西晉張華所撰《博物志》中有“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的記載。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的著作中,均有記載。宋代唐彥猷的《硯錄》、高似蓀的《硯箋》、米芾的《硯史》亦多有著錄。此外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明畫家徐渭的題跋中,也有讚譽。

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等有關單位專業人員,為了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跋山涉水,歷經寒暑,足跡遍及境內5個地區、2個市、40多個縣,對山東的硯材進行了調查、採集、研究、試製等工作。除進一步考證有關山東硯石的資料外,又研究如何運用硯材及其造型、雕飾和藝術風格等問題。

自唐、宋迄今對制硯的研究,已是專門學問。硯應該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因硯是作為一種研墨的工具而產生,所以實用是前提,如果不是制硯之材,雖然紋彩瑰奇,雕飾精緻,不能研墨;或好的硯材製作時不考慮硯的功能作用,只在雕飾上大作文章,本末倒置,失去使用價值,那就不成其為硯了。因此,制硯應將選材、雕飾、實用、欣賞有機地結合起來。

制硯是我國民族雕刻藝術中的一種獨特藝術。硯的造型、雕飾體現著雕刻、繪畫、書法、篆刻以及文字等各方面的藝術素養,具備了這些條件,才有可能懂得優與劣、雅與俗的區別,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上靈活地體現出來。

我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很豐富,它們對於制硯藝術很有借鑑的價值。如商周的甲骨文字,青銅器、陶器上的圖案紋樣,玉器雕刻;秦、漢的刻石、竹簡、磚瓦上的圖案;漢魏的畫像石刻;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的造像、浮雕以及歷代漆器、瓷器上的圖案、繪畫、金石篆刻等,實踐證明,有選擇地協調地運用到制硯藝術上來,便可產生古樸而新穎的藝術效果。

另外,我國歷代有不少著名的制硯藝術家的作品傳世,如明呂留良、清徐堅的簡樸,清顧二娘的纖巧,清金農的詩情畫意等,都有學習借鑑的價值。特別是清高鳳翰所制的硯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結晶,風格樸拙粗獷,渾厚大方,有獨特的藝術效果。這些制硯藝術家的作品對魯硯的藝術風格的探討有一定的啟發。

由於魯硯在藝術上表現的特殊性和共同性,可以將其藝術風格歸納為“巧用天工,簡樸大方”8個字。巧用天工的關鍵在於巧用。巧用,即用材施藝得當,用得恰到好處,這樣便會顯其紋,增其色;反之則損其紋,遜其色。簡樸大方,關鍵在於簡。簡不能理解為簡單,更不能與簡陋混同。簡,是高度的藝術概括,是藝術表現上的取捨得當。沒有簡,便做不到朴。朴即古雅、渾厚等,做不到朴便不會有大方的效果。正如劉海粟在看了魯硯後說:“你們是想得多,刻得少,讓人有豐富的聯想。”又如陳叔亮說:“……設計有特點,充分利用自然形態,構思巧,雕刻裝飾有特點,沒有模仿通行的精雕細刻,而是因材施藝,略加點綴,能使人發揮更多的想像。”工藝美術家們曾經構想,把自清乾隆以來制硯逐漸趨於繁瑣甚至俗陋的狀況,拉到簡樸大方的路子上來,並試從魯硯藝術風格的探討、實踐開始。

展出

魯硯第一次在北京展出時,便得到當代學者趙朴初、畫家李苦禪、書法家馬千里等人的題辭。山東工藝美術研究所石可的作品,尤其高雅脫俗。1979年在日本東京舉行了魯硯藝術展,備受文化界的高度讚譽,至今出口不衰。

產地

目前魯硯主要品種及產地大體如下:
紅絲硯。由紅絲石製成,該石原產於青州黑山,後在臨朐西南30里老崖崮亦有發現,這種石料呈肉紅色,中有深黃或深紅色絲紋,故名。現在主要生產廠家為臨朐工藝品廠,其代表作有“紅絲石靈芝雲硯”、“紅絲石雲月硯”等。

砣磯硯。是利用長島縣砣磯島西部磨石咀村西山懸崖洞穴中開採的石料製成。這種石料色澤青黑,質地堅硬,有金星。故又名“金星雪浪”。據載清雍正年間,曾以此硯進貢宮廷,置養心殿。現在由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與長島縣工藝美術廠聯合開發。

淄硯。淄石產於淄博市淄川山中,呈片狀結構,色澤滋潤,發墨較快,長期采作硯石,今發展為各種工藝硯,亦受歡迎。主要由淄博市工藝美術公司所屬廠經營。

燕子石硯。燕子石即石中含有三葉蟲肢體化石者,因形如小燕子而得名。產於泰安、磁窯、臨沂、費縣等地。近年來利用這種特殊石料,雕刻各種工藝品的藝術發展很快。在臨沂工藝美術廠已發展到用它雕刻文房四寶、各種飾件。著名工藝雕刻家葉連品畢生研究這門藝術,其作品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聲譽。

尼山硯。曲阜尼山,傳為孔子出生地,其地所產石料亦可制硯,兼具孔家家傳的文化含義,所以深受歡迎。主要由曲阜縣雕刻廠經營。

金星硯。臨沂地區盛產金星石,石質堅硬,中有金星,疏密大小不等,現在因石材奇缺,故產品日益匱乏。

梁山硯。梁山附近小安山的北石坑所產石料十分適合制硯。1978年,在山東省和淄博市專家協助下,對這項開發進行了論證。其石有豆綠、灰褐、灰黃等色,有美麗的曲線和斑點狀花紋,偶可發現有原始植物如蕨類等化石痕跡。取石制硯,因材施藝,十分巧妙。現由梁山縣美術廠經營,他們巧妙地吸收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如武梁祠畫像石刻、水滸葉子線描的特色。1979年即有小批量產品參加廣交會,列為參展的一部分,出口日本東南亞等地。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