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河燈

單縣河燈

單縣河燈,山東各地均有製作花燈的能工巧匠,而地處魯西南的單縣人民,更創造了一種奇特的燈藝。河燈可掛,可提,可持。

藝品概述

單縣河燈單縣河燈

單縣河燈,張燈結彩,是年節習俗的特徵。農曆正月十五還有元宵燈會,彩燈藝術大檢閱,是中國勞動人民比智慧、賀新春的大好機會,歷來很受重視。花燈一般以竹篾做骨架,先紮成框架,然後裱糊綿紙或帛紗,外施彩繪,內置燈盞,可掛,可提,可持,甚至有多人持奉作舞蹈的道具的,如著名的龍燈便是。

藝術文化

山東各地均有製作花燈的能工巧匠,而地處魯西南的單縣人民,更創造了一種奇特的燈藝,這就是在水面上漂浮運動的“河燈”和直上天空,高懸天上的“雲燈”。

河燈放置在水面上,順流而下,隨波蕩漾。南方諸省常以此作農曆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鬼節)祭鬼之用,單縣亦在年節時施放。其形狀與一般彩燈無異,只是底部有木板托底,以便漂浮,尤以“八仙過海”人物形者最為精彩。

單縣文藝志記載放燈景象:“夜幕降臨,只見水中燈火點點,閃爍蕩漾,數十艘彩船,拖著長長的一排燈、兩排燈……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猶如一顆顆光芒四射的珍珠。天上雲燈升空,一串串,一行行,交織變幻。夜色中,水天一體,使人分不清天上地下。再加上搖曳的倒影,響亮的鑼鼓聲、鞭炮聲,烘托出一派喜慶豐收的歡樂景象,使人如入童話中的仙境”。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