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紙斗

膠東紙斗

紙斗,是膠東婦女每逢暮春時節用廢紙漿打成的一種民用器物。遍及膠東各個山村人家,而煙臺以東鄉間的紙斗更是品種繁多,幾乎每家每戶,每間房屋都有樣式各異、大小不一的紙斗。紙斗、笸籮是膠東地區婦女就地取材創造的深受農家、漁戶喜愛的民間民俗紙器。這種傳統工藝從造型到紋樣寓意再到民俗套用都在不斷升華變化,並且流傳下許多珍貴的手工藝精品。

簡介

膠東紙斗膠東紙斗

紙斗,是膠東婦女每逢暮春時節用廢紙漿打成的一種民用器物。大紙斗可裝糧食、衣物,小紙斗可裝針線、花樣及兒童學習用品、雜物等。早期,膠東一帶很盛行,至今有些上了年紀的農村婦女仍喜歡打紙斗,還以此物當作陪嫁送給女兒。

紙斗(紙缸、紙盒、帽盒)這種民間工藝器物,遍及膠東各個山村人家,而煙臺以東鄉間的紙斗更是品種繁多,幾乎每家每戶,每間房屋都有樣式各異、大小不一的紙斗。較為突出的是榮成一帶。那裡真可稱為紙斗之鄉了,人們不僅自製自用,經濟方便,而且還把它當作一種屋內擺設裝飾品。除大小方圓、規格多樣外,還有花鳥果蝶等象形紙斗。色彩則喜歡用紅、綠、藍、黃、花五色,紙斗的剪紙圖案紋樣大多是花卉、動物、戲曲人物,紙斗邊角用黑色油光紙剪貼二方連續圖案,線條粗獷有力,更具有地方特色。

紙斗種類

煙臺以西的蓬萊、龍口、萊州一帶的紙斗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以缸形為斗模打成的大紙斗(當地稱為紙缸子),用於裝米麵果品之物。這種紙缸子內外裱糊白紙或商標紙,不加任何裝

膠東紙斗膠東紙斗

飾。第二種是姑娘結婚時陪嫁的一對扁圓形大花紙盒,裝衣冠鞋襪之物。這種花盒蓋用葦席製成,盒內裱糊彩色印花紙,盒外裱糊白紙,而後粉刷白粉,在盒子外面繪滿花卉或人物。常見的彩繪花盒有“二龍戲珠”、“龍鳳呈祥”、“鳳凰穿牡丹”、“金魚穿荷花”及古典戲曲人物、民間故事等。這種花盆擺設在新房迎門箱子蓋頂處,色彩艷麗,耀眼奪目。第三種是長方形小紙盒。盒蓋也是葦席製成,內外均用彩色印花紙裱糊,而後用墨色油光紙剪貼邊角條花,盒蓋剪貼方花、團花圖案裝飾,做工比較精細,也是姑娘陪嫁必備之物,用於新媳婦裝稀罕食物,夜裡充飢。

紙斗做法

膠東打紙斗,是婦女之事,一般以沙缸陶罐做斗模。打鬥前,先將廢紙用水泡成紙漿,然後瀝水擰乾,加小許白粘土攪勻,放到石臼中搗成紙漿。將選好的斗模包上一層乾布,用手將紙漿拍打到斗模上,直至紙漿嚴實地粘結在整個斗模後,再放到陽光處,邊曬邊用擀麵杖反覆滾壓,使紙斗均勻光亮。待曬乾後取下斗模,用刀剪修形完美,滿意後用色紙裱糊,再將自己喜愛的黑色斗花、斗心、條花剪紙圖案貼到紙斗上,晾乾即可。

紙斗用途

早期,煙臺以東一帶蓋房時已設計為紙斗存放處是炕牆壁頂。家家炕壁頂上一排排紙斗五顏六色,猶如農家巧女在此展現傑作比賽技藝,戶戶花紅柳綠美不勝收,美化、裝飾著每個家庭。如今,膠東山村的紙斗已逐漸少了,特別是造型別致、做工精細的紙斗已很少見到,只有七旬以上老太太才能打鬥。

裝飾藝術

雲子花也叫紙斗花、笸籮雲子,是專門裝飾紙斗的剪紙紋樣。傳統的雲子花是用粉紅色、黃色的電光紙糊在紙斗、笸籮上作底色,再把寓意美好的青(黑)色雲子花紋樣的剪紙裱糊在表面上。榮成地區剪紙色彩尚黑由來已久,到唐宋以後節慶中才有更多的紅色代替黑色,還出現了半剪半繪以及手繪紋樣。雲子花在題材和內容上不僅講究形式的美感,更強調它的吉祥寓意,那些避邪、驅惡的主題也是為了平安納福。漢代以來民間運用象徵及諧音的手法期盼著吉祥、幸福。到明清時代,這類圖案已發展成為主流,如剪五隻蝙蝠圍繞著桃子或“壽”字叫做“五福捧壽”,“蝠”與“福”諧音,“桃子”象徵長壽;以蓮花、魚、笙與童子形象組合的剪紙通常讀作“連年有餘”、“連生貴子”等,可劃歸為“有餘”和“生子”兩類,“蓮”與“連”諧音,“魚”與“余”諧音,“笙”與“生”諧音;還有魚與鳥紋,這種紋樣始出於原始彩陶及歷代畫像磚、瓦當和器皿上,出現的“鳥銜魚”紋往往帶有生殖信仰的意義。大的紙斗最早時只有白地青花的,也用色紙和花紙作底色,但剪紙一律用青色。紙斗內里不貼剪紙,只在外面貼。不帶蓋的斗只在底部稍作裝飾,鼓腔上貼四幅大雲子花。帶蓋的斗上下都貼雲子花,斗身根底裝飾一圈三角形連續花紋,花紋的上部貼四幅大雲子花,斗身上部一般都不裝飾。斗蓋的團花剪紙大而精彩,可以說是其點睛之筆。斗蓋邊緣先是一圈較細的三角形連續花邊,再在斗蓋與蓋沿之間貼一條細邊,上下兩條邊之間還要點綴各式各樣小小的雲子花。整個紙斗底部處理穩重,斗蓋繁花似錦,中間一帶空白,好似天地分明,疏密得當,極富節奏感。

民俗套用

日常和禮儀時器具
紙斗又稱“紙缸子”,農民漁戶多用它盛面、盛米及各種小雜糧。大件的紙斗用陶瓮作模,做工厚重、敦實,一般沒有雲子花。一尺左右大小有兩種:帶蓋的盛米盛面,不帶蓋的盛些長長短短的雜物。紙斗的套用也受到了人們生活觀念變化的衝擊。20世紀70、80年代,無論是膠東農家漁戶,還是城鎮的年輕人結婚時都很少再有用紙斗、笸籮的習俗了。但偶爾還有老年人留戀過去的習俗,做幾件當裝飾品存放在柜子里等孫男弟女結婚時備用。所以有時也能看到新婚家庭擺在新家具上的精美的紙斗。
祭祀用品
臘月二十八,膠東家家戶戶蒸供品,榮成一帶稱“供兒”、“天地供兒”等,而且大小不一。供兒蒸好後,先放一邊涼透,再將美觀的供品擺放到紙斗、笸籮里,上面用紅包袱蓋好,以待過年祭神用。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在航海和漁業集中的地方夜晚還要舉行“放海燈”的活動,放燈前設巨型香案,擺放祭品。入夜由扎制的巨鬼開道,帶上各家製作的小饃、米飯和瓜果,用紙斗、笸籮盛著,向海中拋灑,來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為此,紙斗在膠東這塊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地區被普通的農家、漁戶逐步推廣,成為一種流行的民間民俗器具。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