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中堂畫

茌平中堂畫

茌平中堂畫主要是指產於茌平縣杜郎口鄉董莊的民間繪畫藝術,該繪畫藝術形式在我國北方民間有較大的影響。董莊人以畫中堂為主,氣韻、筆墨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人物畫,現存有《三仙練丹》、《麻姑獻壽》、《大喬二喬》、《帶子上朝》、《大天官》等精美佳作。

概述

茌平中堂畫茌平中堂畫

茌平中堂畫主要是指產於茌平縣杜郎口鄉董莊的民間繪畫藝術,該繪畫藝術形式在我國北方民間有較大的影響。茌平中堂畫始於1571年(明隆慶五年),後世代相傳至今。據董莊後裔回憶,董莊繪畫前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為董繼白,擅長花鳥畫,其繪製的“條屏牡丹”章法布局、勾線賦彩非常講究,達到了很高水平。其子董玉池創作的《八駿圖》是茌平中堂畫現存最早的代表作品。其後董氏家族後人在從事耕作之餘,沿襲前人畫技並在題材方面大力拓展,遂形成了頗具功力的傳統技法,在山水、人物、動物、花鳥創作上日漸成熟。

發展

由於繪畫的商品屬性日漸顯明,為了縮短時間,畫師們開始放棄在玉版夾宣紙上作畫,轉為在吸水性小的板紙和粉連紙上製作,銷路也由賣給官家豪門,轉而走向民間。這樣,董莊繪畫便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人物畫越來越少,花鳥畫漸漸增多,用色由淡雅而趨於鮮明艷麗,勾線處於從屬地位。這些變化,為中堂畫的根本變革提供了基礎。畫師董友諒則是完成這種從題材、表現手法到工具材料變革的主要人物。董友諒生於1892年,在世80多年。他年輕時,從上輩人那裡學到了工筆、寫意的傳統技法,之後,在花鳥題材中以牡丹為主,到其晚年,則以松鶴圖為主。從他晚年的代表作可看到,系用深、淺兩種墨色在白板紙上完成。鶴頂、尾部及月亮的設色,基本上用純色塗抹,較少變化。這種方法易於學習掌握,成為本世紀中期董莊民間中堂畫的代表風格。這種風格的盛行,又導致了以後40年來的色彩變化時期的到來。

新中國成立後,茌平中堂畫有兩大變化。一是在銷售上,變一年兩季為一季,即臘月的旺季。這主要是迎合農民每年需要換一次中堂畫的習慣。二是藝術表現方面,變雙勾為沒骨,變淡彩為重彩。另外,在題材上更重花鳥,構圖飽滿,色彩更加單純、鮮艷。如在牡丹鳳凰的繪製上,花瓣與羽毛多用大筆或刷子蘸洋紅(染土布顏料)表現。畫竹,也多以純綠色表現枝幹和葉子,用色概括,效果對比強烈。有些喜畫喜鵲梅花的畫師,在需用工筆的局部常用木版刻印線稿,印了畫紙,然後填補顏色。這樣既提高了速度,又不致走了大樣。

現狀

茌平中堂畫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前期主要是以董莊董氏一門相承的,其代表人物董繼白、董玉池、董友諒等人,在風格和題材上都不盡相同,藝術水準較高。後期的作品,由於商品屬性的日漸增多,呈現出農民畫的特點,其審美風格更加接近於農民的需求。因此,董莊便成為茌平民間中堂畫產地的中心,該村現有70餘戶人家,每年冬季從事繪畫者約100多人,有數萬套中堂畫銷往本省各地及河北河南山西安徽等省。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