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尼山硯

曲阜尼山硯

尼山硯產于山東曲阜,因取材於孔子誕生地尼山而得名,是魯硯的著名品種,被譽為“曲阜三寶”之一。

簡介

1

尼山硯產於山東曲阜,因取材於孔子誕生地尼山而得名,是魯硯的著名品種,被譽為“曲阜三寶”之一。尼山石制硯有著悠久的歷史,清乾隆年間修訂的《曲阜縣誌》載:“尼山之石,文理精膩,質堅色黃,可以為硯。”尼山為石山,但可以制硯之石甚少,尼山孔廟北有硯台溝,暴露於地面的灰黃色石塊,石質粗糙,硬度不均,吸水漬墨,不宜制硯,只有深層的柑黃色石堅細溫潤,不滲水,不漬墨,發墨有光,才可制硯。制硯的上品“千頁餅”,石面柑黃,並有褐黑石松花紋,花紋邊部較密,向內漸稀,中部則無,但這種料石極為稀有。現在製作尼山硯所用硯石是在石灰岩的夾層中,石厚一二寸、三四寸不等,色呈柑黃,面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紋,石質精膩,撫之生潤,是尼山石的上品,製作硯台,下墨利,發墨好,久用不乏。
尼山硯的製作以簡樸大方見長。一方硯石,巧用自然,略加點綴,情趣盎然;而且發墨如銼,舔筆如油,拭不損毫。尼山硯的佼佼者為松花硯,石色褐黃,遍布青黑色松花紋,其硯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開墨堂墨池,硯額將松花紋剔成浮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雅致可愛。1978年,尼山硯作為直硯的一個品種,在北京直硯匯報展覽會展出,1980年,尼山硯又到日本的東京、大阪進行展銷,反響甚佳。

來源

傳統名硯。山東曲阜尼山硯,因取材於孔子誕生地尼山而得名。尼山,位於曲阜城東南39公里,是孔子出生的地方。

由於尼山硯石產自石灰岩夾層之中,硯石稀少,不易開採,並且又作為貢品為官府控制,實為“罕見之物”。尼山硯方朴大方,一方硯石,巧用自然,略加點綴,情趣盎然。杜花硯,石色褐黃,遍布青黑色的杜花紋,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開墨堂墨池,硯額得杜花紋剔成浮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

清乾隆《曲阜縣誌》:“尼山之石,文理精膩,質堅色黃,可以為硯,得之不易,近無用者。”尼山孔廟北舊有硯石溝,在溝深層可采橘黃石塊,石質堅細溫潤,不滲水,不漬黑,發墨有光,但早巳采完。所以“近無用者”。八十年代曲阜工藝美術廠為發掘硯石品種,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新坑。坑石處在石灰岩的夾層,橘黃色,面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紋,石質精膩,撫之生潤,下墨利,發墨好,久用不乏。硯的製作向以簡樸大方取勝,清代徐堅在尼山硯上題銘贊說:“不方不圓,因其自然,固差勝於雕鐫。”現尼山硯繼承並發揚了這一傳統,結合自然,因材施藝,一方塊石,略加點綴,便情趣盎然。

目前,尼山石硯已成為魯硯的重要品種,產品花色不斷增加。近年來為了充分利用原材料,根據尼山石的特點,又開發研製了尼山石文具及各種規格的圖章料等。產品銷往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法國美國英國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設計製作特點

尼山硯硯的設計製作向以簡樸大方見長。清代制硯家徐堅曾在尼山硯上題銘曰:“不方不圓,因其自然,固差勝於雕鐫。”尼山硯在設計製作上依據魯硯“巧奪天工,簡樸大方”的手法,形成了“粗中有細,細中含粗,運用自然,加以點綴,以求意境”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實際生產中因材施藝,依形開墨堂、墨池,少有雕琢點綴,加之銘文多選於《論語》,互相輝映,頗為典雅。

尼山硯在製作上,區別於其他名硯,依據魯硯“巧奪天工,簡樸大方”手法,加之尼山硯傳統製作手法,形成了“粗中有細,細中有粗”風格。即,運用自然,加以點綴,以求意境為上;製作過程中,因材實藝,依形開墨堂、墨池。極少雕琢點綴,充分利用天然花紋。尼山硯石,石質精膩,撫之生潤,色呈柑黃,上有疏密不勻的青黑色松花紋。多附銘文,銘文多出自儒家經典。製成硯台,下墨利,發墨好,久用不乏。多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雕制硯床,利用天然石紋雕刻裝飾,造型古樸大方,硯台色澤鮮明,極具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歷史發展

1

尼山石硯在曲阜有著五百多年的歷史,據《兗州府志》記載,明萬曆二十四年,尼山硯開始被列為孔府敬獻皇宮的貢品。由於尼山硯石產自石灰岩夾層之中,硯石稀少,不易開採,並且又作為貢品為官府控制,實為“罕見之物”。

本世紀70年代中期,在拆除曲阜古城城牆時,於城牆根基挖出一塊自然形尼山石硯,可見尼山石硯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清乾隆年間《曲阜縣誌》載:“尼山之石,文理精膩,質堅色黃,可以為硯,得之不易。”歷史記載尼山硯石產於尼山孔廟北的硯台溝,隨著時間的推移,已很難找到硯石。1949年前一直被孔府所控制,產品很少。其後,特別是70年代中後期,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與曲阜市工藝美術廠通力協作,在魯硯專家石可的指導下,終於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了新坑。種硯石在石炭岩的夾層中,石厚3厘米至6厘米不等,色呈柑黃,面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紋,石質精膩,撫之生潤,下墨利,發墨好,久用不乏,是尼山硯石中的上品,且儲量較豐,為尼山硯的製作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1978年,曲阜市工藝美術廠恢復生產尼山硯。其主要產品有“松花硯”、“葫蘆硯”、“古琴硯”、“書簡硯”、“古柏硯”、“竹節硯”、“芭蕉硯”等等,以及各種規格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旅遊小硯。恢復生產以來,有關報刊雜誌都紛紛進行報導、介紹。尼山石硯因其在眾名硯中別具一格,頗為書畫藝術家和收藏家所青睞,加之產於聖人之,文人墨客無不以得之為快。

榮譽

1976年,曲阜工藝美術廠在尼山五志峰下又找到了這種硯石,於是採用新工藝繼續生產。

尼山硯1978年尼山硯作為直硯的一個品種,參加“魯硯匯報展覽”,在北京直硯匯報展覽會展出,受到了書畫名家的一致讚賞,紛紛題詞寫贊。

1980年,尼山硯到日本的東京、大阪進行展銷。

1984年北京參加“首屆全國文房四寶展覽”。

最近幾年又分別在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展出。1987年作為中國孔子基金會的高級禮品,贈送“首屆國際儒學學術討論會”的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深受中外人士的喜愛。尼山石硯被載入《中國書法大辭典》、《中國工藝美術辭典》。

尼山

“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其諱,故易名“尼山”。據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戴光編修的《鄒縣地理志》載:“尼丘山去城東60里,在魯源社、魯源村。昔啟聖王夫人顏氏禱於此,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連峙,中峰之麓有孔子廟”。志書中並把尼山列為古鄒十六景之一“尼山毓聖”。當時文人顧俊曾題詩頌之“乾坤開闢本無心,鄒魯合邦毓秀深……”《輿地誌》亦有記載:“鄒縣西界闕里,有尼丘山”。其山並不甚高大,海拔僅340多米。因為孔夫子降生於此山,才得以名揚海內外。尼山風景秀麗,五峰連峙,其山形五峰聳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群山環峙插層天,五老峰高瑞氣連。”這是古人形容尼山的真實寫照。漢代《緯書》所稱“五老降庭”殆由此相互附會而來。尼山的五老峰、魯源林、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雲洞合稱為“尼山八景”。

尼山的主要建築是“尼山孔廟”。據《闕里文獻考》載:“後周顯德中,以尼山為孔子發祥地,始創廟”。說明此廟最早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60)。宋代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第四十六代裔孫孔宗願擴建尼山孔廟,增建講堂,立學舍、置祭田。元文宗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五十四代衍聖公孔思晦,請復尼山祠廟,朝議未允。元順帝二年(公元1336年),復建祠廟並塑孔子像,造禮、樂器,建觀川亭和尼山書院。薦舉彭為書院山長。名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增修啟聖殿及寢殿,建成現在的規模,明清以來又多次重修。

尼山孔廟,建於山之東麓的高台之上,共分三進、五院,重堂疊閣、柏松蒼翠蓊鬱。其正門為欞星門,二門為大成門,其後的正殿亦名大成殿,是廟內的主體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頂,飛檐翹角,殿前石柱之上,精雕雲龍和花卉,宏偉壯觀。殿前豎有元至五年(公元1339年)翰林院編修國子助教陳繹曾撰文《尼山書院銘》碑,和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國子監監丞危素撰文的《尼山大成殿四公配享記》碑,是研究尼山孔廟歷史沿革,祀廟情況的重要資料。大成殿後為寢殿,東西兩廡各五間。殿兩旁的東西兩跨院,各有門相通,東為毓聖侯祠(即尼山神祠),西為仿北京國子監形建造的尼山書院。明朝文人孔承慶曾讚美書院題詩,“盤石重夢何處家,山深茅屋隔煙霞。幽人讀罷無餘事,紗帽籠頭自煮茶。”

尼山孔子廟北,有一幽深峭壑,據《闕里志•尼山》載:“中鋒之麓有先聖廟,廟北為中和壑。”《禮記•中庸》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壑即以此取名。“中和是喻孔子的思想可使萬事達於和諧的境界。中和壑又名“尼山硯溝”,用這裡的石頭制硯,石質緻密,潤澤而發黑。“尼山石硯”為著名的魯硯之一,名遐中外。

跨越智源溪尼山之東對面即為“顏母山”,據《鄒縣誌•山川》載:“顏母山縣東北距城50里在尼山之東三里。兩山相對中隔沂水,上有顏母井及祠堂基址。”鄒縣縣令婁一均曾有詩記述:“昌平鄉望一峰孤,天去嶙峋尺五無。子禱尼丘名字起,母因顏姓此山呼。”另《鄒縣續志•方域志•古蹟》載:“顏母井在城東北顏母山麓。舊有祠廟,今,惟井尚存,相傳孔子母顏氏所汲井也。”顏母山麓有文德林,“尼山神”被封“毓聖侯”。毓即產生之意,是謂孕育聖人之神,故封為侯,文德林即毓聖侯之林。這些古蹟大抵皆後起之名,惟有尼山堪稱為原始的聖跡。古人祈禱山川生子,自是一種風俗,今人崇仰景慕尼山,皆因崇仰偉大先哲孔子的原因,亦不失為對桑梓熱愛恭敬之意。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