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花邊

中國刺繡歷史悠久,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種。歷史上著名的織繡業是在齊魯地區,所謂“齊紈”、“魯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是全國聞名的產品。

簡介

中國刺繡歷史悠久,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種。歷史上著名的織繡業是在齊魯地區,所謂“齊紈”、“魯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是全國聞名的產品。幾千年來的演變、發展,使初為閨中女閒來舞針弄線的手工製品成為我們國家出口創匯的強項。而刺繡也從原始的手繡逐漸拓寬成有機繡、貼補繡、鉤針繡、棒槌繡、堆繡、百帶麗、手拿花邊大套、機梭繡、繪繡、雙面繡等多種門類的實用工藝品。

歷史

魯繡集團公司的前身是濟南刺繡廠,始建於1952年。組建四十多年來,幹部和職工在挖掘魯繡傳統工藝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但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總是以老面孔示人是缺乏競爭力的。為給企業開闢新的市場,在“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思想指導下,以高級工藝美術師王均娥為首的研究人員,開始了艱辛的探索之路。
高級工藝美術師王均娥起初的靈感來自手繡。手繡這一工藝最原始,因是手工繡制,且繡出的畫面細膩中,引來商家如雲。從事泉城花邊設計試製的工藝師們發揚傳統,推陳出新,不斷地探索新工藝、新技術、新品種,使繡坊充滿盎然生機。博得國外客商的青睞。但是由於手繡效率很低,生產成本昂貴,形不成出口規模。那么用一種什麼辦法使產品效果像手繡,但生產效率高成本又低呢?為了使這種想法變成現實,王均娥同設計試製人員一起反覆進行試驗,經過三四年的摸索,終於在1980年研製成功了以機代手,機手結合,經過專門工藝處理,使產品呈現浮雕效果的新工藝、新技術,為傳統的工藝美術增加了一個新門類。因其是魯繡集團公司的專利產品,故為它起名“泉城花邊”,並實現當年創匯。
泉城花邊採用棉布、棉麻交織布作為底布,棉線繡花,布色常採用漂白和米色兩種,從色彩上給人一種清新潔淨的美感;紋樣設計常採用滿鋪花卉和周邊花卉圖案。繡工繡出的花紋結實挺拔,玲瓏剔透,沉浮分明。經過特殊技術處理,具有手繡大套滿工扣鎖的工藝效果,立體感強。它不但是實用的工藝品,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體現了以機代手的機繡藝術特色。

暢銷國際

泉城花邊實現了仿手繡效果,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大大增強了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它以典雅富有藝術感的面貌吸引八方來客。自1980年踏出國門,已行銷38個國家和地區,創出口產值6500萬元,成為魯繡集團公司打向國際市場的拳頭產品。
近兩年來,泉城花邊的設計試製人員不滿足於本色本線的設計思路,嘗試著用花邊和彩繡結合,花邊和百帶麗結合,一批批色彩絢麗的泉城花邊新樣品被送往客商的手中,引來商家發雲。從事泉城花邊設計式制的工藝師們發揚傳統,推陳出新,不斷地探索新工藝、新技術、新品種,使繡坊充滿盎然生機。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