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千張襖

千張襖,是臨清的傳統名牌產品,其獨特工藝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代,流傳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

簡介

千張襖,是臨清的傳統名牌產品,遠近馳名。其獨特工藝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代,流傳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千納裘衣由上千塊(條)碎灘羊皮結納縫製而成,故名“千張襖”,由於縫製精細,配納精巧,無論從毛穗上,還是從色澤光度上,都與整張灘羊皮襖相差無幾,挑選貨品時,如不翻轉相看,實難甄別它為千針萬線縫連之裘,再加上價格便宜,因此深受勞動人民喜愛。臨清民謠:“臨清州,三宗寶,瓜乾、棗脯、千張襖。”至今膾炙人口。

早在明代隆慶、萬曆年間,臨清御河以北就已有皮業作坊數十家,並形成了專事裘皮鞣製的“皮巷”和專事裘衣製作的“毛襖巷”兩條以專業產品命名的街巷。清康熙年間,臨清“發進寒羊毛三千斤入武備院”。清雍正年間,巡撫塞楞額將臨清裘皮中的“大西皮”(西口灘羊皮)、“二西皮”(二毛羔皮)、和“珍珠雋毛皮”選為貢品,“晉京奉上,歲以為常”(見《臨清州志》),足見當時臨清皮毛行業之發達興盛。

形成發展

千張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當初作坊所需灘羊皮,購至千里之遙的甘肅、寧夏。工匠在縫製毛襖衣料時,可惜將裁剪下的邊角余料扔掉,便撿起來縫連成小片毛皮,做些皮帽、衣領、衣袖、毛坎肩,自己穿戴,不作為商品出售。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興起,臨清裘皮行業中少數作坊主憑藉技術、資金的優勢,在競爭中逐漸蠶食併吞並了勢單力薄的小作坊,至清乾隆年間,近百家小作坊剩下不到50家,其中雇用幾十名工人的大作坊有十餘家。大作坊主年終時將裁製衣襖的下角碎皮分給工人,美其名曰“年終饋贈”。僱工們為養家?口,將下腳碎皮一條條、一溜溜千針萬線縫綴成方子塊,拿到下渡口碎皮方子市賣。後來人們又將方子搭配相連,剪裁成襖。年復一年,久而久之,千張襖作為臨清特有的民間工藝品,便在市場上出現了。此後作坊主見千張襖有利可圖,便僱工,擴建作坊,派專人從順德(今河北邢台)直至寧夏、甘肅專門收買碎皮。至清鹹豐年間,專事生產千張襖的作坊已達30餘家,直至本世紀初,千張襖一直是暢銷不衰的名牌裘衣。30年代,戰火頻仍,作坊倒閉,工人失業,至1936年,臨清僅存三家維持生產。新中國成立後,千張襖生產才獲新生。60年代,臨清已有皮毛廠、福利皮毛廠、回民皮毛廠、毛氈廠四個生產廠家。1966年,千張襖產品達1.8萬餘件,經銷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等9省市。1978年和1979年,臨清千張襖兩次榮獲“山東省第二輕工業局名牌產品”稱號。

工藝流程

千張襖生產工藝流程主要是:碎皮除塵,選料分類,縫綴方子,選方配襖,縫製成裘,平整皮板,浸濕挺拔,刷毛梳洗等。

品種規格

千張襖的花色品種和規格樣式比較豐富。色澤上分為白色、黑色、花色三類;毛絨上分為大毛、二毛、小毛、腿皮四類;式樣上有大衣、男襖、女襖、皮坎肩四種。

主要功能

千張襖和整張縫製的羊皮襖相比,除具有同等輕暖禦寒功能外,從正面看同樣毛花通順,色澤一致,無縫無隙,渾然一體,難以分出整皮碎皮。但價格低廉(只有整張皮襖的一半以下),而且沒有整張皮襖皮板厚薄不均勻,久穿落毛,上縱下垂和容易粘結成氈的弊病。幾百年來,千張襖以其輕暖、美觀、價廉、耐用飲譽全國,倍受人們青睞。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