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錫雕

萊蕪錫雕

萊蕪錫雕又稱西關村王家錫雕,山東萊蕪傳統民間雕刻藝術品。山東省省級文化遺產。錫雕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清時期錫雕在民間已相當盛行。據史料記載,萊蕪錫製品第一代傳人可以上溯到公元1676年,所做錫製品就已受到朝廷青睞,成為貢品。萊蕪制錫藝術在清朝乾隆年間已高度發展,當時從事錫雕加工製作的藝人主要分布在萊城西關、楊莊、寨里一帶,而藝術水平較高的首推萊城西關王氏一家。史料記載:“乾隆女婚嫁至曲阜,由京派人於萊蕪定製。”現孔府所藏部分錫製品就是乾隆皇帝女出嫁時定製,可見這一時期的錫雕工藝已達到了一個藝術高峰期。

基本信息

歷史

萊蕪錫雕 萊蕪錫雕 

萊蕪錫雕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萊蕪制錫業就名揚華夏,萊城西關有一王姓工匠創造性地將鑲嵌藝術和浮雕藝術成功地運用於錫雕當中,推動了萊蕪制錫業的發展。用這種技術和工藝生產的錫雕產品,潔淨光亮,幽雅別致,玲瓏剔透,獨具風韻,表現了一代匠人精湛的技藝和聰明才智。錫雕一問世,就受到朝廷的垂青,成為貢品。1914年,在山東省物品展覽會上,萊蕪錫雕榮登榜首,獲優等金獎。次年,萊蕪錫雕走出國門,參展巴拿馬博覽會,捧回銀牌獎。萊蕪錫雕從此聞名遐邇。

傳人

萊蕪錫雕萊蕪錫雕

制錫世家西關王家的後世傳人王震以及他的後代王聖良王聖堂,在繼承前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有創新。他們精心雕制的各種器皿,製作工藝精良,巧奪天工;民族風格濃郁,陳設實用兩相宜,獨樹一幟,名噪藝壇。其中大型落地“仙鶴蠟台”,妙趣橫生;成對的盤龍花瓶,在一高頸大腹花瓶上,兩條浮雕飛龍倒盤於瓶身,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意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萊蕪錫雕這一藝術珍寶,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如今,許多人家的博古架上,擺上了萊蕪錫雕。萊蕪錫雕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珍貴禮物,成為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成為生活中的實用之物。

影響

萊蕪錫雕萊蕪錫雕

在地域文化長河中,民間工藝萊蕪錫雕以其獨特和精湛的技藝及觀賞價值,備受青睞,長盛不衰,成為享譽國內外的鑑賞和收藏珍品。

明清時期,錫雕藝人受紫砂製作工藝的啟發,錫雕由原來的實用性,推上了純藝術高度。器皿製作多以觀賞性、適合把玩的禮器擺件為主,開始作為獨特藝術品被迅速推向市場。這不僅使錫器一舉躋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造就了一批錫器工藝大師和錫作高手,他們在錫器製品方面,無論從工藝雕刻,材料配備,造型創意等方面,都有了嶄新的突破。這一時期,錫的工藝製品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錫器分類大致有禮器、飲具、燈燭具、菸具、熏具、文具等。山東曲阜博物館藏品中有一套清代中期滿漢全席的餐具數件,是萊蕪錫雕第三代傳人王業普製作。資料記載為:“乾隆女兒婚嫁到曲阜,由京派人到萊蕪定做。”

作品

萊蕪錫雕萊蕪錫雕

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萊蕪錫雕“鳳王祥”以其獨特、精湛的技藝和觀賞價值,備受青睞,成為享譽國內外鑑賞和收藏的藝術珍品。

萊蕪錫雕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萊蕪制錫世家王家就名揚華夏神州:1914年在美國全球物品博覽會榮獲“巧手如神”、“妙奪天工”兩大白金獎,南洋博覽會最優金獎,北京評議會最優獎章,山東博覽會最優等龍牌金獎。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在現代國內工藝美術展覽上也屢獲殊榮。“鳳王祥”錫雕工藝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國家的保護。

“鳳王祥”錫雕藝品在製作工藝上,有別於南方機制錫器的鑄造成型,完全採用手工技法打造器具外形,所成作品多為空心結構。工藝流程可分為:設計、制板、選料、裁剪、成型、焊接、整形、拋光、雕刻、再拋光十個主要製作步驟。在雕刻技法上借鑑木雕、石雕的雕刻工藝,結合金屬可熔可焊的性質,獨創了“拉焊”的金屬雕刻技法,在塑造作品形象上可加可減,深淺浮雕並用,作品靈動自然。

“鳳王祥”所制錫器原材料為“錫都”箇舊生產的國際免檢產品“雲山”牌純錫,它的錫含量達到99.9%以上,被喻為“綠色金屬”。錫雕藝品以色如銀,亮如鏡,溫潤略帶珠光色,聲如磬而獨具特色。

是排列在白金、黃金及銀後面的第四種稀有金屬。它富有光澤、無毒、不易氧化、不易變色,不帶有金屬異味,而且具有吸收不純物質的功效。以前在水質不好的地方,人們會把錫板放在井底來淨化水質。因為錫容易與亞砷酸、氰酸等發生反應,因而還具有一定的測毒性。用錫製作的花瓶,可以使鮮花保持長久的綻放。因此錫器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儲茶味不變,插花花長久”的美譽。實用價值得天獨厚。又因物以稀為貴,故盡顯其珍藏之價值。

“鳳王祥”產品種類涉及:禮器、酒具、茶具、文房用具、藝術擺件等。並可根據客戶的要求單獨定製。

“師法自然”是“鳳王祥”設計產品的靈感,也是千百年來錫雕事業傳承發展的動力。作品簡約玲瓏、收放自然,並通過藉助地域文化故事傳說,詩詞等來表達人們的思想和願望,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是您饋贈親友,個人收藏的最好工藝禮品。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