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澄泥硯

泗水澄泥硯

山東泗水也發現澄泥頁岩,泗水縣工藝美術廠抽調部分藝人,由著名魯硯藝術家石可指導,也設計和生產出質地精良的“泗水澄泥硯”,色彩暈退自然,巧於利用自然形成的紅—黃—青的色帶、色屬、色點變化,因材施藝,略加雕琢,形成古樸高雅的硯的造型,受到很高的評價。

簡介

澄泥硯原產於江蘇蘇州市吳縣,當地瀕臨太湖,取太湖地區特有的澄泥頁岩精工雕鑿而成。其色澤有紅(蝦頭紅)、黃(鱔魚黃)、青(蟹殼青)三種,質地細膩,發墨性好,是歷代文人雅士珍視的文房之寶。

近年來,山東泗水也發現澄泥頁岩,泗水縣工藝美術廠抽調部分藝人,由著名魯硯藝術家石可指導,也設計和生產出質地精良的“泗水澄泥硯”,色彩暈退自然,巧於利用自然形成的紅—黃—青的色帶、色屬、色點變化,因材施藝,略加雕琢,形成古樸高雅的硯的造型,受到很高的評價。1972年赴日本東京展出的“山東魯硯展”上,澄泥硯受到日友人的珍視,認為其品格不在蘇州之下。

現在,泗水工藝美術廠已有近百名工人和技師從事澄泥硯的生產、科研和創新,產品遠銷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各地。

最大澄泥硯

黃龍硯長53厘米,寬48厘米,厚9.8厘米,被譽為“澄泥硯之王”在今年的“好客山東賀年會”之最評選活動中,一尊黃龍傲世的澄泥硯以其外形獨特、體型巨大而吸引了大家好奇的目光。該硯長53厘米,寬48厘米,厚9.8厘米,被譽為澄泥硯之王,是由泗水縣魯柘硯工藝研究所報送。

據介紹,澄泥硯受時間、氣候、空氣濕度等諸多因素制約,成功頗難。尤其是形態越大,工藝難度就越大。黃龍澄泥硯在製作過程中,秉承一千餘年的傳統製作工藝,結合現代技術,從澄泥、成型、陰乾、設計、刻制到焙燒,歷時一年方才製作成功。整個硯體以蛟龍穿雲破霧為硯周邊,龍首正面突顯在觀首正中,兩爪伸向兩邊,龍身在上下左右忽隱忽現,龍尾在下方擺動,四周浮雲密布,突顯龍游雲動,氣勢滂簿。硯體上半部顏色紅中透黃,下半部呈墨黑色,墨池呈前低後高傾斜狀。該硯以淺浮雕刀法刻制,構思巧妙,刀法細膩,具有質地沉靜堅韌、濕潤如玉、含津益墨、聲或金石、手觸生暈、歷寒不冰、哈氣可研、發墨如油,不漬水、不損筆,古樸大方等特點。

據了解,黃龍硯是魯柘硯工藝研究所的鎮館之寶。魯柘澄泥硯也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

泗水澄泥硯的起源年代,歷來莫衷一是,但應不遲於唐代。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硯論》中很明確地將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並稱“四大名硯”。說明唐代澄泥硯的製作已達相當規模。唐宋時期,三門峽地區澄泥硯的製作主要集中在虢州(今靈寶境內)。明清之際,陝州(今陝縣)澄泥硯後來居上取代虢州澄泥硯,併名噪一時。陝州澄泥硯的廣泛製作,也使澄泥硯從皇室貢品和文人專用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清末民初,陝州澄泥硯的主產地在張村塬上的人馬寨村,以當地王氏家族所制硯台最為出名。當時,人馬寨“玉瑞堂”、“永興堂”、“永興泰記”、“永興合號”等二三十家制硯堂鋪戶林立。硯台上“管保來回”、“謹防假冒”、“陝州特產”等戳記則說明當時的澄泥硯市場已相當完善。

由於是用澄泥燒制而成,原料選擇的粗與疏,燒制工藝的潤與燥,都可以控制,因此與各種石硯相比,澄泥硯有其固有的特點。唐宋時期,人們稱澄泥硯為“硯中第一”。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盛讚澄泥硯:“堅實如鐵,叩致金聲,刀之不入。”清乾隆稱澄泥硯“撫如石,呵生津……” “四大名硯”中,澄泥硯是唯一以人工澄煉之泥燒制而成的陶硯(學術界也因此將“四大名硯”的特點概括為“三石一陶”),澄泥硯也是唯一不以產地命名的硯台。這兩個“唯一”也為有關澄泥硯的爭執埋下了伏筆。澄泥硯在歷史上曾有南北之爭,即分別以黃河流域的虢州(今河南靈寶)、絳州(今山西新絳)、澤州(今山東泗水)和長江流域以蘇州為代表的“正宗”之爭。現在,其“正宗”之爭主要集中於虢州和絳州之間。

產地

澄泥硯最早產于山西絳州,其孕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躋身中國四大名硯台.自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在中國硯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硃砂紅等顏色為珍品。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多為題銘珍藏。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製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東泗水、山西新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經濟價值

泗水縣柘溝鎮挖掘魯陶精藝製品,利用本地澄泥資源,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讓失傳已800餘年的魯柘澄泥硯重現光華,目前該硯已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在上海世博會上展示。澄泥除製作硯台外還可開發各種工藝品,成為農民致富新途徑。

品種

魯柘澄泥硯:又稱柘硯、魯柘硯、柘溝陶硯等,為四大名硯之一,是山東泗水縣特產。產於有五千多年制陶歷史的古鎮——柘溝鎮。柘溝鎮是一個古老而聞名的制陶古鎮,物華天寶,礦藏豐實,特產有名,柘溝大缸遠近聞名,魯柘澄泥硯名揚天下。在小城鎮建設上,該鎮以建設文明城鎮為目標,依託豐富資源優勢,大力挖掘自然優勢,著力實施“民營強鎮”的戰略。2009年以來,全鎮新上規模型民營企業14家,初步形成了石材、陶土、玻璃纖維、運輸、生物農藥等五大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發揮了規模效應,壯大鎮域經濟,小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互為反哺。

特點

澄泥硯具有沉靜堅韌、溫潤如玉、含津益墨、聲若金石、手觸生暈、發墨如油、不漬水、不損筆等特點。其質地、造型、色澤、使用等方面,既可與唐宋名硯媲美,又優於國內同類產品,實屬藝苑瑰寶。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