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一生情》

《浮世一生情》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裡,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蘇菲·瑪索飾)艷冠群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西恩·賓飾)。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基本信息

《浮世一生情》《浮世一生情》

片名:浮世一生情
英文片名:Anna Karenina
國家/地區:俄羅斯 英國
區域:歐美
出品: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s. [us]
發行: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s. [us]
類型:愛情
導演: 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
編劇: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
製片:
主演: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 肖恩·賓Sean Bean 米婭·科什納Mia Kirshner 艾爾弗雷德·莫利納Alfred Molina 詹姆斯·福克斯James Fox 丹尼·休斯頓Danny Huston
分級:美國PG-13
上映時間:1997年04月04日

概述

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從 1911年對這作品改編後,世界各國就多次把它搬上舞台或電影,並且近百年來,世界影壇的各個時期的女演員以演安娜.卡列尼娜為榮耀。這次美國的蘇菲.瑪索成功地演出了這一著名女人,肖恩.比恩則成功扮演了她的情人渥倫斯基。故事講述美麗且富有的安娜和她的情人渥倫斯之間的男才女貌的愛情,同時以他們的一對朋友的並不般配的愛情作對比,說明了一對愛侶只要他們不顧一切並不斷投入溫情,不管他們之間是否般配,他們也一定能收穫成功的愛情。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也就是托爾斯泰愛情的縮影,喜愛他的作品的人會通過這部影片對他的感情生活有一定了解。

內容簡介

《浮世一生情》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裡,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蘇菲·瑪索飾)艷冠群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西恩·賓飾)。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詹姆斯·福克斯飾),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

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藥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

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主演簡介

《浮世一生情》

姓名:肖恩·賓
性別:男
原名:
英文名:Sean Bean
生日:1959年4月17日
星座:
國籍:英國
地域:歐美
身高:180cm
血型:
三圍:
嗜好:
生平介紹:肖恩·賓英國最多才多藝的演員,近20年來他的事業幾乎遍及戲劇、廣播、電視和電影等所有大眾娛樂傳媒。
1959年4月出生在英格蘭南約克夏郡的肖恩,1983年從倫敦一家頗負盛名的表演學院畢業後在舞台上開始了他的表演生涯,並漸漸打入影視圈,出演了《狂暴周一》(Stormy Monday)、《Troubles》《第十五大街》(The Fifteen Streets)和《廣告之王》(Get Ahead in Advertising)等影視作品。進入90年代後他的演藝事業更加一帆風順,長著一雙深情脈脈綠眼睛的他塑造過眾多的鮮活角色,從《Clarissa》中的反派,到《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中充滿激情的情人,《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中讓人心碎的英雄Boromir,到《特洛伊》(Troy)中的希臘貴族奧德修斯,影片中有了他,就多出了幾分優雅和正面影響。由他領銜主演的莎士比亞劇《麥克白》(Macbeth)令觀眾大為震驚,贏得廣泛讚譽,在倫敦加演。他在93年系列電視電影《夏普的來福槍》(Sharpe's Rifles)中飾演的Richard Sharpe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以至此後他接連在13部影片中重塑了該角,成為他事業的一個標誌。他的其他主要作品有《黃金眼》(Golden Eye)、《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冷血悍將》《戰火實錄》(Bravo Two Zero)、《極度危險》(Extremely Dangerous)等。曾當選為英國第二性感男人的他,近年來定居在倫敦,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身處浮華喧鬧的電影圈,他仍能保持自己男人中的男人本色,實在難得。

《浮世一生情》

姓名:阿爾弗雷德·莫利納
性別:男
原名:
英文名:Alfred Molina
生日:1953年5月24日
星座:雙子座
國籍:英國
地域:歐美
身高:188cm
血型:
三圍:
嗜好:
生平介紹:阿爾弗雷德-莫利納(Alfred Molina)於195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義大利人。他曾經就讀於英國倫敦知名的吉爾德侯音樂與戲劇學校。他出演的舞台劇包括:由英國皇家劇院製作的《靈欲思凡(The Night of the Iguana)》和《Speed the Plow》、以及他在百老匯上演的《藝術(Art)》。在《藝術》中,他由於突出的表現而獲得了1998年托尼獎的提名。1981年,莫利納開始向電影進軍,出演了《約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5年,他出演了《給布雷茲涅夫的信(Letter to Brezhnev)》,儘管莫利納在這部影片中表現突出,不過他在電影上的突破卻是在兩年以後。1987年,他出演了由史蒂芬-弗雷爾斯執導的悲劇影片《激情床伴(Prick Up Your Ears)》,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莫利納的電影代表作還包括《情迷四月天(Enchanted April)》、《舊愛新歡一家親(The Perez Family)》、《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和《濃情朱古力(Chocolat)》。

《浮世一生情》

姓名:蘇菲·瑪索
性別:女
原名:
英文名:Sophie Marceau
生日:1966年11月17日
星座:天蠍座
國籍:法國
地域:歐美
身高:173cm
血型:
三圍:34 24 34
嗜好:
生平介紹:索菲14歲時開始拍電影。在這之前她是在遠離攝影棚現場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她一直住在巴黎市郊,而她的父親是一個卡車司機。那時侯,她從一個朋友處得知,法國導演Claude Pinoteau正在為他的一部青年電影“La Boum”尋找一個新面孔。這部電影的推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導致了La Boum 2(1982)的推出,再這部影片中她獲得了“凱撒最有希望女演員獎”。

在她16歲時,她用一百萬法郎買回了與Gaumont的契約。“當然我不得不借錢”,她說,“我沒有那么多錢。人們為了不讓我與Zulawski拍L'Amour Braque作了各種各樣的事。這是暴力的、幾乎是種族主義的。我屬於Gaumont(他後來位置工作的攝影場),我是他們的小寵物,我不得不聽從他們。但這是無法忍受的。我繞著Champs Elysees漫步,精神恍惚不知該作什麼。我是害怕因為違約而進監獄。” 從此在她的故鄉他成為一位最受歡迎和尊敬的女演員,並且現在成了世界著名的。

她在“勇敢的心”(Braveheart)中的角色是她的第一個英文片角色。當被問及為什麼Sophie飾演Isabelle時,梅爾吉普森(Mel Gibson)回答說,“是的,她很漂亮,她是法國人而且她是個好的女演員。這個角色需要至少兩種以上的因素。”Bettina Rheims,一位給她拍過多次照片的攝影師稱她是“最漂亮和最感性的女演員”。

在1995年春,她執導了她的第一部影片“L'aube a l'envers”,一部一她在拍攝“勇敢的心”時寫的電影劇本為基礎的八分鐘短片。這部影片受到加納(Cannes Film Festival)電影節的充分認可。

她對法國電影的批判性的看法是:“美國電影造成如此大的威脅是很偉大的。在法國我們有許多冒充有個性的電影導演,而實際上他們腦子裡沒有一點新思想”。 她有一位好來塢的代理人,但沒有興趣移居落山磯(Los Angeles), 象Julie Delpy一樣玩好來塢的方式。

在1995年7月24日,Sophie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名叫Vincent的男孩兒。她未婚,和Andrzej Zulawski,一位比她大24歲的波蘭導演一起居住在巴黎。

她是一個血液運動的坦率反對者,她曾經參加Brigitte Bardot以抗議在Gironde射殺鴿子和在普羅旺斯(Provence)的鬥牛。 “我憎恨任何形式的暴力。對我來說,折磨公牛的鬥牛士失去了他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任何人都應尊重生命,不能批准這種死亡遊戲。”她曾經在Seine-et-marne擁有一個古老的農舍,但是在她的貓被獵人和他的狗射殺,她的11歲大的西班牙長耳獵犬Lolita被偷之後,她離開了那裡。

她除了為動物謀福利之外,Sophie是Arc-en-Ciel(彩虹)的資助人,這是一個幫助患病的兒童實現夢想的組織。

演職員表

《浮世一生情》

導演Bernard Rose
演員肖恩·賓 Vronsky
米婭·科什納 Kitty
索菲·瑪索 Anna Karenina
阿爾弗雷德·莫利納 Levin
Valerie Braddell Ambassador's Wife
Niall Buggy Doctor
Anna Calder-Marshall Princess Schcherbatksy
Anthony Calf Serpuliovskoy
Vernon Dobtcheff Pestov
Hamish Falconer Seriozha
詹姆斯·福克斯 Karenin
Nora Gryakalova Myagkaya
Stefan Gryff Korunsky
Victor Gurianov Peasant
Barbara Horne Miss Edwards
丹尼·休斯頓 Stiva
Oleg Kosminsky Titus
Valeri Kukhareshin Specialist Doctor
Larisa Kuznetsova Agatha
菲利達·勞 Vronskaya
Konstantin Lukashov Moscow Railway Worker
German Maksimov Priest
Sergei Parshin Doctor's Doorman
Father Vadim Sadovnikov Inn Priest
大衛·斯科菲爾德 Nikolai
費奧納·肖 Lydia
Jeremy Sheffield Boris
Leonty Varenstov Peasant
賈斯汀·沃德爾 Countess Nordston
Saskia Wickham Dolly
Igor Yefimov Servant
Tatyana Zakharova midwife
Jennifer Hall Betsy
編劇Bernard Rose (screenplay)
Leo Tolstoy (novel)
製片人布魯斯·戴維 producer
Jim Lemley associate producer
Stephen McEveety executive producer
原創音樂改編音樂Sergei Prokofiev
Sergei Rachmaninov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浮世一生情》

攝像師Daryn Okada
電影剪輯Victor Du Bois
協調劇組人員Marion Dougherty
造型設計John Myhre
藝術指導Sergei Shemyakin
布景師Marthe Pineau
服裝設計Maurizio Millenotti
化妝師Roy Bryson hair stylist
Lydia Milars makeup artist
製片主管助理導演Mark Cotone assistant director
Martin Krauka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Laura Nisbet assistant director
美術James Edward Ferrell Jr. set art director
Candi Guterres property master
音效Todd Toon supervising sound editor
Dean Beville music editor
Linda Di Franco foley editor
Christopher Flick foley editor
Peter Glossop production sound mixer
Rich Green foley artist
William Jacobs music editor (uncredited)
Steve Kohler sound
Adam Kopald sound effects editor
Mel Metcalfe sound re-recording mixer
Piero Mura sound editor
John Murray foley editor
Terry Porter sound re-recording mixer
Joan Rowe foley artist
Sean Rowe foley artist
Dean A. Zupancic sound re-recording mixer
特技師Andy Williams special effects
視覺特效師特技演員Graeme Crowther stunt coordinator
Sergei Shulga stunt coordinator
其他職員John Boccaccio first assistant camera
Giovanni Casalnuovo assistant costume designer
Pablo Ferro title designer
Geoff Freeman unit publicist
Jack McCollum best boy electric
Maria Montoreano associate film editor
David Orr color timer
Georg Solti conductor
Douglas Wright casting associate
Galina Gorchakova singer: mezzo-soprano
Maxim Vengerov musician: violin

公司及機構

製作公司

Warner Bros. [us]
Icon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
發行公司

Warner Bros. [us]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ar]
Líder Films S.A. [es]

影片全球各地上映日期

《浮世一生情》《浮世一生情》
國家或地區 上映日期
美國 1997年04月04日 1997
德國 1997年05月01日 1997
英國 1997年05月23日 1997
法國 1997年06月04日 1997
比利時 1997年06月11日 1997
瑞士 1997年06月13日 1997 (German speaking region)
新加坡 1997年07月10日 1997
澳大利亞 1997年07月17日 1997
丹麥 1997年08月08日 1997
西班牙 1997年08月18日 1997
巴西 1997年09月05日 1997
韓國 1997年10月03日 1997
紐西蘭 1997年10月23日 1997
波蘭 1997年11月07日 1997
冰島 1997年11月08日 1997 (Reykjavik Film Festival)
香港 1997年11月20日 1997
日本 1998年04月11日 1998
泰國 1998年05月29日 1998
阿根廷 1998年07月09日 1998
秘魯 2003年05月15日 2003

媒體報導

論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
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浮世一生情》《浮世一生情》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么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嘆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松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
《浮世一生情》《浮世一生情》
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嘆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兇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里,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里,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布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局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么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么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么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么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么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么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欲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精彩劇照

《浮世一生情》

《浮世一生情》

其它

1960年出生在英國倫敦,柏納德·羅斯從九歲開始就攝製超八厘米的影片,15歲參加短片競賽獲獎在BBC電視上播映,他早期拍攝MTV起家,直到92年攝製了《Candyman》一片受到美國矚目,獲邀至美國拍攝由蓋瑞歐德曼主演的貝多芬傳《永遠的愛人》,緊接著與蘇菲瑪索合作拍攝文豪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2000年的《Ivans xtc》更獲得多項影展大獎,是中生代的英國優秀導演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