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糖

董糖

董糖始於如皋。據清道光庚寅年《崇川咫聞錄》載:“董糖,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未歸巢民時,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故至今號秦郵董糖。”

名字起源

董糖董糖

董糖始於如皋。據清道光庚寅年《崇川咫聞錄》載:“董糖,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未歸巢民時,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故至今號秦郵董糖。”
明亡,冒辟疆(巢民)偕董小宛歸隱如皋水繪園。海內名流,常集是園,詩酒唱和。董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麵飴糖松子桃仁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

製作

董糖董糖

董糖又分為兩種,打酥和捏酥,打酥簡單,一般都是汪師傅帶來的小徒弟操作,就是把豆粉糖粉裝進一個木框裡,木墩壓實,糖刀劃出麻將大小後,撒上白砂糖、紅綠絲、醃桂花,翻在一塊木板上,用小銅鏟鏟四塊放在竹簧一般的紙上,再用紅綠黃白的色紙包好,就成了。捏酥麻煩,需要汪師傅親自上手,要在麥芽糖稀里裝入豆糖粉,折來捏去,像折小刀面和捏花捲一樣,翻來覆去地推拿擠按捏,折騰的糖稀骨薄如紙,還不能把糖稀捏破了漏出糖粉來。捏成蛇形長條,再用快刀斬亂麻之勢切成小指厚的薄片,骨牌大小,厚薄勻襯。切出的剖面呈乳白色,像個“回”字,一層環著一層,也撒上白糖紅綠絲等。因而董糖又叫捏酥或折酥。
接下來就是包董糖了,也是打酥好包捏酥難。捏酥軟,沒有稜角,包起來不容易成形,弄不好就像爛腿蓮。我放寒假,沒事就在糕餅坊玩,看汪師傅做糖,也學著包,一來二去就會了。包董糖也算是個二師傅,底下還有個小工打下手,就是把董糖鏟進襯紙里,好讓我包。我常三更起來,睡意朦朧。屋外,或星月當空,或漆黑一團。踉踉蹌蹌來到糕餅坊包董糖的案板前,我比案板高出不了多少,就坐在特別高的椅子上,腳下墊個矮板凳。
包董糖的紙紅黃青綠白,裁成30厘米見方的正方形,紅是水桃紅,黃是杏兒黃,青是竹葉青,綠是柳條綠,白是砂糖白,五顏六色,喜慶。取過一疊紙,對角,拇指刮開,像菱形的梯田,再用篾摺子在紙的頂尖刮層糨糊,提起竹簧紙對角放好的董糖於彩紙上,左手牽起左邊的紙頭,右手牽起右邊的紙頭,雙手小指抵住紙邊,向前一滾,頂端刷糨糊的紙正好粘住董糖的腰,一包董糖就包好了。但這還不算完成,要蓋上大小如董糖的紅戳子,戳子上刻有“酥糖”兩個大字和“某某某糕餅坊制”等字樣。我都是包好十個再蓋戳子,“啪啪啪”一路打下去,蓋得紅水四濺。包董糖的勞務費是每包一厘五,一百包才一角五分錢,我從夜半到早晨七八點鐘,能包二千五百左右。一季董糖包下來,紙如磨石,我的大拇指甲刮易了邊,薄似蟬翼,出血見肉。

出處

董糖董糖

別說董糖香軟,一旦碰上史可法,自然有一股硬朗的氣節來。說史可法有一天路過如皋,特地到水繪園與冒辟疆相會,董小宛敬仰他的高尚情懷,贈以酥糖,為之餞行,以壯行色。史可法拿起一塊一嘗,連聲稱讚,又問酥糖為何用紅紙包裹?小宛妙言答之,以示史大人一顆赤誠之心。並備好兩箱酥糖,請代攜往揚州,犒勞軍中將士,以壯軍心。史可法大為感動,連連謝道:“蒙青蓮饋贈珍品,愛屋及烏,深為感荷。此去揚州,如能獲勝,我一定派人隨青蓮學作此糖,取名董糖,遍饗全軍。”後來,清兵圍攻揚州,史可法拒不投降,直到彈盡糧絕,將士們仍然忍飢拼殺。臨危這天,史可法分以董糖,激勵士氣。據說,史可法壯烈殉難時,衣袋裡還保藏著兩塊董糖,沒顧得上吃。此“董糖”出處,軟中卻有硬骨頭,盪人心懷。

榮譽

如皋食品廠生產的水明樓牌董糖,繼承了傳統工藝,以上等白糖、純淨飴糖、褪殼芝麻等精工製作而成。酥鬆香甜,口味純正,食之齒頰留香。1985年獲江蘇省優質產品證書。現年銷售量達數十萬盒。

相關

 食用方便,既可乾食,又可沖飲,是饋贈親友之佳品。外包裝盒上印有琅琊風光和歐陽修名著《醉翁亭記》中字句,更增添了地方特色,深受消費者歡迎。

江蘇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