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藍印花布

南通藍印花布

南通藍印花布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宋代稱為藥斑布,明代稱為澆花布,傳說為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一歸姓者發明。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土布與天然蘭草為農家平常之物,故前莊後坊的藍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農村集鎮。藍印花布主要用來製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五福(蝙蝠)捧壽、吉慶有餘(魚)、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產品概況

南通藍印花布南通藍印花布
如今藍印花布面料已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複色,由小布發展到寬幅布,由土布發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紡布。花色品種也日益增多,出現了藍印門帘、壁掛、檯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種工藝品,尤其是藍印花布時裝,成為都市裡一道亮麗風景線。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印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南通市的吳元新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

具體操作:從蓼藍草中提取藍作染料(靛藍),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乾後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鐘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一般經過6至8次反覆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再將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乾後颳去防染漿粉,即顯現出藍白花紋。因為是全手工印染,乾後的漿不免會有裂紋,形成了手工藍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紋,而現在的機印花布或沒有採用傳統的技藝的藍印花布則藍白分明,毫無手工的痕跡,因此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迫在眉睫!藍印花布的圖案吉祥喜慶、為近世三百年來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線,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線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線,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乾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準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歷史演變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乾,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藥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產考曰:“藥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帘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題材內容

南通藍印花布南通藍印花布
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於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託著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內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樸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確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澱。 藍印花布的圖案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占有相當位置。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裡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來歷傳說

藍印花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印染製品。傳說有一個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變成了黃顏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們看到後卻很喜歡,然後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他一個姓葛的好朋友。後來他倆就專門從事把布染成黃色,又有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們把布晾在樹枝上曬乾時不小心被風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藍草,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板藍根草,它裡面有一種成分叫靛藍,可以把布染成藍色,等他們發現這塊布的時候,黃布已變成了一塊花布,“青一塊、藍一塊”他們想這奧秘肯定在這個草上,此後,兩人又經過多次研究,終於把布染成了藍布,梅葛兩位先生也就成為了藍印花布的祖師爺。

用途與特點

藍印花布主要用來製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五福(蝙蝠)捧壽、吉慶有餘(魚)、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如今藍印花布面料已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複色,由小布發展到寬幅布,由土布發展到精棉坯布和棉麻混紡布。花色品種也日益增多,出現了藍印門帘、壁掛檯布拎包、玩具等多種工藝品,尤其是藍印花布時裝,成為都市裡一道亮麗風景線。

藍印花布

南通藍印花布南通藍印花布
江蘇南通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氣候溫宜,山清水秀,物阜民豐,素有“崇川福地”之稱。南通曆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餘年的歷史中,南通人民創造並發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諸如扎染、彩錦繡、哨口風箏(板鷂)、木版印畫、工藝葫蘆等。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由吳元新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已被列為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由他負責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也被命名為----藍印花布之鄉,這些榮譽稱號 與吳元新30多年來默默的在藍印花布領域不斷研究,堅持將傳統傳承了下來是分不開的.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始於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力,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向多種面料的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實用、裝飾多種類型、從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會,達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輝煌。

發祥地

元末明初,余西場先民為避兵火,攜家譜、典籍舉族自江南群體遷來,夾雄厚財力,同時,也帶來籃印花布傳統工藝。城南染坊園藍印花布染坊最多。解放後,余西鎮區,主要藍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標染坊,季長春染坊,馮家染坊,衙門口染坊。公私合營時,季長春染坊合營至南通城;馮家染坊合紅營至余西區二甲鎮,該企業體制幾度變遷延續至今,藍印花布工藝也從余西古鎮傳至余西區二甲鎮,再在南通市名揚海內外。余西古鎮正在參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印染工序

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線。白底藍花一般採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乾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線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著繁雜的製作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製作過程如下:

挑選坯布

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脫脂

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後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曬乾待用。

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麵粉自製漿糊刷裱,晾乾後刷一層熟桐油,待乾後壓平使用。

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製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紮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鏤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製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製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採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製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覆使用。

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後刷熟桐油加固,晾乾,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後晾乾壓平,分類保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刮漿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製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採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製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複雜時對版要準確,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乾,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

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

工藝概述

南通藍印花布通過手工刻制花版、手工刮漿、手工染色以及手工刮白、固色、涼乾等多道工藝製成,染色前,首先利用石膏和豆粉製成的防染漿,透過花版的鏤空部分在土布上括成染料無法滲入的白色圖案,再染以藍靛,形成鮮明和諧的藍白之美。南通藍印花布的圖案簡潔樸素,多為寓意吉祥如意的傳統折枝花紋、花鳥動物以及古時人物等,十分優美雅致,因而在民間流傳甚廣。用藍印花布製成的服飾、被面、壁掛、檯布、包頭、門窗簾布、包袱方巾、玩具擺設等,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獨具個性、可以觀賞的工藝品。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製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製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髒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民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產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博物館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元新於1997年創建的,是我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專業博物館,下設藍印花布博物館藍藝研究所、藍印花布博物館明清染坊、藍印花布博物館的旅遊產品開發展示部。開館十年來,堅持以宣傳民間藝術,繼承傳統工藝為宗旨,以搶救、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研究傳承民間工藝為己任,共赴海內外展覽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賓客五十多萬人次。

藍印花布館竭盡全力弘揚和傳承民間傳統藍印花布,整理收藏明清以來實物及圖片資料一萬多件,保存著大量優秀的民間製品,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該書由著名藝術大師張仃先生題寫書名並序,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綿璐,袁運甫先生,國際藝術大師韓美林等諸多大家學者題辭寫跋。該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藍印花布紋樣專著的空缺。

江蘇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