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燈

蘇燈

“蘇燈”產於蘇州的彩燈,簡稱蘇燈。此燈宋代就已聞名,當時宮中元夕張燈,以蘇燈為最,歷史悠久。蘇燈以裝扎、裱糊、剪紙、刻紙、繪畫等多種技藝巧妙結合,具有造型優美、結構精巧、色澤鮮艷、裝飾華麗、畫面工致等藝術特色。常見的走馬燈最能體現蘇燈特色,點燃時光華璀璨,引人入勝。

簡介

蘇燈蘇燈

蘇州燈彩工藝宋代就已聞名,當時宮中元夕張燈,以蘇燈為最。明清時期,每逢歲尾年頭,蘇州閶門內吳趨坊、皋橋一帶,燈彩遍張,不見天日,燈鋪多達100餘家,花色品種精奇百出。蘇燈以裝扎、裱糊、剪紙、刻紙、繪畫等多種技藝巧妙結合,具有造型優美、結構精巧、色澤鮮艷、裝飾華麗、畫面工致、花樣出奇的藝術特色。走馬燈最能體現蘇燈特色,點燃時光華璀璨,引人入勝。現在的蘇燈在繼承、吸收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借用影視藝術和舞台藝術,配上光、聲、電效果,達到了新的境界。

我國民間,歷來有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賞燈"的風俗,所以早在宋代,燈彩在蘇州已成為獨立的工藝行業。當時流行的花燈有"萬眼羅"、"琉璃球"等。尤其是城內吳趨坊、皋橋一帶,制燈的店雲集,每逢春節前夕,燈市興旺。

溯源

蘇燈蘇燈
蘇州燈彩,始於南北朝,盛於隋唐,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宋代已聞名於世。周密《乾淳歲時記》一文載有:“禁中元夕張燈,以蘇燈為最。”“圈片大者三、四尺,皆玉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鳥翎毛種種奇妙,儼然著色便面也。”足以說明蘇燈早已冠於全國之首。蘇燈製作行業在宋代已很興盛。 明、清兩代蘇州燈節之盛為前所未有,明代著名文人唐寅詠燈詩:“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晚清詩人蔡立清云:“龍燈興過馬燈來,還托禳實搭彩棚,中市前頭濠上路,火為城腹錦為城。”由此可見當時蘇州燈節盛況及蘇燈藝術已別具一格。 據1925年燈業公所碑錄,當時蘇燈店鋪已有一百多家,其中著名的有“巧雲齋”、“振源祥”、“許龍飛”、“靈雲飛”、“小飛刀”等。足見蘇州燈彩業的興盛。 解放後,蘇州燈彩在國家“保護、發展、提高”政策下,得到發展。1959年全國花燈比賽,蘇州燈彩以其優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奪得全國第一,並被正式命名“蘇燈”而譽滿神州,名揚海外。

特色

蘇燈蘇燈
蘇州古典園林建築造園藝術,明代吳門畫派繪畫藝術,得天獨厚的地域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無不影響著蘇州燈彩,使它逐步形成了“精、細、美”的藝術風格。 蘇州燈彩以亭、台、樓、閣為主要造型,結構巧妙、雅致秀麗,具有濃郁的蘇州地方特色。燈內配上吳門畫派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畫面,飾以刀法流暢五彩繽紛的套色剪紙,燃燈以後,空氣產生對流,畫面就周而復始地鏇轉,集中體現了蘇州的民間藝術。在形式各異、品種繁多的彩燈中,最能表現蘇州特色的是——亭台樓閣走馬燈。遠望:亭台碧瓦飛檐,樓閣氣勢不凡;近看:晶瑩燈壁上彩繪風景與絹衣泥人循環展現。燈角上飾以繽紛的流須,燈架四周嵌以耀眼的花邊,燈體鑲上套色剪紙五光十色,靜和美的外形,亮和動的內在,和諧地溶於一盞彩燈之中,使其成為一件上好的民間工藝品。

發展

元宵節元宵節
千百年來,蘇州燈彩運用“亭台樓閣”主體造型為藍本,製作上集紙紮、裱糊、繪畫、剪紙、裝飾等多種工藝於一體。這種精緻細巧、富於韻味的造型固然能顯示蘇州燈彩的風格特色,但如果僅僅滿足於此是不夠的,而且“蘇燈”也會失去廣闊的藝術天地。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燈彩藝人們,一起挖掘傳統,充分運用蘇州燈彩的各種傳統技藝,研製出一組組將原走馬燈中3~4寸的“絹衣小泥人”放大成真人狀態的大型燈彩藝術景組。如《七品芝麻官》、《濟公》、《祝枝山看燈》、《湖壙清趣》等。這標誌著蘇燈已進入第二代的新領域。從1984年起,燈彩藝人們先是假座蘇州拙政園虎丘等園林舉辦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燈會。同時推出研製出的第二代蘇州燈彩。又在此基礎不斷創作設計、精心製作了許多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題材的藝術景組,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舉辦燈會、展覽達六十餘次屆,同時還在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承辦燈會和展覽,受到國內外民眾的好評,讚譽不絕。其中最令人自傲的是我研製的廣州東方樂園《古燈奇觀》遊樂項目的成功。它使蘇燈一改舊觀,開創出蘇州燈彩歷史上的一種全新的格局。

前景

元宵節元宵節
蘇燈,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在人民民眾的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裝點家居、烘托氛圍、節日慶典,表達人們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已成為流傳最廣泛,民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在當今商品經濟大潮下的“蘇燈”,其功能仍離不開欣賞與宣傳的審美功能、美化與套用的實用功能,更不可忽視它具有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功能。隨著社會需要的多樣化,燈彩藝人涉獵的範圍將更為廣泛,如社會、藝術與美學,科學與技藝,現實與理想等,都將通過蘇州燈彩藝術作品找到新的立足點。
2005年第八屆蘇州國際旅遊節,以蘇州水城為題,做足“水”文章。組織了大型水上情景表演暨彩船巡遊作為開幕式最精彩的一項表演——《水之韻》,環古城河水面上,一條條彩船實際上就是一組組大型的藝術燈彩景組。《干將莫邪》、《美女採蓮》、《七里山塘,八面吳風》、《喜慶龍風》等十四組燈彩組景,也就是十四隻彩船。那五彩繽紛,造型各異的條條彩船,那五光十色,絢麗光彩的大型藝術燈彩景組,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水上的藝術,流動的燈彩”。每一隻彩船,每一組燈彩均出自蘇州燈彩藝人的巧手,在運用傳統燈彩藝術的製作技巧“扎、糊、剪、繪”與現代技術手段“聲、光、電、動”相結合融為一體。 每隻船的設計,各具特色,精工細作,動作技巧處理十分合情合理恰到好處。燈藝技法之精,動作幅度之大,藝術效果之佳,令人稱奇,拍手叫絕。通過《水之韻》彩船巡遊,讓人們看到了當今的蘇州燈彩藝術,展示了“蘇燈”的藝術前景。彩船的設計、製作,使蘇州燈彩在原來小體量的“精、細、美”上,有了極大的突破,形成了“大、亮、動”的蘇州藝術燈彩新格局。這是蘇州燈彩史上的一大創舉,也贏得了“蘇燈”在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的藝術分量。

種類

蘇州燈彩蘇州燈彩

蘇燈製作歷史悠久,形成了精巧秀麗的藝術特色。它以花色繁多,燈畫工致,色彩鮮艷,結構精巧,造型優美,富麗堂皇而譽滿全國。蘇燈的質料,有無骨燈珠子燈、羅帛燈之分;燈的形制,有桌燈、吊燈、壁燈、座燈、提燈之別;燈的製作工藝,便是紙紮、裱糊、剪紙、刻紙、繪畫等多種工藝的巧妙結合。蘇州古典園林的建築藝術和明代吳門畫派的繪畫藝術,薰陶了蘇燈工藝,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以亭台樓閣為造型主體,燈內配以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等彩色畫面,集中體現了江南水鄉的民間風味。在形形色色的彩燈中,走馬燈最具巧思。它的外型有如碧瓦飛甍的亭台,燈壁用雙層暗花,由於燭燃燒後引起空氣對流,燈的內壁能自動轉動,使其燈上的人物故事,走馬似地循環往復展現在人們眼前,引人入勝。今天,蘇燈製作技藝日益精湛,並有電轉燈,電動燈、大型壁燈和座燈問世。

民俗

"賞燈"習俗目前在許多農村已逐漸消失,但是,蘇燈仍然為民眾所喜聞樂見,外地來蘇州選購和預訂彩燈的人也絡繹不絕。蘇州民間工藝廠除生產傳統風格的各種花燈外,大膽創新,設計了"紅樓夢故事燈"、虎丘風景電轉座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型電動壁燈",更使古老的蘇燈藝術,"賞燈"習俗別開生面,大放異彩。

蘇州木瀆景區最大仕女蘇燈蘇州木瀆景區最大仕女蘇燈

2009年3月,高3.5米的蘇州最大仕女蘇燈正式亮相木瀆景區,專為木瀆景區定製向三八婦女節獻禮的西施燈彩將長期置於戶外供市民觀賞。據燈彩藝人朱師傅介紹,蘇燈工藝主要套用於室內壁燈,最常見的大小只有15厘米左右,人物大多以打擂台、紅樓夢人物為主,採用硬紙板、鉛絲、竹子等製作人體,而面部則大多使用泥料製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蘇燈開始尋求創新,採用鋼筋等製作人體,面部材料則改良為玻璃鋼以求逼真效果,並將製作的規格從手掌大小增加到1.7米左右。而木瀆古鎮西施燈彩則是目前蘇式仕女蘇燈中最大的,並創下燈彩與真人比例2比1的新記錄,突破了蘇燈仕女像1比1的常規。除了人體比例縮放難度加大外,超大燈彩長期放置在戶外,也使得製作工藝難度加大,這也是民間燈彩藝人作出的大膽嘗試。

江蘇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