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灣綠豆燒

窯灣綠豆燒

窯灣綠豆燒酒始產於清代康熙二年,即1663年。由當時皇宮後宰門守將馬從凱,祖籍窯灣,將宮庭保健秘方帶回家鄉釀酒配製而成。窯灣綠豆燒酒在歷史上曾有金泊酒、辣黃酒之雅稱、倍受雅士的青睞。

基本信息

簡介

萬茂萬茂
窯灣綠豆燒,香醇甜美,久享盛譽,被列為江蘇省新沂市地方特產。萬茂酒坊是自清朝康熙年間,就在古鎮文明遐邇的酒坊,生產一種叫老瓦縫的綠酒很暢銷,路人有口皆碑,後得乾隆賜名窯灣綠豆燒。窯灣綠豆燒產於新沂市窯灣鎮,據傳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兩經窯灣,一次偶染小疾,飲此酒後頓覺舒爽,讚不絕口,遂將其定為貢酒。窯灣綠豆燒以優質高梁,大小麥等為原料,加入人參、砂仁、杜仲等50餘種名貴中藥釀成,色如金波,香醇甜美,具有舒筋、活血、開胃、健脾之功效。暢銷京滬、寧、杭,遠銷東南亞各國及港、澳等地。窯灣綠豆燒產於江蘇省新沂市窯灣鎮,其前身是明皇宮御酒--綠酒,有5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朝李時珍任皇宮御醫時,用珍貴藥材配製宮廷保健酒,酒色棕綠,故稱綠酒。後來,在歷史上也曾有金箔酒、辣黃酒、牆縫酒等雅稱。窯灣籍海外商人和美、英傳教士將窯灣綠豆燒酒傳入了歐美和東南亞等地,被中外人士稱為中國的白蘭地,專家學者亦稱之為東方的XO。名稱來歷位於京杭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的古鎮窯灣,窯灣鎮三面環水,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素有黃金水道金三角和北小上海之稱。窯灣古有四季時菜迎賓客,蘇北水鄉勝江南之美譽,可謂物華之地,魚米之鄉。其歷史名酒--窯灣綠豆燒香醇甜美,久享盛譽,被列為江蘇八大名酒之一。名為綠豆燒,是乾隆根據酒色命名的,從此窯灣綠豆燒酒進入清廷皇宮。

品質特徵

窯灣綠豆燒--千年古槐窯灣綠豆燒--千年古槐
窯灣綠豆燒香醇甜美,酒性正和,回味悠長,別有風味。

釀造工藝

龍窯窯灣綠豆燒龍窯窯灣綠豆燒
窯灣綠豆燒酒基以優質大麥、小麥和豌豆為原料,採用傳統作坊釀造成大麯酒,配以紅參當歸杜仲、淡竹葉、蟲衣、砂仁、梔子、藏紅花等40餘味中草藥和冰糖、白砂糖,經過入缸靜止沉澱,並讓酒、藥、糖慢慢溶為一體,至一定時間,即成綠豆燒酒。

功效作用

貢品窯灣綠豆燒貢品窯灣綠豆燒
窯灣綠豆燒酒具有滋陰補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養顏潤膚的藥物,釀出的窯灣綠豆燒酒色綠味甜,綿軟濃淳,既有綠豆燒酒的口味,又有健身防病的功效,對風濕性神經痛、氣血不足、婦科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有特效治療作用。綠豆燒酒內中藥有活血去瘀,生肌,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胃腸炎,黃病,跌打損傷,要退病,皮膚潰瘍,小型火燒飯燙,內服外塗成為家庭常用的萬能藥。新沂窯灣綠豆燒既具有白酒的醇烈,果酒的香甜,又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由於綠豆燒中加入了多種中草藥,可以抗病毒、滋陰補腎、活血化瘀、生肌、解毒、消炎、止痛、增強人體免疫力功能,並能養顏潤膚。它對祛濕、舒筋、活血、開胃、健脾、補腎有特殊的療效,對風濕性神經痛、失眠健忘、氣血不足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可治胃腸炎黃病、浮腫、跌打損傷、腰腿病、皮膚潰瘍、小型火燒飯燙,內服外塗成為家庭常用的萬能藥。“喝了窯灣綠豆燒,無須看病病自消”,這種飲之有效的中性補酒,得到了醫學技術的普遍認可。安徽省中醫學院院長陳可望教授研究後認為:飲此酒有百益而無一害。常飲此酒可保健滋補,延年益壽,是一種貨真價實的中性大補酒。

歷史傳說

千年龍槐窯灣綠豆燒千年龍槐窯灣綠豆燒
由來窯灣古有四季時菜迎賓客,蘇北水鄉勝江南之美譽,可謂物華之地,魚米之鄉。其歷史名酒--窯灣綠豆燒香醇甜美,久享盛譽,被列為江蘇八大名酒之一。追溯起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呢。據考證,公元一五五九年,李時珍任宮廷太醫院判時,針對宮廷官員營養過剩,身體偏胖、無力、時頭暈、易生病等症狀,配置了此有清熱解毒、強身健體、滋陰壯陽之功效藥酒,因酒色微綠時稱綠酒,並深受歷朝皇帝信賴。明末,御醫趙學敏攜此方出逃京城隱居窯灣。一六六八年山東郯城至莒縣發生了八點五級大地震,他為救治災民,動員一同在窯灣隱居的御藥師宗柏雲等人,一邊治病救人,同時將此酒配方拿出熬制,分給災民服用以增強體力,從而遏制了瘟疫。又據《新沂縣誌》載,一六九六年窯灣等地大暴雨,遇洪災他又用此法遏制瘟疫。清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同紀曉嵐第四次南巡,巡查徐州至洪澤湖附近水利清口經窯灣,在福建會館由窯灣邳宿兩地官員相陪飲酒。乾隆帝品嘗此酒後大悅,見顏色似綠豆茶,便問:此酒是綠豆燒的嗎?地方官員豈敢言明這是明朝皇宮御酒,忙說:是,是。窯灣綠豆燒酒因此而得名並作為皇宮貢品。

酒具介紹

窯灣綠豆燒酒具的介紹

葫蘆罐

古槐窯灣綠豆燒古槐窯灣綠豆燒
葫蘆是一年整蔓生草本植物,許多民族都有庭院種植葫蘆的傳統習俗。少數民族民歌常以“小小葫蘆開白花”之類與葫蘆有關的詞句來比興起句,以婉轉引出“我想和妹做一家”的愛慕之情,可見少數民族種植和使用葫蘆的歷史已十分久遠,並相當普遍。葫蘆成熟後,掏空籽瓤,在細莖處繫上綢帶或繩索,即可用於盛裝籽種、火藥等貴重物品,但更多的是外出耕作、打獵。走親訪友時用二盛酒。由於外形美觀、體積小而容量大,攜帶使用方便,彝族苗族僳僳族傣族景頗族等民眾都喜歡製作和利用酒葫蘆。葫蘆罐是少數民族社會中較為常見的酒具之一。拉祜族苦聰族人不但用葫蘆盛裝酒,也用剖開的葫蘆敬酒。

董棕壺

綠盒窯灣綠豆燒綠盒窯灣綠豆燒
董棕壺出於滇西怒江瀾滄江獨龍江流域峽谷地帶。當地少數民族有用董棕樹製作酒壺的習俗,其中,尤以獨龍族最善製作和喜愛使用。早在本世紀初,獨龍人製作的董棕酒壺已引起山外人的極大興趣,倍受商旅歡迎。董棕壺有如下記述:“董棕竹酒壺,尤為奇異特產。其形與普通竹筒同樣,唯是特具一自生之頸,粗處不用筒身六分之一,頸後且留有手柄,粗處也很可愛”。至今,董棕壺在滇西地區的獨龍族民眾中仍有使用。

獸角杯

綠豆燒綠豆燒
各族民眾有用動物角具製作的傳統習俗。明清之際,滇中、滇東北彝族撤彌支系“其人面目多黑,男子椎,青布裹頭,衣褐披毯,白布束脛,著革履,腰短刃。俗嗜酒,以角為杯。”可見,以動物角具為杯是十分普遍的,而且不但民間使用,上層社會也流行,可謂雅俗共賞。至今為止,彝族、哈尼族、苗族、侗族民眾仍保留著製作、使用獸角酒杯的傳統習俗。他們在宰殺強壯健康的牛、羊時,截角為杯,截角為杯,截取的長短視酒杯容量的需要而定。牛角杯因其容量大,滇東北地區的彝族民眾還兼以為壺。鎮雄縣流傳的古歌謠《挎上酒壺找舅舅》反映了彝族社會普遍存在尋根情緒,每段敘述一次尋找舅舅的方位和地點,每次尋找都以“挎上盛酒的牛角壺”開端,即是以牛角為壺。在哀牢山區,彝族的牛角酒、苗族的羊角酒是貴客臨門時必敬而遠之一杯酒,由於牛角杯和羊角杯都是自然利用,不加雕飾,其圓口尖度的造型,使客人接過酒杯後,不一飲而盡就無法放下酒杯這真是“人不勸酒杯自勸”在昆明西山區核桃箐的彝族婚禮中,有用牛角杯或羊角杯行“轟客酒席”的習俗。婚禮的第四天午宴時,新郎新娘手持紅線拴系的牛角杯或羊角杯,逐席向客人敬酒。客人則必須接過杯子一飲而盡,飲完酒再敬,直至客人不能再飲、稱謝告饒為止。不能飲者即刻離席而去,許多人因不能把角杯酒一飲而盡或者怕醉後失態,紛紛逃席。“轟客酒”雖稱轟客,但主人家都是在客人大多已飯飽酒足才“轟客”。“轟客酒”後,婚禮即告圓滿結束。熟知民俗的人,見到新郎新娘手持牛角杯或羊角杯款款而來,即明白喜慶已席終宴罷。在這種場合上,牛角杯、羊角杯具有了文化符號的功能。

陶製酒具

綠豆燒綠豆燒
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大都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其中,雲南大理牡羊村文化遺址出土的各式陶罐,距今已有3770年左右的時間;而元謀盆地大墩子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製盛器已有罐、缽、盆、壺。瓶、杯等種類,其中,雞形隨葬陶壺,是雲南新石器時期一件難得的藝術品,其形成時代約在距今3225年前;滇東北魯甸馬廠新石器遺址出土的陶製盛容器有單耳小罐、平底瓶、三耳瓶等類別,並出土了打磨極光亮的灰胎黑陶器。這表明,少數民族地區早在3000多年前即已能製作和使用陶器了,而精緻如雞形陶壺者,顯然不會僅僅只用於盛裝水和其他日常用品;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文物中,陶製罐、瓶、壺用作酒具已不容懷疑。明清以來,鑄陶業日趨發展,許多陶窖都以精緻美觀,實用大方的陶器而遠近知名,如滇西大理趙州的瓦缺罐都是上好的貯酒器。飲用酒具中,滇南建水五色彩陶“製作精巧,無物不備”,1915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建國後一度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陶,而“聲如罄、明如水、亮如鏡”建水陶製酒具也成為酒具的上品。藏族的釀酒器具“朋咱”(酒甑)為陶器,相傳由於唐朝文成公主進西藏。此物高約60厘米。甑底用於盛水;中安甑蓖,用以裝盛青棵;甑口安放天鍋,內注冷水;天鍋下設漏斗。糧食久經蒸煮,經漏斗而蒸餾為酒。

金屬酒具

綠豆燒綠豆燒
金銀酒具:金銀酒具非日常用品,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擁有,建國前多為少數民族貴族和土司頭人所用,而且大多用於祭祀、大型宴會等活動。蒙古族、彝族、納西族等民族舉行天大典時,用金銀酒具,以示富有,亦示虔誠。日常生活中,普通少數民族民眾能使用金銀酒器者極少,是一種身份等級的標誌。普通民眾也偶有珍藏金銀酒器者,但只在祭祀祖先等重大活動中才使用。使用金銀酒具,實際上不是飲酒本身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觀念上的需要。銅酒具:少數民族的青銅文化較為發達,因而銅製酒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出土文物中已發現為數不少的青銅酒具。明清以來,民間已普遍使用銅製酒具、茶具,其中,以雲南東川的斑銅、紅銅酒具最具特色,實用美觀,是具有鑑賞價值的工藝品,聞名遐邇。
錫酒具: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箇舊是著名的錫都,錫制工藝品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蘇州出土的宋代周璃墓中,就有精緻的雲南錫制飲具為陪葬品。晚清以來,雲南錫制酒具已走上宴席,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錫酒具晶瑩典雅,造型優美,防潮保溫,耐酸抗鹼,曾於1928年10月在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一等獎。建國後,酒具等錫制工藝品多次在全國比賽或展覽中獲獎。1982年,設計製作的“花所酒壺、酒具”在北京旅遊紀念品展覽評比中獲獎。

石制酒具

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滇池西大理,“蒼山韻風月,奇山吐雲煙”。點蒼山所產的大理石又稱點蒼石,舉世聞名。點蒼石因石質溫潤細膩,給人以清新涼爽的感覺,古人又稱之為“寒水石”。唐代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因醉酒後見到大理石頓覺清醒,故又稱其為“醒酒石”。這是酒與大理石結緣的最早文獻記載。大理石色彩瑰麗,紋飾神奇,山松雲水,宛然天成。明人徐霞客稱雲南大理石圖飾“雲皆能活,水如有聲”;以大理石製作的酒壺、酒碗、酒杯,是少數民族酒文化的又一奇觀。彩排色大理石酒具,丹霞暮范,山色樹影,誘人暇思;水墨大理石酒具,遠山近水,虛實相間,清新宜人;而以潔白的大理石製作的酒杯“蒼山雪玉杯”,則白潤如玉,光彩照人。大理石酒具是饋贈親朋好友的貴重禮品,使用大理石酒具,山光水色,聚於杯中,把酒臨風,有風月入杯、雲煙在胸的感覺,使得大理石酒具呈現出獨到的韻味。

讚美詩詞

贊窯灣綠豆燒
(一)
瓊漿玉液綠豆燒,
中藥配方巧釀造。
香甜綿軟口感爽,
滋陰壯陽效力高。
(二)
五湖四海尋玉液,
四面八方采瓊漿。
百年佳釀名遐邇,
曾經專供御膳房
(三)
地方名酒不虛傳,
古法釀造老配方。
昔日皇宮御用酒,
今天賓朋任品嘗。
(四)
傳統工藝遠流長,
古鎮十里酒飄香。
玉液絲絲潤肺腑,
瓊漿點點暖心房。

江蘇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