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古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余西古鎮位於長江口北岸,海拔6.5米,成陸早於周邊,建於唐代,歷千年淪桑,城牆幾廢。

簡介

余西文化傳承延綿不斷,余西書畫派傳承北宋東京(開封)書畫派,(南)宋元金陵書畫派,明清揚州書畫派,因鹽業興旺而崛起。今天余西古鎮整體風貌猶存,成了攝影家的樂園,電影拍攝後備基地。古老的余西方言與紅樓夢語言整體一致,國內僅存,完全具備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質,熱心人士正奔走申遺。

餘慶場

歷史記載

《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餘慶場始於唐代。
北宋天聖初,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鹽官,見風潮泛濫,淹沒田產,毀壞亭灶,乃向淮南鹽運發運使張綸建議,請求重修捍海堰。張綸即向朝廷奏請,允準後,於天聖二年(1024年),徵調民夫4萬多人,開工重修,並採納范仲淹方案,將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勢。正當工程進行之時,范仲淹因母喪離官,特留言說明此舉關係民生利弊,以堅定張綸將工程進行到底的決心。歷三年,新堤告成,北起掘港,南迄通州之餘西場,堤底寬三丈,堤面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全長140餘里,外鹽內稼,人民賴以安生。 北宋至和年間(1054年—1055年),海門知縣沈起調集民夫灶丁,築堤70里,連線范堤,並延伸至呂四場,稱“沈公堤”。
范公堤與沈公堤連結點在余西鎮東北方向,龍游溝之北端,此地即范公堤之最南端.龍游溝由此灣曲向南延伸,直至古長江邊,即今之海界河,龍游溝乃古海漕遺蹟也,余西鎮因龍游溝而得名龍城.

歷史變革

歷史上原餘慶場太大,後來分為:余西場,余中場,余東場. 雍正9年(1731年)余中場 合併到余西場.
余西鎮海拔6.5米,地勢較高,通揚運鹽河穿城(城門於1958年拆除,用其磚建造大會堂.)而過.鹽商畢集,城東二華里為六甲鹽包場.余西古鎮因鹽而興,文人聚居,屬揚州書畫派一分支,傳承至今,有柳敬亭,周維藩,曹秀生,曹星谷,李同,張馨谷,陳西洋,任煥文,任魯侯,朱理治,任苯生,曹玉麟,江濤,陳振宜,曹炳生,季德培諸公;及宋濟先生.現今余西已衰敗.
金余鎮以西分總,以東分甲,每甲(總)東西寬約一華里,一般北至范公堤(黃岸)南至海界河,南北長十里,二丶三十里不等.甲,自海邊向西數起,十甲一重複,因甲而得地名有之,如六甲(在呂泗西邊),四甲壩,二甲鎮,五甲苴(屬余西場,現併入三餘鎮),五甲鄉(白龍廟-屬余西場,現併入東社鎮.)總與甲相似,因總得名如頭總橋(通州市中在此).
北宋王安石變法前,原先都稱總.王安石變法,推行保甲制,一總編為一甲,相沿成習,自余西龍城西八華里處起,(今天的金余鎮)以東,就稱“總”為“甲”了,以西,仍稱為“總”.
余西聚居各姓,有家譜記載的,曹,季,吳.任,姜,李等姓,元末明初,避戰亂,自金陵,句容經常熟攜家譜丶典集渡江北上遷來.部分直遷余西場,大多初遷至靜海(今海門市府處),清代坍江,因環境災難,整體北遷入通州境.海門縣治亦多次變遷,最西至通州腹地的新地(興仁).我們祖上僑居通州余西場,朝廷欲盡廢靜海鄉建制,全併入通州.有靜海京官,奏言,靜海鄉民今無地可耕,但,有書可讀,仍可為國效力,朝庭準其奏.故每次科舉,我們靜海鄉人,仍單獨保留有十個秀才名額!余西場住民的文化傳承自北宋以來,雖經戰亂,坍江,一直未斷!
西亭距金沙十餘里,距南通三十里,但方言更近南通語.
金沙先民大多也以鹽為業.
坍江後,復漲起新沙,由崇門遷來新移民,就是今天的沙里人-啟海人.近年新造"沙地人"一詞,只在少數人文章中使用.

余西場

歷史沿革

北宋末年,中原曹姓,季姓,任姓等姓,舉家攜家譜典籍,隨朝廷渡江南遷,成了住在江南的北方人.元末明初避戰亂,又從金陵丶句容經常熟北渡,成了住在江北的江南人.有的直遷余西場,大多就近遷江邊靜海(今海門市府處),時常有坍江發生,這是一個漸進過程,靜海人(江南的中原人)逐步北遷入通州境內.清中期靜海鄉全沒入江中,靜海人全遷入通州境.海門縣治亦遷入通州境.
今天的海門市是清中期後新漲起的新土,居民多從崇門遷來.
余西古鎮地基較高(海拔6.5米),成陸較早,起於唐代.因鹽而興,經濟丶文化有運鹽運河與揚州緊密聯繫.曹氏(余西大姓)遷余西己歷26世,任氏(余西小姓)遷余西已歷21世.曹氏武惠堂始祖曹彬畫像,上書曹氏家寶四字,共四屏.傳至余西鎮曹蔓菁,再傳至曹祿園,(住我家斜對門),曹祿園公及其次子曹遂生學長常與我論及此四屏,我五伯任魯侯公,我父親任苯生公,我舅父姜晉侯公亦見過此國寶.1958年民主革命補課,曹氏再次被封門,開封時各物皆登記造冊,... ...(後來故宮來人了解過. 有人還見一翠出售未成. 因有損黨的基層幹部光輝形象,且有健在者及革命幹部後裔在世,恕不能祥述為歉!)

經濟文化

余西場文化、書畫流派傳承北宋東京(今開封)書畫派,(南)宋元金陵書畫派,明清揚州書畫派.曹氏家寶即余西場鎮場之寶,亦國寶也!自北宋以來連綿不斷,起自曹彬,任布,諸公.傳承至任業隆公,曹王(反清領袖),曹秀生公,曹星谷公,李同公,任煥文公,張馨谷公.現代由任苯生公舉起余西書畫派書法大旗大半個世紀,桃李遍怖五大洲.江冠雄先生舉起余西書畫派國畫大旗.近年余西書畫派隨著余西古鎮的衰敗,而處於低谷.好在現有曹元生,岑喧天,任科家,曹潤生,曹洪江,朱淦澄,曹林諸先生,及沈勇,任祖榮,任祖昊,任祖怡,曹強,曹灝輝,曹婧,諸君傳承余西書畫優良傳統,默默耕耘.
在農耕時代,移民以田地為根本,隨著余西方言的擴展,向西直至南通城東郊,逐步過渡,並無斷層.金沙場在這過渡地帶的中段.移民漸次,逐步整體向西推進(頗具財力),金沙鄉下己找不到純原住民方言,若要找,只在南通城內及其近郊.

余西場精進書院

光緒年十七年,紹興附貢生唐汝峒任余西場官,上任初年,即成立精進書院,聘余西鯁直塾師,秀才任堯章(任煥文)任院長.院址暫設於任宅私塾.
余西場精進書院舊址:
32。02,16.83,,N 121。09,46.63,,E
在谷歌地球,從長江口北岸的南通市,沿通呂運河一路向東,經通州市、金余鎮、余西國小即可見余西場精進書院舊址特寫:
仲春時節,萬里無雲,碧空如洗,明媚的陽光以西南天際灑下,古鎮老院,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文化底蘊深厚,書卷氣息濃烈!
廢科舉辦學堂,精進書院為余西國小所承繼.稍後,精進中學也承繼精進書院。精進中學成了共產黨的秘密大本營,走出了岑喧天等一大批革命者,抗日戰爭勝利後,精進中學併入南通中學。

重修建城門

四座城門簡介

唐汝峒大使重修建余西龍城四座城門:
南城門-迎江門,臨鹽運河,面向長江。
北城門-登瀛門,城門外乃衙門,余西為龍城,衙門乃龍首。衙門東西兩眼古井,乃龍眼,筆者祖輩皆取用東龍眼井水。登瀛門面對北海(黃海)余西成陸較東部沙洲早,向東突入長江口與黃海之間,故,自余西古鎮登高可見正北八華里范公地外的黃海。“登瀛”寓:繼承故鄉明代民族英雄曹頂遺志,登上瀛州,永絕倭患。
西城門-對山門,面對狼山。出西城門,過西虹橋,轉而北行,有夾河車路-左龍鬚-北端為南通州名勝余西山官殿。此乃左龍鬚頂珠.
東城門-鎮海門,隔東虹橋面對古黃海,寓永鎮海潮,保民保田,子女孫孫平安。
東城門內,過三門堂-有季氏百歲坊。折向北行,亦有夾河車路-右龍鬚,-北端亦為南通州名勝-余西大悲殿,殿內有兩株宋代古梅。此乃右龍鬚頂珠。
自山門堂沿東后街大路南行百餘步,折向東行數十步,有四面園溝環繞,過壩莊,向北,可達文廟,文廟是余西學派學人聚會活動的主要場所。光緒中期以後,余西祭孔大典多由秀才任煥文公帶領學人祭祀。祭祀結束後,可分得祭肉一大塊,一家人共享。

歷史變革

辛亥革命後,民國初年,為改造、教育、按置遊民、(大)菸民就業,讓他們自食其力,衣食有著落,地方人民得安居樂業,部分孔廟殿宇被借用,創辦了余西遊民工廠;後來有不少平民、(那時可不分什麼居民戶,農業戶呀,)工匠自願加入,一時發展壯大,蔚為壯觀;此乃我國近代鄉鎮工業之鼻祖也!在此,為近代中國第一城南通市增添鄉鎮工業起源淡墨一筆!現有的百姓家中仍保存有餘西遊民工廠出品的精美蓋籃、針線匾子等等。
余西孔廟經歷淪桑戰亂,在傳承抗番、抗倭英雄傳統余西人民的奮力保護下,倖存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實乃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文廟河東是關岳廟。龍城余西大姓曹氏,傳承練武習俗,在地方公共建設領域,占有較大主導權:武廟建在上首,居東;文廟屈居下首,居西;此乃余西地方特色!余西場曹王以武會友,廣收門徒,謀反清復明;逝世後,清廷破其墳以除潛龍;清廷還進一步破余西鎮風水,從余西鎮中間東西走向欄腰開挖一條市河,東西兩頭接通運鹽河;這一來,反而更便利了龍城余西的水運交通,余西場更加繁榮富裕;民諺曰:窮金沙富餘西,此言不虛。
關帝廟之東鄰是余西城隍廟,城隍廟路東,緊挨通揚運鹽河。城隍廟東山牆上鑲嵌著一塊玉蟹石,被余西地方領導幹部呈送南通縣政府妥為保管。
四塊漢白玉城門石,鐫刻歐體正書,猶勁莊重。1958年,被地方領導幹部柝下,用作余西“大會堂”前腳踏石。

余西名人

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場曹頂,任俠家記。
曹頂,通州余西場人。生於正德九年(1514),犧牲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
據曹氏家譜載:北宋末年,曹彬後裔,山東武惠堂曹姓、梁姓、開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眾姓,攜家譜、典籍,舉家攜莊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遷通州余西場。
史載:余西場亭戶曹大賓莊客,生兒發鏇三頂,遂名“頂”,亦名“鼎”。及長,強悍豪爽,多膂力。受顧鹽販,駕舶往來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倉。總督張經徵兵於通州。曹頂應募,隸千戶姜旦。江中戰倭,頂以長叉刺其操舟者墮水,躍登其舟,沉其鐵纜,焚其舟。倭亂,江南兵乘勢奮擊,賊大敗去。由此,頂望著,統哨船30艘,卒500名,駐江南剿倭。
每戰,頂親冒箭矢,率部擊寇。戰酣,寇眾,擊落頂盾,長槍刺來;從卒未及呼喊,頂右腋夾定賊槍,左手飛拾盾,擋賊槍,奮進,寇遁。又,頂入賊陣,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頂率軍,倭寇喪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來,寇3000餘登岸,燒殺擄掠,屠戮老幼數千人,通州遭空前慘禍。
賊鋒銳,攻計百出。頂率水兵五百壁於城外江面,伺間疊出撓倭。相持兩旬余,賊惡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擊賊。寇乘舟敗走。通州城圍始解。
鼎身被數十創,殺倭百餘,辭賞,解甲還鄉,操業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入,再犯通州。頂偕官軍,自辰至午,激戰寇於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於單家店(平潮),馬蹶壕塹。鼎壯烈殉國,時年44歲。噩耗傳出,天地同悲,萬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腳北側,建有曹頂墓曹公祠;曹頂殉難地單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頂故里,余西鎮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國小祠堂溝西岸)供奉有曹頂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幹部為建大會堂,(若直白建劇場,南通縣政府不批准,)折除曹氏祠堂,僅存一埭朝西邊屋,曹朝忠一家數口居住,現已圮廢。一對祠門石獅,由季姓後人代管,後轉入余西國小。
通州志,人物誌中收有曹頂本傳。建曹公亭時,費范九向全國徵集詩稿,張謇、陳衍、梁啓超等45人來稿;集53首詩詞賦,彙編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詩》一冊出版。張謇還為曹公祠、曹公墓撰寫楹聯。
曲藝開山祖柳敬亭。
柳敬亭(1587-1672)曲藝開山祖。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南通州余西場人,祖曹棆,父曹應登,皆在余西鎮上經商。其叔父曹應科在泰州設有分號,往來於余西泰州間經商。永昌之父曹應登奉永昌之祖曹棆命,之泰州,助永昌之叔曹應科一臂。永昌少年好動,常隨父至泰州叔父分號游。
曹永昌自幼強悍不羈,十四歲時得罪權貴,化名抑敬亭,往來於余西、通州城、如皋、海安、泰州、揚州、盱眙、金陵、蘇州、北京、等地說書言志,意在反清復明。
曹永昌在金陵傳有子嗣;曹棆長房長孫曹永昌壽高八十三歲,晚年貧困潦倒,落葉歸根,終,葬余西場南祖塋。牌位供奉在余西場武惠堂曹氏宗祠。金陵城北,南通城柳家巷,余西龍城可尋其跡。
任煥文(任堯章)為曹頂作傳,載入任煥文筆記,編入鄉土教材,有師山顧貴亭為之作序,並成為精進書院、余西國小、余中國小、通源國小等國小必讀教材。
顧怡生為余西國小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鄰有夫子堂堂廟,鄉有將軍義勇曹。天風怒號,海潮狂嘯。我保我衛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將軍胡弗效?學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據曹氏家譜載:北宋末年,曹彬後裔,山東武惠堂曹姓、中原季、任、刁、姜、李等眾姓,攜家譜、典籍,舉家攜莊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遷通州余西場。
史載:余西場亭戶曹大賓莊客,生兒發鏇三頂,遂名“頂”,亦名“鼎”。及長,強悍豪爽,多膂力。受顧鹽販,駕舶往來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倉。總督張經徵兵於通州。曹頂應募,隸千戶姜旦。江中戰倭,頂以長叉刺其操舟者墮水,躍登其舟,沉其鐵纜,焚其舟。倭亂,江南兵乘勢奮擊,賊大敗去。由此,頂望著,統哨船30艘,卒500名,駐江南剿倭。
每戰,頂親冒箭矢,率部擊寇。戰酣,寇眾,擊落頂盾,長槍刺來;從卒未及呼喊,頂右腋夾定賊槍,左手飛拾盾,擋賊槍,奮進,寇遁。又,頂入賊陣,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頂率軍,倭寇喪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來,寇3000餘登岸,燒殺擄掠,屠戮老幼數千人,通州遭空前慘禍。
賊鋒銳,攻計百出。頂率水兵五百壁於城外江面,伺間疊出撓倭。相持兩旬余,賊惡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擊賊。寇乘舟敗走。通州城圍始解。
鼎身被數十創,殺倭百餘,辭賞,解甲還鄉,操業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入,再犯通州。頂偕官軍,自辰至午,戰於通州城北50里,與寇激戰,冒雨追寇於單家店(平潮),馬蹶壕塹。鼎壯烈殉國,時年44歲。噩耗傳出,天地同悲,萬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腳北側,建有曹頂墓、曹公祠;曹頂殉難地單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頂故鄉余西鎮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國小祠堂溝西岸)供奉有曹頂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幹部為建大會堂,(若直白建劇場,南通縣政府不批准,)拆除了曹氏祠堂,僅存一埭朝西邊屋,曹朝忠一家數口居住,現已圮廢。
通州州志,人物誌中收有曹頂本傳。建曹公亭時,費范九向全國徵集詩稿,張謇、陳衍、梁啓超等45人來稿;集53首詩詞賦,彙編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詩》一冊出版。張謇還為曹公祠、曹公墓撰寫楹聯。
任煥文(任堯章)為曹頂作傳,載入任煥文筆記,篇入鄉土教材,有師山顧貴亭為之作序,並成為精進書院、余西國小、通源國小等必讀教材。
柳敬亭(曹永昌)-(1587-1672)曲藝開山祖,葬余西場武惠堂曹氏祖塋.
曹彬-北宋開國大將,創曹姓武惠堂.
任布-北宋儒將,甘肅總兵,創任姓五知堂.
曹王-反清領袖,葬余西場運鹽河南六甲鎮.
曹秀生-民間智者.
唐汝峒-清官,興辦教育事業,重修余西龍城誠門,振興余西鎮.
任堯章-任煥文,(1861-1934)余西精進書院首任院長,著述頗多,有任煥文筆記余西場鄉土教材,通州物產,通州民俗,通州稱謂,國小算術,博物,等;並續修任氏家譜.
朱理治-朱明勛,無產階級革命家.
馬一行-革命前輩.
任苯生-余西書畫派書法領袖.
江濤-江冠雄,余西書畫派國畫領袖.

余西區

紅樓夢乃曹雪芹用余西方言寫成!余西方言與紅樓夢語言整體一致,全國唯一,乃紅樓夢方言活化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廢州改縣。南通縣設:南通一城;金沙、唐閘、石港、余西、平潮、呂泗等十三市;余中、興仁等八鄉。余西市乃余西區公所治所,後來,余西市改名為余西鎮.解放後,基本沿用民國建制,五十年代中期,余西區建制不變。原轄余西鎮,二甲鎮,金余鎮,袁灶鄉,東社鎮,白龍廟鄉,五甲苴(忠義)鄉。余西區公所在余西鎮東高橋(慶余橋)南,解放後被拆除。余西區公所曾遷東社、二甲鎮。
解放後,余西鎮改為余西鄉,二十一世紀初,余西鄉被併入二甲鎮,從行政建制上被取消,而且余西的其他部門亦被改名,消除。2007年,在二甲中學與二甲鎮新華書店之間,還見掛著一塊“余西區教育督導組”的牌子;在去二甲鎮汽車站的十字路口轉盤西南角,尚殘留有“余西區糧管所”的招牌;現已不見。2008年,余西國小這一百年老校亦被改名;同年,余西居,慶余村合併為余西居。目前,僅剩“余西居”。

歷史文化名鎮

然而余西古鎮整體面貌猶存,成了攝影家的天堂.余西鎮照片,己在雅虎江蘇任俠家,部落格網江蘇任俠家,等網站的相冊中上博,存留。
余西古鎮因龍游溝而得名余西龍城,龍游溝自北而南,彎彎曲曲,聯通黃海與古長江北漕,狀若游龍,實乃古海漕遺蹟!呂泗鎮古稱鶴城,民間傳說呂洞賓四次來到而得名.余東鎮古稱鳳城,民間傳說有鳳來儀而得名。
現余東鎮己被海門申請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即將掛牌。而余西鎮民間愛國愛家鄉人士(女),及各界學人正奔走呼號:緊急保護民族英雄曹頂(曹鼎)、反清愛國曲藝開山祖柳敬亭(曹永昌)的故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余西鎮!,並將紅樓夢-余西古鎮方言申請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張謇先生對聯-任苯生。
南通古梅山莊筆記。
1922年夏,我從騎岸鎮高等國小考入南通師範,求學期間,常聆聽張謇先生演講, 先生諄諄教誨,終身受益.
在一個星期六的午後,我們幾個同學,正在朝東風琴室後壁外的一棵樹上裝礦石收音機天線, 一個同學忽然看到張四先生正緩步跨上木橋,朝學校方向走來,立刻興奮地告訴我們.四先生住在濠南別業,與博物苑有邊門相通,與學校隔河相望;兩岸壩肚子上架有木橋,橋欄上有“路不拾遺”四個大字;河裡插有蟹籪; 閒暇時,先生常獨自從河西頭踱過橋來.
我們顧不得裝天線,立即跑回學,一路奔走相告,歡騰雀躍;師範主持於敬之急忙領著大家,打開常年落鎖的學校後門,出來恭請四先生進校,迎至壽松堂.
先生結合自身坎坷歷程,鼓勵在場同學勤學苦讀,爭當棟樑之材,將來為國效力,為民服務,造福一方.
接著,我們隨先生出壽松堂,來到校園,在一棵古銀杏樹旁,有一株靈霄,附樹而上,直攀樹梢;先生心情甚佳,駐足觀之.隨後,大家跟著賞景,邊走邊聊,信步來到荷花池旁,大家興致盎然;先生一時興起,收住腳步,要與我們對聯,大家熱情高漲,圍攏過來;先生說出上聯:“黃花菜,菜花黃,一花一酌”;( “菜花黃”-酒名).只有不多幾位同學應了下聯;還記得我應的下聯是:”“雞冠花,花冠雞,邊啄邊嘩”.先生笑著又出一上聯:“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大家搜腸刮肚,無人能對.先生勉勵我們:博學精思,互相探討,自會開竅.
先生教導,銘記心中.後來讀了蔡東藩明史演義,有所感悟,試作下聯,以對四先生上聯:
“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
“朱元璋滅大元建明,祖從僧為帝,孫從帝為僧”.
謹以此聯,記念恩師!
作者:南通余西古鎮任苯生.
謄稿:通州市余西鎮任俠家.

余西鎮大悲殿

北出龍城登瀛門,自衙門口沿北街東行,過嬰堂溝頭、精進書院,至東后街十字路口,達季氏百歲坊山門堂,此乃一諾堂季氏宗祠余西大悲殿山門。
穿山門堂北行,沿夾河車路,過護城河,直至外護城河陰,一路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車路北端,有朝東土地堂,路人藉以小憩,避雨;土地堂後,西延,狹長義冢直抵紅廟宅溝後。
土地廟旁,木橋接通北岸;河陽西行,過土壩,達通州名勝余西大悲殿。
祠周,河溝環繞,蘆葦茂密,雜樹錯落,野趣橫生,滿眼原生態。
祠前罩壁高聳。全祠呈巨“目”字布局。
祠門堂朝向正南,兩邊彩繪神像、泥馬,栩栩如生。祠門堂東內門通入地府室,向北有磚砌格柵牆,室內光線晦暗,供奉著閻王,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鬼物,令人毛骨悚然,不敢正視。祠門堂西內門通入空室,專供施主暫厝棺廓用。
每逢重大紀祀活動,才大開宗祠正門,平常時節,正門常閉;宗祠東北,設有朝北角門,通向祠外,供日常出入。
前殿三間,中殿三間,後殿四間,供奉西方三聖、玉皇、老君,八大金剛等帖金、彩繪佛、道、聖人像,金碧輝煌,五彩繽紛,莊嚴肅穆,常年香火不絕。
西廂房五間,供奉一諾堂季氏祖先牌位,悠古肅穆,春秋二季隆重紀祀。
前殿東南角前院內,建有六角魁星樓,供奉魁星,麻臉跛足,單腿踏巨鯉背脊之上;學子到此,皆恭敬瞻仰。
祠內儒、釋、道三教並存,和諧共處;余西三官殿亦然;此乃余西龍城一大特色。
東廂房六間,作廚房、悵房、接待室、祠僧起居室等。
前院東部魁星樓西側,有古紫薇一株,內部已朽空,遊人常戲叩樹幹,全樹枝葉皆動,似人之撓癢。紫薇西鄰,兩株千年北宋古春梅,一順向西半臥斜傾。西株以鐵柱支撐,東株下砌磚牆順勢墊托。倆宋梅主幹皆開裂,向上一面,韌皮層及樹幹主體木質部,大部朽空,僅剩乾體下部韌皮層及少量殘存木質部維持生存;樹幹滿生青苔,恰似倆蒼龍蜿蜒欲升。然而,兩株宋梅生命力仍極頑強;每年春暖,老乾嫩枝,綠葉叢生,白花帶粉,艷麗動人;初夏陰雨,梅子串串,掛滿枝頭。
穿過前院偏西雙柱花崗岩孝子石坊,可至前院西部;可見雙柱花崗岩貞孝石坊,鑲嵌在西端南圍牆中。行人穿過前殿東西山牆外磚拱門,可穿行於前院、中院間。祠內滿植奇花異木,四季長青,鮮花滿園。
出後院西北角門,護祠河上砌有石拱橋,橋下活水注入祠牆外金魚池;余西民風純樸,無人私捕金魚。過石拱橋,西北伏假山一坐,古柏蒼翠,小河環繞,滿植荷花,花崗岩石板鋪就四座小橋。攀山頂,樹隙間遠眺,小橋流水,農舍水車,歷歷在目。鄉民常到此,讀書,奕棋,閒聊,嬉鬧;革命者藉此喑中碰頭聚會。吾幼時,常結伴前往,其樂無窮。
大悲殿常有貧寒學子借讀,就食,寒士發跡後,贊助頗豐。每逢大災、大疫之年,大悲殿往往發征救急,助貧。秦漢季布公一諾千金遺風,在余西場各姓皆相沿成習,傳為美談。
北宋一諾堂季氏先祖建祠同時,在緊挨祠西、祠北,置祠田五千步,(合當代二十畝,)為宗祠永久歲入,歷千年淪桑不變。
農忙時,除祠主、帳房、火夫外,全體僧人、僕役人等,全都參加農業勞動;平時,有三位僕役,專事祠田收種,勞作,管理。
季氏先祖置祠產,供後代祭祀之費,子孫學業之助!此例不脛而傳;請閱紅樓夢裡秦可卿託夢王熙鳳:……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可保常的。……今日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供給。……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處……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時,大悲殿大部分祠田被沒收;1958年,剩餘祠田加入人民公社。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余西初級中學遷來大悲殿,不久,余西民中亦合併過來。
其中一株宋梅,被余西國小遷去,枯死!另一株宋梅,余西國中保護不力,亦枯死!痛心!痛心!痛心!欲怒,人微!欲哭,無淚!筆者曾水墨淡彩,塗鴉一畫,謹為龍城二國寶級北宋古梅祭!
宋梅東鄰一株古紫微,在改建校舍時亦被毀。現僅存明代羅漢松一株,清代古銀杏一株,獨守校園。四年前,余西國中合併至海洪國中,余西國小代管大悲殿校舍,部分出租給個體戶,辦玻璃儀器廠。
古梅山莊任俠家建議:在曹頂、柳敬亭故里,立即保護大悲殿遺址、古木,並改建為曹頂(曹鼎)、柳敬亭(曹永昌)紀念園;成為地方博物、旅遊、影視、體育、歷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江蘇省通州市余西鎮古梅山莊任俠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