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鞋帽工業

服裝鞋帽工業是指從事服裝、鞋、帽生產的加工業。泛稱服裝工業。國際上通常還包括服飾件的生產。是消費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服裝鞋帽工業

正文

從事服裝生產的加工業。泛稱服裝工業。國際上通常還包括服飾件的生產。是消費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沿革 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已掌握用骨針將動物皮縫製成衣服的技術。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距今1.8萬年),以及歐洲的馬格蘭文化遺址中都曾發掘出骨針。後來演進採用金屬針和金屬刀具製作服裝、鞋、帽等穿著物。19世紀中期以前的幾千年間,世界各國服裝鞋帽的生產一直是家庭手工作坊式,主要由婦女承擔。也有少數專職縫工、鞋匠走鄉串戶,上門加工。歷代王朝宮廷為滿足需要,設定專門機構並徵集專門役工從事服裝鞋帽生產。中國春秋時期已使用鐵針,並有了專職的縫工、織匠。到了漢代,朝廷設立“織室令”、“三服官”等專事督造織物、衣物,以供官府之需。明清時期朝廷經營的織造局、工藝局已形成大作坊,並根據產品及生產方式分出皮作、繡作、甲作等,配備工匠從事分工生產。在民間,明代以後少數城鎮有了個體手工小店坊。自晚清起,縫工、鞋匠開始形成行會組織,除官營手工工場外,民間的一些作坊店鋪也在擴展,如1795年起開設的蘇廣成衣鋪,分布上海、江浙、廣州等地。19世紀中葉,西方裁剪技術傳入中國,西裝皮鞋製作業開始在中國出現,並在縫工中逐步形成奉幫(又稱紅幫,做西服)、本幫(做中式服裝)、大幫(以做軍服、制服為主)等裁縫幫會,生產方式仍以個體、小作坊為主。20世紀初,服裝鞋帽生產漸由手工加工向機器加工過渡。
形成與發展 現代服裝鞋帽工業形成於19世紀中葉。工業形成的主要標誌是開始採用機器進行集中而有分工的商品生產。
世界概況 服裝鞋帽生產較早地成為獨立加工業的是美、英、法等國。1830年,法國人B.蒂莫尼耶發明了第一架單線縫紉機,1851年美國人I.M.勝家改進為腳踏縫紉機,投入批量生產。縫紉機的普及促使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並進而推動裁剪機、延布機、鎖眼機、鞝鞋機、整燙設備等一系列配套設備的陸續問世,為服裝鞋帽工業走向機械化、集中化、專業化生產起著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的服裝鞋帽生產仍處於小型工業或作坊式的狀態。5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普遍開始重視發展服裝鞋帽加工業及其世界性貿易。英國以男式服裝、鞋帽類見長,法國以高級女裝著稱,聯邦德國注重生產運動服及各類生活便服,義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則成了鞋類的主要生產國。70年代世界服裝鞋帽業出現兩種傾向:一是美國和歐洲一些工業已開發國家由於內部產業結構變化及勞動成本提高,一些服裝鞋帽生產廠商紛紛以獨資、合資經營或轉讓商標的形式,將產業向亞洲等一些勞動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另一是亞洲有幾個國家和地區如香港、南韓、台灣的服裝鞋帽業得到迅速的發展。至80年代,已成為世界服裝鞋帽貿易市場的重要出口國家和地區。1984年以來,香港的服裝出口量常居世界首位,台灣也成了世界鞋類最大出口地。然而,到80年代中期,加工設備比較先進、工業技術比較發達的優勢,仍在歐美和日本;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服裝鞋帽消費市場。
中國概況 中國自19世紀中葉西裝傳入後,吸收其機器加工的特點並引進縫紉機。清政府在各省開辦的一些工藝局,也開設了成衣縫紉、制靴、制帽等科目,招收藝徒傳授機器加工技術。20世紀初縫紉機在一些大中城市逐漸得到推廣,上海、天津、廣州等地出現了新光內衣織造廠、盛錫福帽莊以及其他一些針織衫襪廠、膠鞋廠等。其中有些產品已有一定影響。據全國20個主要城市統計,1947年共有服裝工廠(場)1785個,每個平均工人數近26人。其中稍具規模的是上海、南京、武漢、北平(今北京)等地的一些官營服裝廠,以生產軍需被服為主。當時全國縫紉業從業人數約60萬,工廠人數約占7%,其餘均是分散的個體工匠。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服裝鞋帽工業在40年中逐步實現三個轉變:①從以加工定貨、承接門市零活來料加工為主向成衣批量生產為主轉變。尤其是1972年後,在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的基礎上,擴大了成衣生產的比重,由1975年的3.3億件提高到1985年的16多億件,平均年遞增率約為13%。②從手工方式向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方式轉變。1956年全國服裝業僅擁有40萬台縫紉機(絕大多數是家用縫紉機),其他如裁剪、熨燙、釘紐扣等主要靠手工,鞋帽行業機器設備更少。各地服裝鞋帽工廠通過技術革命與革新改造老設備,研製或引進新設備,至80年代,基本實現半機械化、機械化加工,並有一些電子計算機控制的專用設備投入使用,生產能力大為提高。一大批工廠的生產技術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③從雛形工業向具有較完整體系的獨立工業轉變。中國服裝鞋帽工業在50年代以前,僅初見規模,至80年代中期,則已逐步形成一個全民、集體、個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城市、鄉鎮、農村、中外合資企業多層次、多方位發展;生產、科研、供銷系統逐步配套,以大企業為骨幹、中小企業為主體、鄉鎮企業和個體生產為重要調節補充力量的服裝鞋帽工業生產體系。此外,服裝鞋帽業在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大力發展成衣生產的同時,還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採取多出成衣、少出衣料的方針,開始實行從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方向的轉變。
在科研、教育方面,自1956年起陸續在各地建起100多個服裝工業研究所,從事產品設計和服裝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開展標準化的調研、制訂工作,以及編輯出版有關科技書刊等。1973年、1982年在北京先後成立輕工業部製鞋工業科學研究所、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中國服裝號型系列鞋號、帽號系列的頒布,為服裝、鞋帽實現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80年代,國家重視發展服裝鞋帽教育事業,在各地開設一些中等專業學校、職業學校以及諸如蘭州服裝職工大學等成人高校。並於1980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開設服裝設計專業,1984年在中國紡織大學等開設服裝系。1987年,中國第一所服裝專業高等學校──北京服裝學院正式成立。1984年中國服裝工業總公司成立,統籌管理全國服裝鞋帽工業生產,制訂長遠發展戰略和長期發展規劃。
特點 服裝鞋帽工業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產品生命力強 服裝鞋帽產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永久消費性商品。社會生產越發展,經濟越增長,人們對衣著的花色、品種、數量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多,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服裝鞋帽工業必須適應社會發展而發展,在此意義上說,它既是傳統的老行業,又是新興工業和常青工業,體現出產品生命力強的特點。
產品要求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 服裝鞋帽都具有實用和裝飾雙重作用,因而是一種實用品和藝術品的結合物,尤其在突出人體美方面更具獨特功能。服裝鞋帽的設計、製作,在完善諸如保暖、防護、舒適等實際功用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美觀、大方、諧調,體現出產品的藝術性,以滿足各種消費者修飾、美化人體的需要。
產品具有多樣性和多變性 表現於產品花色、品種、規格、號型的多樣性和產品款式的多變性。穿著對象和消費階層的不同,環境、氣候、時間、地點、場合、目的和風俗習慣的不同,都會導致產品造型、結構、色彩、材料等的不同和變化。即使同一類產品,由於穿著者體型不同,也可形成許多種款式和規格。此外,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市場流行趨勢也推動了服裝鞋帽產品的多樣性和多變性,從而使產品更新越來越快,市場流行周期越來越短。
使用密集勞動力生產 服裝鞋帽工業是加工工業,有一部分工序還是手工操作。生產過程中縫製工序所耗用的時間和勞動力,幾乎占全部加工時間、勞動力消耗的80%。此外,有些產品為了保持傳統特色而仍採用手工生產,有些訂戶還指定用手工工藝加工某些產品。因此,服裝鞋帽工業在當前和可預見的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是勞動密集型工業。
除主要特點外,服裝鞋帽工業還具有投資少、見效快、耗能少、無污染等特點。投資興建一個較為現代化的工廠,一般投產後3年左右時間即可收回全部投資。改造老廠一般也花錢不多,收效較快。
生產與科技 服裝鞋帽工業生產所用材料、工藝和設備是與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材料 主要有棉布、麻布、絲綢、毛織物、毛皮、皮革等,近代起橡膠、塑膠、化纖材料也被大量採用,此外還有其他襯墊類材料。材料按結構、質地類型來分,大致有:①纖維類,又可分為紡織纖維材料和非紡織纖維材料兩種。紡織纖維材料指用棉、麻、絲、毛、化纖等紗線經紡織而成的材料,主要有機(梭)織、針織之別(見服裝材料)。它是服裝鞋帽生產的主要原材料。非紡織纖維材料指無紡布、氈、襯紙、絮棉、毛絨等,主要用作服裝鞋帽生產的輔助材料。②裘皮類,指經鞣製的牛、羊、豬等動物的毛皮、皮革,以及人造革、合成革等仿製品,是生產裘皮服皮鞋、皮帽的主要材料。③膠塑類,主要有天然橡膠、合成橡膠、塑膠、膠粘劑等,是製鞋工業的主要材料,此外也用於生產防雨、防水服裝鞋帽。④其他,有木材、鋼材、鋁材、樹脂、玻璃、有機玻璃、貝殼、金屬等,多用作服裝鞋帽生產的輔料。
工藝 服裝鞋帽按加工材料和產品品種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生產工藝。①服裝大多用纖維織物、皮張製品製作,因此主要採用縫紉工藝加工成型,其他還有裁剪、熨燙等工藝(見服裝加工工藝)。②鞋類中的皮鞋布鞋膠鞋塑膠鞋等材料區別較大,除全塑鞋外,一般制幫多用縫紉工藝,在幫底結合上則越來越多地採用冷粘、模壓、硫化、注塑等工藝。各類鞋的主要加工工藝大致可以分為制幫、配底兩大部分,而全塑鞋一般採用注塑工藝一次成型。③帽生產中,以織物製作的帽類,主要採用縫紉工藝,有些品種如鋼盔、塑膠帽、針織帽等,則採用衝壓、注塑、編結、針織等工藝加工成型。
傳統服裝鞋帽工業以縫紉為主要加工工藝,既費時,又費力。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和工作效率,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已開發和採用熱熔和粘合兩種新工藝。①熱熔:通過加熱熔化某些需要加工部件的結合處(一般採用合成膠、塑膠薄膜、粘合襯等),以實現熔融膠接,從而代替縫紉工序,如服裝接縫,裝領襯、袖頭和門襟等。尤其在製鞋方面用得較廣。熱熔設備最先是用電、蒸汽等加熱,現已有採用高頻及紅外線等加熱壓熨裝置。②粘合:將膠合劑直接塗於加工件所需結合的部位,施壓實現粘結,以代替縫製工藝。如服裝裝褲襻等,現歐美已有高速褲襻粘合機。此外還有由熱熔、粘合而衍生的其他新興工藝,如國外已有將粘合劑噴塗在衣料敷襯部位以代替襯裡,把熔融狀化纖以靜電植絨方法塗在衣片上再烘焙定型以代替襯裡等方法,替代了縫紉工藝。在製鞋方面,中國已普遍採用膠粘、模壓、注塑、硫化等工藝,使鞋的加工、組裝、成型大為簡化。硫化工藝上還出現數控及進出罐自動裝置。膠鞋生產還推廣了靜電噴漿和圍條乳膠浸漿等新工藝。
設備 服裝鞋帽生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設備。①設計、裁剪設備:20世紀60年代末國際上已使用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 (CAD),通過螢光屏彩色圖像進行服裝、鞋、帽等產品設計。電子計算機輔助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又具有把設計好的作品平面展開成裁剪圖、進行樣板擴縮號、排料等功能,並把這一過程擴大到展布攤料和裁剪的電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從而使設計到裁剪的工藝過程實現一體化電腦控制。中國80年代初開始研製和引進CAD 系統用於服裝鞋帽生產。在裁剪方面,各種迴旋式、往復式、帶鋸式、沖切式電動裁剪刀已基本普及。70年代國外又出現了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雷射裁剪設備和高壓水束裁剪設備等,提高了裁剪效率和裁片精度,增加了開裁疊層。②縫製設備:服裝鞋帽工業用的縫紉機,經歷手搖-腳踏-電動幾個發展階段,目前正在向高速、專用、多用方向發展。高速平縫機轉數已達到4500轉/分以上,高速包縫機已達到8000轉/分以上。專用縫紉設備有打眼、釘扣、包縫、釘袋、貼滾條、滾袋口、繰邊、裝襯墊、繡花等。這些專用設備,通過更換附屬檔案,可實現一機多用,提高設備功能。在縫紉設備研製方面,上海服裝行業於1978年試製成功的光電控制全自動釘扣機、光電程式控制單色繡花機、程式控制自動鎖眼機等,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科技獎。③整燙設備:整燙是服裝加工實現外觀造型的重要工序之一。加工工具主要為熨斗。它經歷了炭-電加熱的發展過程。70年代後期已發展到蒸汽自動熨燙,並逐步實現控溫、噴汽、吸風、壓燙的自動控制。較先進的轉盤式立體熨燙設備已在襯衫生產廠使用,其動作按程式指令自動循環進行,並由傳送裝置銜接傳送加工件。
此外,鞋帽加工的專用設備也得到發展。如中國製鞋、制帽行業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的繃幫機、鞝鞋機、釘眼機、合布機、注塑機、多針機、整燙帽盔機、電子計算機控制橫針提花機等,對實現機械化加工都有著重要意義。
展望 服裝鞋帽工業在近期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仍然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並向技術密集型工業逐步發展。①發展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和電子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技術,實現自動化加工,並進而形成無人生產流水線。70年代起已有電子計算機裝備於服裝鞋帽生產流水線,可通過編制程式變換指令改變設備動作,以擴大加工產品變換後設備的適用性能,並使流水線生產更趨集成化。但要使這種自動化流水線更適應於產品的多變性,各種配套設備將更趨專用化、多用化,加工工序將分解得更為具體;或者,加工單機將具自動控制功能。②開發機器人技術,實現立體式、可移式加工。日本、美國等最先在服裝管理生產部門中使用機器人。但現有機器人僅適宜於搬運、產品檢驗、包裝等工作。聯邦德國等正在從事立體式、可移式縫紉機的研製。一旦機器人技術在靈活性、辨識、應變能力尤其是對付織物的柔軟性方面有重大突破,立體可移自動加工的目的將會實現。③在發展粘合技術的前提下,實現無縫紉加工或一次性成型加工。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