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疏是會意字,在篆文中由㐬(tū)和疋(shū)組成,疋也表聲。疏本意指清除阻塞,使暢通。引申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關係遠。人與事的關係遠就是生疏、不熟悉,人與人之間關係遠就是疏遠,距離大就是不細密於是引申為粗疏。疏還指對古書的舊注作進一步解釋。

基本信息

疏
拼音:shū注音:ㄕㄨ

部首:疋,部外筆畫:7,總筆畫:12

五筆86:NHYQ 五筆98:NHYK 倉頡:NMYIU 鄭碼:XIZN 

筆順編號:521214154325 四角號碼:10112 UniCode:CJK[1]

詳細釋義

〈動〉
(1)會意。“疋”有通的意思。本義:疏導,開通。

(2)同本義。疏,通也。——《說文》。疋者,破包足動也。孕則塞,生則通。因轉注為開通分遠之誼,俗字作疎,故漢疏廣之後,隱其半為束氏。疏為川谷,以導其氣。——《國語·周語》。註:“通也。”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疏為川瀆、溝洫、陂池。——《柳宗元《天說》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溝洫,隨山浚川。——《史記·河渠書贊》

(3)又如:疏決(疏浚;開通);疏漏(漏水);疏源(疏通水源);疏瀹(疏浚,疏通);疏辟(疏通開浚);疏滌(疏浚清理;疏通清除);疏治(疏通治理);疏鑿(打通阻塞,使流暢無阻)。

(4)分開;分散。知伯圍襄子於晉陽,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知伯。——《淮南子·道應》疏石蘭兮為芳。——屈原《湘夫人》

(5)又如:疏分(猶瓜分);疏析(分開;隔開);疏索(分散;離散);疏逸(散失);疏越(疏散)。(6)分賜,分給。疏爵分祿以褒賢。——《鹽鐵論·毀學》

(7)又如:疏封(分封。帝王把土地或爵位分賜給臣子);疏爵(分封爵位)。

(8)清除;排除。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國語·楚語》

(9)又如:疏決(清除積滯、疏通管道);疏整(疏理整頓);疏瀹(洗滌沐浴);疏林(修剪林木的枝條);疏剔(清理剔除)。

(10)雕刻,畫飾。趙主父令工施釣梯而緣 播吾,刻疏人跡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1)又如:疏玉(玉雕繪飾);疏柱(刻鏤彩畫的柱子);疏鏤(雕刻)

(12)分條記錄或分條陳述。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聊齋志異·促織》

(13)又如:疏名(分別署名);疏舉(逐條列舉);疏記(分條記載);疏條(逐條陳述)。

(14)疏忽;粗疏。有疏,則為強國制也。——《韓非子·五蠹》

(15)又如:疏懶(散漫;疏忽);疏略(疏忽大意);疏虞(疏忽;差錯);疏防(疏於防備);疏遺(疏忽遺漏);疏懶(鬆懈;懈怠);疏簡(散慢,隨便);疏庸(疏懶;懶散);疏惰(疏懶;懶散)。

(16)注釋,解釋。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柳冕《與權德輿書》《莊子義疏》八卷。——《隋書·經籍志》恐不可戶說,輒以是疏先焉。——明· 徐光啟《甘薯疏序》

疏
(17)疏遠,不親近。亦指離間,使疏遠。疏屈平而信 上夫大夫,令嚴子蘭。——《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心異也。——《韓非子·五蠹》

(18)又如:疏慢(疏遠而怠慢);疏闊(疏遠);疏異(新鮮別致之意);疏落(疏遠;冷落);疏木(疏遠);疏外(疏遠見外);疏斥(疏遠排斥)。
〈形〉
(1)稀疏;稀少。疏,闊也。——《玉篇》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龔自珍《病梅館記》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清· 林覺民《與妻書》

(2)又如:疏闊(遠離;不在一起);疏少(稀少);疏微(稀少);疏班(稀疏地布列);疏細(稀疏而纖細);疏網(稀疏的網。喻寬大的法律)。

(3)粗略;不周密。其於計疏矣。——《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4)又如:疏野(粗略草率);疏鹵(粗疏輕率);疏悟(粗疏不順人情);疏庸(粗疏平庸);疏率(粗疏輕率;粗略草率);疏傲(粗疏傲慢);疏愚(粗疏笨拙)。

(5)粗糙。亦指糙米。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詩·大雅·召旻》

(6)又如:疏水簞瓢(粗糙的飲食,簡陋的食具);疏茹(泛指粗食);疏食(粗糲的飯食,糙米飯);疏薄(粗糙簡單的飯食);疏條(粗壯的枝條)。

(7) 大。揚雄《太玄·首》:“方州部家,三位疏成。”范望註:“疏,大也。”陳志歲《松垟訪金文舜書家》詩:“古垟舊宅墨香熏,客滬蜚聲早有聞。雁盪山中疏卓筆,憑公邁勁寫風雲。”原註:“疏:訓‘稀’或‘大’皆通。”

(8)久;長遠。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孟子》

(9)又如:疏豁(疏闊。久別);疏曠(遠離;遠隔);疏逖(指荒遠之地)。

(10)迂闊;不切實際。雖有區區之意,亦已疏矣。——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11)又如:疏內(迂闊而木訥);疏介(迂闊耿介);疏澀(迂闊拘謹);疏凝(迂闊固執)疏野(曠野);疏豁(開闊;敝亮);疏妄(虛妄不實);疏網(虛妄不實)。
〈名〉
(1)遠親。泛指關係疏遠的人。故飢歲之春,幼弟不餉;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韓非子·五蠹》

(2)又如:疏房(即遠族,遠房);疏宗(遠房宗族);疏客(關係疏遠的客人);疏喪(關係疏遠者或遠宗、遠親的喪事);疏屬(遠宗;旁系親屬);疏從(指堂房親屬);疏族(遠族;遠親)。

(3)奏章。亦指上奏章。寰再上疏醜詆, 瑞亦屢疏乞休,慰留不允。——《明史·海瑞傳》

(4)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即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陳);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進言);疏陳(上疏陳述)。

(5)書信。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思念之苦)。——曹丕《與吳質書》

(6)僧道拜懺時所焚化的祈禱文。今日是員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 (7)又如:疏頭(舊時向鬼神祈福的祝文)。

(8)舊時募化用的簿冊。如:疏引(舊時募捐簿前的簡短的說明文字);疏簿(僧道化緣的本子)。

經典文章

《論積貯疏》 - 原文

賈誼畫像管子曰(1):“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2)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3)。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4)。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5);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6)。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7),莫之振救(8)。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9)!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10)。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11),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1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13)?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之(1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15);罷夫羸老,易子而其骨(16)。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17)。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18),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田,皆著於本(19);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編(20),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21),竊為陛下惜之。

《論積貯疏》 - 注釋

賈誼(1)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時齊國人。他主張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後面的引文見《管子·牧民第一,》。
(2)這段引文也是管子的話。
(3)亡:通“無”。屈:窮盡。
(4)孅:同“纖”,細小。畜:同“蓄”。
(5)本:古代以農桑生產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殘:傷害。此處做名詞,意為災害。
(6)賊:敗壞,傷害。
(7)大命:國家的命運。
(8)振救:拯救,挽救。
(9)蹶:竭,盡。
(10)狼顧:狼生性多疑,害怕來自後面的襲擊,走路常回頭看,用來比喻人有所顧慮。歲:一年的收成。惡:不好。賣爵子:朝廷賣爵位百姓賣兒女。
賈誼故居(11)為天下:治理天下。阽危:面臨危險。
(12)飢穰:荒年和豐年。
(13)即:假如,如果。胡:疑問代詞,什麼。恤:救濟。
(14)卒然:突然。卒,同猝。:以食物供人。這裡指餉,軍隊的供給。
(15)相乘:相隨,相繼。乘,趁。衡擊:橫行搶劫。衡:同“橫”。
(16)罷夫羸老:老弱病殘的人。罷:同“疲”,疲睏。羸:瘦弱。
(17)畢通:全都走上軌道。能疑者:僭越造反的人。能字是衍文。疑,通擬,指與皇帝比擬。
(18)懷:懷柔。古代統治者籠絡外國或國內少數民族,稱為懷柔,附遠:使方的人歸附。
(19)毆民:驅使人們。毆,同“驅”。著:附著。
(20)末技:古代指工商業。編:同“畝”。
(21)廩廩:戒備,畏懼的樣子。廩,同“懍”。

《論積貯疏》 - 譯文

賈誼故居管子說:“糧倉裝滿了,人們才會講究禮節。”老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而國家卻能夠治理好,這種事例從古到今從來沒有聽說過。古人說過這樣的話:“一個男性勞動力不耕田種地,就會有人挨餓;一個女性勞動力不養蠶織布,就會有人受凍。”生產糧食等生活物資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使用起來卻沒有限度,那么物資就一定會匱乏。古代的君主治理國家,工作細緻、考慮周到,所以他們的物資儲備就足以依賴。如今人們放棄農業生產去從事工商業活動,需要國家養活的人很多,這對國家來說是個很大的害處。鋪張浪費的風氣,一天比一天盛行,這也是國家的一個大害。棄農經商、鋪張浪費的行為公然流行,沒有人出來制止,國家的命運將要傾覆了,沒有人來拯救!從事糧食、物資生產的人很少,可是揮霍浪費的人卻很多,一個國家的物資怎么可能不匱乏呢!
賈誼圖像漢朝立國已經將近四十年了,但國家和私人糧食儲備還少得令人心憂!耕種季節的雨水不足,老百姓就有顧慮;農作物收成不好,國家就只好賣爵位、人民就只能賣兒賣女,這些事情大概皇上都聽說了吧。一個國家出現這樣危急的情況,居上位治理國家的人怎么能不驚慌憂慮呢?農業生產上有歉收,也有豐收,這是自然的規律。夏禹、商湯都遇到過有災荒的年頭。現在如果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的地方發生旱災,國家用什麼來救濟老百姓呢?或者突然間邊疆有緊急軍情,要出動上千、上百萬的軍隊,國家用什麼來保證軍隊的後方供給呢?戰事、旱災相繼發生,國家的物資都消耗一空,那些年輕力壯的人只好聚眾搶劫,老弱病殘的人就只能交換子女來充飢了!國家的治理沒有走上正常的軌道,邊遠地區那些有野心的人就會相繼造反。到那時才產生警覺,策劃平定的方法,難道還來得及嗎?
糧食、物資的儲備,是一個國家的血脈。如果一個國家的糧食充足、物資豐富,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到的?憑這種優勢去進攻別的國家,就會無堅不摧;憑這種優勢來抵抗敵人侵擾,就會牢不可破;憑這種優勢去抗擊敵人,就會戰無不勝;憑這種優勢去安撫遠方的人,又有誰敢不歸順!現在如果能夠採取措施,促使老百姓回去從事農業生產,讓他們牢固地依附在土地上,使全國的人都自食其力,迫使那些從事工商業的人和無業遊人都迴轉到農村去從事耕作,那么國家和私人的糧食以及其他物資的儲備就會充裕起來,人們就會安居樂業了。本來是可以讓國家富裕、社會安定的,如今卻出現這樣令人擔憂的情況,我私下為皇上感到可惜!

辨析

中學語文課本或讀本中選錄了幾篇以“書”“疏”命篇的古文,它們是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李邕的《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和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它們涉及四種古代套用文體——書、疏、上書、上疏,因課本注釋太過簡略,使得師生對這些文體之間的差異不甚了了,進而導致對文章內容、寫作特色的誤讀。
為辨明以上文體間的關係,方便師生的教與學,筆者不揣譾陋,對這幾種文體的演變歷史、使用規範、風格特徵及分合關係進行簡要介紹。
從名稱上看,有的文章名同而實異,屬於不同文體:《論積貯疏》《諫太宗十思疏》屬於“奏疏”(上書),《與子儼等疏》屬於書信;《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屬於“奏疏”(上書),《上樞密韓太尉書》則屬於書信。有的文章名異而實同,其實是相同的文體:《論積貯疏》《諫太宗十思疏》和《諫以妖人鄭普思為秘書監書》屬於“奏疏”(上書),《上樞密韓太尉書》和《與子儼等疏》屬於私人書信。

散文分類

拼音是sh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