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兵事疏

言兵事疏

《言兵事疏》是西漢文景時代的政論家,號稱“智囊”的晁錯的一篇兵法力作。它將古代兵法又推向了一個新的峰巔。文中見解獨到,有著深刻的歷史依據和堅實的現實基礎,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對漢朝的邊防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後來歷代軍事思想家所借鑑和套用。

基本信息

作者小傳

《言兵事疏》 晁錯
晁錯(公元前200-前154年),漢潁川郡(今 河南禹縣)人,著名的 政論家漢文帝時為 太子家令,足智多謀,時人稱為“智囊”。 漢景帝時升至 御史大夫。他針對漢王朝面臨的各種 社會危機,提出了加強 中央集權、削弱 諸侯勢力、鞏固邊防和發展 農業等一系列 建議。由於晁錯主張削減諸侯封地來加強 中央權力,遭到諸侯王的反對,吳楚七國打著 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亂。景帝受 袁盎挑唆,殺了晁錯。

原文

《言兵事疏》 晁錯水墨像
臣聞漢興以來,胡虜(1)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高后時再入隴西,攻城屠邑,驅略畜產(2);其後復入隴西,殺吏卒,大寇盜。竊聞戰勝之威,民氣百倍;敗兵之卒,沒世(3)不復。自高后以來,隴西三困於匈奴矣,民氣破傷,無有勝意。今茲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和輯士卒,砥礪其節,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臣又聞用兵,臨戰 合刃之急者三(4):一曰得地形,二日卒服習(5),三曰器用利。兵法曰: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 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6),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 十不當一。平陵相遠,川谷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 百不當一。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萑葦竹蕭,草木蒙蘢,支葉茂接,此矛鋌之地也(7),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險隘相薄(8),此劍盾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懈,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 習勒卒之過也(9),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10);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11);此將不省兵之禍也(12),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聞小大異形, 強弱異勢,險易異備(13)。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14);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15);險道 傾仄(16),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17); 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18),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 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 革笥 木薦弗能支也(19);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20),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十擊一之術也。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之間耳(21)。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無及也。帝王之道,出於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 歸誼者(22),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橫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
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 裁擇

注釋

素描像 素描像
(1)胡虜:指匈奴。(2)高后:漢高祖劉邦之妻呂雉,實際掌權十六年。隴西郡:在今甘肅省西部。驅略,驅趕掠奪。(3)沒世:永世,長期。(4)合刃:交戰。(5)卒服習:士兵經過精熟訓練。(6)漸:浸濕。經川:常流之水。丘:丘陵。阜:土山。曼衍:綿延。屬:連線。(7)萑:蘆葦的一種。蕭:蒿草。蒙蘢:互相掩隱、覆蔽的樣子。鋌:短矛。(8)伏:隱蔽。相薄:互相重迭。(9)不精:動作不熟練。集:齊。金鼓之指:鳴金擊鼓的命令。古時作戰,擊鼓以示前進,鳴金以示收兵。勒:嚴格要求。(10)袒裼:露出上半身,也稱肉袒。(11)鏃:箭頭。(12)省兵:檢驗兵器。(13)險易:險要之地與不險要之地。(14)敵國之形:勢均力敵之國的形勢。(15)弗與:不如。(16)傾仄:傾斜狹窄。(17)格:抵禦。(18)什伍:古時軍隊編制,五人為伍,二伍為什。(19)材官騶發:能用強弩的騎射之官。騶:通“驟”。革:皮。笥:鎧甲。木薦:木做的盾牌。(20)薄:逼近。(21)俯卬:同“俯仰”。(22)義渠:當時居於我國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歸誼者:歸降的人。

譯文

《言兵事疏》 晁錯字影
我聽說漢興以來, 匈奴數次侵入邊地,小 規模的侵襲就獲得小 勝利,大舉入侵就獲得大的勝利;高祖 呂后時再次侵入隴西,攻占 城池 ,屠殺 百姓,劫掠 牲畜財物;後來又侵入隴西,殺死守城的 官兵,大肆劫掠。我私下聽說戰勝的威力,可以使百姓氣勢百倍;吃了敗仗的 士兵,很長 時間都難以恢復元氣。自從高祖呂后以來,隴西三次被困於匈奴,百姓垂頭喪氣,沒有勝利的 信心。現在隴西的 官吏,上賴社稷的神靈,遵奉陛下聖明的 命令,團結士卒,磨礪他們的氣節,發動已經垂頭喪氣的百姓來抵擋乘勝前進的匈奴,以少敵眾,殺死了一個匈奴的 首領,大敗他們的大部隊而取得大的勝利。這並非隴西的百姓有 勇敢 和怯懦的區分,而是將領節制的 方法 有巧妙和笨拙的差別。所以兵法說:“有一定會勝利的 將領 ,沒有一定會勝利的百姓。”由此看來,安定邊境,建立功名,在於好的將領,所以不能不慎重 選擇
我又聽說用兵,在 戰場 上廝殺之前要準備好三個 方面 :一是要深入了解 地形 ,二是要 訓練 士兵,三是要檢驗 武器 。兵法說:一丈五尺長的溝,可以湮沒 戰車 的水流,山林中積滿 石頭 ,有長流之水,有 丘陵 土山,草木繁盛,這是步兵的戰場,兩個 騎兵 抵擋不了一個 步兵 。土山丘陵,綿延不絕,到處都是平原廣野,這是騎兵的戰場,十個步兵不能抵擋一個騎兵。遠遠望去是平坦的丘陵,中間隔著 河流 和山谷,居高臨下,這是 弓弩手 的戰場,一百個拿著短兵刃的士兵也抵擋不了一個弓弩手。敵我雙方的 陣地 相隔很近, 地勢 平坦,沒有深草阻礙,進退自如,這是持長戟的士兵的戰場,三個持劍盾的士兵也抵擋不了一個持長戟的士兵。 蘆葦 蒿草叢生,草木茂盛,枝葉相交,這是持矛鋌的士兵的戰場,兩個持長戟的士兵也抵擋不了一個持矛鋌的士兵。 道路 彎彎曲曲,十分隱蔽,各種險要的地勢相互重疊,這是持劍盾的士兵的戰場,三個持弓弩的士兵也抵擋不了一個持劍盾的士兵。士兵不精選加以 訓練 、使之熟悉,日常起居不熟練, 動作 不整齊劃一,不懂得如何利用 機會 、如何避免災難,前面金鼓擊響,後面的士兵卻十分懈怠,和金鼓的 命令 相違背,這是不嚴格訓練士兵的過錯,一百個這樣的士兵也抵擋不了十個精兵。 兵器 不銳利,和空手一樣;盔甲不堅固,和沒帶 盔甲 一樣; 弓弩 不可以射出很遠,和 短兵 一樣;射箭不能射中,和沒有箭一樣;射中了卻沒有穿透,和沒有箭頭一樣,這是將領沒有檢驗兵器的後果,五個這樣的士兵抵擋不了一個精兵。所以兵法說:器械不鋒利,是將自己的士兵送給 敵人 ;士兵不會打仗,是將自己的將領送給敵人;將領不了解自己的士兵,是將自己的 國君 送給敵人;君主不精選將領,是將自己的國家送給敵人。這四點是 戰爭 的關鍵。
《言兵事疏》 晁錯奏章書影
我又聽說小國和大國的表現不同,強國和弱國的 形勢 有異,險要之地與不險要之地的戒備不同。謙卑地侍奉強國,這是小國的 表現 ;聯合小國來攻打大國,這是勢均力敵的國家的表現;用 蠻夷 來攻打蠻夷,這是 中國 的表現。現在匈奴的地形和 技藝 都與中國不同。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的 馬匹 不如他們;道路險要,地勢不平,一邊賓士一邊射箭,中國的騎兵不如他們;經歷風雨的疲勞,忍受饑渴的 能力 ,中國人不如他們,這是匈奴擅長的地方。如果在 平原 上,地勢平坦,輕車突騎,那么匈奴容易被撓亂;勁弩長戟射到遠處,那么匈奴人的弓箭之弓不能抵禦;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十個五個一擁而上,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擋;能用強弩的騎射之官,同時射向敵軍,那么匈奴的皮做的 鎧甲 和木做的 盾牌 就不能支持了;在馬下格鬥,劍戟相交,短兵相接,那么匈奴人的腳就不能支持了。這是中國擅長的 地方 。由此看來,匈奴的長處有三個,中國的長處有五個。 陛下 又興兵數十萬,用來誅討數萬人的匈奴,眾寡懸殊,用的是以十擊一的方法。儘管這樣,兵器是不祥之物;戰爭是危險的 事情 。大變成小,強變成弱,只在俯仰之間那么短暫的 時間 里就會發生。硬打硬拼,企圖用 人海戰術 取勝,一旦失敗,難以東山再起,就會後悔莫及。帝王的 策略 ,出自萬分的周全。現在義渠的 少數民族 來投降 漢朝 的有數千人,他們的飲食和長處與匈奴一樣,可以賜給他們盔甲棉衣、強勁的弓弩和鋒利的箭,讓邊境的優秀將領統率他們。讓將領了解他們的 習俗 ,懂得他們 心理 ,用陛下的 規則 約束他們。如果地勢險要崎嶇,讓他們來抵擋匈奴;如果地勢平坦無礙,就用漢朝的將領來對付匈奴。兩軍互相輔佐,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再加上數量眾多,這是萬無一失的方法。
傳說: “狂妄之人的話,聖明的君主加以選用。”我晁錯愚 昧鄙 陋,冒死進獻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裁奪擇用。

影響與傳播

《言兵事疏》 晁錯奏章書影
根據 史書 記載,這篇奏疏上呈文帝之後,很受文帝的讚賞。文帝不但“賜錯璽書 寵答 焉”,還親自寫了 回信 ,以示鼓勵。於是,晁錯又接連上了 《論守邊備塞疏》《論募民徙塞下疏》 ,對《言兵事疏》所提到的守邊備塞 政策 做了更加充分的闡述。文帝採納了他的 建議 ,此後漢朝的邊防也得到了有力的鞏固。《言兵事疏》對後人的 軍事思想 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借鑑作用。

專家點評

《言兵事疏》 晁錯雕像
西漢初期,居於我國北方的匈奴空前強大。到了 冒頓單于 統治的時候,更是大肆向四周擴張,向東大敗 東胡王 ,俘虜當地 人民 、畜產無數;向西攻打 月氏 ,還先後吞併了附近幾十個弱小 民族 。同時,匈奴 豪酋 又與漢 王朝 中的某些賣國求榮的通敵 分子 互相勾結,屢次南下,侵擾漢朝的北方邊境,劫掠財物,殺戮 人民 ,對漢朝的邊境安全和邊地人民正常的 生產 生活構成了嚴重威脅。漢文帝時,匈奴曾經屢次入侵, 朝廷 或者採取兵來將擋的消極抵抗政策,窮於應付;或者試圖通過和親來緩和朝廷和匈奴的緊張 關係 ,但都沒有收到顯著效果。當時漢朝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解決這一 問題 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先後上書,向文帝進獻自己的 看法 。在晁錯之前,著名的文學家 賈誼 就上 《治安策》 ,向漢文帝陳述匈奴的危害。但在如何處理匈奴入侵這個 問題 上,並沒有取得一致的 意見 。有主張和匈奴議和的,有主張堅決抗擊的。而在主戰一派,又有著是以攻為主還是以守為主的分歧,一時間眾說紛紜。大家各執己見,莫衷一是。
當時擔任太子家令的晁錯,非常關心 國事 ,對北方邊境的局勢有著深入的思考,他也呈上了自己的意見,就是這篇《言兵事疏》。從這篇 奏疏 中可以看出,晁錯對於漢興以來抗擊匈奴的 歷史 十分熟悉,對前代處理匈奴問題的得失成敗也瞭然於胸,這使得他的論點有別於一般的 書生 之見,而是有著深刻的 歷史依據 和堅實的 現實 基礎,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他根據敵我雙方的形勢對比和漢朝當時的實力,提出了守邊備塞的正確 政策 和一整套抗擊匈奴的 戰略 戰術。
文章首先回顧了漢興以來與匈奴作戰勝敗得失的 情況 ,援引古代兵法 “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的 說法 ,突出良將在戰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並由此總結出“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的 經驗教訓 。為了說明將帥在守邊備塞、訓練士卒、鼓舞士氣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採用對比的 手法 論述了呂后時“民氣破傷,無有勝意”,到文帝時“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的 形勢 轉變,以敘述為 議論 ,論證十分有力。 文章 用大量的筆墨,採取比較論證的 方法 ,從戰爭的 地理條件武器裝備 及士卒訓練等三個方面展開了充分論述,闡明了將帥在戰爭中爭取勝利的三個重要 條件 : “得地形”、“卒服習”、“器用利”。由此引出作者的 結論 ,也就是在對匈奴的作戰中 器械 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這四個方面的論證,也是採取正反兩面論證的方法。另外作者根據“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的 理論 ,具體分析了敵我的優劣條件,提出對匈奴作戰的一整套戰略 戰術 ,如“以蠻夷攻蠻夷”,“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以眾攻寡”等,不但見解精到,而且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